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5月29日星期三

【华教视窗】 ~ 1528

迁校比合并实际

2024/05/25   光华日报/言论

~作者:孙意志

一直以来,马来西亚华文教育无论是在东南亚乃至全世界都称得上首屈一指,因为大马华教是除了中国大陆、台湾和港澳地区以外唯一拥有小学、中学、大专完整华文教育体系的国家。

奈何的是,大马华教发展并非一路顺遂。就如近日有6所霹雳华小接获教育部问卷调查是否同意合并。在这收到问卷的6所华小中,其中5所是微型华小,只有新板新民华小非微小。

有关问卷调查献议新路口育群华小与新板新民华小合并、大直弄益华小学被献意与双溪直隆启华小学合并、峇都古劳日莱培华小学则和光明华小合并。这些华小的董家协成员也表达了立场,100%反对学校合并,坚持让学生在原校上课。

据媒体报道,大直弄益华小学目前仅剩6名学生、新板新民华小有277名学生、新路口育群华小22人、双溪直隆启华小学63人、峇都古劳日莱培华小学48人,以及峇都古劳光明华小82人。

其后,教育部副部长黄家和澄清,教育部并没有发出任何合并微型小学的指示。惟,霹雳董联会早在2022年指出,当时已有微型华小家协向该会反映,指教育部已连续两年向该校学生家长调查“合并学校”的意愿。

由此看来,华社对合并微型华小的调查并非草木皆兵,而是合理怀疑这些官员们试水温,毕竟合并微小这套在国小行得通,但用在华小却完全行不通,迁校才是良策。

众所周知,一些华小会成为微小,主要原因是人口外流及华裔人口的减少;可能是年轻人离开家乡往外发展,致使区内人口减少。因此,把这些微小迁到人口稠密或人口增加的地区远比合并更为适合。威北光育华小正是一例,将迁至威南成为峇都加湾桂花城首间华小,放眼在2027年开课。

当然,华裔人口越来越少也会影响华小收生。大马华裔减少生育,其一原因是经济影响。一些华团近年提倡和鼓励多生育,希望华裔人口能有所增加,但华裔人口每

年下滑已是不争事实。尽管如此,但我们必须继续提升华小设施和程度,尤其是积累多年的华小师资问题。

事实上,华小已不局限于华裔生,而是很多友族让孩子升读的选择。中国作为世界大国,让华文成为世界语言,所以很多友族也深懂孩子掌握多一种语言,必成日后的另一种竞争优势。

无论是人与人之间,抑或种族与种族之间若要和谐,就一定要互相尊重。我们不仅是要互相尊重文化、宗教和背景的差异,每个种族的母语和母语学校,其实也应受到大家的尊重。

1819年在槟城建立的第一家私塾五福书院至今,华文教育在大马这片土地扎根已逾200年。从以最初的乡音媒介传授知识,到今天融入大马教育体系里,华教不仅扮演着为国家孕育人才的摇篮,也是教导华裔子弟知书识礼和传承文化的地方。也因此,华小一所都不能少!


独中筹款热议是好事

2024/05/28    中国报/评论

~作者:林明志

独中筹款引发的热烈讨论其实是一件好事,是一个契机,不但不会伤害华教,反而可能是一种建设,探索出一条独中永续经营的康庄大道。

华教或独中的发展有其历史进程,从无到有,到逐渐壮大,是经过好几代人的共同努力奉献。爱华教在如今有道德绑架之嫌,但在风雨飘摇的年代,有其团结民族、凝聚力量的作用。事实上,独中也不负众望,培养了许多人才,不能抹杀其贡献。

只是既然引起了争议,不管是事实也好是误会也好,独中或华教人士要做的,是“以昭公信”。

一个历史包袱

全国有60几家独中,虽然有所谓的主管单位董总,但是董总并没有绝对控制权。原因很简单也很现实,董总资源不足以支撑所有的独中,所以各独中基本上都各自为政自负盈亏。独中要盈利基本上是不可能的,所以才需要向外筹款。也因为长期以来向外筹款,独中不能以盈利为考量。这是原罪,也是历史包袱。

也因为各自为政,各独中依赖地方领袖的大力支持,慢慢地也形成了各个山头,和董总的关系就像中央和诸侯,表面是一体,实际上各有各的路线和利益。

独中几乎都亏钱,何来利益可言?教育一事牵扯甚多不止是学费而已,衣食住行都是一盘生意,都有利可图。谁能图利,自然是相关人士。谁是相关人士则大家可以自行推论。

所以独中甚至华教之后要想对外筹款不惹争议,其实很简单,公开账目而已。学校不是盈利机构,或者说就算是盈利机构,每年都必须呈交财务报告,何况不时需要群众捐款的学校,更加没有不公开财务报告的特权。

董总应该设法鼓励各独中董事会每年公开各校财务状况,如果有筹款事宜,则专项专报,公开所得和所有开销,甚至招标得标过程,形成惯例,以杜绝各种臆测,这是保护学校学生,甚至是保护所有华教领袖的最佳方法。

社会越来越进步,华教也应该与时并进越来越公开透明。公开透明并不会影响或削弱董事会的权威,相反将会进一步巩固董事会的公信力。

做一件好事被质疑并不需要感到难受委屈,何况做的是民族教育的大业,需要得到最大多数人的支持,那就做到光明正大。

公开透明就是光明正大,也是能得到最多人支持的态度。

 

华教不能只当伸手牌

2024/05/28    南洋商报/言论

~作者:萧婉思博士

最近董总、教总和独大三机构和新纪元之间的恩怨又再次浮上台面。两者之间问题再次凸显华教办学以来所面对的一大困境——若没大众的捐献,这些团体和教育机构要怎么存活?

众所周知,我国独中的发展一直都依赖社会人士的慷慨解囊。

在五、六十年代的民族大义氛围中,这种道德绑架大家不会觉得是个问题。但在2024年仍然使用同样的方式办学,难道没人觉得是个大问题吗?

据知,某独中为了凑获足够的建校基金,每位师生要背负2000令吉捐款。

换言之,学生在忙着课业、联课活动、考试和生活之余,还要想办法在时限内达到筹款目标。教职员更不用说。

独中老师本来就是一个人打几份工的情况,每隔一段时间还要面对这类大型筹款,这种工作怎不叫人身心疲惫,意兴阑珊呢?

难道依赖大众的捐款是华教唯一的出路?可是,当遇到出尔反尔的暴发户时,该怎么办?

时代变迁,当年轻一辈对民族大义的道德绑架嗤之以鼻时,该怎么办?我们是不是该考虑转型了?

设基金获取回报

三机构兴建华教综合大楼用以商业用途,所获得的盈利若不是自肥,有何问题?办教育,难道不需要钱吗?若能做到自给自足,不仰人鼻息,不是很好吗?一直当伸手牌并非长远之计。

华社的老前辈若一直使用上世纪的思维在21世纪行事,恐怕经费问题会是华教一直的梦魇。

与其长期依赖大众捐献,不如拓展新的进路,至少达到半给半足。

美国私立大学的捐赠基金(endowment)便是一个可以参考的例子。大学将筹募的捐款通过专业的投资人,进行基金的投资运作,以取回报。这些回报是学校的重要经费支持。

另外,社会企业的概念——用商业模式解决社会问题,也是个可考量的模式。

华教问题永难解

华社大型组织的理事和董事不乏企业家和商业专才,这些人为何不利用自身专长为华教常年的经费问题提出一套更有效的解决方式,而非得依赖募款不可?是因为办教育牵扯到商业利益,让人觉得不够清高吗?

这个世界做任何好事都需要金钱,但这些钱不会从天而降天,也没有人有义务必须帮你。如何有效且长远地经营才是王道,与其看大财团或富豪的脸色,想个办法自给自足难道不是更好吗?

若华教要健康地永续经营,组织内成员的多元化也是必须的。就像自然环境一样,生物多样性是维持生态平衡的基础,对地球的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

看到那些华团的活动大合照中的理事或董事都是清一色来自同一性别和年龄层的人士,我才了解到为什么华教的问题永远解决不了。

 

从联合运动会到华教盛会

2024-05-27光明日报/评论

~作者:王桢文

最近这些日子挺忙碌的,参加了一连3天的槟州5独中联合运动会,接着南下雪州,出席董总主办3天的独中教育盛会。这2项盛大的活动给了我很多感想和感动。

早在约20年前,槟州各独中的发展情况还相当吃力,其中威省大山脚日新独中在80年代中期,确立了独中统考的办学路线,成为北马地区独中迈向改革的先驱。后来,独中统考的考试路线也成为北马地区各独中遵循的办学模式。

联合运动会提振士气

当年在槟州政府授意之下,槟州行政议员拿督杜乾焕博士成立了槟州华教工委会,支援槟州5所独中的办学,为提升教师教学水平和推动州内5所独中学生的共同活动作出了贡献。经过数年的发展,在华教工委会的基础上,成立了槟州独中教育基金会,继续支援5所独中。

3年举行的5独中联合运动会,已经举行了5届,这只是槟州独中教育基金会支援5独中的其中一项活动,联合运动会如今成为5校其中一项共同校园传统活动,振奋了各校的办学士气。

董总在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提出了教育改革,顺应国内外的教育改革趋势,要引领全国独中走出具有独中特色的教改之路。槟州各独中的努力办学,正逢教育改革的风起云涌年代,董总也正在引领全国独中走向教育改革之路,并在2018年发布了《独中教育蓝图》。

这一次的独中教育盛会,邀请到来自中国著名教育专家吕佩橙博士谈课程领导、台湾的任宗浩博士谈校本评估、本地的陈如湘博士谈校园危机和林志高博士谈人工智能,他们发表专题演讲引起了与会者的共鸣。

另外,也举行论坛,探讨技职教育,还有同样受到大家关注和肯定的教享悦教学成果及学生活动成果分享,都是紧扣当前独中教育改革理念的教学成果。

我从槟州独中联合运动会到董总主办的独中教育盛会,感受到独中处在这个教育改革的关键时刻,正在散发蓬勃的教育活力。

独中需永续经营

半个世纪前,为了独中生的前途,独中复兴运动席卷全国,随后推出独中统考,接着又陆陆续续完成各学科统一课程。与此同时,也在培训独中师资。从考试到课程和培养师资,董总和全国独中同道,数十年来马不停蹄,坚持走出具有特色的独中教育之路。

独中不是国民学校,却胜似国民学校,不在国民教育主流,却媲美中国和台港澳地区的国民教育。当然,独中要成为国内华裔子弟最理想的中学教育管道,必须群策群力,继续努力耕耘,才能让独中永续经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