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10日星期日

【华教视窗】 ~ 1495

母语教学违宪罔顾团结

2023/12/09  南洋商报/言论

~作者:碧澄

联邦宪法是我国人民主要的法律根据,一般上,朝野政党若发现宪法的某些条文有纰漏或不足之处,可要求国会以超过三分之二多数票通过修改有关条文。

修宪是一件大事,人民挑战宪法条文亦不常发生,因为非得花费大量资源不可,背后没有有力的支持,要入禀法庭,并非易事。

我们有理由相信,这次的母语教学违宪的风波,有某方势力在做靠山。

宪法1521)(a)和(b)可说是非巫裔人民教育领域的护身符,一路来都有人提出置疑,政府也曾针对教育部长对华淡小操生死大权的条文进行修订,以安民心。

华小拨款占小比率

挑战华淡小宪法地位一案自201912月开始,至今已历时4年,虽经判决,上诉方仍准备上诉到联邦法院。他们对于华淡小非法定权力机构,却享有政府拨款的事实,紧咬不放。

其实,华淡小所得的拨款只占总数的一小比率,否则华小就不必每年都要求提高款额了。

提出违宪诉讼的团体,其出发点不外维护马来人的权益及马来文的地位,最后达成单一源流学校的目标。

教师团体参与,我们没话好说,思想应该比较开明的作家联盟也是其中一分子,就让人大跌眼镜了。他们这样做,显示思想极端、狭窄,不顾这对国内各族群关系和国民团结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对国家的发展肯定大大不利。

如今,部分小学以英文教学,政府或私立大专纷纷以英文为教学媒介,上述人士是表示赞同或是视若无睹,又或者认为以英文教学乃适应时代的要求?为什么对国内通行语文的发展却不认可,非除之于教育圈外不可?

严守课程大纲教学

土团党青年团团长袁怀绍声称,他们愿意让多源流学校继续存在,条件是增加国家元素――有更多的马来文、马来人和马来西亚的历史。这些都是罔顾现实的意见。

华小和淡小一样,都严格遵守课程大纲教学,教学三语,培养良好品德以及爱国的情操。至于华校从中台引进一些先进的教学理念,提升教学效果,有何不好?难道要各方固步自封、不思进取才是正确的办学方针?

这些年来,在董教总的领导下,华小不断想方设法让学生学好马来语文,又极力引导学生开拓视野,以适应新时代的需求,教育当局理应对此略知一二。好的方面,应给予褒扬;不足的地方,应给予鼓励。

 

独中办学的现实压力

 2023/12/08  东方日报/评论

~作者:黄瑞泰

在学年末的这个时候,不少独中已经公告明年的学杂费会调涨,引起了媒体的关注,也在社交媒体上引来不少的讨论,也出现了不少独中学费已经让很多家庭却步的说法。其实办学这件事本质上就是一个吃力不讨好的事情,尤其是华校这类非盈利组织,在百物上涨的今天,经营压力更是雪上加霜。

很多民众不晓得一般大型独中每个月的开支有多么庞大,就全校冷气化的都市独中来说,每个月的电费动辄就是整10万令吉,还不包括各种水电,冷气和电梯的维护与更换的费用。此外为了让独中老师能够更有尊严的生活,教职员的薪资福利是近年来各个学校重点关注的事项,别说南马某独中开出的4000令吉基本薪资,就以最低每个教职员3000令吉全薪来计算,一所拥有300名教职员的大型学校在教职员的薪水加上花红、公积金等,一百几十万令吉也只是每个月的基本平均开销而已。

此外,在科技急速发展的今天,要让孩子可以不掉队,了解新科技的发展与技能,各种智能白板、电脑、平板等配备已经是学校是否跟得上时代的标准配备,这类电子设备有其使用期限,尤其是日新月异的技术革新更使得学校每隔几年就需要淘汰旧设备,买新产品。

再说,很多学生在使用校方提供的设备时,也并不会太珍惜和爱护,日常的维修更是一笔不小的预算,这些随便都是成千上万的支出,这还没包括各种大型硬体的提升、建设,所以学生的学费根本无法满足相关的开支。

创业容易守业难,学校的经营和发展需要源源不绝的资源投入,过去一呼百应的华教运动如今已经难以重现,失去了那种情感与激情的华教,该怎么继续获得足够的资源继续经营下去成为今天华教发展最难解的课题之一。

如果没有办法获得足够的捐款,那么以学费作为学校营运开支的的路线是在所难免的选择,只是这个选择背后就意味着放弃了难以负担高昂学费的中下阶级子弟,未来会不会只剩下能够负担高额学杂费的家庭能够享有华文教育?

假设这真的是独中发展的结果,那是不是与当初只要是华人就该享有华文教育的民族教育路线相悖?那未来的独中仍然是过去先贤们坚持经营的独中吗?这是很尖锐的问题,也是华社不能不正视的问题。

 

教育固打制是否公正?

2023/12/08  南洋商报/言论

~作者:江振鸿

皇家学术奖得主纳文日前控诉我国教育固打制不公,并敦促教育系统落实绩效制,让大学教育固打制这项敏感的课题引起热议。

首先,先得敬佩首相拿督斯里安华的公关能力,因为他日前在公正党大会发表政策演讲时,巧妙地以位于砂拉越内陆地区、伊班族为主的加帛的长屋破旧学校,以及位于吉隆坡最好的学校为例,指让这两者在绩效制下公平竞争,是否就是公正,来为我国目前的教育固打制辩护,最大程度上淡化了此固打制只是让马来人受益的刻板印象。

因人而异因時制宜

其实,公平,是因人而异,因時制宜的。我们所坚持的公平,也许对于他人却是不公正的。

举个例子,我们80后的父母那一代,因为经济不富裕,而当时的家庭也不风行如现在一般上华裔家庭的少子化,所以不少家庭中,年长的兄姐往往都得被牺牲受教育的机会,提早出来工作帮补家用,把受教育的宝贵机会及资源让给年幼的弟妹们。

所以当长大成人后,那些没机会受教育的兄姐们,其生活经济条件往往都将不如有机会受高深教育的弟妹们。

而一旦父母年老后,父母的医药费或奉养费,却由所有兄弟姐妹平摊,或父母去世后,变卖祖屋祖地分家产所得,却也是由所有兄弟姐妹平分,简单粗暴看似公平,却是否对于这些当年被“牺牲”的兄姐们公正?

当然我们固然可以说土著与非土著目前的经济及教育差距已日益减少,故是时候取消教育固打制。

扩大经济蛋糕重分

然而在现实中,只要相关族群在感观上觉得教育固打制仍有需要,取消教育固打制是不切实际的,因为我国是实行政府须面对选举的民主制度,而在选举中,选民当下的感观情绪,绝对会影响其投票倾向,更何况在目前团结政府正面对国盟的咄咄逼人,且没有获得大部分马来土著选民支持的局势之下。

毕竟曾高调反对教育固打制的赛沙迪,其这开明进步前卫的思维,却似乎不受马来政治主流的认可,否则其创办的MUDA于选举中大可在众多的马来选区内“海阔天空”,不必为了区区几个非马来选民占显著比例的混合选区,而与希盟“争崩头”。

其实,新经济政策有一个重要的精髓要点,那就是要扩大经济蛋糕来重新分配财富,而不是让某族群夺取其他族群的现有财富。

所以,既然目前取消教育固打制是不现实的,那当局是否可以开设更多的国立大学学额(扩大经济蛋糕),或鼓励及拨款予那些提供可负担优质大专教育的私立大专,例如拉曼大学,以确保非土著优秀生接受大专教育的机会?

 

不要再对教育工作者精神霸凌

2023/12/07  星洲日报/大北马

~文:邱武才

老实说,当自己在网络上看到一些缺乏理性、对人不对事或人身攻击的留言时,都会感到不舒服,更何况是当事人。

有些互联网平台让“不满意制度者”发布许许多多的文案攻击或讨伐教育工作者,甚至在平台上张贴学校领导或教师的照片,以致只是听一面之词或纯粹跟风的网民在网络上谩骂不停,有者更是指名道姓问责。

我并不清楚事情的来龙去脉,但作为一名媒体工作者,这种讨伐方式对于教育工作者来说非常不公平。

问题发生了,理应是呼吁双方坐下来寻求解决方案,难不成非要把时间花在网络谩骂,或把老师及校长如审犯人般的网络攻击才算是解决?

大家可从网络或新闻报道中发现,有些课题年复一年都会有人说起,甚至再次于网络平台谩骂一轮,例如批评小六毕业旅行收费很贵、质疑学校假期作业是另种赚取暴利的管道、学生参与学校演奏会,认为应让家长免费出席等,这些课题犹如每年都要走个流程般。

在网络上载他人照片并指名道姓羞辱绝对是一种霸凌,无论发生在何人身上都会觉得不舒服。若真想把问题解决,就应该心平气和地与不同单位着手研究,而非在网络上怨天怨地,甚至人身攻击。

疫情后,教育工作者的生活变得更加无奈,私人电话也成了工作的工具之一,多了不少群组,且时时刻刻都会有信息涌入,让教师精神紧张许多。

从一名妈妈分享得知,在疫情期间为了方便家长与教师沟通,包括可及时处理孩子上网课时可能出现的问题而开设了班级群组,但疫后开放了,这些群组依旧存在。

结果,孩子不了解课业,父母便在群组不停询问,即便是半夜三更也照发信息,如果老师一时三刻没有回复,有关家长隔天就向校方投诉老师不负责任。

老师也是人,有自己的生活与作息时间,这番苛刻的要求,公平吗?这种现象若持续,最终抱住教育他人的精神与热血者,还能剩下多少人?

朋友告诉我,说现今家长不理解教师的难处,而教育制度又还没跟上脚步。若家长投诉什么,当局就得修改,改来改去还是原地踏步,没有很好去执行原本的计划,那这情况是带来国家进步还是退步?

教师这份职业虽说“铁饭碗”,但并非是大家以为的“金饭碗”,外头发展或许会有更好机遇,且无需受气,但这些老师为何还是选择继续做好本分,孕育你家孩子?这都是使命使然。

教育议题是可以好好谈的,不再是一言堂,在网络发文讨伐,迳自地认为是校方处事不公,这是一种精神霸凌。

当然,霸凌并不只是出现在职场,家庭或朋友圈也会有,所以若没有很好地去沟通,肯定无法让问题获得妥善处理及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