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外派教师在柬埔寨传播中国文化
2023/11/29 柬埔寨《柬中时报》
作者:觉群学校外派教师胡惠芬
中国与柬埔寨有着悠久的传统友谊,自1958年正式建交以来,迄今已有65周年了,作为最早响应、参与和践行“一带一路”倡议的国家之一,柬埔寨与中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有着密切的交流合作,中国连续多年向柬埔寨派遣国际中文教师和志愿者,支持柬埔寨中文教学发展。2023年8月2日,云南省17名外派援柬教师抵达柬埔寨首都金边,一下飞机,他们就连夜赶往不同省份的六所华校,只用一天时间稍作休整,就担任起华文、数学、德育、说话、作文、音乐等多门学科的教学任务。
一个学期即将结束,时光在忙碌中悄然流逝,但外派教师们用辛勤和汗水传播的中国文化,却潜移默化地在柬埔寨孩子们的心里扎了根。笔者在觉群学校毕业班里做了一项调查:“你毕业后想干什么工作?”大部分优秀学生都表示想做翻译,还有一部分想当老师。
据了解,柬埔寨的小孩,会中文和不会中文,未来的人生道路可能截然不同,柬埔寨的华校致力于帮助更多华人子弟上学,让他们坚持赓续中华文化。柬埔寨是东南亚华侨华人主要分布国家之一,目前在柬华侨华人超过100万人,主要由潮州人、客家人、海南人、广州人和福建人组成。华文是海外华侨华人的 “根”,不管身在哪里, “根”都不能丢,华文教育在帮助柬埔寨华侨华人新生代了解祖籍国历史、传承中华文化的同时,还帮助他们更好地融入社会,提升自己的竞争力和生存质量,也促进中国与柬埔寨的友好关系,而“一带一路 ”更是为柬埔寨华文教育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机遇,近年来,许多中资企业到柬埔寨投资兴业,华校培养的柬中双语人才,不仅自己拥有良好的就业前景,更能为推动柬中各领域交流合作作出贡献。
据悉,柬埔寨华文教育最早起源于私塾,迄今已有超过100年的历史。20世纪50年代起,柬埔寨政府开始推行教育改革,将华文教育纳入国家教育体系。柬埔寨华文教育在这一时期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凡是华人居住区都有华校,全国大大小小华校共有230余家,1950至1970年,是柬埔寨华文教育发展的鼎盛时期,1970年朗诺政变,华文教育受到了沉重打击,进入20世纪90年代,随着柬埔寨政府实施开放政策和社会经济发展,柬埔寨华校又陆续恢复运营,许多曾在华校学习过,后移居海外的华人华侨,带着对母校深厚的情感,组建起校友会,并多方筹集资金,回到柬埔寨发展华文教育。柬华理事总会成立专门的机构,大力扶持华文教育,无数热心人士慷慨解囊,为华校捐资助学,至今,柬埔寨共拥有57所华文学校,遍布全国20多个省份(直辖市),教师约有1200人,学生规模达5万之众。
众人拾柴火焰高,此次云南省外派援柬教师也为友好领邦做出了无私的奉献,他们年龄最大的49岁,最小的只有27岁,个个怀揣激情,带着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和传播中国文化的情怀,背上行囊,来到陌生的柬埔寨。 “传播中国文化是我留学归来就有的夙愿,灵活多样的外语教学方法让我的海外华文教育多姿多彩,如情境会话、角色表演、诗歌朗诵、演讲、唱歌、中、柬、英文互译等,或利用手机,选取学习素材,让学生在有声有色的学习中,更加直观地了解中柬两国的历史、地理、人文,时政新闻等,在对比学习中进一步增进对祖籍国和居住国的情感。能以这样特殊的方式履职,我深感荣幸,在国外工作,一言一行都代表着祖国形象,老师们都深刻体会到,身为外派教师,肩上责任重大。” 组长说,她曾获公派至澳大利亚研修外语教学,也正是那次海外经历,让她产生了“教外国小孩学中文”的强烈愿望,一是在不同文化的对比之下,中华文化愈加显得博大精深,二是在国外看到越来越多的人学习汉语,发自心底为祖国的日益强盛感到自豪,教育事业意义非凡,海外华文教育更是如此,当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与世界观随知识文化而浸心入魂之时,文化传播者撒下的一把火种就将生生不息。
来自云南八个地州市的外派教师中,不乏优秀的一线名师、科室主任、校级领导,他们一一发挥自身优势,在各自的岗位上演绎着中国援柬教师的“大先生”华章:王向松老师把人性化的团建活动带到华校,大大增强了来自五湖四海的华校老师们的凝聚力;浦倩老教学生们制作京剧脸谱;启华学校的王亚男老师、中山学校的杨丽梅老师、觉群学校的胡惠芬老师,都担任着教务主任职务,为提高学校教育教学和管理提出了适当的建议;多名老师为所在学校发表了多篇通讯或文章;孙梓程老师说:“柬华理事会与学校领导很关心外派老师,条件虽然艰苦,但已经把他们最好的都给我们了,我们也利用课余时间力所能及地帮学校做点事”;联华学校的李新琴说:“我们学校的三个老师都很年轻,容易与学生相处,中国老师给学生一种新鲜感,更能发挥优势作用,引导学生走进华语课堂。”
“教育的真谛在培根铸魂、启智润心,而海外华文教育的意义更在于留住中华文化的根,是一项‘留根工程’,我们不仅教给孩子书本上的知识,更通过自身的言传身教,让柬埔寨的孩子们更全面地了解中国,更深切地感悟礼仪之邦的文化修养。我们非常欣慰地看到,大国文化的熏陶日新月异地体现在学生的学习和言行中——我们能考及格了、我们的中文说得越来越流利了、我们会背古诗词了、我们不乱丢垃圾了、我们不说脏话了、我们知道守时守信了、我们会用手机查资料了、我们对中国了解得更多了、我们想去中国留学……学生们争先恐后地说着他们的进步,我一边往红肿的皮肤上涂着药膏,听着学生们骄傲自豪的回答,真是苦在身上,甜在心里!”觉群学校的胡惠芬在文章里写到。
春种一颗子,秋收万粒粟,在老师们的共同努力下,华校不仅秩序井然地开展着各项常规教学,各具特色的文体活动更让华文教育丰富多彩,比如作文竞赛、书法竞赛、演讲比赛、翻译、歌舞、话剧、兴趣小组等。
“这边的工作一点不像想象中的轻松。”洪森兴中公校的老师说,“每个周只休息一天,除了22节课之外,还当班主任,每天都要坐班,每周还有三天值日,要打卡,教学管理也很严格,每节课都要有教案,考试要自己出试卷,还必须是原创的A/B卷。”培英学校的两位女老师年龄虽大,但她们表示:“吃苦耐劳一下啰,好在柬埔寨的本地人都很友好,学生对中国老师也非常尊重。”据了解,几乎柬埔寨所有的华校都是这样的管理模式,因为师资力量的严重缺乏,每个老师担任多重教学、管理工作不说,许多学校的中学数学课还因没有老师而无法开课。“每个班的学生年龄差距都很大,比如一年级,小的六七岁,大的二十五六岁,学生的华文水平普遍偏低,教室里只有一块白板,为了让学生听懂,肢体语言、简笔画等都用上了,可谓手舞足蹈、使劲了浑身解数。” “别人做得到,我们也做得到。” “条件虽然苦点,但成就感满满。”“学生是我们最富足的精神财富。”“孩子们是我们在柬埔寨的开心果。”“学校、理事会和大使馆都非常关心我们的生活和工作,尽可能为我们提供便利。”外派老师们纷纷表示支教生活有苦更有甜,欣慰之情溢于言表。
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云南省外派教师们带着光荣使命,不畏艰辛,远赴异国他乡,克服语言不通、文化差异带来的不便,把思乡和孤独溶化在温暖的华文教育中,用丰富的知识充实华校孩子们的头脑,用无私的爱点亮华文学习者们追求真善美的心灯。
“躬耕教坛,强国有我”,在中国“一带一路”倡议下,作为文化的使者,云南外派教师独处异乡,爱生如子,为传播中国文化,讲好中国故事,用心教书、用情育人,为柬埔寨华文教育深情奉献跨越国界线的无疆大爱。
《柬中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