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8月28日星期六

【华教视窗】 ~ 1275

课文失去光彩,剩下什么?

2021/08/24  中国报/学习

~作者:董百勤

教华语的这些年,每次拿到华语课本我的心都很激动。但当我仔细去看了课文后,我的心就凉了一半。低年级和高年级的华语我都教过,有一件事让我非常在意——课文选材、修订和改编。

我能理解合理的修订和改编的目的,但很多时候过度了,会让文章失去作者创作原文的味道。比如三年级的课文《退休的鞋子》里,原文是写穿旧了的鞋子,课本把它改成旧鞋子。仅此一例,我们就可看到两者具体形象的差异。我在教这篇课文时,是用原文一段一段和课文对比,让孩子们感受原文的美,还让他们感受作者的创作心思。

最致命的不是这个,而是很多课文的修订都把作者的个人特色删除了。每位作者都有自己的风格,有些作者的风格彰显在句子的停顿或用词上。修订过的课文,可能会将这些特色做了调整。一篇漂亮的文章,稍不留神就顿时光彩,成为为语文教学服务的工具。

我每次教课文都会把作者生平简略的告诉学生,希望他们在阅读课文前,能简单了解作者的背景,如此一来,他们阅读课文时就能感受到作者的创作动机和文章要带出的信息。我希望他们从小就开始尊重原创,尊重作品。

以目前教育环境而言,并不是每个孩子都有阅读课外读物的习惯,所以华语课本可说是触及率最高的读物了。如果课文选材和篇章修订并没有真正为孩子打开阅读大门,让他们进入阅读世界,拥抱学习语文的美好,那课本无疑是失败的。

我常在想,如果我们的语文教育要偏向以理解力为出发点,孩子能回答找到答案,但完全不能感受到文章中作者的心思、传递的意义,不能读出自己感受到的那个部分,这是好事吗?请别低估孩子的理解和感受力,享受语文和卖弄语文是两种不同的概念,我们不能预设孩子对于语文是否会因为你的文章变得更浅显易懂而因此爱上阅读和语文,但当我们把让孩子接触更多元,更有色彩的文章特色都抽掉,请问我们剩下什么?

 

独中是有钱人的学校?

2021/08/26 星洲日报/言路

~作者:宋明家

“为什么要捐助独中?那不是有钱人的学校吗?”

“为什么独中没有帮助学生?为什么要逼学生还学费?”

“为什么一定要进入那样的学校?家里经济受影响,干嘛不转校进国中?”

一些对独中教育不太了解的朋友,对我这一次发起的朋友圈募款提出了一些质疑。

事缘上周读到媒体报道“全国25%独中生付不起学杂费“,恰好隔天又和某校长朋友谈起这事,发现原来情况很严重;比如媒体报道某校学生人数约2000人,其中因为疫情影响家庭收入、无法缴交学杂费的人数高达400人,有的甚至拖欠数千令吉学杂费。

以下这三点的主要内容,其实是先写了英文版(发给不谙中文的朋友),尔后翻译成中文,希望能多少让更多民众了解独中目前状况:

1)独中是有钱人的学校?

这一点,是最多人的美丽误会,很多即便是懂中文的华裔,也误解“独中是富人学校”。

独中不像其他赚钱的私立或国际学校,它其实是“亏本”的“慈善”学校,学生缴交的学杂费,不足以支付学校行政开销。

比如北马独中每月学杂费是初中300和高中320令吉,南马则是350380令吉。根据董总的调查显示,每名学生的平均成本是4859令吉,以全国独中人数约8500计,总开销为4亿令吉,其中行政开销占90%,全国独中的总财政赤字为4千万。

这不敷的4千万,是靠校方每年种种筹款活动,还有偶一为之的政府拨款(国盟执政后零拨款),辛苦经营得来的。同时,想享受优质中文教育,一名学生一年只需要缴交4200令吉学杂费(每月350令吉);这其实只是校方投入在学生的86%4200/4859);也因为如此,独中真的是华社的“半公立慈善学校”。

2)经济欠佳的家长为

一些经济能力一般、勉强过得去的家庭(M40B40不重要,重点是他们在什么地方生活),孩子学业若没那么出色,挤不进华中或国中“名校”,或因孩子国文能力差担心跟不上国中课程,情愿缩紧腰带把孩子送入独中。

还有一些家长因认同独中五育并重的教育理念,同时又担心孩子进入某些纪律不好、校风欠佳的国中而学坏,因此坚持让孩子接受独中教育。我因工作需要,迄今亲身拜访过全马至少十余所独中,从未看过或听闻有严重纪律问题的独中。可以这么说,“纪律”是独中其中一个超级强项。

还有,这些年中港台各大学为吸引大马生就读,提供很多奖学金,使独中升学管道越来越多,对家境一般的孩子有很大助益。

3)疫情为什么影响独中的运作?

独中主要靠大众捐款和学生的学费,才能一直生存、发展到现在。疫情来袭,使募款活动无法进行、商家捐赠大幅度减少、家长收入也受影响。

由于独中都靠自己养活自己,若因家长收入减少就得减学费,那学校该怎么维持?裁退老师吗?减少班数增加每班人数吗?关闭学校吗?而且,也不是每一所独中这么幸运,有超级富豪当董事。

在这波疫情中,学生有能力的就照常缴,没能力的可申请延迟缴费,学校也尽量想办法找援助金。

中国驻马大使馆和星洲日报联手发起的“奋学筑梦”,的确是一注强心剂,为部分家庭减轻些许生活负担;可惜由于基金数目不大,每一所独中只限5名学生,每名学生也只获得500令吉援助金,这对那些无能力偿还几个月学费的家长来说,真的很不够。

与其让每一所独中个别寻找出路,董总或许可以联合大型慈善团体,发起全国性“冠病助学金”,让独中理事或毕业生以外的其他民众也可以捐献;通过班导师的审核的家庭,就可获得援助,就能让学生安心上课,老师安心教学,学校安心运作。

 

要看守住你的孩子

2021/08/23星洲日报/柔佛透视

~作者:温财达

今年至今,孩子们才体验过一个多月的回校实体课,其余都是假期和网课。

我的孩子,除了学校的网课,再加上自己的课外补习的网课,成天都在对手机上课。此外还包括玩手机游戏和信息,手机几乎是他们的生命了,手机真的是手不离机了。

有些孩子,甚至厌倦了网课与补习,跟父母反映他们不要网课了,而且有些孩子甚至也不想回学校读书,他们“习惯”玩手机到三更半夜,迟睡迟起,宅在家不用读书,娇生惯养了。

在这方面,父母需要常常督促孩子读书、自习,父母必须尽这个责任,因为疫情严重,也许还得多两三个月,才可能回校过正常的实体学习生活。

我原本就是反对孩子不断动手机的人,可是偏偏网课,就是要孩子天天动手机,这是多么无奈的事。

我担心孩子动手机上了瘾,无机就没有了生命乐趣。我担心孩子的眼睛,不断注视手机,而给眼睛辐射与伤害。我担心孩子在我不留意时,自己玩起了手机游戏,或者上网浏览不好的东西,又或接触到网络诱骗的陷阱。所以,父母每天都要注意孩子,监督他们都手机的时间和活动,即使有冲突,也必须管制他们,免得他们沉沦。

这个病毒肆虐的时代啊,手机或电脑成了我们沟通、工作或学习的必需品。我们的孩子到底是善用手机上网课,抑或接通了学校的网课,却自己玩起电子游戏,干起其他事或继续睡觉,都让父母伤脑筋。

为人父母啊,要看守住你的孩子。

 

助清寒学生缴交学费

2021/08/19 星洲日报/柔佛透视

~作者:木川

冠病疫情持续逾1年,各行业面对极大冲击,被逼关门的商家比比皆是,员工不是被裁就是减薪,处境堪虞。

有些家庭因面对孩子无法缴交学费的困境,于是向校方表达心声,校方冀以筹款方式助这些学生解忧。

柔南区麻坡中化校友会收到母校校长来函后,理事会议决集合校友力量,以自由捐款方式,为学弟、学妹筹集学费。

此信息发送到校友会群组后获得校友热烈响应,捐款陆续转入指定的银行户口,短时间内已上万,更在筹款截止时筹得近7万令吉。

我国冠病确诊病例居高,接下来的抗疫日子依然漫长,在疫情未明朗下,此次筹款颇具难度,毕竟大家都须衡量自身的经济状况量力而为。

未料在这艰难时期,大家群策群力筹得如此大笔款项,令人倍感暖心,校友的热心难能可贵,真是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啊!

校友会与母校向来扮演着校友间互动的桥梁,在母校的发展与建设过程中,形同一股强大的后盾,并在母校最需要时给予协助。

校友的慷慨解囊,不只为母校尽一份绵力,也帮助家庭经济有困难的学生渡过难关,如此的互助精神令人鼓舞。

虽然不是每位校友都关心母校发展,也不曾想过为母校做点什么,但秉持着回馈社会的善心,何乐而不为?

愿受惠的学生铭记在心,他日事业有成也能为母校出钱出力,造福更多的学弟、学妹,让母校的发展再创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