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5月15日星期日

1965封闭前槟小照片感言 革命基因英才辈出

2022/05/11 印度尼西亚《和平日报》






和平日报, 2022510 , 邦加的华文学校,始于1907年。这在印尼也是算最早的,它的历史可以说得上是“说来话长”呀!

邦加过去只有荷兰人办的学校,华人只有学生人数不多的一些华侨学堂,规模小,很原始及简陋。因为资源有限,竞争无力,很多华侨子弟进了洋学堂,结果就忘了爹和娘,与祖国文化隔绝。

邦加省府槟港的关帝庙隔壁的老中华学校校址,建于1907年,这是1951年的毕业照。(鸣谢厦门归侨谢美莲 提供)

侨界领袖觉得如此下去,不用几代,华侨就会数典忘祖,于是酝酿办学,正在纠结于没有人才之时,幸好有一位流落南洋,侨居邦加的湖南益阳籍的辛亥革命党人李燮和积极投入。

他与华侨领袖们运筹帷幄,发动华侨有钱出钱,有力出力,集合华社资源,终于让槟港中华会馆学校横空出世,并衍生到后来的槟港中华小学(槟小)、槟港中华中学(槟中),接着邦加八港也陆陆续续办起华校,邦加也成为印尼当地华文教育开展较早,华人继承保留中华文化很突出的地方。

邦加的华校,从一开始就打上崇敬中华文化、变革、求进步的革命基因,所以,建国后,几乎一边倒拥护新中国,支持北京成为主流。业培育了很多仁人志士,无论在中国革命与建设,还是坚守印尼,都是响当当的。

这是1960614日,槟中部分师生高中毕业合影,其中的校长龙运财(前排左6)、副校长赖官林(前排左3),教导主任吴俊林(前排左7)、副主任何维芳(前排左5)均已凋零,周美琴(前排左一) 他们都是除了吴俊林是久居上海的宜兴籍暨南大学高材生,何维芳是粤东蕉岭籍的中山大学高材生(何老师最高龄,前几年九十几岁辞世),像龙运财、赖官林等好几个老师,都是留学暨南大学回来的的。而照片里的同学,有的已经回国深造,现在也是耄耋老人了。

上图是老槟小上世纪五十年代为纪念资深教师凌彬老师教学5周年的合影(右6、右7为凌老师与同为教师的夫人周贤妹),图中前排右2是邦加侨团总会及福建会馆主席谢贤德、右4是主管校务的总会与福建会馆理事黄书典,右3、右4为印尼原住民教师,负责教授印尼语。

凌彬老师在梹港中华学校当教师到1958止共32年,在梹小第1个服务25周年,受到表彰及庆祝的是赖官琳校长,第2个是张鸿南,第3个是凌彬,那是1951年。

凌彬、周贤妹不但桃李满天下,而且教育子女有方,他们的孩子,很早就分批回国深造,而且个个都很有出息。

老大凌云,58年由长春地质学院毕业后,在地质系统工作34年,是地球物勘探高级工程师;老二凌均,北京矿业学院毕业;老三凌婉,杭州大学数学系毕业,退休前是高级教师;老四凌荣,上海交大精密仪器系毕业,曾任上海光学仪器厂厂长,光学仪器研究所所长,是高级工程师,后调任上海侨办主任;老五,凌妍,退休前是广州建筑研究所党委书记;仅有老六凌莹,在香港定居。

像槟小资深教师凌彬周贤妹伉俪的子女,建国后回国参加社会主义建设的华校学生,不计其数,有的考入大专院校,成为建设祖国的英才,活跃于科技、工业、医学及教育阵线,也有随家人战斗在各地华侨农场,把不毛之地荒野建成现代农业基地,功不可没。

邦加各地华校,培养了很多精英。如勿里洋(Belinyu)中华学校(里华),有几名学生如钟庆发(谢生)与谢石基(陈安顺),解放前参加中国革命,奔赴延安革命根据地,他们是建立新中国的革命功臣。钟庆发曾为前中侨委办公厅主任、中国驻印尼大使馆参赞,谢石基曾为中国新闻社社长。

而留在印尼的邦加华校师生,也是默默奉献印尼社会,成为华社团体的领导人的不少,如凌贝利、曾关英、陈应求、何维芳、唐昌明、廖照山温志勇、魏保富、赖木荣、刘俊远、郭文平、李振结、邹霖财等,他们事业有成,积极投入公益,为华社争取权益与福利,令邦加的社团具有很大的凝聚力。

回国深造后,定居香港的邦加华校生也不少,其中烈港人黄宪懿、勿里洋里华学生邹结雄、朱运德,槟港人李丽娟、张木添、烈港烈华学生周鸿生、沙横人曾观玉,也是爱国爱港,热心侨团工作的佼佼者。

而推翻荷兰的独立斗争的老战士,有个华校生叫温敬多(Boen Kim To / Tony Wen),也是烈港华人望族温氏家族后人,邦加华校毕业生,年轻时代曾在上海的暨南学堂留学。印尼独立后,他也成为第一届国会议员。

雨林编辑, 来源: 印尼视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