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乱象的再思考
2022/01/07 东方日报/评论
~作者:林思任
近年来基于通货膨胀、物价上涨或为了追求高品质的生活,令双薪家庭愈加普遍,甚至成为了全球趋势及不可逆转的现象。然也因为现今父母几乎均乃双薪家庭,故平时他们是无法百分百兼顾到孩子的教育或时刻给予及时的品德修养的教导,导致“家庭教育”迅速崩坏,尤其是亚洲社会。
是以,在网络科技发达的世代里,普罗大众常会于传统媒体或网络媒体等平台上,见闻恐龙家长事件、师长被凌辱等事件,并造成了两极的评价。
“恐龙家长”、“师长被凌辱”等事件的层出不穷,意味著自古倡导、奉行的“尊师重道”之中心思想,已逐渐转变为“学生之上,家长为先”的世道价值。然为何会出现如此巨大之变化,个中之因可分三点理解,即一因众人对“爱的教育”之迷思所致,二则因众人对“适性教育”的错误理解而致,三又因教师的后盾选择屈就、妥协或缄默的态度所致。
首先就第一点而言,“爱的教育”顾名思义乃倡导施予温情关怀、不能体罚的管教方式。但众人普遍对“爱的教育”的含义有过度及错误的解读,即“不能体罚”意即“不能惩戒”,在教育领域里要做到“有奖无罚”、“有赞无训”、“无限包容”、“无限予以机会”。是以,在过度解读下,“爱的教育”理念成了教育杀手。
根据我在教育领域里的观察,爱的教育理念所谓“不能体罚”乃指在教育过程应避免体罚所造成心灵创伤,而非强调不能给予合理暨适度的惩戒,亦非不能有奖罚机制。
然也正因过度的诠释,导致教师在教育过程中,不仅被要求要有“超高标准的道德修养”及“无限度的包容心”,造成教师成了被动方,家长和学生成了主动方,一旦遇到桀骜不驯、不可理喻或是无限上纲之学生、家长时,教师合理暨适度的严厉训语、导正不良行为的惩戒(非体罚类的),抑或是无随时待命“服务”家长和学生,即会被无限放大或遭遇严厉的批判和谴责。正所谓“千错万错老师错,屡犯再犯孩子小”。
老师的用心遭误解
其次就第二点而言,众人常将“适性教育”直接解读为予以孩子“自由发展”、“任其发展”,不设太多、太高、太严的条规或学习目标予小孩。然这是非常严重的错误理解。所谓的“适性教育”乃指依据孩子的个体差异以及文化背景的不同,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区别教育。
是以,“适性教育”的核心概念,其实是欲将集体教育环境里,常会不下心忽略掉的“个体”将之突显化、重视化;而并非是予孩子自由自在,无拘无束、放任的学习环境。
最后就第三点而言,教师在教育过程中,所面对的乃“生物”而非“死物”,故定会有思想碰撞、行为摩擦,是以当遇有强烈自我意识或叛逆思想的学生时,他们难免有挑战制度、挑战权威或扭曲暨错误观念的时候,在此之下教师需用到“恩威并施”、“高压与怀柔”之法导正,然往往也正因教师用了“威”,用了“高压”,令被训者不悦,即向父母述苦;令教师的用心良苦遭到扭曲或误解,从而被质疑、被谩骂。
惟不幸的是,在此时教师被受无理攻击时,最需要后盾站出援助与发声捍卫时,教育后盾不是一片噤声,就是想著如何将事情化小,令教师成了孤军寡人,独自面对炮火或骂声。显然,至今教育者的后盾或多或少已有此龟缩迹象,尤其是私立学校,否则不会有如此众多的恐龙家长或是辱骂师长等类似事件的频发生。俗言道“破坏规则的,往往不是观众,而是当局者”。
简言之,今日恐龙家长或辱骂师长的事件层出不穷,已非个人或个案了,个中所反映的深层含义是我国的教育制度、教育思维、教育原则及家庭教育已出现了严重问题,若要刨根究底根治解决,势必要各方,上至教育部,下至学校、家长都要一起做出省思和改革;一昧要求、责骂、怪罪某一方、某一机构、某一人做出检讨和改变仅是治标不治本。
多元令异彩纷呈
2022/01/05 中国报/评论
~作者:陈泽清
高庭驳回3个马来组织挑战华淡小违宪的诉讼,华印社会惊魂甫定之余,不禁要问联邦宪法不就明文规定保障华淡小的合法存在了吗?既然华淡小的存在已是铁板钉钉的事实,为何还要承受如此蛮横的诉讼,无端承受莫名的恐慌?
然而,从马来组织中有人提出如此排斥华淡小的诉讼,不难窥出马来族群中的确存有不少唯我独尊的排斥华印者,一厢情愿的认定唯有单元主义才能达至团结的目标。
岂能轻率被诬告
单源教育,单一文化,单一种族果真是达成团结的因素吗?放眼我国政坛,今天由马来人组成的政党林立,各据一方,巫统、土团党、伊斯兰党、诚信党等成员不都是马来人吗?彼此不就是同一种族,同一宗教,同一文化吗?怎么不见得他们团结在一起,反而为抢夺政权而互相撕杀?可见主张同文同种,鼓吹单元主义是达致全民团结的论调早已不能成立;一心一意妄想以马来人至上主导一切的思维根本不合时宜!
正当新冠病毒肆虐,雨水泛滥成灾,人命备受威胁的非常时刻,竟然还有人蓄意挑衅种族情绪事端,如禁卖啤酒、Timah烈酒品牌犯禁、禁止博彩业,而今又有人挑战华淡小违宪诉讼,诸多种种扰华扰印的不悦事件接二连三发生,令人不禁要问这些人为何一直要跟华印裔过意不去?难道华印裔的存在有威胁到众人的安全、有侵犯到众人的权益吗?如果没有,那为何处心积虑屡屡制造无理事端来霸凌华人与印度人?
日前暴雨来袭,许多灾民受困,从报导得悉,一些缅甸及印尼籍外劳奋不顾身投水救助灾民,这种不分国界,不分种族,不分肤色,唯人命至上的救人之举实令人感动,为之动容,试想,一个人宁可置自身性命于不顾而去救他人,这不就是将大爱精神发挥得淋漓尽致吗?而那些屡屡霸凌华印裔,容不下华印裔的人与之相较之下,岂不是无容身之地?
多源教育与多元文化绝对不是构成全民团结的绊脚石,所以华淡小的存在根本无碍全民团结,奉劝那些小肚鸡肠的敌视华印者,不要再抱持唯有消灭华淡小,马来西亚全民才能团结的刻板观念,反之,更应以实事求是的态度看待华印裔对建设国家的贡献,如华裔的商家、企业家,印裔的医生、律师,还有许许多多的华印劳力付出者都是参与建设马来西亚的功臣,岂能轻率被诬告华淡小违宪,套罪华印语文妨碍全民团结为由而排斥、抹煞之?
一方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多元种族形成多元文化,多元色彩构成炫丽彩虹,多种花卉汇成花团锦簇,而我国的华巫印文化亦构成了异彩纷呈的国家文化,这不就是令人赏心悦目吗?那又何必单恋一朵花呢?
游戏之认真 学习之乐趣
2022/01/09 东方日报/评论
~作者:杜新宝
小孩和成人都喜欢玩游戏。小孩喜欢玩泥沙、乐高、拼图等,成人则喜欢赛车、钓鱼、滑板等等。
游戏充满乐趣,乐趣催生动力,因此人人玩之不倦。
玩游戏并非纯为娱乐,小孩通过游戏学习。从简单的与父母来回抛球与接球,小孩学会精准调节身躯动作。玩捉迷藏,学会猜测友伴最可能的躲藏处。玩七巧板,认识三角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
由于游戏充满乐趣,且具学习效果,有人把教学游戏化就不足为奇。玩横竖填字游戏学习成语、谚语、诗句,许多语文老师都用过这一招。
即便零食也有多少的营养,教学和教育中的任何一种新点子,很难说没有丝毫好处。但是,看事情不能只看有没有好处,还得看是不是根本之道。小孩必须看见即便并非全无营养,吃得也开心,但零食到底不是健康食品。而老师和父母必须看见,即便寓教于乐、寓学于乐有好处,是游戏中的认真而不是其娱乐让学习走得远而深。
游戏的认真包含专注、(对各种方法的不断)尝试精神和攻关的毅力,此三者本身就能产生乐趣。因此必须分清游戏的两种乐趣来源,一是来自游戏的认真,另一是来自游戏的娱乐性。来自认真游戏的乐趣取决于游戏者的态度和心境,而娱乐性则大大取决于游戏媒介(比如,象棋是对弈游戏的媒介)和玩游戏的气氛。
乐趣的主要源头
小朋友玩游戏,我们必须注意他们的乐趣主要源头在哪。我说“主要”,因为往往以上两项源头都同时存在,但会有主次之分,一般所见都为娱乐性乐趣为主,这就是游戏化教学需要特别留意的节骨眼。许多所谓游戏化学习,是游戏有馀,学习不足,游戏媒介和热闹氛围让大家感觉良好、开心、欢笑不断,这实为一时的娱乐效果,却往往被看好并误认为走在学习的正轨上。
有的小朋友起初喜欢玩甲游戏,但很快就被乙游戏吸引,这是游戏媒介本身比较能吸引他们的征象。在游戏中尝不到专注、尝试和攻关毅力所引发的乐趣的另一个普遍现象就是,小朋友经常要求快速得到答案、达到目标。你让他们猜谜语,谜题一出,不到一分钟他们就讨答案,不愿意自行想一想,也不愿“有方法地”地想一想。是猜谜这个游戏媒介及其气氛让他们感觉有趣,而不是因为猜谜所需的认真带给他们乐趣。
不同的游戏媒介吸引不同的学生,不难找到能吸引学生的游戏媒介,因此老师不要以为学生喜欢自己介绍的游戏媒介就是个大成就,这是“拿著微不足道的成就来骗自己”。老师真正需要关注的在于如何把游戏的乐趣从源自游戏媒介和热闹气氛提升到源自认真地游戏。这是重点,为什么?因为今天下象棋的学生,十年后未必会继续下象棋,但其认真下象棋时所尝到的专注、尝试精神和攻关毅力的乐趣,会成为他在日后不管哪个领域的学习的动力。凡玩游戏时制造笑料、故意违反规则逗乐和起哄,都是在破坏游戏的教育意义。“认真而开心地玩游戏”,对许多人来说是不可思议的。
任何学习都有枯燥成分
当小孩逐渐长大,他们的游戏媒介会慢慢地从具体转化成抽像。小孩玩魔术方块时愿意这样转转那样转转,到了高中解数学题时也得愿意各种方法试一试。小孩堆砌乐高,科学家建构科学模型。科学家因为把做实验和研究当游戏,好玩,才能够长时间待在实验室或者长时间思考。每个领域的学习,道理都同,因此我们必须引导孩子找个他们想玩一辈子的游戏当他们的未来专业,不要只是关注他们的个人收入和市场需求。
小朋友的玩乐需要玩伴,成人的工作需要团队,玩伴和团队重要,但根基还是建立在个人之上,我们要让孩子有独自游戏和独享乐趣的时候,当小朋友一个人在家里玩积木、在海边堆沙的时候,不要总是感觉他们可怜,他们其实是乐在其中,不需由他人制造气氛。专家学者不是都常独自咀嚼著心里未解的谜题吗?
娱乐性的游戏没有枯燥,但不管哪个领域的学习必然有枯燥的成分。部分枯燥,不足以让懂得从认真学习中汲取乐趣的人裹足不前。忍受枯燥以及等待一段时间后才尝到乐趣,这两点是迷失了方向、著重娱乐性乐趣的游戏化教学所缺乏的。学生已开始不适应严肃、认真的讲课、学习和思考,我国教育大势,浩浩荡荡,这是正发生的事,阻挡不了。
新的一年,一起来读儿童文学
2022/01/06 中国报/学习
~作者:郭史光宏
儿童文学并不仅仅是针对孩子的,无论对于大人还是对于孩子而言,它都是有意义的文学。它们作为描写以透彻的“孩子的眼睛”所观察到的宇宙的作品,为大人们指出了一片意想不到的真实天空。——日本临床心理学家河合隼雄
我们为什么需要文学?了解文学、接近文学,对我们形成价值判断有什么关系?台湾作家龙应台的说法是:“文学,使看不见的东西被看见。”那么,我们忍不住要追问:所谓“看不见的东西”又是什么?
苏联文学家高尔基和中国小说家王安忆似乎为我们回应了这个问题。高尔基曾说:“文学是人学。”王安忆则说:“小说是心灵的历史。”也就是说,文学作品的内涵主要在表现人心、揭露人性、反思人生,而故事和小说恰恰是各种文学体裁中在这方面最突出的佼佼者。如果说成人文学表现的是成人的心灵,那么儿童文学揭示的就是儿童的内心。
中国方卫平教授在谈到儿童小说时,将其基本艺术特征归纳为四项:书写和呈现儿童的生活现实、塑造和表现儿童的典型形象、传递和表达儿童的生活愿望、追索和探询童年的精神内涵。这四项艺术特征同样适用于儿童故事。换句话说,儿童故事和儿童小说着重于表现儿童、发现儿童。
经历特殊人生
阅读《淘气包埃米尔》,我们能感受到儿童内心深处渴望强大和不畏强权的原始气质,同时看到儿童的原始世界与成人的文明世界之间的冲突;阅读《一百条裙子》,我们能穿透校园霸陵事件的表层,潜入加害者、受害者和旁观者的内心,体会其中的酸甜苦辣与各种无奈。日本临床心理学家河合隼雄甚至写出了《孩子的宇宙》,透过经典儿童文学作品,破译动物、秘密、死亡、异性、老人、时空和家庭在儿童心灵的密码。
文学表达现实而又高于现实,故事和小说也一样。每一部儿童故事和儿童小说,都是对儿童现实生活的一种描述,对儿童精神世界的一种揭示。它们从不同侧面勾画成长路上的喜怒哀乐,从不同角度提供迎向挑战的智慧与力量。每读一部优秀的儿童故事和儿童小说,实际上就是在经历一种特殊的人生。读得越多,经历的人生就越丰富,汲取的智慧与力量也越丰沛。某种程度上,读故事读小说让儿童的生命丰富了、延长了、立体化了、多样化了。
阅读儿童故事和儿童小说,最重要的是把自己置身于作品中,全心全意去感受、去体验、去经历、去对话,让故事和小说丰富我们的生命。阅读儿童故事和儿童小说,要避免僵硬的套路化解读。再说,每一部作品都是作家独特的艺术创作,只有用心投入其中,方能领略个中滋味。
中国朱自强教授曾说,“儿童文学是大巧若拙、大智若愚、举重若轻、以少少许胜多多许的艺术。”我深以为然。新的一年,让我们一起走进儿童文学的世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