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9月25日星期六

【华教视窗】 ~ 1282

传承鲁迅爱国主义和爱憎分明的精神
——读鲁迅先生的名诗《自题小像》和《自嘲》

2021/09/25 印度尼西亚《国际日报》

今年是鲁迅先生诞辰140周年。

140年前,在中国浙江绍兴的土地上,诞生了一位具有文学才华的伟大的中国人民的好儿子——鲁迅。他人生短促的55个春秋里,却为中华民族遗畄下了丰富多彩的无比灿烂辉煌的文学巨著:3部小说集、1部散文集、1部散文诗集、17部杂文集,以及《中国小说史略》、《汉文学史纲要》,此外还有大量的书信和翻译作品。

鲁迅先生写的《狂人日记》、《彷徨》和《呐喊》,犹如三座大山,高高屹立在中国文学的艺空中。在《狂人日记》里,鲁迅先生一针见血彻底揭露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奠定了新文学的基石.《彷徨》和《呐喊》,表现了高度的爱国主义和革命思想。他写的丰厚的17部杂文集,宛如17把匕首,刀刀雪亮、把把锋利,直刺反动势力和民族败类的心脏!鲁迅先生不愧为当时反动派文化“围剿”的革命主将。

当前印华写作者对鲁迅先生的小说、散文、散文诗和杂文比较熟悉,但是对他的诗歌作品了解较少。其实鲁迅先生生前也创作了不少古诗,只是没有专心致志写诗,正如郭沫若先生说过的:“鲁迅先生无心作诗人”,既使写了下来,也没有特别拿去发表。后来,《人民文学》出版社编辑进行了收集,于2001年出版了《鲁迅诗集》,共65首,大部分是绝句和律诗,仅有一首是拟古新打油诗《我的失恋》。在这些诗里,全面展示了鲁迅先生诗歌的成果和特有的艺术风格。他的诗,笔墨深沉、内涵厚重、意境广阔、技巧娴熟,堪称诗珍品,为读者喜闻乐见。

今将鲁迅先生的两首古诗介绍如下,以飨读者。

  第1首《自题小像》,属七言绝句。

  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暗故园。

  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这首诗是鲁迅先生21岁写的,51岁再重写。1903年赴日畄学,1932年再重写成条幅。

“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这是诗的警句名言。这诗写于1932年。当时发生“九一八”事件。日军入侵东北,中华民族奋起抗战,鲁迅先生义愤填膺也投入了抗战的洪流。诗大意是:虽然满腔热诚不被理解,我甘愿以青春的热血奉献给自己伟大的祖国。(轩辕指黄帝,这里代指中华民族或祖国)。诗充分体现了鲁迅先生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为了祖国,愿将自己的青春的鲜血献给祖国。

  第2首:《自嘲》,属七言律诗。

  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

  破帽遮颜过闹市。

  漏船载酒泛中流。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

这首诗,同样写于1932年,日寇入侵,国难当头。鲁迅先生对敌恨之入骨,对受难者无限同情。

诗中的“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是警句名言。诗大意是:面对各种邪恶势力(千夫子),怒目而视,毫不畏懼;但对劳苦大众(孺子)却满怀热情,愿像头牛顺从任劳任怨为人民效劳。这里充分反映了鲁迅先生爱憎分明的思想情怀。

以上两首诗伟大而崇高的精神和思想,值得印华写作者好好的传承和发扬光大。当前国内外形势十分复杂,各种牛鬼蛇神还在横行乱舞。在面对疫情溯源、炒作新疆、反恐斗争、南海岛礁、海峡两岸等向题上,如果失去警惕性,我们容易被西方国家所蒙骗,而落入圈套、跌进陷阱,不自觉成为应声虫或帮凶。因此,我们必须时刻擦亮眼晴,善于辨别是非,爱憎分明,树立文化自信,站稳立场,坚定地和中国人民站在同一条路线上。以实际行动,传承和发扬鲁迅先生爱国主义和爱憎分明的精神。

在纪念鲁迅先生诞辰140周年之际,让我们重温毛泽东主席《新民主主义论》中对鲁迅先生的称赞:“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革命家。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贵的性格。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我看,鲁迅的方向,也是海内外中华儿女从事中国新文化运动的方向。我们中国为有鲁迅先生这样伟大的文学家和民族英雄,而感到无比的光荣和自豪!让我们在纪念魯迅先生诞辰140周年之际,向鲁迅先生致于最崇高的敬意!

(为纪念鲁迅先生诞辰140周年而写)

 

线上考试如何考

2021/09/20  星洲日报/东海岸

~作者:黄先炳

学校关闭期间,除了要考量如何确保学生“停课不停学”以外,还要注意如何进行学习评估,尤其是总结式评估。

大专方面,国家学术鉴定局去年四月便发出指导文件,提醒校方该注意事项,以确保学术质量。中小学则靠校方本身拿捏。

有些会要学生开着镜头答题,有些要学生用手书写后扫描提交。不在考场内集中监视,“作弊”是最受困扰的。

大专生对科技掌握程度好,要防线上考试作弊,难度更大。在监控方面,我觉得是防不胜防的,你有张良计,他有过墙梯。所以,最好是在题目上下工夫。

文学题,如果再问“杜甫的诗歌有哪些艺术特征”,学生真可以把人家的博士论文转贴给你批改。但是,若你懂得应对技巧,题目要求弄得更有针对性,就可以考核考生解题和论述的能力。例如直接提示杜甫在文学史上的地位,诗作被誉为“诗史”,然后要考生以老杜的某个诗篇为例,辨析这首诗歌是否符合“诗史”之誉。

考生如果还是从网上搜得资料,交上来的是:“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

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然后洋洋洒洒千余文论述杜甫的诗歌何以被称为“诗史”,忘记了以那篇诗歌为例展开论述,批改老师可就乐了,直接盖个“作弊”章就行;要不,慈祥一点,打个三五分也行。

又如提供学生一段《项羽本纪》的节选,问考生这段文字出了多少个今日通用的成语。考生如果上网查找,可以列出至少三十个成语。批改标准很简单,答对一个给一分,不在节选而出自《项羽本纪》的,倒扣一分。这样一来,那些只会用谷歌搜索的,肯定要得到负的分数。节选没有鸿门宴,哪来项庄舞剑这成语?

考试本来就不是要学生背答案、秀知识,具备审题和论述的能力,才是真才实学。


别让孩童成为重灾区

2021/09/22 东方日报/评论

~作者:梁洁莹

卫生部长凯里日前宣布,政府预计全国成年人的疫苗接种率今年10月将达到群体免疫目标,届时将把冠病从大流行病(pandemic)定位为地方性流行病(endemic)。

当时,他的这番言论,引起了很大的争议。一些人认为,眼看每天破万的单日确诊,一些州属的加护病房使用率已经逼近或超过100%,怎么政府越来越宽松?一些人则认为,病毒不会消失,我们必须做好准备与病毒共存。

确实,随著越来越多人完成接种,轻症患者比例也逐渐增加。另一方面,我们也必须坦承,新冠病毒为人畜共患病毒,其高度变异性和传染性,致使消灭这种病毒的难度堪比不可能任务,所以我们确实在接下来的日子需要与其共存。

惟,各国在拟定群体免疫目标时,仅以目前能够接种的成人人口来统计。换言之,孩童并未纳入有关目标中,以至于各国陆续出现“冠病感染幼童化”的趋势。

根据美国儿科学会和儿童医院协会于913日联合公布的最新报告显示,美国儿童新冠确诊病例数在826日至99日的两周时间内激增近50万例。报告还显示,截至99日,美国已累计有近530万名儿童确诊冠病。

印尼儿科医生也在7月发布报告,揭露当时的儿童确诊病例占印尼确诊病例的12.5%,仅在712日那一周,就有超过150名儿童死于冠病,其中半数为5岁以下儿童。

孩童确诊呈攀升趋势

大马卫生总监丹斯里诺希山则于920日发文告指出,相较于20206名儿童死于冠病,今年截至919日已有67名儿童染疫病故,而婴儿至18岁者的确诊人数呈攀升趋势更是令人忧心。

别忘了,就算成人接种率达到所谓的群体免疫目标也好,并不代表仍未接种的孩童同样达到群体免疫,成人们更应慎防已接种的自己成为无症状的轻型患者,把病毒传染给孩童。

随著美国辉瑞跟BNT药厂于920日发声明宣布,5岁至11岁儿童施打新冠疫苗的临床实验显示安全有效,而试验中的孩童在打完疫苗后,体内都产生大量抗体,所以将向美国食品暨药物管理局(FDA)申请紧急使用授权,这确实是给父母和孩童的一大好消息。

一直以来,我都不明白所谓群体免疫的概念为何只以成人人口来计算,明明孩童也是群体的一部分啊!相信这也是为何一些国家在达致群体免疫目标后,反倒让孩童成为染疫的重灾区。

是的,我们需要继续我们的日常生活,孩童何尝不是呢?孩童的成长需要同侪,只有通过群体生活才能让他们掌握与实践各种技能和社交能力。

不过,就算我们再如何著急也好,切记:只有孩童都接种了,才有望真正达致群体免疫或变成地方性流行病。

 

国语与汉语

2021/09/21 星洲日报/言路

~作者:戴子豪

我们抱着马来语只能用在马来西亚,英语和汉语可用于全世界的心态,把国语抛在脑后。这是务实的经济考量,却忽略了国情和国民团结。

差不多每次到刑事推事庭,都会有华裔被告要求中文翻译官念出控状,但印裔被告都不需要淡米尔的翻译。

有一次在吉隆坡某推事庭,一连好几个被告,有男有女,有马来人、华人、印度人、外劳,在危险毒品法令39B条文下被控。

当法庭书记用国语念出控状,马来人、印度人都了解(死刑案不让认罪,现在推事庭念出控状,然后移交高庭)。

轮到华人被告时,三位都要求翻译。推事官让华裔书记用中文念出控状。

下一个轮到孟加拉裔外劳时,推事官让庭警传来一位会孟加拉语的法庭书记。

结果该名孟加拉裔外劳说:“Tak pa yang arif, saya boleh cakap Bahasa Melayu。”

身为华人律师,我有点无地自容。

我不知道确切数据是如何。我只知道几年来,每次都有华裔被告要求中文翻译。

有一次在某地庭我代表受害者,与检控官同台时,配合检控官,成功将被告定罪。被告的代表律师楼派了一位年轻华裔律师来做减刑求情,一开口就说流利的英语。

法官问他不能说国语吗?他说,我比较适合说英语。法官说,如果我坚持你应该用国语陈述求情呢?该律师回答,那么我只能要求择日再上庭,让我同事来陈述。法官摇摇头,让他继续发言。

马来西亚的国语是马来语。

很多人能说能写,但是不足以用来和马来西亚大多数人沟通。每每首相做直播视频,由中文报脸书转播时,下面都会看到很多留言,问“没字幕吗?一句都听不懂”之类的字眼。

身为“马来西亚为先”的华裔,国语不但应该能读能写,且应该能与大多数马来西亚人沟通。我们很难看到不能以英语沟通的英国人,或者不能以日语沟通的日本人。印尼、泰国皆是如此,唯独马来西亚。

我们抱着马来语只能用在马来西亚,英语和汉语可用于全世界的心态,把国语抛在脑后。这是务实的经济考量,却忽略了国情和国民团结。

马来同胞非常不喜欢我们在马来西亚建立“国中国”。印裔同胞则认为我们非常歧视他们。当然不能一根竹竿打翻整船人。但是毕竟无风不起浪,这个不满,不是一两根竹竿造成的。

俗话说“国家,有国才有家”;《礼记·大学》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母语在修身齐家方面非常重要,但是国语在治国,以国为本的前提,更是重要。

期许所有马来西亚人,可以更熟悉我们国家的国语,以建立各族之间的信赖,让我们更加团结富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