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护华教应更主动
2022/01/13 南洋商报/言论
~作者:罗汉洲
高庭法官莫哈末纳兹兰宣判华淡小用母语作为教学媒介语并没有违反宪法后,好几位华团领袖欣然宣称:这是历史性的判决、标杆性的判决。这评语似有商榷的余地。
40年前的1982年7月,联邦法院院长敦苏菲安在独立大学案件的判词中指出,宪法第152条文的法律內函应作如下诠释:
1.马来语文是国语;
2.马来语文是官方语文;
3.人们受禁止使用其他语文作官方用途——英语的使用范围和期限例外;
4.没有人可以被禁止或阻止使用华文作为非官方用途;
5.没有人可以被禁止或阻止教授华文;
6.没有人可被禁止或阻止学习华文。
法官判决不谋而合
因此,莫哈末纳兹兰法官的判决与敦苏菲安院长的判决是不谋而合,属于英雄所见略同,同时也证明我国宪法保障母语教育的立场非常明确与坚定,母语学校不违宪也很明确,此所以莫哈末纳兹兰法官与敦苏菲安院长对母语教育权利有相同的诠释,至于谁的判决才算得上“历史性”、“标杆性”已不重要,也无需去强调。
而且国会在1967年通过的国语法令规定马来语文是唯一的官方语文,但法令也同时明文规定维护宪法第152条(1)保护其他语文作为非官方用途的使用、教授、学习的权利。
由以上资料可清楚看出,宪法第152条及国语法令都已斩钉截铁阐明,没有人可以禁止或阻止华人教授与学习华文华语。
即使社会契约,我曾多次在本栏提到,第一任首相东姑阿都拉曼在电视访谈中说,经过艰辛的谈判,马华(当时华人约占总人口40%)终于同意接受马来语为唯一国语,巫统则同意华校在独立后继续以华文华语作为教学媒介语。惟独立不久,巫统即告反悔,只允许由政府继续承办华文小学,华文中学則必须改制为以国语为教学媒介语。
歪论不止骚扰不息
然而,一些人却偏偏要挑战华小的合法地位,他们不可能不知道宪法第152条已确认并保障华人有教授与学习华文华语的权利。但这些人却敢于挑战宪法与国语法令,却没有受到应有的对付,究竟是什么原因?
此外,1948年煽动法令规定人民不可质疑或挑战宪法第152条(语文)、第153条(马来人特权)及第181条(统治者地位)。
(以上资料取自陈松生律师撰写的“歪论不止,骚扰不息”,刊登于1987年1月11日《通报》)。
这是否意味着教授与学习华文华语,在宪法中不可受到质疑和挑战?若确实如此诠释的话,那么华人就应该给这些挑战母语教育的人一个强力反击,因为他們挑战不可被挑战的宪法条文。
诚如陈松生律师所言:“歪论不止,骚扰不息”,质疑华小合法地位的行动与言论没完没了,难道华人就只坐困愁城、消极防守、坐以待毙?
目光如豆的马来作家
2022/01/12 中国报/评论
~作者:碧澄
去年12月28日高等法庭裁决:华淡小以母语教学乃受联邦宪法152
(a) 和(b)条款以及1996年教育法令保障并没违宪,驳回三造起诉人的诉讼。有关各造誓言将向联邦法院上诉,看来此事仍未了结。
马来右翼分子通过政治手段玩弄种族、语文和宗教课题,似乎已成了他们长期的斗争目标。以前是巫统耍弄,如今是由土团挑起。这次的起诉人包括半岛马来学生联盟代表莫哈末阿里菲、大马伊斯兰教育发展理事会代表莫哈末扎依,我们一点儿也不觉得惊奇,对于代表马来作家联盟(又译全国作家总会)代表再纳阿比丁也在里头,我们着实不无遗憾。
转移人民视线
起诉人从宪法的角度提出诉讼,主要目的不外认为,不以马来语作为教学媒介而形成的多元教育制度有碍国民的大团结。有识之士,早已对此设想给予大力否定。多元性原是我国立国的基本,事实证明多元是国家一项珍贵的财富。单元政策并不能确保民族的团结,世界上已有不少先例。
真正优秀的作家应见多识广,胸襟宽阔,且有引领百姓走向正确坦途的素质。
眼光狭隘的写作人,不但不能对民众起到积极的作用,相反的还会带来消极或负面的影响。华裔读者喜欢奥斯曼阿旺、A沙末赛益等马来作家,因为他们的一支笔指向人类的公敌,倡导人道、仁爱、公正等等。
目前国家面对的绝不是国民团结的问题,而是上层阶级贪污滥权、置老百姓于生死而不顾,让大家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挑些禁酒、禁赌的小事大事操作,无异等同着力于肃娼、戒毒,属于次要事项。何者优先处理,理应有个分寸。否则,就是转移人民的视线。
18岁投票与独中教改
2022/01/13 星洲日报/言路
~作者:冯振豪
“缺乏爱国精神”是我国独中教育历来颇受争议的其中一项原因,对于中学时光在独中度过的笔者而言,这项指控在某些方面确有其理据,大部分的华文独中没有开设公民教育相关的课程,在教导学生履行公民义务的工作坊、说明会、讲座也较国民中学和国民型中学不足,然而,不管是否为独中生,我们对马来西亚的热爱是不容质疑的。
虽然我们非常清楚自己热爱这个国家,有的政治力量往往藉独中教育缺乏爱国意涵为由,屡屡挑战华教乃至多源流教育的合法性,对此,华社必须以相应的策略反制这些消费宪赋教育权,旨在捞取政治话语权的单元主义论断。
笔者认为,缘于政府落实18岁投票和选民自动登记制,青年参政将是未来的趋势,这会进一步刺激选民结构、投票行为和政党竞争的转变,普遍实施六年教制的独中是时候应变,准备迎接新时代之余也摘下单元主义者扣上的帽子。
第一,董教总、各校董家协和校务高层应以开放态度,邀请选委会官员共同研究,寻找一些基本共识,再交由各校根据共识,自行筹划公民教育课程。为避开全国独中有不同的教制(有的华文独中附设二年制的SPM班、剑桥考试班),最理想的受众对象为16、17岁居多的高中二年级生,尽可让学生出来社会以前学习如何看待公共事务,鼓励年轻选民履行公民义务,而且率先响应政府号召可一撇“独中生不爱国”的恶毒指控,还华社和独中生一个清白。
第二,独中教育应该勇于面对政治,主动引领学生讨论公共课题,而不是再三在校园禁谈政治。当然,校方或许会担心学生因涉入政治而影响学业,成为极端主义的温床,然而这不是我们回避政治的借口,一旦校方有明确的指南指引学生理解政治资讯,厘清政治讨论的敏感地带,灌输“求同存异”的精神,鼓励学生针对社经问题提出处方,如学生有偏差的观念,校方便可在他们进入投票站以前予以辅导,为未来的政治气氛增添更为健康元素。
第三,独中可传授学生一些选举相关的知识,教导学生查询选区资料,浏览选委会网页,如何确保投下的不是废票,以及灌输他们参与投票的重要性。最重要的是,引导让学生如何吸收和判断政治资讯的真伪,不为特定政治势力所嘲弄。
第四,独中的教育思维是时候改变,尤其是针对即将踏入社会的高中部,给予学生更多的表达平台,让校园内有选举和投票的环节。例如,学校可以善用学生课外活动,创设类似学生会的团体,让学生组织团队参选,再由拥有投票权的学生凭参选团队的“政纲”选出掌舵人。
第五,建构扎实的政治知识。缺乏政治嗅觉是马来西亚教育的一大弊病,对我国政治体制不甚了解的社会新鲜人大有人在,所以,独中应该设置有关的课程,传授一些公民应该掌握的基本知识,例如,宪法赋予的基本人权、国家元首的产生过程、国会上议员的委任、国会下议院和州议会的产生、内阁部会的职责、国州议员的工作范畴、地方政府的功能,等等,至少得让学生知清楚哪些国家机器负责哪些任务。
笔者认为,年轻选民需要从提升政治效能感开始,如果要强化政治效能感则从最根本的教育工作切入,给未来选民知道他们的决定会影响各自权利,也会对一个群体,一个社区,一个国家的未来构成直接影响。
华文独中是华人社会多年沧桑建立起来的教育事业,尽管不受教育部的直接管辖而缺乏政府的制度性拨款,以及统考文凭的承认内化成族群政治斗争的一环,但是,独立于教育部的身分并非百害无一利,只要这个身分运用得当,独中可以较为弹性和快速地回应时代变迁,设计符合趋势所向的教学内容,甚至办得到比教育部更“爱国”的教育方向。
历史教科书须尊重史实
2022/01/13南洋商报/社论
意大利著名文艺批评家、历史学家及哲学家克罗齐曾经说过一句名言:“所有的真历史都是当代史”。
克罗齐的这句话是强调历史的现代性及历史对现实的借鉴意义。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撰写历史的学者往往无法真正抽离当代社会的政治语境,在某种程度上服膺于当权者的政治需求。
换句话说,历史学者在撰写历史教科书时,政治正确可能高于学术正确,政治需求甚至超越学术需求,这是目前我国历史学术界的悲哀。
最近国民中学中一至中五的新版历史教科书引起关注。新版历史教科书以马来民族为视角,专注于马来人历史,淡化华裔及印裔等种族的历史。
其中一个很明显的例子是,教科书有关吉隆坡开埠功臣叶亚来的历史,被大幅度删减。
另一方面,我国华族对早期锡矿的开采及印裔对我国早期经济作出的重大贡献,也被淡化。这一系列的历史教科书对其他族群对马来西亚的贡献未真实反映,内容失衡。
非政府组织全国教育改革行动委员会(IPPN)此前发布的报告指出,新版历史课本虽然已大幅减少回教历史内容,但依然具有强烈的“马来人主导历史”思维,缺乏中立认知,内容偏颇,与我国历史事实不符,并且与首相拿督斯里依斯迈沙比里倡导的“大马一家”政策背道而驰。
该会检讨国中历史课本专案委员会主席陈亚才指出,历史是我们共有的“主题”,传达无论是过去、现在抑或未来,大马历史应由大马各族人民共同书写。
该会也总结出4个重点与改进方向,其中包括课本内容缺乏包容性与不平衡,世界史份量太少、历史课本内容错误及叙述缺乏连贯性。
我们认为,我国是多元种族的国家,每一个种族对国家同样作出重要贡献,这是历史事实。
历史事实不容篡改,也不应该被歪曲。每个族群对国家的历史贡献,应该根据史实,以中肯及负责任的态度记上一笔,这是每个历史学者及历史教科书撰写者基本的学术素养。
我们认为,教育部课程纲要编写委员会必须认真看待新版历史教科书的课题,重新组织各族历史学者,重新编写符合我国各族历史事实的历史教材,让我们的下一代对我国建国历史拥有正确的认识,并确立一个正确的国家历史观,真正达到“大马一家”,国民团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