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1月28日星期二

【华教视窗】 ~ 1488

勿再争议华小地位

2023/11/27  星洲日报/社论

华教上星期迎来一项好消息。上诉庭驳回4名来自不同组织人士挑战华小和淡小违宪的上诉申请,并裁定华小和淡小使用华语和淡米尔语作为教学媒介语是符合联邦宪法的。

法官阿兹祖清楚表明,国内华小和淡小使用华文和淡米尔文作为教学媒介语,是受到联邦宪法第 1521)(b)条款的保障。他说:“根据联邦宪法第1526)和第1602)条款,我们认为,华淡小不是公共权力机构,因此使用华文和淡米尔文作为教学媒介语符合宪法,使用相关语文作为媒介语不等于是1526)条款下的官方用途。”

这项裁决受到华社欢迎,也进一步肯定了华淡小的地位。但,事件还未落幕。虽然华教人土都希望各方尊重上诉庭的裁决,不要再提出上诉,不过,上诉方其中一名代表律师哈聂夫已声明,他们会针对相关判决,申请上诉到联邦法院。这意味着,华淡小接下来将继续面对挑战。

华小在我国独立前已经存在,建国后更成为多源流教育体系的一环,为国家培育无数人才,然而遗憾的是,时至今日仍有人盯住华小,意图贴上违宪的标签。

若华小违宪,如何能在这片国土上屹立多年,甚至受到各族的认同,把孩子送进华校念书?

认为华小违宪者,有的是因为不了解华小真实状况,道听途说,以讹传讹,造成误解。甚至有政治人物在不甚了解之下,发表言论,制造更多的误会。

土团党青年团团长袁怀绍日前就指出,只要多源流学校可以增加更多的国家元素,有更多的马来文、马来人和马来西亚历史教学,他们愿意让多源流学校继续存在。据他所言,众所周知一些多源流学校的教学方针是从中国和台湾引进大马的,没有反映团结和国家建设的重要性。任何对华小教育有所认识的人,都会对这名国会议员(前副部长)的言论,感到匪夷所思。

一个最简单的事实是:华淡小所采用的课纲,全是来自于教育部的课纲,并没有从中国和台湾引进教学方针。袁怀绍的言论,暴露他并不了解华小教育。这正是我国政治人物的一个通病:没有做好功课,对课题一知半解就大放厥词,混淆民众认知。

如前所言,华小是多源流教育体系中的一环,这些年来为国家培育了大量人才,社会应该承认华小的贡献,认同它的地位,而不是质疑它是否违宪。柔佛州务大臣翁哈菲兹日前提呈2024年柔佛州财政预算案,宣布对华社和华教拨出5585000令吉,还以华语说:“再穷不能穷教育”,这是对华教贡献的认同。我们希望更多人能客观地认识华教,了解华教,不要从种族角度来看待教育课题,也不要道听途说,受到煽动蛊惑,就敌视华教。

虽说如今全国华小非华裔学生人数已达逾10万人,可是仍有许多友族对华小不甚了解,华教相关单位,如董教总或可设法填补这华小是多源流教育体系中的一环,这些年来为国家培育了大量人才,社会应该承认华小的贡献,认同它的地位,而不是质疑它是否违宪。

母语教育受到宪法的保障,华小有合法的地位,毋庸置疑,挑起事端者不应再无风起浪,制造不必要的争议。就让事件告一段落,让多源流学校专注于履行教育责任,提高教学品质,惠及各族学生。

 

无需培训师资令人震惊

2023/11/27  南洋商报/言论

~作者:许元龙

教育部长法丽娜说,未来5年无需培训华淡小教师,因为师资已过剩,而董教总则说,华小师资严重短缺,当下缺少1300位。

另外,我们年年通过阅报获悉,各地华小董家教,甚至被迫自费找临教,以应对学校教师短缺问题。

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怎么同样课题,教育部与董教总的说法南辕北辙?

无怪乎,马华总会长拿督斯里魏家祥调侃教长,5年不再培训华淡小师资是“名句精华”,简直是不合逻辑的天方夜谭。

根据副教长林慧英,按教育部目前的系统统计方式,一位教师若在培训时专科为华文,而毕业后分配到华小执教,即使因该华小华文师资满额而改教其他学科,但在3年内,他的身分仍是华文科教师。而所谓华小师资过剩2376名,乃是以此方式计算所得。

根据董教总数据,教育部师训学院20242028年毕业学员仅252人,以每年500600名教师退休或离职计算,到2029年华小将缺3000位教师。

另一方面,由于城市人口增加及越来越多的非华裔读华小(目前约占20%),可以预见,华小教师短缺问题必越来越严重。

我国华小面对的师资短缺问题悬而未决,看来教育部似乎根本无意解决此困扰华教办学者的问题。

专业培训不能缺

我们知道,办教育,除了基本设备、校园学习文化外,校长与教师扮演着主导性角色。

教书育人,教师不只要有丰富的学识、也要懂得如何将知识传授给学生,故临教难胜任,老师的专业培训绝不能缺。

我们知道,现在的学生,除了家庭环境影响外,社会与网络的影响也非同小可。

因此,教师所负起的教书育人工作变得更加困难与繁重。他们不但要与时俱进地提升各方面的知识,且要扮演着家长、老师、甚至是朋友的角色,这才能走入孩子们的内心世界,谆谆善诱。

我们华教不只强调要把书教好,也要教孩子们如何做人,即先做人,后做事。这是传统的民族教育文化。

但现社会,传统道德伦理文化已走下坡,甚至被我们的年轻人视为落伍思想,不合时代潮流。

当今社会,贪官污吏成群、政客胡言成章、百姓认知不广、礼义廉耻无谱、仳离乱伦儿戏、网络真假诱惑……我们的老师,在此铺天盖地的乱糟糟社会教书育人,其困难与压力不言而喻。

我们华教董家教工作者,总是以最大的决心与使命办好学校,教好学生而获各族家长的信任,而逐渐认同华校的办学理念,将子女送往华小、独中学习。

我们的华校教书育人的办学理念是成功的,这不管教育部或政客者流认同与否?因此,教育部为了全民教育,积极规划培训华文教师乃刻不容缓。

教育政策开倒车

我国国民教育的学术水平不断走下坡路,这是不争的事实,这也是开倒车的落伍教育政策,及将决定国家人民兴衰的重要教育问题,当儿戏地朝令夕改所造成的。

时间已不在我们这边,我们必须大刀阔斧的改革教育政策,以昌明的思维唾弃种族为先、人才为后的死胡同,从而以人为本地培训一流师资、教育一流学生、打造一流大专院校和中小学。

教育是国家人民的希望工程,教育不兴,国家发展无谱,大家只有一起抱着沉沦。

 

嘉庚精神,以商养文

2023/11/26  南洋商报/灼见

~作者:锺启章

马来西亚陈嘉庚基金为配合成立10周年纪念而举办的2023年嘉庚国际论坛“以商养文——嘉庚精神的传承与永续”,本月10日及11日分别在马来西亚厦门大学分校和吉隆坡暨雪兰莪中华大会堂举行,这是一场令人瞩目、高水平的国际性学术论坛,为基金10周年庆典划下美丽的句号。

来自中国大陆、台湾、新加坡和本国的学者纷纷围绕着本届论坛主题“嘉庚精神,以商养文”发表透彻的研究结果和展开深入的探讨。第一天的论坛邀请了8位国内外学者畅谈在新时代继续弘扬“嘉庚精神”,以期实现陈嘉庚“实业兴国、教育强国”的伟大理想与美好愿景。次日的圆桌会议主题为“以商养文:嘉庚精神的传播与影响”,有3位引言人,我是其中一人。

两天的论坛使我有机会与国外学者近距离交流。我问陈嘉庚曾孙陈铭关于新加坡华人社会对于弘扬陈嘉庚精神的概况,他摇摇头说,乏善可陈。我也向圆桌会议其中一位引言人、中国华侨公益基金会工嘉庚教育公益基金秘书长吕佩橙博士询问中国人民对陈嘉庚的印象,她有些感慨地说,厦门以外很多地区的普罗大众都不认识陈嘉庚。因此她在引言中,建议研究陈嘉庚的学者制定一套适合中小学教育的课程,让孩子从小就接触陈嘉庚的伟大事迹,以学习嘉庚精神。

我国力推陈嘉庚精神

在马来西亚,陈嘉庚精神并非止于空谈,华文教育的兴盛与中华文化的深耕是有目共睹的。此外,于201443日成立的马来西亚陈嘉庚基金也以实际的行动积极推广嘉庚精神。目前该基金是国内最活跃的组织之一,它于2014年开始举办的陈嘉庚精神奖卓尔不凡,是国内最高级别的奖项。此外,从2011年开始举办的国际论坛已经超过90场,而国际陈嘉庚赏识比赛也方兴未艾,其他活动更是不胜枚举。

大马以外地区对嘉庚精神的传播远不比我们炽热,这并不奇怪,主要是因所处环境迥异使然。华文教育艰困的生存环境让大马华社充满危机意识,只能发愤图强、自食其力,多年来的自强不息,让它的中文程度与中华文化水平超越东盟其他国家包括邻国新加坡。大马的华人社团和华文报纸也是东南亚各国之中数量最多。

嘉庚精神所展现的是一代儒商崇高的人生境界与家国情怀,处在当前的情境中,陈嘉庚“以商养文”的做法,正是我们所应推崇和鼓励的典范。诚如马来西亚陈嘉庚基金发起人拿督陈友信在圆桌会议上所说,被誉为“像挖不完宝藏”的嘉庚精神,不仅是中华民族的宝贵遗产、共同的精神财富,也是全人类的遗产;希望有朝一日,弘扬嘉庚精神的中华文化也能够传播到其他族群。

教育能改变人民生活

陈嘉庚之所以倾资兴校,是因为他非常清楚,要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就要从教育着手,只有先办好教育,人民才能够富有,国家才能够强大。因此,陈嘉庚百年前便将西方工业化的思想和技术带回家乡,创办了包括水产、航海等学校的集美学村,体现了人才培养、技术创新、产业发展的理念,与当下中国提高人力资本素质、创新驱动发展的理念高度契合。

近来大马被评为三低国家,亦即低技能、低生产力、低增值。这3个因素加起来,造成大马的经济和产业不能升级,就卡在1990年代低工资竞争的状况,长期陷入“中等收入陷阱”。倘若国家领导有当年陈嘉庚的慧眼,相信今天的经济就不会陷困。

对于教育,德国哲学家雅思贝尔斯的说法是:用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用一棵树摇动另外一颗树,用一个灵魂唤醒另外一个灵魂!顾名思义,教育其实更多的是一种传承,而且是站在创新角度的传承。人类之所以生生不息,且不断进步,靠的就是这种传承,可以说正是因为有了教育,我们这个世界才会一代比一代更加精彩。

由是观之,嘉庚精神的确是永垂不朽、历久弥新的,值得我们鼓励和学习,使其代代传承,永续不断。

 

当小学毕业礼高度商业化

2023/11/26  东方日报/评论

~作者:林艾萱

毕业于博特拉大学大众传播系,拥有18年媒体经验,曾任职多家报馆记者及乐活志主编,现为自由文字工作者及专栏作者。

网红教师莫哈末法德里在面子书转发一名父亲不满校方举办收费昂贵的毕业礼抱怨贴文,据了解,这次出现争议的学府位于在沙巴亚庇的一间小学,根据公函,该校有意在酒店举行毕业典礼,毕业生需缴付140令吉,费用分别是包含早午餐的100令吉伙食费,25令吉的照相费,10令吉的毕业证书及5令吉的毕业服清洁费用。

如果是家长要陪同观礼,一名家长则需要再付费100令吉,这意味著如父母双双要陪同参与孩子的小学毕业,全部的费用共计340令吉。想像一下,这笔数目对于多少贫困家庭而言,可能是一家几口的一个月伙食。因此,此事件惹来家长的不满,许多家长纷纷投书校方,质疑为何选择在酒店举办毕业典礼,批评如今的小学已经过度商业化,忽略了贫困家庭的实际困境。

虽然我们知道校方举办小六毕业典礼本是个很好的想法,旨在为应届的毕业生留下小学六年美好回忆,然而当校方考量一个涉及全校学生需要复自掏腰包,就不能忽视每个家庭经济能力的不同,在选择毕业典礼的举办地点和费用时,必须综合考虑学生家庭的经济状况。

如果这是一所国际学校,学生们的家庭非富则贵,那在大多数家庭负担得起在酒店举办,且家长们喜欢这样隆重显地位价值的毕业环境,那当然是不错的选择,然而此事件是发生在一所东马的政府小学,学生来自各源流种族,家庭经济环境有好有坏,校方是否该慎重考量一些贫困家庭的无奈。

小学毕业象征著孩子们第一个阶段象牙塔生涯的结束,这段学习旅程及师生同伴,对孩子来说都是一辈子值得留念的回忆,那毕业典礼的核心价值就不该忘了初心,在庆祝孩子们完成学业的重要时刻,我们应侧重于营造“温馨感人”的氛围,而不是炫耀奢华。

毕业典礼应该是集教育价值与凝聚力量,将毕业典礼融入教育,通过学生演讲、教师寄语等环节,包括让孩子自主去策划毕业的活动,例如,设计特色的校服、举办毕业晚会、制作珍藏册等,让孩子们能够记住这个特殊时刻,让他们可以在学校的每一个角落,在校园里的一草一木有个打卡景点,传达他们对学校的感恩及怀念。

学校是孩子启蒙的学习地方,应该更加倡导一些好的行为,选择在酒店举办小学毕业典礼,则无法体现简约价值观,即使在毕业典礼中,学校也该倡导简约生活的理念,强调珍惜人与人之间的真挚情感,而非过多依赖物质表象及外在的炫耀。

要知道,很多大学的毕业典礼,都是在大学学院里举办而已,因此如果小学生的小六毕业典礼都要选择在酒店举办,来一场富丽堂皇的聚会,这其实是相当不合理的事情,相信全马的小学都拥有一个可以容纳全校毕业生的礼堂,场地绝对不成问题。

在孩子即将离校的当儿,最应该缅怀之地应该就是校园,而不是他们从来没有去过的堂皇隆重酒店,学校应该回归到办教育的初心,而不是让毕业典礼商业化,毕业典礼时可以是一场充满回忆的体验,我们的焦点就是孩子们,主角就是孩子们(不是大人不是商家),重点不是地点,再强调一次,小学六年级毕业典礼的重点不需要五星级的酒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