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0月5日星期四

【华教视窗】 ~ 1472

课堂呼唤真实性学习

2023/10/04   南洋商报/言论

~作者:林国安

课程教学改革的落脚点在课堂,课堂教学面貌是教育改革落实情况的真实反映。然而,教育改革实践过程中,往往出现一些互走极端的现象。

例如我们的课堂教学,从“满堂灌”偏向“满堂问”,教师的课堂提问不是针对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而发,也没有什么逻辑指向,纯粹是为提问而提问;学生的回应随意性大,表面看似意见纷呈,气氛热烈,实质不着边际,无关宏旨。这样的课堂教学面貌更新只是课程教学改革的粉饰,是虚假的课堂!

教师代替学生学习

尽管课堂教学改革的重点和核心在于教与学关系的调整,但是我们的课堂还没有从根本上实现由以教为主向以学为主的转变;教师仍包揽一切,甚至代替学生学习。

例如阅读教学常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教学设计主要是教师自己预设完成的任务和目标,以模式化的解读代替学生的思考和体验。这不是学生真实性学习。

课堂教学是教育改革的主阵地,未能贯彻“学生是学习主体”的理念,赋予学生学习主动权,积极参与课堂,实现个体学习发展,这是未竟全功的教育改革。

毕竟,杜绝虚假现象,落实真实性学习,是改变课堂教学面貌、促进学生学习发展的关键因素。

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的实践要提高到“建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人才培养模式”的高度。课程教学改革要致力于构建以学为主线、以生为本的课堂教学体系,采纳“基于学生学习”的教学策略与教学模式,“以学定教”,让“学”决定“教”的可能性及其程度;充分体认学生是教学认识、实践和发展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要把学习的主动权归还给学生。教师教学遵循学生认知、心理发展规律,创设适当教育情境,导引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内化所学。

以学为本的课堂教学,是落实真实性学习的主要机制,其核心是学科本质的学习。当代课堂教学要建立在学科概念和思维方式的基础之上,超越对知识与技能的简单传授,关注学科知识的源起、发展、价值和意义,引导学生从学科的视角理解世界和分析问题,形成学科意识和思维习惯,对学科本质与规律有深刻认识与把握。

例如华文学科本质的内涵包括:语言学习与运用、思维能力与品质、审美与生活涵养、文化传承与互鉴;数学学科本质包含:数学眼光观察与直观想象、数学思维思考与数学抽象、数学语言表达与逻辑推理、数学运算与数据分析;自然科学学科本质则有:科学观念、科学思维、探究实践、态度责任。

课堂教学设计以学科本质学习为主干主线,可以避免“泛学科化”,把华文课上成思想道德课、文学鉴赏课,数学课流于解题分析和运算技能训练,科学课仅注重静态知识记忆与理解。

当前素养教育改革,学科本质学习是学生形成学科核心素养的必然途径,也是学科“深度学习”的基础,它的普及化有助于学生学习学科知识、形成学科能力和求解学科问题。

追求学习共同体

课堂教学面貌改革追求的另一道风景线是“学习共同体”,同侪协同共学,以改变学生单打独斗的学习状态。但又有别于一般分组分工的集体学习。

学习共同体小组内不布置分工任务,也没有层级领导或竞比高下;只有互听他者的声音,互问以厘清困惑,互学以共好,协同发展。

课堂教学要充分信任学生,相信学生的学习潜能,学生自己能学、能学会的,放手让学生自己学。

教师要做好“有效提问”设计,“不愤不启,不悱不发”,适时引导学生思考,营造让学生安心自在讨论的课堂氛围,构筑“产生学习”的机制,落实真实性学习。

 
学汉语的苦与难

2023/10/03  南洋商报/言论

~作者:许世平

根据报道,沙地阿拉伯努拉公主大学开设“商务汉语专科项目”,教导学员认识汉字的构型、词意的源流、字音和声部的关系、成语和历史文化内涵、词组搭配、句子结构,篇章响应。

最近沙地阿拉伯政府还将汉语列为第二官方外语,规定所有公立和私立中学每周上两节汉语课程,为的是要配合一带一路的倡导,要发展,要跟中国搞好关系。

其实,早于2019年,该国就宣布将汉语纳入所有中学教育阶段的课程中,鼓励阿拉伯人学习汉语。

问题是,汉语被视为最难学的语文,还因师资短缺,以及历史观念及心理障碍的影响,使到外国学生学得挺苦的。

对外国人来说, 汉字多音及多字同音,还有四声,难认,难读,难写,还须靠死背;就算是对以华语为母语的海外华人来说,也同样面对难学好,难考好的困境,就算就读华校的华裔学生,都有拒考或避考华文的消极心理。

汉民族承载先天性苦难

可随着中国的经济崛起,在外国正掀起汉语热;根据数据显示,约6000万海外华人在学习汉语,另有4000万名外国人也在苦学汉语。

当然,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要真正学好汉语,的确是件难事和苦事,但也应该理解,汉字难学,但它却为汉民族承载着先天性的苦难。

汉字是难学的,因为难是一种民族磨砺之力,苦与难是孪生兄弟。

历代文章却渗透着以意志雄浑支撑着的忧患意识,饱经风霜却是临危时的觉醒,就算它战败过,却没有一蹶不振的溃败。

玛雅人的祭坛、吴哥窟的湮没、巨石阵的疑谜,都没法挡住历史的滚滚流沙,然而在生死存亡的危难之际,汉字却显现它的神秘力量。

汉文化却依旧能通过诗歌、文章、艺术,供养汉民族的生活世界;历史的潮起潮落,汉字却一直依然神性熠熠,每个文字、每段文句,都能让人感悟它的美。

打开新世界大门的钥匙

所以即使难学,后来者一定要珍惜这个超越恒古的文字瑰宝,还是一定要学,肯学和苦学,去理解、沉浸、融汇。

最后还是要郑重的说,要学好汉语并不难,英国一名青年何威就凭着两年的自学,通过视频和播课,自创语言环境,大量输入的模仿,利用记忆曲线不断复习,攻克难点,操练出一口流利的汉语。

他还在“汉语桥”世界大学生中文比赛全英大区赛决赛中荣获特等奖,夺得冠军;他说,学好汉语,给他打开新世界大门的钥匙。

 

华教的新敌人

2023/10/03  星洲日报/言路

~作者:戴子豪

中国大陆、香港和台湾的旅游网红在评价马来西亚时,无不提及马来西亚人为语言天才。这里主要指的是马来西亚华裔─除了国语、英语以外,中文的造诣堪比中港台,至于粤语、闽南、客家等方言也是一说就通;因此,与中港台澳旅客的语言沟通毫无障碍。

每每提到这一点,大家都会归功于马来西亚的华教体系。马来西亚的华文教育是中港台澳以外最完整的,没有之一。华小、独中、国民型华文中学或者国民中学(皆有中文科),本地大学也不缺中文系。多数会说中文的马来西亚华裔都会书写和阅读。

在中英鸦片战争之后,锁国的大清王朝开放港口,大批华裔子弟到海外谋生;有到北美修铁路的或者到东南亚采矿的,百多年来华人遍布全世界。

在世界多数地方的华裔,除了唐人街以外,就很难看到中华文化的存在。印尼、泰国虽然华裔众多,但是都被同化了。而新加坡虽然华裔占多数,但在国际化的过程中,华教被牺牲以换取整个国家的生存和提升经济竞争力。

马来西亚华教在此之前面对的,是和全世界一样的“爱国主义”政治。在日本、泰国、英国、澳洲、印尼等大多数国家,若是华裔入籍这些国家,则以有关国家的文化语言为主,本身文化语言为次。即使当地华裔如何奋斗、如何抗争、如何捍卫,也无法建立华教体系,若是积极过度则可能引发流血排华。唯独马来西亚,基于马来民族的独特包容性,在华裔的抗争和捍卫下,华教得以生存和延续。

全世界多数土著民族,包括马来人一直都认为,其他非土著都应该融入当地文化,即使允许华教的存在,也必须要注重国语。这个“国际化”的“爱国主义”(Nationalisme)思想,从未间断过。60

代的改制中学、80年代的茅草行动、90年代的宏愿学校等,都是有意无意限制华教的政治行为。

但,马来西亚经历了两次改朝换代,由希盟尤其是行动党执政后,没能改变的事实如承认统考、制度化拨款,已经慢慢被接受。董总和过往相比,也处于“静静”模式。

这个时候,华教的另一个更为恐怖的“敌人”已慢慢浮现。就是华裔子弟对中华文化的不闻不问和不感兴趣。

华教的终极目标,绝对不只是“会读、会写、会说”中文而已。其更伟大的目标,是让华裔子弟理解中华文化的精髓和美德,并且传承一代又一代。

如今国际化、数字化和社媒化的社会,五花八门的知识开始普及。网课、娱乐、知识等唾手可得。学校教育不再是学生学习的唯一渠道。

学会了国语、英语和华语,现在的孩子开始学习其他的技能,如其他外语、电脑程序、音乐、法律、经商投资等等;空闲时间则用于维持身体和精神上的健康,如瑜伽、健身、旅行、社交。

华教基本上是让当代华裔子弟能读、写、说而已。至于中华文化则被轻视。别说孔孟思想的精髓,就连四书五经是哪四书,哪五经都说不上,也不懂得《大学》、《论语》、《孟子》及《中庸》。由于很多华裔子弟不理解中华文化,造成很多人利用“传统”来束缚下一代。老一代的人将“重男轻女”的概念灌输给下一代,或者强迫下一代祭拜和盲从。这些胡乱诠释中华文化而创造的“伪传统”,令到更多年轻华裔忽视中华文化。

久而久之,华裔子弟可能会崇尚“国际教育思维”,视国际学校为孩子教育的首选。今天,国民型中学和独中算是国内教育素质比较好的学府,加上国际学校或独立欧美教学学校不多,且收费高昂,所以华教还是首选。

但是有朝一日,当国际教学因规模经济(economics of scale)而普及化,那么马来西亚华教的敌人就不再是“政治人物”,而是被未来华社高度认可的“国际教学模式”。届时,中文就只是一门“外语”,而不再是寻找本身民族根源的重要工具了。

 

铛!铛!铛!下课啰!

2023/10/04   南洋商报/商余

~文:吴顺平

书记室里的某个橱柜放着一个极为重要的东西——铜钟。时光飞逝,岁月如梭,即使换了几位校长掌校,这个铜钟还是安安稳稳的收在橱柜里。即使它的外观已不那么亮丽,但,它还是被当着古董般好好保护着。

我在中南学校服务都二十年了。可想而知,它在中南学校的“服务年资”肯定比我还要久。可别小看这毫不起眼的铜钟。它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它的钟声响度感较强,传播距离远。一年里,它会派上用场两次,身负重任呢!校方每年都会进行两次的防火演习。这个时候,铜钟就会隆重登场。我校的另一位男同事就会高举铜钟,边走边摇摆铜钟。学生听到叮叮叮的声音,就知道该怎么做了。

想必新进的老师会懊恼,头顶上冒出十万个为什么:现在都什么时代了,还用这个老古董的东西?可是,它确实是很好使用。虽然我知道同事在摇摆铜钟的时候是蛮费劲的。

心想铜钟不可能只用在防火演习吧。在写着这篇稿时,我还是联系了已退休快3年的杨副校长。杨副校长曾是中南的校友,她师范学院毕业后就被派到母校执教直到退休。中南学校就是她的第二个家。

听了杨副校长的娓娓道来,我才知道原来这个铜钟已超过60年的历史了。在杨副校长就读小学的时候,这个铜钟就已存在。哇,经过岁月的洗礼,它还是牢牢的保存至今,真是难得啊!想必这铜钟对于昔日曾就读中南小学或曾在中南服务的老师们,有着一定的回忆。

据说,这铜钟在很久以前除了用来进行防火演习,它还被用来当着是学生上下课时的铃声呢!追问下去,我才脑洞大开,原来负责敲铜钟的人除了校工以外,当天空挡的老师也得负责敲钟呢。想到老师也得负责敲钟的画面就让联想到《梁祝》这部电影了。犹记得戏里有一幕是祝英台敲钟上课的画面,那一幕真的很有趣,看了真是让人会心一笑啊!

其实我们新一代的老师也不晓得为何学校还保留着这个古老的铜钟。也许留着它,是感谢它这么多年来与中南同甘共苦的日子吧!也许留着它,是要让新一辈的老师或学生知道,这个铜钟是很有很多历史故事的。三天三夜也说不完。所以,这个铜钟是丢不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