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5月27日星期一

发扬华中精神 弘扬中华文化 纪念锡江前新华中75周年校庆

2024/05/24   印度尼西亚《千岛日报》华社


“我们是中华民族的儿女,我们华侨中学的学生,

我们要练好劳动的身手,我们要练好真实的本领。

同学们,起来!起来!架造起中印友谊的桥梁。

同学们,起来!起来!争取做建设祖国的英雄。”                         

                                                         ——华中校歌

与新中国同一年诞生的锡江前新华中,今年“五•一二”是其75周年校庆。

新秩序掌权前,锡江华校有10间。新华中是一所完整中学,并附设小学“义务学校”,是锡江华人合办的学校。首任董事长是尤扬祖(回国后任全国侨联副主席,福建省副省长)历任董事长:刘荣骥、林枢纽、蔡荣瑞。华中原名“华侨中学”,为了区别于原有在市区的华侨中学(初中)被称为新华中。校址在Cakalang街,离市区较远,学生需踏自行车上学。

新华中教师阵容很强。校长黄海震、教务主任冯中年、训导主任方抟才、总务主任黄成祖,是华中“四大支柱”,还有学历很高的黄粛武、西南联大的郑贵友、吴织云,台大的林英锦;外文老师薛澄清(回国后任厦门南洋研究所研究员)、自学成才的汤镇抜等名师,加上年轻的张维良、沈平、朱精华、汪丽华等新生力量,教务蒸蒸日上,学生有一千多名,拥有锡江“最高学府”的荣誉。

每当中午放学时,这一支身穿白上衣灰裤裙校服的自行车队出校门后,犹如一条巨龙在大街上行走,形成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新华中生有爱国爱校的光荣传统。新华中创办伊始就坚决站在五星红旗下,拥护新中国。“五•一二”就是新华中董教学团结一致,护校斗争胜利的光荣节日。跟“五一劳动节”当年亦是中国的“教师节”“五四青年节”同在一个月,华中生惯称为“红五月”校徽图案是男女生在五星红旗下学习;回国浪潮时,回国升学的华中生最多;学生主动组织学习小组,学习进步理论,唱进步歌曲。是一所知名的进步学校,华人子弟皆以能进入华中为荣。

新华中生在爱国护校斗争中是站在最前列,面对右派分子的人身威胁,毫不畏惧,为斗争的胜利树立良好的榜样。他们不是钻在象牙塔里“两耳不闻窗外事,埋头只读案前书”的书生,而是“胸怀祖国,放眼世界”的新青年,积极参加社会活动。例如与职业青年组织“侨众剧团”,开展健康的文体活动,唱进步歌曲、演话剧等。更值得一提的是,由学生会发起开办义务学校,解决华中附近贫穷的华人子弟的就学问题,“有教无类”并坚持到华校遭封,功德无量。

义校的开办,张耀平、郑乾洪两位校友立下汗马功劳。

十号法令前,每逢春节锡江华社有舞狮的活动,华中学生会亦组织醒狮队,目的除了宣扬中华文化外,另一方面也为母校筹集经费。华中醒狮队在训导主任方抟才领导下,从春节初二至元宵节出动向侨胞拜年。醒狮队的特色是增加腰鼓舞,很受侨胞及市民的欢迎,是华中生爱校的体现。

为庆贺教育界老前辈黄粛武老师六十岁华诞,在学生会的号召下开展尊师献金筹建图书馆的活动。在师生及家长的热烈支持之下,终于完成这一意愿,建起一座锡江藏书最多的图书馆。“粛武图书馆”的馆名是黄老师的手迹。

喜闻乐见由前新华中12个班级代表组成的长青团,至今仍继承及发扬尊师重道的精神,每年春节都分发红包给华中老师,实足敬佩。

上世纪60年代第10号反华法令颁布,限制县以下的华人营业及居住。中国派船来接难侨,锡江成为东印尼难侨的集中地,锡江华社担负起料理难侨归国的事宜。华中将礼堂腾出来成为其中的一个接待所。华中学生每天24小时分组负起看守的重任,并组织安排青少年难侨学习文化及文娱活动,与难侨打成一片。他们的工作热情及干劲备受难侨的赞赏。

华校的教育方针是德育为先,培养学生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华中的课余话动也很活跃。学校有3个篮球场,操场,还有跑道、跳高、跳远等田径设施,午后学生开展体育训练活动,展现青春的话力。此外学生还齐动手,将礼堂侧旁的杂草铲除,开闢成一畦畦的园地,分配给各班种瓜种菜,进行体力劳动,乐趣无穷。

新华中从开办到遭封的17年间,培养了不少人才。在回国深造参加社会主义建设的校友当中,有两个响当当的名字,其一是在体育战线上为国争光的陶金汉,荣获世界冠军的第一位击剑手;另一位是文教战线上荣任中山大学校长的王洵章。大多数留在印尼的校友遍布各行各业,或成为华社精英及骨干,在华文教育方面的成绩尤为显著。它是锡江甚至东印尼各华校师资的“源头活水”,锡江乃至东印尼华校教师以及至今仍坚持华文教育岗位的教师,多为华中校友。

时光飞逝,弹指一挥间。抚今追昔,不胜慷慨。回顾前半生,不论自身的境遇如何,成功或失败,皆已成过去。身为华人尤其是新华中校友,“风物长宜放眼量”此生能目睹祖籍国的日益强大,足以欣慰与自豪。在纪念华中“五•一二”校庆75周年之际,希望校友能继承并发扬华中精神与华社有识之士一道,齐心协力弘扬中华文化。

(从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