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1月19日星期日

【华教视窗】 ~ 1485

回归培育人才宗旨

2023/11/18  中国报/中言

每年世界大学排名公布,总引起社会高度关注,因为各个大学排名,都成了衡量大学办学品质的其中一个指标;当然,这些排名榜,也成了一门生意─大学招收的新生人数多寡,得看它!

相关机构发布的世界大学排名,一般是根据有关大学提供的师生比例、国际师资占比、国际学生占比等项目数据,曾有教育评论学者批评说,排名过程中有很多可操作空间,数字该怎么报,有很多可能性;但是,由于声望调查结果对大学有利,因此,世界各国的大学都要参与一场又一场的“排名赛”,马来西亚的大学也不例外。

或存利益冲突

近日,国内学者就提出大学不应过于沉迷追逐QS世界大学排名的观点,QS世界大学排名与联合国大学发布的排名,在评级方法和数据品质方面的透明度存在差异,而且存在把教育视为一种可以轻易交易的商品,以及可能存在利益冲突。

要国内大学勿沉迷于追逐QS世界大学排名,意味大学校方要“淡泊名利”,但是,本地大学素质下滑是不争的事实,不能被忽视;鸵鸟心态看待大学排名, 对提高本地大学素质没有好处。

正视师资外流

我们认为,高等教育部必须正视本地大学师资外流、科研设备陈旧或经费不足、资深讲师或教授不积极发表学术论文等等,以免这些老问题影响本地大学的素质,除了无法留住人才,也无法吸引外国学生来马留学,这对我国高教发展是不利的。

建立大学的宗旨是通过高等教育,培养优质毕业生及为国家发展作出贡献,因此,大学追求学术表现,以跻身世界大学排名榜,无可厚非,这不能被视为追逐名利,与培育人才宗旨背道而驰。

 
希盟须落实10+6
计划

2023-11-16  南洋商报/言论

~作者:罗汉洲

国阵政府于2017年批准增建10所新的华小,以及搬迁6所微型华小,大致上也确定了地点。

那就是我们常听到的10+6计划,并交由马华统筹统办,可谓万事俱备只欠动土兴工。

惟翌年5月政权易手,希望联盟联合土著团结党取代国阵执政,马华成了局外人,华社就把落实10+6计划的工作寄托在民主行动党身上。

当时,华人对落实10+6计划更具信心,因为作为希盟政府第二大“股东”的行动党一向就有以维护华文教育为己任的形象。

行动党时常批评国阵政府对华文教育不公平,又批评马华不敢维护华文教育、不敢为华文教育争取权益,所以华人都把行动党看作是华文教育的保护人、救星,有行动党在,华文教育就有保障。

当时行动党既是希盟政府的第二大“股东”,接手落实10+6计划必定事半功倍,指日可待矣。

果然,被委为教育部副部长、自诩为历来“最佳教育部副部长”的张念群随即于20188日宣布教育部正在处理增建、搬迁华小的计划,而且希盟政府为了感谢华人的支持,再对华社送大礼,推出10+6+10方案,共增建、搬迁26所华小。

形势大好再变空欢喜

张念群的宣布博得华社欢声雷动,人人额首称庆,众口一词赞颂行动党果然是华文教育的救星,张念群果然是历来“最佳教育部副部长”。

绿峰岭华小 教室 用餐

绿峰岭华小因没有食堂,学生们被迫在教室内用餐。

有行动党在,华文教育可高枕无忧,形势一片大么好,华教从此进入康庄大道乃理所当然。

惟张念群宣布了10+6+10方案后,一切又好像归于平静,直到20202月,希盟与土团党政府下台前这十七八个月中,不见有在增、迁名单中的华小动工兴建,华社一场欢喜一场空。十七八个月的时间,如果有积极跟进、催促,不至于如此吧?

根据董教总披露,6年后的今天,10+6名单中仅落实增建了一所新华小及一所微型华小搬迁成功,这种进度实在太慢。

行动党如今重登执政宝座,而且一跃成为最大“股东”,可说掌握了团结政府的存亡之机。按照道理来说,足可主导团结政府的政策。

当然,如果行动党过于软弱,过于注重大局,以保住官职、保住政权为重,即如行动党支持者的口头禅“难道你要包头做政府?”(这句话也似乎成了行动党的保护傘),那可是另一回事,事实如何,我们只能拭目以待。

尽管行动党自我标榜是多元种族政党,以代表多元种族作号召,但在选举时,它不能得到多元选票却是不容否认的事实。

从创党至今,它都因为得到华人的支持才能中选,相信行动党人也不敢否认这是事实。

有责任回馈华人支持

就算是人民公正党和国家诚信党也知道因为华人“义无反顾”地支持行动党,在爱屋及乌效应下,华人也支持公正党与诚信党的候选人,终于把希盟再度拥上执政台,请希盟别忘华人的支持,不要一再让华人失望。

因此,华人有权利要求希盟政府善待华人的母语教育、善待华小,所以不论是10+6计划或10+6+10方案,希盟政府有责任在本届任期內落实,回馈华人的支持。

身为教育部副部长的林慧英也有从旁监督,确保计划落实的责任,也希望全体行动党国会议员大力协助林慧英,弥补希盟1.0的错失。

 

统一考试的意义

2023-11-18  东方日报/评论

~作者:黄瑞泰

2021年开始,教育部正式废除了小学检定考试(UPSR),2022年连中三评估考试(PT3)也正式停办,小学和中三的全国公共统一考试走入历史后,很多师长对于孩子不再有公共统一考试这件事感到焦虑,认为无法掌握孩子的学习程度,也因为无法确认学生哪一个等级而感到不安,纷纷要求恢复公共统一考试。

为什么要继续公共统一考试呢?曾经的公共统一考试是为了选才,在过去物资匮乏,教学资源有限的年代,念书是少数人的权力,完成小学要进入初中,就必须要证明你有达到某个标准才行,中三(初中)要上中四(高中)也要透过公共统一考试来考核你的学业能力。

随着教育资源的增加,基础教育的普及,如今小学到中学,以及初中到高中不再需要达到某个标准才能够升学,即使中学到大学的这个阶段,也逐渐跳脱纯粹考试成绩,很多大学除了考试成绩之外,还纳入各种不同的标准作为录取考量。从这个脉络的思考下,成绩只是一个评量个人学习情况的其中一个评鉴指标,却不再过去的唯一指标,公共统一考试的意义应该重新被思考。

只是今天大部分的人仍被过去的那套模式制约,相信考试成绩与一辈子的成败有直接的关系,在那种思维下,大家内心都逐渐形成一种没有达到某个标准就是失败的印象,结果就是分数代表一切,各种补习、填鸭、笔记,加强班等因此而出现,至于为什么要学,为何要会再也不重要,如此的结果就是孩子们从来没搞清楚学习的意义,为什么不重要,考好成绩才是重点。

这种以成绩支撑学习的架构下,老师不关心孩子有没有兴趣,家长不在意孩子对学习的内在动力,今天没有了公共统一考试,失去习惯的分数标准后,家长、老师都找不到要求孩子学习的理由,这就是大家对取消各类公共统一考试焦虑的来源,没有考试学生不学了怎么办?这是正好学校教育最悲哀的结果。

尽管今天大家在讨论的是如何激发孩子内在的学习动力,让孩子感受学习的乐趣,从中培养孩子们主动学习、终身学习的结果,只是要让孩子能够做到从内在出发,自主学习,就必须将学习这件事的主导全下放于孩子自身,并且让他们能够有沉淀的时间,从中好好思考自己所学,并且能够与生活结合,内化成为自己真正能够运用的知识。

要实现这种以内在动力驱动学习成效的目标,大家就比需要接受孩子们在个性上、学习兴趣、思考逻辑等的个别差异,既然每个个体都有不同程度的差别,为什么需要一个统一标准来度量所有的学子?公共的统一考试除了方便和快速之外,从教育的角度而言还真的没有更好地理由了。

其实师长们内心都很清楚得到50分,但不抗拒学习,碰到相关知识和课题还愿意上网了解更多的孩子,比考90分,却对学习没有任何感觉,关上书本就不愿意再碰相关课题的学生更能够在未来的社会生存,只是在过去的体制,50分的孩子就是差、烂、懒,90分的就是好、优秀和有前途,然后我们将50分的强制改造成90分那种失去内在学习动力的样子就是成功?

各国教育专家学者们之所以对公共统一考试有的功能有所怀疑,是因为教育不能够仅仅思考效率和速度。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不是知识的教导,而是育人的工作,假设在每个成长和学习阶段都有一套标准要最追逐,最终我们将忘记育人,只是残酷的考试和分数追求的游戏而已。

希望在教育发展的路上,师长们能够与时并进,多了解教育改革的背景和考量,并能够接受改革的起步的磨合期,适时给予有关当局反馈,而不是一味的否定和拒绝革新,这只是会导致下一代被大趋势抛弃,成为时代弃子,那就太晚了。

 

叫孩子阅读,不如陪孩子阅读

 2023-11-16  东方日报/评论

~作者:陈诗蓉

3个孩子的妈妈,师范学院讲师,阅读推广人。著有《旅欧母子》,《教育可以不一样》

“我最喜欢的环节是SSR,因为平常很少有机会静静坐著看书。”

“我希望SSR的时间可以再长一点,让我可以把喜欢的书读完。”

几乎每一场儿童阅读营,都有孩子提出类似反馈。

SSRSustained Silent Reading, 持续默读) 特别设置,不受干扰的阅读时段”,时间的长短可根据需要调整,一般是10-15分钟。

这项源自美国,在1960年代就已出现的方法,看起来太过简单,并没什么稀奇,却是公认能有效培养阅读习惯的方法。至今仍在世界各地被广泛使用,有越来越多的实践与研究证明其积极作用。

他山之石 ,可以攻玉,儿童阅读营也把“持续默读”纳为核心活动之一,紧跟在“荐读”环节之后。在孩子听完故事,阅读兴趣正浓的时刻,安排“持续默读”,让他们静下心来与书本共处。

通常先从15分钟开始,再跟著场次逐步延长,来到最后一场即第5个回合,通常可达40-45分钟。对于已投入书本,进入心流状态的孩子,仍会觉得时间不够,意犹未尽,希望可以再延长。当然也有孩子未能进入状态,觉得时光漫漫,时间太长。

习惯由小事堆积而成

马来谚语有云 tak kenal maka tak cinta,孩子跟书本的关系也一样,先得有机会相遇、相识,才有相知、相爱的可能。一些孩子不爱阅读是因为接触的书本种类不多,选择有限,没机会遇上自己真正喜欢的书;一些孩子不爱阅读是因为日程总是被排得满满的,不曾体验过纯粹享受阅读,沉浸故事的乐趣。

能力、经验有限的儿童需要大人的协助,“荐读” 让孩子有机会“走近”好书;“持续默读”则让孩子慢慢“走进”好书。

我们总以为巨大的成功,必须来自巨大的行动,忽略了行为由日常习惯塑造,而习惯由小事、细节堆积而成,儿童的阅读习惯培养也一样。“持续默读”之所以有效不在阅读的时间有多长,关键乃在“持续”二字,即能够持之以恒,不断地重复“阅读”行为,使之成为一种习惯。另外,别忘了提供更多元化的选择,把选书的自主权还给孩子,规定孩子只能看大人所选的书,只会弄巧反拙。

有研究发现,导致“持续默读”效果不彰的另一原因是大人只负责管控,巡视,而不参与阅读。大人常为孩子不爱阅读而烦恼,对于儿童阅读习惯的培养可谓绞尽脑汁,不遗馀力。可惜的是总忙著扮演监督、管控、测试的角色,忽略了言教不如身教,拿起书一起阅读,以身作则的大人比任何策略都更具说服力,对孩子来说,更有吸引力。

孩子都是看著大人的身影长大的,如果身边都是爱阅读的大人,孩子能不受影响吗?我们还需花这么大力气告诉孩子阅读的好处,费劲叫孩子阅读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