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22日星期二

【华教视窗】 ~ 1676

到中化看什么?

2025/07/21 星洲日报/柔佛透视

~文:刘衣谷

麻坡中化中小学已有113年的历史,历史在哪里?在砂香街,那座古色古香型的建筑物。它旁边在数年后出现一座L型、有点现代感的建筑物,那是慈善家万金油大王胡文虎的贡献。

四方型的建筑物叫“四维堂”,“L”型建筑物叫“九思楼”,说明做人要有四维与九思,据说是出自麻坡大书法家陈人浩借自古人的话。

陈应时老师写的校歌有一句“柔佛最高学府”,那是上世纪四五十年代的事。

如今,柔佛华社最高学府是南方大学学院,但历史最老是中化,其次是宽柔。

南宽柔北中化是华教的堡垒,但论去年统考成绩,中化是最高,有学生考获12A11A,其他独中最优秀生只考获10A而已。

言归正传,到中化看什么?星洲日报《大柔佛》社区报日前报道香妃城国际水彩慈善邀请展,所以到中化来看画展。

参展的知名画家有40人,来自海内外,他们带来逾80幅画作。

中化是华教的摇篮,香妃城又称文化城,外来游客说街道很乾净,因为她是王城啊!

中化的硬体设备已不同往日,令人惊叹进步神速,来中化打卡,赏心悦目,不信你到图书馆看看。

 

教育的真要真到骨子里去

2025/07/20 东方日报/评论

~作者:杜新宝

2015年起推广“思维教育”,已为教师、家长办50多场工作坊、讲座,《思考、挣扎、蜕变》、《小学标准课程(KSSR)中的思维技能》、《给父母的建议》等书作。

曾参是孔子的弟子。一次,曾参的妻子要去市场,他孩子闹著要跟。曾参的妻子对孩子说:“你乖乖在家,等我回来后把家里的小猪杀了给你吃。”。她从市场回来后,曾参真要把猪给杀了,她阻止丈夫说:“我刚才不过是哄哄孩子,你怎么当起真来了!”曾参说;“孩子都把大人的话当真,他们还不懂事,因此跟父母学、听父母的教导。现在你欺骗他,是教他欺骗。母亲因欺骗孩子,导致孩子不再相信母亲,以后要怎么教呢?”随后,曾参就把小猪杀了。

同一个故事,会带出不同的意义和意义的不同深度,这要看听故事的人的学习、生活经验和思考能力如何而定。当你听了以上“曾子杀彘”的故事,如果认为自己家里没有猪,孩子才不稀罕吃猪肉,或者认为今天才没有人像曾子那么傻,以这样的方式去教导孩子(还有人认为今天孟母三迁可行吗?),那无疑是在自以为是地展示自己的肤浅。

或者,当你认为这故事的全部意义就只说明诚信和以身作则的重要,那就是在追求“意义的不同深度”上做得不好,是教育经验和思维能力不足的必然结果。

追求意义的深度,要求“掌握和运用”的精细。曾子杀猪,当然讲的是信用,一旦孩子不相信父母说的,要教要劝就都很难。除此之外,还须看见至少三点:一、信用的意义不局限于通过“杀猪”去实践,故事的教训也不受时空局限。二、人的理性需要学习,小朋友相信父母不是因为父母的论点强或论证健全,而是因为他们在此之前没有感受过被父母欺骗。三、事情的发生难以逆转,一旦孩子不信父母,要再让他们相信,费时费力。

启发是什么?启发就是,既然真诚在教育中无价,父母如果要能在和孩子的说话中展现出自己的真诚,就得对“说话”这个动作特别留意,不可以随意说话。“随意说话”,当然可以被诠释为“随心说话”,可以是很真的,但恰恰相反,这里的“随意说话”,是指“说的话没反映自己内心的真正意思”,也就是“说话不算数”。

我们通过举例来看今天的父母有多认真看待“说话得算数”:

一、父母答应傍晚六点接孩子回家,但六点十五分才到,这有问题吗?大部分为生活忙碌的父母觉得这不应该是一个问题。每天为生活和因堵车苦恼的父母渴望有人体谅,自然就会忘记或不觉得迟到十五分钟在教育上是一件大事。因此,有的父母会逐渐变本加厉,甚至把迟到养成习惯,然后在课本上或儿童故事上向孩子灌输准时的美德。

二、父母答应这个周末去麦当劳用餐,但突然周末有个会议,结果只好匆忙地吃顿经济饭解决午餐,父母会用心教导孩子面对这样的突然转变和更改决定吗?公司的会议重要过孩子的教育?或者,只需要答应下周再去,而且吃更大的套餐就行?说不准稍微有点心理学知识的父母还会用这点变卦作为训练孩子“延迟满足的能力”的理由呢!

举例无法穷尽,还得靠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日常中思考自己活生生的例子。

相对而言,以上有关“不可随意说话”之“说话算数”还算是容易办到,因为当出现了说了的话无法算数的情况之下,父母还可能有所察觉和有心去挽救。更挑战的在于父母要如何保持自己的真,且真到骨子里去,真到每说一句话都会自然而敏感地顾及对孩子的教育影响,以致不会随意说话。区别在于,前者的重心是孩子,后者的重心是自己。

拿个例子,如果孩子不情愿给其他人抱,做父母的用“这么快就想妈妈/爸爸啦?”作为理由,把孩子赶快抱回来,这句话或许很有效,成功化解其他人的尴尬以及掩饰自己的不礼貌,但到底是一种假话、交际话,尽显成人的算计,而对孩子而言,“抱过来抱过去”的别扭过程以及其中必不可免的别扭气氛本身其实就是非常莫名其妙的事。因此,理应思考的不是“不适当的抱”这事发生了怎么化解,而是须要想想自己怎么会让这事发生在孩子身上了,或者说,自己是怎么的一个父母,交了什么样的朋友、出现在什么样的场合,竟会让孩子给不合适的人抱了过去。

我一向的做法有两点:一、打从孩子出世开始,就尽可能让不同且适合的亲朋戚友抱抱孩子,这能让孩子从小适应接触不同的人(你可以上纲到有助于让孩子不怕陌生人、不怕异族、不怕警察等等)二、不适合的人,不要有让他们抱孩子的机会。“不适合的人”包括乱说话、爱扮鬼脸、抽烟、喝酒的人,特别是一副臭脸的人。所谓“不要让他们有抱孩子的机会”,是指主动避开这些亲朋戚友,而不是明知有这些人出现,你还凑上去,然后制造一些对孩子教育不利的局面,再用自己所谓的聪明才智(“这么快就想妈妈/爸爸啦?”)去化解,这算是在教育上演绎老子说的“善摄生者,陆行不遇兕虎”。

因此,如果对孩子的教育要以真为前提,那么父母就得能对自己真。如果父母要能真,就得自觉选择为了孩子的教育要过怎样的生活,交怎样的朋友(亲戚不能选,但能调整距离),只出席合适的聚会,自然就不需要展露勉强的微笑、说一些门面话,把自己的真融入到每一个教导孩子的机会中去。

 

写作之路

2025/07/21 星洲日报/东海岸

~作者:李秀霞

小时候,每逢上作文课,我便如坐针毡。事关基础打不好,词汇掌握不够。经过老师批阅的作文,总是面目全非,满江红,惨不忍睹。

中学时期,培养了阅读习惯,每天与报纸打交道。作文开始有了进步。

师训学院毕业后,名正言顺成为华文教师。在作文教学过程中,发现有好多学生就像小时候的我,提笔如千斤重,有者文不切题,再不然就离题;也有的内容空洞,又或长篇大论,但就少了重点。

为了提升教学素质,私下付费参加写作课程。原来写好一篇作文并不简单。从审题、抓题眼、决定体裁都有技巧。一篇佳作开头要像凤冠,内容如猪肚,结尾如豹尾。

从此,在写作教学上有了一点心得。校方安排我负责训练学生参加作文比赛也获奖无数。曾经有不懂得写作的学生经过特别指导,竟然获得华人少年作文比赛二等奖和一等奖。

身为人师,这是教学上的一种肯定和荣誉。

7 月头,心血来潮,生平第一次撰稿参加温州大学华侨学院暨温州大学欧洲华文教育研究所主办的全球海外华文教师AI 视频大赛暨第五届“我和华文教育征文比赛”中获得三等奖。

回想写作的来时路,不禁感悟深深。或许天下间还有许许多多的孩子就像小时候的我,视写作为困兽。

然而,只要掌握好写作的技巧,多看、多思考、多阅读、多写,相信一定能写出一篇合格的文章。愿以此文与普天下的孩子共勉,加油!

 

黄羲初后人出书乃正确之举

2025/07/13 星洲日报/大柔佛

~文:舒庆祥

宽柔校庆112年已经到来了。很高兴各种庆祝活动已在安排中,翻开各华文报,常可以看到新山与古来华社为宽中举行义卖的活动。

历经百余年,华社对宽柔的热爱与支持始终如一,令人十分感动。

可是,在距今13年前,掀起的一场事闗宽柔校史的争议;有人说,这是不必要的,终将伤害大家的和气。

事实上,史实的争论应从两方面来看,有其弊必有其利,不能一概否定。

陈开顺墓的争议就是最好例证。这场争议非常热闹,涉及方方面面,最后真相大白,陈开顺原墓回归陈厝港,另在新山中华公会领导下,先后在绵裕亭义山举行立碑与圆坟仪式,并立了陈开顺新墓。

这场活动意义之大,在于柔佛苏丹依布拉欣陛下在圆坟仪式上致送花圈致意,肯定了陈开顺新山开埠人的历史地位。

2022年之后,新山华社每年循例都会在其墓前举行春秋祭拜

陈开顺墓碑风波圆满结束,带来的影响是积极的,接下来期望宽校校史之争,在新山华社现今致力在“重振宽柔学村”精神之际,也能踏上顺风车顺序有一个了决。

当然,我们必须正视宽柔校史争议的长期性及复杂性,尤其涉及史观及历史的评价。可是,事务的发展是不以人的意志而转移,即使是铁板一块,也有松动的一刻。迹象之一,这一争议近两年来已日趋平静。

另一是黄羲初的后人,现正积极在筹划出版新书,讲述他们先人的故事。

其实,黄羲初后人对谈及其先人的言行,一向敏感,包括黄羲初的孙男及曾孙都曾举行记者招待会,公开表态。

此外,黄羲初的曾孙黄国安,多年来也一直在脸书上公开与大家分享自己搜寻到的史料,体现其执着与专心一意的精神。

他的资料大部份来自百多年来马新各华文报的报导,及一路来经已存在的史料,原汁原味的不少,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同时,他在处理后,往往先放在脸书群组内征求意见。如有不同意的声音,他会取下,务求精凖,是他另一特色

他还有一长处:英文好,因此在处理早年英文官方文件上得心应手。

小心及严谨是他治史另一特点。他取用黄羲初于1950年所写的《柔佛新山宽柔学校沿革》一文的其中一段话:“宽柔学校名,乃郑亚吉所改,取名宽柔以教,不报无道,南方之强之意义 。”

他取用这段话,具有强大的举证作用。郑亚吉,潮州人,1913年成立的宽柔的4位创办人之一。宽柔之校名,既为他所改,据此推论,在1913年之前,应没有宽柔这一校名,既然如此,那么在1913年之前,哪里可能会有所谓的宽柔学堂或宽柔私塾?

黄国安是谁呢?以下是他的小档案:寛柔中小学毕业、台湾东海大学毕业、台湾成功大学助教、美国俄克拉荷马大学研究所毕业、美国阿肯色州立大学系统分析师、马电讯研究员、新电信系统经理。

他现住在新山,他说在3年之前,从未涉及史学,也自认中文不行。

不过,笔者一向认为他是出版这本书最适合的人,而且据悉其书名已暂定为《南洋名人集传之黄羲初事迹》。

黄羲初是新山华社知名人士,从上世纪初的1907年开始到1961逝世为止,他在新山政经文教的活动,各华文报都有报导,以这些资料反映他的一生,那是最真实的。

很期待这本书的出版,让新山人能认识黄羲初是谁,也给予他应有的历史定位,从而结束这一场持续多年的宽柔校史之争

不管在校史争议发生之前或之后,宽柔学校创校年份的起点,一直以1913年为准。4位创办人黄羲初、骆雨生、陈迎祥及郑亚吉的肖像,目前还是张挂在宽中文物室内或出版的校刊中。

是时候让这两大立校之本,不要再给人置疑或再引起争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