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8/26 来源:《南方日报》参与互动
“云端”上的华文教育
汕头创新开设“云课堂”面向海外新侨群体传播侨乡文化
花水净身,脚着红木屐,行“头彩食”礼……8月14日乞巧节当天,20名来自马来西亚柔佛州新山市的潮籍青年通过视频连线的方式,在专家的指引下,一步步完成了他们15岁的成人礼——“出花园”仪式。
马来西亚柔佛州潮州八邑会馆于2007年开始举办这一极具潮汕特色的非遗文化礼俗,至今已历13届。受疫情影响,今年的“出花园”仪式首次在线上举办,汕头市侨务局邀请了王秋林等民俗专家,为来自全球十几个国家直播在线的潮籍青年讲解“出花园”种种礼仪背后的文化内涵。
“如何在疫情影响下,深度利用‘互联网+’,面向海外新侨群体传播汕头侨乡文化,讲好汕头侨乡故事,是我们在新时代做好‘侨’文章所面对的新命题。”汕头市侨务局局长李鸿钊表示。
自2020年以来,汕头创新开设海外华文教育“云课堂”网络直播基地,服务海外多所华文学校,第一阶段覆盖泰国3000多名中小学生的常态课程教学;承办国务院侨务办公室海外华文教育系列品牌活动“中华文化大乐园”,创造性地采用“实景课堂直播+微信班级群交流互动”的授课模式,向海外华裔青少年展示汕头的特色文化;春节、端午节等重要节日推出的“时节做时粿”系列短视频于近期完成拍摄,即将推出的“千厨潮味”系列专题片,一道潮味讲述一段岁月记忆,以潮菜勾连乡愁,联通四海华侨情。
互联网赋能,多角度创新,一条传播侨乡文化的独特路径正逐步成形。
线上体验课创新交流模式
7月中旬,国务院侨务办公室海外华文教育系列品牌活动“中华文化大乐园”首次落户汕头,在汕头华侨中学开园。受疫情影响,此次“线上中华文化大乐园——亚洲园”活动亦是首次以线上的形式开展。
“受疫情影响,中国派往海外华文学校援教的华文教师大多返回国内,华文课程受到很大影响,海外侨领希望我们想办法提供帮助。了解到这一诉求后,我们会同汕头华侨试验区和市教育局等部门深入调研,最终决定尝试以线上教学的形式,为海外学生上课。这是直播基地设立的缘起。”李鸿钊介绍道。
这种同步直播是“中华大乐园”活动期间最重要的互动形式之一。李鸿钊表示,为了增加线上线下的互动,“中华大乐园”活动创造性地采用“线上实景课堂直播”与“微信班级群互动交流”两种授课方式,增加课程的趣味性和活动性。
活动安排了中国书法、潮汕功夫茶茶艺、潮汕民俗舞蹈赏析、潮汕饮食文化、潮汕灯谜赏析、潮剧赏析学习等10余门课程,以实景课堂的形式向海外华裔青少年展示汕头的美丽风景与特色文化。
12位授课教师均为各行业精英。其中除汕头华侨中学的老师外,还包括汕头市灯谜非遗传承人黄育群、广东省潮菜文化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叶飞、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洪坤江、潮剧市级非遗传承人谢继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英歌舞传承人林忠诚、汕头童谣市级非遗传承人黄斌、汕头市级非遗李家教拳(新架)传承人邱显达、国家一级评茶技师张燕忠、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潮阳剪纸省级代表性传承人许遵英等多位省、市级非遗项目传承人。
汕头华侨中学副校长陈鹏表示,“线上中华文化大乐园”的形式给授课教师提出了一定的挑战。除专业技能外,具备直播经验和线下授课经验的老师能够将线下本地学生课堂、线上海外学生课堂、线上线下学生间互动三方面同时兼顾,获得更好的课堂效果。
课堂外,每5名汕头本地学生和10名马来西亚学生组成互动小组,共组建了20个微信班级互动交流群。“马来西亚对于微信的应用很频繁,学生微信群的建立让我们的文化互动不局限于课堂,而是流动于两地学生之间。”陈鹏告诉记者,学生在微信群内的互动非常活跃,对于课程布置的诗朗诵、甲骨文临摹等作业探讨度很高,像微信群中经常进行的“看声调写词语”等小活动开展得热火朝天。据了解,中马双方组织了60多位带班、助教老师为本次活动保驾护航,确保活动顺利进行。
自2007年起,汕头侨中每年都会接待来自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等海外华裔青少年“寻根之旅”访问团,向来访华裔青少年讲授书法、太极拳、民族乐器等中华传统文化知识。陈鹏表示,学校十几年来积累了丰富的海外中小学生游学接待经验,为此次活动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李鸿钊补充介绍,借助马来西亚潮籍乡亲的推动,汕头市与马来西亚柔佛州首府新山市于10年前就缔结了友好交流城市关系。汕头与马来西亚潮籍乡亲双方共同举办这样一场面向青年学生的文化盛宴,必将大大加深彼此的友谊,并赓续传承给下一代。
“我们衷心希望以文化为桥梁,跨越疫情与地域的阻碍,让更多海外华裔朋友们领略中华优秀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潮汕传统文化的源远流长,感受祖籍国和原乡的喜人变化,将中华故事、侨乡故事、汕头故事传播出去,共筑海内外中华儿女的‘根魂梦’。”李鸿钊说。
教学将覆盖万名海外华文学生
近日,汕头海外华文教育直播基地第二阶段“云课堂”的启动筹备工作已全部完成。对比第一阶段5个直播间,覆盖泰国6所华文学校3000多名中小学生的直播试水,第二阶段的华文教育工作增加至15个直播间,共有8所汕头本地学校参与教学,将争取覆盖海外华文学校1万名学生的常态化课程。
“受疫情影响,海外华文学校的华文教师大多返回国内,华文课程难以继续。我们了解到这一情况后,便希望通过已有的师资力量和疫情期积累的线上教学经验为他们提供帮助,这是直播基地设立的初衷。”李鸿钊介绍道。
在这样的背景下,汕头在华侨经济文化试验区设立了直播云课堂,以“一对多”的形式尝试探索线上海外华文教育。
汕头华侨中学语文老师郭卓璇是首批开始试教学的两位华文教师之一。2019年她曾被学校选派,作为支教组组长远赴柬埔寨金边市潮州会馆公立端华学校开展海外华文教育工作。支教期间,新冠疫情突发,郭卓璇结合实际开展线上华文教学,圆满地完成了为期1年的支教工作。这样的经历为她进行云课堂的试教学提供了经验支撑。
但郭卓璇告诉记者,直播云课堂的开展还是存在难点。“开始上课后我就发现,同一班学生的华文水平是参差不齐的,很难以同样的标准来进行课堂教学。”她解释道,有些学生家中父母长辈常说华文,他们对于教学的接受程度就比较高。但也有部分学生基础较为薄弱,对于复杂一些的字词一时还难以理解。
于是,郭卓璇调整方案,以情景式教学为主,通过象形文字启发学生联想,或是以“潮汕功夫茶”一类具有侨乡文化特色的场景引发共情,带动课堂互动。每节课的内容,她都设置两三层不同难度,以适应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教学内容都注重实用性。很快,郭卓璇发现,学生的互动热情被调动起来,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也都很高。
“我们非常高兴有机会上直播课。”来自泰国明满学校国际部六年级的学生林雅丽(音译)表示,自己很喜欢学习中文,之前因为疫情原因,很多中国老师无法到泰国任教,令她很着急,而直播课让她又有机会学习中文。
从2020年10月至2021年3月,泰国三才、明满等6所华文学校超过3000名学生加入第一阶段华文教育直播云课堂,囊括小学、初中、高中各个不同年级不同的年龄段。汕头华侨中学成立了汕头市首个华文教育工作室,由10位语文或历史教学组的老师负责,自2020年12月1日开始为泰国6所华校提供线上课程。
“与夏令营性质的短期课程不同,汕头海外华文教育的直播课程不只持续一周或是一个月,而是直接嵌入了海外华校的常态课程教学。”汕头侨中华文教育工作室主持人邱丽丹补充说,华文教育是海外华校的必修课程,有专门的一套华文教材,因此10位任课老师需要对小学、初中、高中的全套教材进行重新备课,为海外华校学生量身定制适合线上教学的课程方案。
原定5月开学,将启动第二阶段华文教学的泰国华校目前受疫情影响,推迟开学。但汕头第二阶段常态化华文教学的筹备工作已经完成,接下来将有更多汕头本地学校参与到海外华文教育的工作中。
据邱丽丹介绍,已经陆续有不少学校组织教师到华侨中学学习和交流海外华文教育教学的经验,而汕头侨中华文教育工作室也在校内开设了直播间,更便于本校教师在线授课。
除此之外,汕头还以缔结“姐妹学校”为主要形式,开展“结对子”工程,由汕头本地学校与海外华校“一对一”交流互动帮扶,目前已经有6对“姐妹学校”。今年4月,汕头侨中与泰国潮州会馆取得联系,并与泰国潮州中学和泰国龙仔厝三才公学缔结姐妹校;学校还继续联系马来西亚古晋潮州公会,准备与马来西亚古晋中学缔结姐妹校,开展文化深度交流。今年7月,华南师范大学附属濠江实验学校与泰国曾里华侨公立振华学校缔结姐妹学校。
“海外华文教育是汕头做好新时代‘侨’文章的一把钥匙,”李鸿钊说,“我们将侨乡乡土文化融入课程中,更好地弘扬中国传统文化,这将开启新时代侨乡文化传播的新篇章。”他表示,目前汕头海外华文教育点面结合、内容多元、机制保障,已经逐步显露系统化的雏形。
(南方日报记者 王涵琦 通讯员 胡晓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