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5月26日星期日

【华教视窗】 ~ 1526

华文教科书与阅读素养培育

2024/05/23   南洋商报/言论

~作者:林国安

日前世界银行发布《马来西亚经济监测——弯曲竹笋:强化基础能力》报告,揭示关于我国教育情况的若干调研结果,其中包括:42%我国学生经历五年级学习,仍未达到熟练的阅读能力水平,而处于社会经济弱势的学生,高达61% 未达熟练水平。

此外,我国中小学生平均在校12.5年,但学习成效仅等同在校8.9年的学生。

世界银行的调研报告是继PISA 2022阅读素养测评报告之后,再一次证实我国学生的阅读能力水平不达标的情况。

教育学界应正视这一问题,并寻思对策致力发展与提高我国学生的阅读素养。

阅读是一种素养,也是学校学科阅读、理解和学习知识,发展学科能力的基础,蕴含深厚的教育意涵。

学生可以依照自己的阅读目的、兴趣与学习特性,通过文字、符号、图表等不同类型资料的读取和解读,建构意义,反思与批判思考文本的内容与形式,丰富个人的知识与思想,拓展理解力与判断力,提升运用阅读所得能力,为自主学习能力、终身学习能力和参与社会生活能力的发展奠定根基。

就学校教育场域而言,语文学科教科书是实施阅读教学、培育阅读素养的主轴。笔者从华文教科书的编写与教学使用特点,略述其对培育学生阅读素养的规律和意义。

可采“群文阅读”教学

从策略上说,由于华文课程内部结构、教学方式和课时安排的特性,华文教科书的篇幅和选文的数量有限,不可能,也不需要承担“海量阅读”的任务,但可以突破“量”的局限,以“质”优化阅读素养培育。

在这方面,华文教科书可以依据单元主题组织选文,实施“群文阅读”教学,提供学生围绕某个议题进行“多文本阅读”实践,培养比较、综合、分析文本的阅读理解能力。

其次,华文教科书选文要严格依循既定选文标准,每一选文要求起到学习语文的示例典范作用,而且其教学与学习要有明确“目标导向”。

教科书的单元导语、课文学习提示要突出课程教学目标、语文核心素养培育要求,让教师教学有所依据,学生学习有所定向。

其三,构建“教读课文—自读课文—课外阅读”三位一体“大阅读”教材体系,设置与善用“拓展阅读”,提供读书方法指导,引导学生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扩展阅读面,沉淀“读书”意义。

从课文编选取向看,华文教科书不仅立足“语文本位”,还包含“跨学科文本”选文取向,提供学生多元文本阅读情境与经验。选文类型也要包含连续文本、非连续文本、混合型文本等;像学科知识短文、说明书、各式统计图、各种图表等非连续文本应该编选课文,作为阅读教学的资源,以指导学生从图文等组合材料中领会文本意思、找出有价值的信息、建构有意义的结论。

克服“美文教学”偏好

华文教师也要能克服“美文教学”的偏好,协助学生拓展阅读层面,养成多元文本阅读能力。

就教育价值而言,阅读贵慎思、明辨、探究;思辨是为寻求有品质的思考,探究是深度阅读理解、建构意义的关键。

教师使用教材备课,不能“以本为本”,“不能以自己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不应以模式化的解读代替学生的体验和思考”;而是要以“学情”为依据,生成以“学”为中心的教学预设方案。

学生阅读文本,则要充分体现阅读自主性,探究文本信息,连贯脉络、理解意涵,辨析观点、反思批判,实现文本阅读的理解历程和意义建构,形成真正意义的阅读素养。

 

为华社培养技术人才

2024/05/23   南洋商报/言论

~作者:郑文牍

当今社会终究已迈入工业革命4.0的新兴科技时代,即人工智能时代。

在工业革命4.0崛起之际,全球迫切需要的是技职领域的高技术人才,世界各先进国,更是将技职教育列为主流教育,以应因产业市场对人才的需求。

为追赶先进国家发展的步伐,我国近10年内已针对技职教育发展大幅投入资源,国家年度财务预算从2015年的12亿令吉,增至2023年的67亿令吉,并研究为技职教育与培训(TVET)毕业生制定4000令吉或以上的高薪收入。

政府显然已意识到,若想成为工业发达国家,推动并发展技职教育是大势所趋。不难看出,积累越多技术型人才或者说高科技人才,可以成就我国经济在国际上的竞争力。

毋庸置疑,技职教育在培训各种技术型人才,甚至研究型的技术性人才,扮演最大的作用。

独中技职教育逾30

官方政策或教育政策的制定和调整,不仅显示国家在推动经济发展所迫切需要的各项人才指标,从另一角度来看,也说明站在国家立场,发展技职教育是必然的。

独中实行完整的6年中等教育学制,自70年代以来,办学方针皆顺应时代教育的需求,关注国家教育政策的更新,不断精进未来的发展蓝图。

90年代初期,许多独中在高中部开设技职类科,即是因应当时国家教育政策调整,同时迎合整个社会经济发展及人力的需求而推动技职教育。

虽然独中因须自筹经费办学,长期面临财务不足及人力层面匮乏的挑战,但独中的技职类科在过去30年,亦为国家培育出许多杰出人才。

从技职教育面向谈独中教育的前景,必须关注过去的教育体系,较侧重于学术知识的养成,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当今学校教育应更强调综合素质的培养,提供更广泛的知识体系,即关注学生的学术水平,也同时注重学生的专业实作技能。

朝综合型办学体系迈进

因此,有条件的独中,可考虑朝综合型中等教育办学体系,在高中阶段设置技职类科,提供学生升高中时更多元的选择和机会,作为未来通往各行业的基础途径。

事实上,独中的发展大多资源来自社会,加上独中办学具有自主经营优势,若能有效结合地方上的资源,除了突显学校技职教育的办学特色,更可有效地将现成的学习成果回馈社会,为华社培养具竞争力的技术人才。

再来,以诗巫公教中学为例,在90年代开启技职班后,我们都紧跟社会脚步,课程上的调整,到不断鼓励学生从学习技术到专研技术。

另外,开办技职课程,不仅使我校的课程内容趋向多元化,校园活动更多样化,也在不同程度上对学生的学习和身心发展带来不同机遇。

(作者为砂拉越诗巫中学郑文牍校长)

 

SPM的意义

2024/05/25   东方日报/评论

~作者:黄瑞泰

日前有一位在剑桥升学的学生在处理马来西亚给予博士生研究津贴时,竟被要求呈上大马教育文凭(SPM)成绩,人在英国的他感觉很无奈,毕竟当初出国时也没想到要把SPM文凭戴在身上,相关申请最终只能不了了之。另一位在高一就获得新加坡亚细安奖学金,如今在新加坡大学念书的优秀学生想要申请一分在马来西亚的实习,竟然也因为没有SPM成绩而告吹。

过去也听说过一些在国外获得博士学位的大马专才想要返回本地大专协助培育下一代,却因为独中生,或是各种原因没有考取SPM而申请无门,如果仍然坚持要返马服务,则必须要跟十七八岁的中学生一起报考SPM,获得相关成绩才能申请。好玩的是非大马藉的专才却不受相关条件限制,这使的呼吁大马藉旅外专家学者报效国家也只是一种没有号召力的空洞说辞罢了。

从种种的限制和条件来看,SPM成绩已经从作为一个评鉴中学学习成就,上升至国民身份考核的等级,只有在相关考试中通过马来文和历史科,才能证明你是真正的马来西亚人,才能够享受某些官方提供的资源和便利,否则不管你多优秀,有国外顶尖大学、研究单位服务的背景,也只能望门兴叹。

随着国内国际学校和私立中小学的蓬勃发展,体制外教育也从过去的独中统考扩大到ICGSEO-levelA-Level,未来即使在马来西亚土生土长,完全没有到过国外留学而没有SPM成绩的人将会逐渐增加,而这当中不乏优秀的人才,未来都是我国在产业升级、经济发展等各个领域仰赖的人力资源,如果被一个中学等级的文凭限制了他们的机会,这不是一个天大的笑话吗?

在产业国际化与全球市场的带动下,人力是各国急于争抢的重要资源,以新加坡为例,每年从我国吸取了多少的优秀中小学生大家都很清楚。即使贵为人口大国的中国,也不吝于从全球各地网罗顶级人才,协助中国发展各种高科技研究与产业。各国为了网罗所需的人才,纷纷祭出各种优惠与福利,在这种庞大的竞争下,这些人还会想要回来考SPM报效国家?

别沦为政客口号

本月21日首相在全国电台与网络直播中表示国家急需要扩大各个高科技领域的产业发展,而要让一个高科技产业从零到有,需要的是能够推动和发展的人才,我们如果还被各种过时的包袱限制,还在纠结土著还是非土著、有没有SPM考试成绩的话,那只会在全球人才竞争的战场中被远远抛弃,所谓的开明进步也只是政客们的口号而已。

 

华社真的稀罕玛拉工艺大学吗?

2024/05/25   东方日报/评论

~作者:戴子豪

近期在国语社交媒体圈子中闹得沸沸扬扬的课题,是有关玛拉工艺大学开放于非土著的课题。朝野双方的政治人物一条心坚决不开放予非土著,就连玛拉工艺大学的学生代表也组织示威抗议。

此课题,源起于玛拉工艺大学与国家心脏中心合作开办的心脏外科专科课程,是国内唯一受承认的,所以一位友族教授建议此专科课程开放于各族参与,以解决一些国外留学回来的相关学生文凭不受承认问题。这教授出于学术上的建议,其目的非常明确,就是将全民福祉凌驾于种族之上。

但是经由政客和网上言论一番操作和发酵之后,演变成“是否开放玛拉工艺大学”于非土著。有示威,有“捍卫”言论,有将宪法153条文(土著特权)搬出来发挥致淋漓尽致,且振振有词的言论等等。

首先,华社真的“稀罕”玛拉工艺大学吗?说没有,还真有一部分比较困苦的华裔同胞,若开放玛拉工艺大学学额,也是一个选项。但是整体上,开放与否,在今天的格局,是可有可无。

20多所国立大学,加上马华在几十年前创立了多所拉曼学院分校,加上优大,以及90年代雨后春笋般成立的私立学院和大学,都已经成为没经济能力出国的华裔家庭升学的选择。拉曼科技管理大学(拉曼)和优大的学生种族比例,华裔远远超出其他族群,且其毕业生也出类拔萃。学费低廉加上高教贷学金,已经培育出很多华裔杰出社会栋梁。

所以在这个格局而言,玛拉工艺大学开放与否,华社实而没有期待和要求。但值得一提的是,同样是玛拉所管辖的玛拉理科初级学院(MRSM),则在前部长纳兹里(现马来西亚驻美国大使)掌管期间,开放了10%学额于非土著。也就是说,开放玛拉管辖下的学府予非土著,不是没有先例。

演变成种族课题

现在,此课题发酵的程度,已经演变成种族之间的课题。很多马来网民先入为主,认为是华裔要求开放学额。虽然多数都没有指明说出,但心境却是如此。反观,很多关注此事的华裔则认为土著不应该执著于类似的权益,应该公平竞争。值得一提的是,类似的事件若发生在2018年之前,华裔选民会毫不犹疑的怪罪马华,与巫统助纣为虐的打压华人权益,将马华标榜成“汉奸”和巫统的“走狗”。今天在政治上,有些已经看清现实,承认马华当年和今天行动党的无异,或剑指今天的行动党,或不再对过往的马华有怨气。

同时,有部分华裔认为,玛拉工艺大学的毕业生资质不怎么样,因而贬低玛拉工艺大学。这一点,见仁见智。我们很难以“就业率”或者其他数据准确断定学生的水平。我本身为例,有两位同行(律师),一位是我的同事,一位是我的合作伙伴。两位都是玛拉工艺大学毕业的土著同胞。我与这两位打交道后,给予的评价是他们的资质和勤奋程度,远远超越我合作过的其他大学毕业的律师。

回归正题,在大多数华人对玛拉工艺大学学额开放“可有可无”的前提下,这单纯是有人过分炒热的课题。安华政府其实可以很简单的解决此事,就是通过政策和学术流程,将这相关的课程转移至其他的国立大学,则立刻解决。如果基于已经兴起的舆论而不愿意面对,那么我稚嫩说,希盟做得比2018年前的国阵还差劲。毕竟国阵曾经开放玛拉属下的学院于非土著,希盟则拿一个课程没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