2024年5月30日星期四

【华教视窗】 ~ 1529

不允师资问题干扰学生进度

2024/05/29    星洲日报/言路

~作者:荘家生

华小师资问题由来已久,几十年来屡谈不决,如今仍然困扰着华社。教总主席谢立意日前便再一次要求教育部改进师资招聘机制,加速招聘进程以尽快填补中小学的师资空缺。虽然这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但它也揭示了当前招聘机制的种种弊病。而当老问题重复被提出来,我们关注的仍然是教育部的配合态度及处理方法。

教育部在招聘机制上的诸多弊端,是造成华小师资短缺问题的原因之一。例如在招聘华小教师时,所需教师的名额和科目不明确,以及过程过于缓慢和缺乏效率,都是迫切需要改善之处。而漫长的面试过程,甚至需要一年时间,才能够让一名教师正式委派上任。如此费时毫无效率的招聘过程,以及受聘后又可能需要被派往较远的州属执教等情况考虑,都是使到不少具备条件者对这份工作失去兴趣,间接影响了华小的正常教学秩序。

然而,要解决华小师资问题,具体方案还是要回到教育部。而当下教育部最需要的做的,便是全面优化整个招聘流程,建立一个名额和科目明确的机制,加快速度提升效率,确保能在最短时间内,完成教师的招聘和委派工作。如果可以做到流程高效,自然可以吸引新血加入,大大减缓教师不足的问题。

另一方面,从实际需要角度来说,则教育部应不妨考虑教总提出的调整教师学士课程机制的建议,制定合理且多元的教师培养计划。特别是通过主修和副修课程的配套学习,不但可以培养出多才多艺的教师,还能满足华小对华文教师的需求,同时解决冷门科目少人申请的问题。如此一来不仅能确保华小有足够的师资,多才多艺的教师培养,也极为适合华小的运作需求。

至于解决燃眉难题之策,则恐怕还是聘用临教这一条老路。教育部可以考虑恢复聘请临时教师制度,为各校提供足够的资金和支持,允许学校自聘临教,俾确保在出现师资空缺时能及时补充。教育部可以通过开办假期师训班,协助对临时教师进行系统培训,提高他们的教学水平,使其能够胜任正式教师的工作,并能在第一时间上岗执教。在解决人力之际,也不耽误学生的学习进度。

其实不论教总提出的意见,还是教育部本身的政策执行,都是应该站在以学生学习进度为优先的前提下,作为唯一的考量。尤其是教育部长及属下官员,都应该积极加强与教总和各界的沟通,听取各方意见,共同探讨解决师资问题的长效机制。只有各方共同努力,才能真正解决华小师资短缺的问题,不让任何一个学生因为师资问题,而在学习进度上受到干扰。

 

不能忽略说好华教故事

2024/05/29  南洋商报/言论

~作者:许国伟

这阵子,打开脸书就看到独中学生出外筹款及“加油榜”课题的争议。

虽说言论自由,每个人都有权利发表赞同或批评的看法。但是,个人情感上,是无法接受对独中乃至华教过激的批评,还有揶揄。

这,除了自己是华校生,也跟成长环境有关。

我们这一代人,常听父辈说起华教不容易;当学生时,没少过出外筹款和卖春联。即使毕业后,仍维系着对母校的情感,感念母校的不容易。

因为,校园一砖一瓦,一草一木,不仅是回忆,也有着自己募捐而来的印记。还有深一层的原因,就是我们这一代人,对华教并不陌生。

当说起林连玉、严元章博士、沈慕羽、黄润岳、林晃升、郭全强等多位华教先贤,尽管他们的时代离我们甚远,但对他们的事迹和奋斗,都熟记在心。

如今,我们熟悉的华教标竿人物,还有谁仍在?

陆庭谕老师走了,莫泰熙先生也走了,还有谁在述说华教的故事?讲述华教斗士的事迹?

有句话说,家不是讲道理的地方,而是讲爱;这句话,虽然有鸡汤之嫌,但触动人心。

不能纯粹讲道理

华教和华校,也是一个不能纯粹讲道理的课题,很多时候是需要讲情感。

这些年来,不论是独中或华小要筹款,固然有董事会成员出钱出力,但更多的是小老百姓能响应,一分一毫,涓滴成流。

这是靠道理而来吗?或许有吧,但相信更多是情感。

但现实是,华教这条路走到今天,只靠情感可能会越来越难走。

当人们对华教故事越来越陌生,情感也就越来越淡;对于孩子教育的选择,更多是基于现实需求考量,也不再是对华教情感的坚持。

如今,独中学生筹款课题引起热议,且还有不少负面看法,这多少也是一记警钟。

至少,是提醒各校,除了筹款活动要更周全,说好华教故事也不能忽略。

突然想起张木钦在1996年,写在一篇文章里的疑问:“我们爱华教,但我们爱华校生吗?”

当各界对华教情感淡了,这疑问可能变成了:“我们爱华教吗?”

 

化赞许为感谢,归给老师

2024/05/29    星洲日报/言路

~作者:詹雪梅

每年大马教育文凭考试成绩(SPM)放榜,很自然,也很理所当然地会将重点放在A。有多少学生考全A?考生考了几科A?哪些科目收获最多AA是学生的目标,学校的指标。2023年全国有373525SPM考生,当中有11717人获得全A。成绩放榜后的那几天,人们一般上会将目光聚焦在比例甚少的这闪亮亮的3.1%A考生身上,其余的96.9%的考生是配角、群众演员、道具。在应试教育体系里,A还是王牌。

考试放榜,因为A而紧张的不只是学生,还有老师。这是一位老师的心情。每年一到公共考试成绩放榜当天,她都非常紧张,心神不宁。当查寻成绩时间一开发放,学生接二连三来报成绩时,紧张情绪更是不断攀升,比等彩票开彩还紧张数百倍。而按惯例,一般上马上报告成绩的都是考获A的学生,无声无息的,多半考得不理想。虽然年年如此,但因为每一年面对不同的学生,这样的心情依旧年年如新。

A的学生是先道谢,还是先报成绩?老师说,都是来分享考获佳绩的,很少有说谢谢的。对她而言,学生如此这般第一时间报成绩,就是在表达谢意,她已经很高兴了。

曾经有学生在知道考获理想成绩,或好成绩时第一时间道谢的吗?这位老师想了想说,有,但是很少。学生说谢谢时,当下是什么心情?她说,很感动!虽然已过了多年,但她还记得学生报成绩时的喜悦情景,和那句道谢的话,那感动如同烙在心里似的。

她还记得,有学生在成绩放榜后向她道歉说,“老师,我对不起您,考砸了。”当然这样的学生也是极少数,也同样烙在她心里。

跟老师报告成绩,和向老师道谢虽然看起来就是同一回事,但还是有本质差别的。报成绩倾向和老师分享喜悦,向老师宣告说:“我做到了!”和“老师,谢谢您的教导,我做到了!”是不同的。这不关乎语言的问题,或善不善于表达的问题,而是在于当中有没有第一时间想到要感谢那一位,在我们学习过程中为我们付出时间、心力、精力也对我们注入了感情的老师。

成绩固然不是全部,可是成绩放榜的那一刻,A最容易激动人心,这是人之常情。成绩单上冒出A时,老师往往和学生、家长一样激动,而且越多A越激动。但来自于成绩单激动和来自于学生的感动,是不同的。很多考生都在成绩放榜时欠老师一个道谢。当学生因为A获得赞许时,有一半的赞许该化为感谢,归给老师。

 

鼓励巫裔学生到中国学习

2024/05/28    星洲日报/东海岸

~作者:小刀

日前我国副首相兼巫统主席拿督斯里阿末扎希首次官访中国,他是应中国国务院副总理丁薛祥的邀请率团访问,成果让人振奋。

扎希访问中国,所谓百闻不如一见,让他看到一个崭新的中国,在高科技方面具有优势。他鼓励马来西亚人可以学习并利用,以促进国家发展。

他说,政府应该向中国派遣留学生,学习中国的科学技术,巫裔家长也应该消除对中国的偏见,鼓励更多巫裔学生到中国,他认为土著学生赴华深造是一个全新的思维,除了各项费用较西方世界的大学来得低、能够学习领先的科技技术,还能让土著学生了解中华文化。

他希望人民信托局(MARA)主席阿斯拉夫协助消除巫裔家长的偏见,并打开他们的思维,让他们的孩子到中国深造。

无可否认,目前的中国发展越来越迅速,充满无限商机,而且大马学生赴中国留学费用比西方较低廉,所以我国的学生,尤其是土著赴中国留学,才是最佳的选择。

今天的中国,可以说是科技发展最快速的国家,经济持续回升向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综合实力和国际影响力显著提升。

留学中国不仅可以让土著学生学习新科技专业知识,而且也可以提高对人才队伍的建设,培养一批专业和创新能力强的优秀人才,为国家经济发展作出贡献。

此外,友族赴中国学习中华文化,对中华文化有了更深的了解,可以消除对中国的误解和对华文的偏见,消除各民族隔阂,并促进各民族团结合作和谐共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