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嘉庚精神的当代意义
2024/12/07 南洋商报/言论
~作者:戴小华
在历史的长河中,一位被誉为“华侨旗帜、民族先锋”的伟大人物。他的一生,恍如壮丽诗篇。他的每一步都紧扣国家命运的脉搏上。他,就是陈嘉庚。
陈嘉庚,生于乱世之中,长于商贾之家。他历经无数的风雨和波折,却从未被困境击倒,反而以坚定的信念和无畏的勇气,屡次从逆境重生。其成就不仅源于卓越商才与敏锐洞察,更因他的坚韧品质、无私奉献及崇高信仰。
他一生致力于奉献,为他人、为社会、为国家付出,从不计较个人得失,只在乎是否能够为社会做出贡献。
他的行动,让他从一个普通的华侨商人,成长为一位杰出的教育家和慈善家,更为他铸就了“陈嘉庚精神”的永恒丰碑。
首先,陈嘉庚的精神告诉我们,“清廉”乃官员为政之基石,“贪婪”则是官员从政的大敌。
当下,贪腐已非个例,而是形成了一个阶层的腐败,其恐怖之处在于侵蚀着民众对政府的信任基础,瓦解着社会的公平正义秩序。这种歪风邪气,直接影响着国家的长治久安。
长此以往,国家将面临巨大的威胁,社会稳定亦将遭到空前挑战。尤其在人心日益趋下的时代,人类的规范重建更加需要从精神变革入手,教育正是塑造精神的利器。
陈嘉庚自奉甚俭,对贪污浪费深恶痛绝。“清正廉洁”是陈嘉庚在经商、办学时聘请各类人才最看重的品质。
制度约束养成廉洁
身为企业家,他深知制度约束是养成廉洁习惯的重要条件。他经常这样教育员工:“法律济道德之穷,规章作办事之境。”作为教育家,陈嘉庚深知“廉”和“俭”是互为表里的,廉洁教育需从小培养。
为了督促学生养成节俭的美德,1929年,他令集美学校制定《节制学生日常用款办法》,指定专人监督学生日常开支,确保用款合理。此举彰显了陈嘉庚对廉洁节俭的坚定信念与严格要求。
其次,陈嘉庚的精神告诉我们,教育是培养人才的关键。我们必须重视教育的力量,这是一种可以改变人的思想、塑造人的品格的力量。只有提高人民的素质和能力,才能更好地改变社会,推动国家的发展。有教育大家言:“教育能够培养人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
正因此,教育能孕育出众多具创造力和创新精神的人才,他们将成为推动民族复兴重要引擎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
再者,陈嘉庚的精神告诉我们,创新是推动国家发展的关键。我们不能拘泥于旧有经验与模式,要勇于开辟新径和思维方式。
唯有持续创新,方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我们应鼓励创新思维,培育创新人才,为国家的进步发展不断注入创新活力。
学习践行精神品质
最后,陈嘉庚的精神还告诉我们,企业家需承担社会责任,不仅追求经济效益,更应回馈社会。因为,一个民族的复兴不仅需要经济强盛,更离不开全体国民的团结和奋斗。
陈嘉庚的精神的核心是清正廉洁、教育创新、爱国情怀、实践奋斗,彰显中华传统美德和精神风范。当下,每个人都应学习并践行这种精神品质,使其成为我们的信念和动力,助力构建美好未来。
我曾目睹众多人士为财富而拼搏。然而,在这茫茫逐利之海中,我深感像陈嘉庚这样心怀大爱者的财富影响力尤为显著。他们将财富回馈社会,惠及民众,让更多人受益。
他们之所以能积累财富,并非仅凭运气,实为上天对他们的一种特殊眷顾。此类人的财富,不仅仅是物质上的拥有,更是一种精神上的力量;它不仅能改变一个人的命运,甚至能改变一个国家的命运。
在今天这个时代背景下,陈嘉庚精神乃是我们极需学习与传承的宝贵遗产。
今有华教默士
2024/12/07 南洋商报/言论
~作者:章龙炎
混淆视听这一招,搞政治的人士即便不精,也要懂得常常用,用得好不好是另外一回事。很多时候,民众是非常容易被混淆的。
说明白一点,混淆本身是一种说服。先混淆自己,再混淆别人就更有说服力了。
不信的话,让我以行动党霹雳州金宝区国会议员张哲敏最近在国会的讲话来证明。
张哲敏针对马华总会长拿督斯里魏家祥与其他党内领袖,屡屡挑起10+6华小建校与迁校课题,声称马华与行动党一同在团结政府之内,应一齐为华教事业作出贡献,不要因为没有官做,在那边扯后腿。
张议员的意思明显(如果不明显那他非常可能自己混淆)是,两党同样在政府里就要保持沉默(默默耕耘乎?),因为沉默象征着两党都为华教事业做出贡献。沉默的反面是出声,魏家祥出声,就是扯后腿。
原来静静能够为华教事业做出贡献,追问10+6华小建校与迁校的进展是扯后腿。张哲敏根本就不信这一套。要不然的话,他应该这么说:你马华那么厉害,就让你做啰(反正都同在团结政府里),我们火箭为了一齐贡献华教,保持沉默。我们绝对不会像魏家祥一样扯后腿(出声)。
马华没代表在政府
还有,马华与行动党都在团结政府,其实只说对了不到一半。马华没有代表在政府,怎能说是与火箭同在一个政府?国会并不等于政府,魏家祥以人民代议士身份发言,名正言顺。张哲敏不是不懂,但是为了混淆视听而抨击马华,是要把民众当傻瓜——反正混淆视听在这群人中很有说服力。
至于张哲敏引述部分例子(柔佛培才华小与雪州培民华小分别在今明年开课,李莱生华小的土地问题,政府目前正与州政府接洽,郭鹤尧华小,建校委员会9月刚提交新的图册),来指控魏家祥与一众马华领袖勿再误导大众,称10+6计划已消失不见,很可笑。
10+ 6计划有几所学校已经建好启用,马华一众领袖有可能说这计划“消失不见”了吗?
张哲敏不敢悉数列出所有学校的最新进展“以正视听”,封住马华领袖的口,反而采用混淆视听的手法,是欲盖弥彰。例如,他说“我们有了突破性的进展,短短两年内有了很大的成就”,还说团结政府上台以来,教育部部长法迪娜与两任副教长林慧英及黄家和,一直都在努力完成10+6计划。
如果成就很大,那是华社喜闻乐见的新闻,为何不是教育部副部长黄家和本人甚至是火箭秘书长陆兆福郑重其事地出来宣布,而是个同党的国会议员当“代言人”出来回应?
答案就在:混淆是一种说服手法,在马来西亚华社尤其如此。你看看,国阵时代喊得越大声对华教贡献越大;在希盟时代,只是出声追问就是扯后腿,静静才是为华教作出贡献。后者说服力特强,前者已经落伍。所以昔有华教斗士,今有华教默士(沉默之士)。
捍卫华文广告的使命
2024/12/07 星洲日报/大柔佛
~文:戴华光
语文是一个民族的生命线,没有了语文,一个民族的历史和文化,将无法一代代传承下去,最终将成断线的风筝,在时代洪流里消亡。
所以有人说,要消灭一个民族,首先要瓦解它的文化,而瓦解它的文化,首先要消灭它的文字。世界上许多的种族,就因为本身的语文消失,后代子孙要寻根也难。
语文的传承是靠教育的普及,学校就是最好的传承渠道,如果有极端分子要消灭一个语文,那么最容易的途径就是从学校下手。
捍卫华小,也就成了捍卫华裔语文的不二法门,这是马华一路走来的方向与原则。我们的先贤都具有这样的远见,因此有族群聚居的地方就有华小的存在。
时代和环境的变迁,以及政治狭隘主义和极端操作,往往也对语文的生存和发展构成威胁。如果族群内部无法凝聚力量和统一步伐,肯定难以抵御外部的侵蚀意图。
语文的生存空间,有赖我们广泛使用才得以开拓。有识之士发现,越来越多广告招牌,似乎都不见华文,包括在一些庆典仪式上,华文也不见踪影。
在2023年1月的常月会议上,小弟带领马华巿议员团队积极努力捍卫,峇株巴辖市议会通过让商家在广告招牌写上华文字,不过字体大小不能超过8寸,希望华裔商家尽量在条例允许下多用华文,不要让华文在广告招牌上绝迹。
前些时候,拉美士县议会将所管辖的小贩中心摊位招牌,从双语改为单一马来文,引起三合港苏丹街小贩中心小贩联署,促请收回成命保留双语招牌。
华裔商贩对招牌往往有一种特殊情感,突然拆换招牌都非好事,何况华裔经营的摊位招牌华文字被消失,难以令人接受。
县市议会更改招牌条例,议员有责任也必须有敏感度在会议上提出看法与建议,不能让这样的更改成为突破口和先例,否则往后恐怕会衍生更多类似问题。
同样在10月,吉隆坡市中心的5家中餐厅,因为广告招牌上没有马来文字样,或华文字体比马来文字体大,而被吉隆坡市政局下令必须更换招牌。
市政局的执法,也演变成朝野议员在国会展开骂战,到底是执法的双重标准,只对付华文招牌,还是有关的招牌确实不符地方政府条例,当局有责任交代清楚,而不是让课题继续延烧。
另一方面,无论是商家或广告招牌制造商,都必须清楚了解及遵守地方政府的广告招牌条例,才不会再发生广告招牌被令“下架”风波。
我国是个多元国家,然而广告招牌事件却搞到如今地步,若说当局指示马来文字体需大一些,那是可以接受的,但实在没必要改为单一马来文招牌,毕竟我国宪法保障民主自由,马来文是各族都承认和接受的国语,不过其他语言也都有可以使用的权利空间。
随笔:暖
2024/12/05 柬埔寨《柬中时报》
~作者:【干拉省加江市公立培英学校广西外派教师】 黄金梅
总有一些话语,能够触动心灵;总有一些行动,能够温暖心田;总有一些人,深深镌刻在心底。——题记
每当打开微信,我总是能看到那些令人心生暖意的信息:“黄主任,晚上好!我已认真阅读了你写的《培英学校调查报告》,写得非常棒,尤其是关于学校经费和师资匮乏的部分,分析得非常详实……”
“黄老师,你身体好些了吗?如果有任何不适,一定要早点去治疗,这里的医疗条件虽然比不上金边,但健康最重要……”“黄老师,送水节的时候来金边玩吧,我给你做你最爱吃的鱼!”“黄老师,你快去吃点粥吧,今天我看见你连黄疸水都吐出来了,真的很让人心疼!”“黄老师,你的伤口怎么样了?我来帮你擦药吧!”……这些信息让我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我始终忘不了孙会长在工作上给予我的肯定,它让我在工作中充满了动力;忘不了符校长在我生病时的嘘寒问暖,她还时常亲自下厨,为我们端来可口的菜肴;忘不了我的“焖烧杯”姐妹——培华学校的黄麟淑校长,她担心我刚到柬埔寨会感到孤单,每到休息日总是热情地邀请我去玩。得知我喜欢打羽毛球,她还特意送了我一副羽毛球拍,并叮嘱我要强身健体;忘不了那次我因误服了诊所医生开的药而呕吐不止,是莫老师忙前忙后,帮我拍背、倒温水,还清理了一地的呕吐物;忘不了柬籍老师杨老师送我去就医时那焦急的心情和忙碌的身影;忘不了我的后背被不明虫子叮咬后留下的那些大大小小的伤口,是陈老师不厌其烦地帮我擦药,还在我心里堵得慌的时候及时给我开导;也忘不了每周日奏响的“厨房交响曲”,主角凌老师总会变着花样满足我们的味蕾;更忘不了我们培英学校的“四朵金花”在茶余饭后一起交流授课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共同商量解决难题,深入探讨如何更好地进行华文教学的点点滴滴……在柬埔寨干拉省加江市培英学校援教的三个多月里,是他们给予了我热情的帮助,让我的援教工作开展得非常顺利。那些在工作和生活中遇到的点点滴滴的小事,汇聚成一股暖流,无时无刻不在包围着我,让我感到每一天、每一时、每一刻、每一秒都是温暖的。在援教的路上,有他们相伴,我是如此幸运!在我需要的时候,他们伸出援手;在我孤单的时候,他们给予陪伴;在我迷茫的时候,他们给予指引;在我失意的时候,他们给予帮助。他们是我倾诉的对象,是我身处异国他乡时最坚实的依靠。其实,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温暖与爱就在身边,或许你不曾刻意寻找,但当你真正遇见时,你会发现这世界上所有的温暖与爱一直默默地陪伴着你。我深知,他们不是我生命中的过客,而是我最不允许忘记的人!
在漫长的人生旅途中,这些点点滴滴的温暖如同顺风一般,不断给予我前行的动力。愿这温暖如同不灭的星光,永远照耀着我们的人生旅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