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6日星期五

【华教视窗】 ~ 1606

月满广肇,情系中秋

2024/12/04  柬埔寨《柬中时报》

~作者:【广肇学校 语合中心】 胡灿伟老师

在柬埔寨这片热情的土地上,广肇学校宛如一座文化灯塔,照亮着学子们探寻中华传统文化的道路。我,作为语合中心的一名志愿者,怀揣着对国际中文教育的热忱,投身于此,开启了意义非凡的支教之旅。

初入广肇学校,那一双双明亮而充满好奇的眼睛,让我深知自己肩负的责任与使命。在日常的中文教学中,我努力探索适合当地学生的教学方法,将晦涩的汉字与生动的故事相结合,把复杂的语法用有趣的情境来展现,只为看到学生们对中文知识领悟时那豁然开朗的神情。

中秋佳节的脚步渐近,广肇学校里弥漫起浓浓的节日氛围。学校广播站早已开启了“中秋特别节目”,每天定时向同学们介绍中秋节的各种知识。从嫦娥奔月的神话故事,到各地不同的中秋习俗,从经典的中秋诗词到月饼的多样种类,那娓娓道来的声音通过校园广播传遍每个角落,在同学们心间提前种下了中秋文化的种子,让大家对这个传统节日充满了期待与向往。

教室里,老师们也精心准备了一场关于中秋节的文化盛宴。老师们站在讲台上,通过一幅幅精美的图片和一段段生动的视频,缓缓揭开中秋节神秘的面纱。从古老的嫦娥奔月传说,到饱含思念的望月怀远诗作,再到寓意团圆的月饼文化,同学们听得如痴如醉,仿佛穿越时空,与古人共赴那中秋之约。

随后的灯笼制作环节,更是充满了欢声笑语。同学们拿到的是一套套精心准备的灯笼材料,需要亲手拼接组装。他们迅速行动起来,将一片片带有精美图案的灯笼片仔细比对,然后沿着卡槽精准地拼接。有的学生眉头紧皱,全神贯注地研究拼接的顺序,那认真的模样仿佛在攻克一道难题;有的则与身旁的伙伴热烈讨论,你一言我一语地分享着自己的想法,思维的火花在交流中不断碰撞。几个心灵手巧的女生配合默契,一人负责固定灯笼框架,一人仔细安装提手和穗子,还有一人用彩笔为灯笼添上了可爱的玉兔和盛开的桂花等个性化装饰,每一笔都倾注着她们对中秋的美好期待。不一会儿,教室里便挂满了形态各异、充满创意的灯笼,每一盏都闪烁着同学们对中秋的美好憧憬。

当夜幕降临,月光洒在下,同学们手上灯笼的微光与天上的明月相互辉映,照亮了广肇学校的每一个角落,也温暖了每一个人的心。这一刻,中华文化的纽带将我们紧紧相连,无论身处何方,都能在这中秋的氛围中感受到家的温暖与亲情的牵挂。

在广肇学校的支教生活,因这场中秋活动而更加熠熠生辉。我见证了学生们对中华文化的热爱与接纳,也深刻体会到国际中文教育的魅力与价值。我愿在这片异国的土地上,继续用青春与热情,播撒中文的种子,让中华文化之花在柬埔寨绚烂绽放。

 

董总昔日雄风在哪里?

2024/12/03  星洲日报/花城

~作者:黄家贤

针对土团党主席慕尤汀建议成立土著版“董总” ,双威大学政治学者黄进发直截了当说:“董总的号召力已不如当年!”。也是时事评论员的黄进发不讳言,今日的董总不再是当年林连玉和林晃昇时代的董总。

其实,前教总主席林连玉并没有当过董总主席,他因为带领董教总捍卫华教遭政府褫夺大马公民权,而前董总主席林晃昇也是为了华教的存亡,在内安法令下被逮捕入狱。

维护华教权益,董总总是站在最前线,扮演急先锋的角色,在华社心目中,董总享有崇高的地位,称它为华社最有影响力的民间团体,一点也不为过。

回顾历史,华文教育即使受到当权者的无情打压,但依然能够在逆境中求存,这不得不归功董总发挥有效的领导能力,董总具有能耐在短时间内把全国华社上下团结起来,凝聚一股强大的力量,群起反对政府的不公政策。

今年7月,雪州伊党青年团团长苏克里挑起“啤酒公司赞助华教义演”课题,获得教育部长法丽娜严正看待,下令教育部全面执行2018年第3号通令。通令阐明:禁止学校接受涉及赌博、香烟、毒品、酒精饮料等活动所得的捐赠。

教育部一旦执行通令,华校的经济来源将受到严重影响。华教面对严峻考验,董总新任主席陈友信并没有在第一时间站出来表达董总的鲜明立场,反对教育部在华校执行2018年第3号通令。华小不受教育通令约束已有先例,2004年学校食堂指南,禁止政府学校食堂售卖非清真食物,惟华校食堂不受指南限制。

华校的情况特殊,很多华小和华中在教育部有限的资助下,通过啤酒公司赞助义演自行筹款,这项华教筹款活动,在全国各校一办就办了30多年,前朝政府从不干预。

内阁最终议决华校可以继续举办华教义演活动,但必须依据指南办事,不可在校园展示酒类商标,不得涉及穆斯林,学生不可参加等等限制。简单来说,啤酒公司赞助的义演活动,不准在华校校园举行。

政府企图把伊斯兰宗教教义带进华校,故意刁难华校的筹款活动,陈友信只发文告表示遗憾,并没有扮演好“捍卫华教”的角色。陈友信在其位,就要谋其政,他有责任动员华社向政府提出抗议,施压政府从善如流,把华教义演的权力交回给董事部。

1996年教育法令清楚说明华小董事部是管理华小的机构,包括管理华小的基金和校产,校产自然包括校园的基本设施。董事部在自己的校园办华教义演,教育部不准啤酒公司赞助,岂不是要蚕食华小董事部的权力?

华教犹如河堤,发现河堤现出一个小洞,若不及时修补的话,河水不断冲蚀下,小洞将变大洞,河堤最终将崩塌,华教河堤一旦崩塌,湍急的洪水将把华校淹没掉。

马来社会还未成立土著版“董总”,国小师生可以在校园高举巴勒斯坦国旗,手握假枪械边游行边喊口号;华社的中华版“董总”,走过的岁月超过一甲子,却保不了董事部在校园办华教义演。请问慕尤汀,有需要成立土著版“董总”吗?

 

跨越语言这道藩篱

2024/12/04 东方日报 /评论

~作者:梁洁莹

日前有位男子在社交媒体分享吉隆坡中环车站(KL Sentral)告示牌,声称车站管理层使用中文取代马来语,不尊重国语,还质疑政府有意“消灭马来语”,随即被网民打脸,被揭露照片遭恶意修改。

根据媒体报道,据社交媒体账号@lady_bugg11指出,该男子发布的照片显示告示牌上仅有日文字,男子却声称这是中文,并附带煽动性言论:“语言是民族的灵魂,如果想消灭一个种族,就先消灭他们的语言!”

这名网民也解释,该告示牌实际上一行是马来语,一行是日文字,而日文字的设计是为了纪念车站建设时的日本建筑师黑川纪章(Kisho Kurokawa)。后来,被他揭穿得那名男子通过后期修改,恶意删除了告示牌上的马来文部分,制造假象并散布虚假信息,引发公众误解,继而引起热议。

此事不禁让我联想到月前到医院复诊时的有趣情景。坐在候诊室无所事事的我,名正言顺的当低头族刷手机。正当我抬头望向候诊号码的显示器时,无意间看到坐在我身旁的友族之手机。

她也在刷手机。看的是某中文媒体的社媒专页,然后她又点开了新闻底下的网民留言来浏览……

那一刻,我其实有冲动像借机和她攀谈,问她看的是什么新闻;但其实我却担心她说她看到新闻底下不时出现的种族性、标签性、偏激性、针对性或煽动性留言,那会让我尴尬得无地自容(虽然这类留言绝不可能是我的留言,和我压根也没有关系)。

随著越来越多友族在华校就读,也随著人工智能翻译的进步,语言其实已不再是跨族间难以跨越的藩篱。反倒是我们心中的偏见与刻板印象,成为了真正的鸿沟。

语言,本该是沟通的桥梁,却常因部分人别有用心的操作,成为煽动分裂的工具。像上述男子恶意篡改告示牌的行为,其目的显然不是为了维护语言的地位,而是制造无端的争议与对立。这种行为不但无益于社会和谐,反而加深了不同族群之间的误解、猜疑和不信任。

正向趋势

令我感到欣慰的是,语言正在默默拉近彼此的距离。虽然我未与身旁的友族攀谈,但她对中文新闻的浏览显然表明了对另一个族群文化的兴趣与接触。这种现象或许在过去难以想像,但如今,越来越多的马来同胞开始学习华文,了解中华文化,甚至在社交媒体上参与中文讨论,这都是种族关系改善的重要契机。

然而,这种正向的趋势却往往被某些人的煽动言论所掩盖。像社交媒体上那些偏激的留言,或许并非主流意见,却因其具有挑衅性,容易被人记住并放大。实际上,相信绝大多数的我们都希望社会稳定,各族和谐,彼此尊重与理解。然而,偏激言论的存在却让部分人感到退缩,甚至不愿主动跨出了解他族的第一步。这正是我们需要警惕的地方。

不要以为躲在同温层,就可肆意批评或恶意攻击。社会的和谐不只是靠政策或教育推动,更需要我们每个人在日常相处中用心经营,别让本该成为我们骄傲的多元成了争论不休的导火线。

 

警钟长鸣 丧钟勿响

2024-12-02光明日报/评论

~作者:王桢文

近年来,国民中学华文班逐步式微的新闻报道再次引发关注。作为华文独中的校长,我深知独中在师资丶课程及考试方面具备完善的制度,因此能够维持华文教学的稳定发展。然而,与独中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国民中学华文课长期面临师资不足丶教学政策不友善等问题,始终未能突破困境。如今,国民中学华文教学的困境已然为华社敲响警钟。

从相关数据中可见端倪:尽管约80%的华小毕业生在初中阶段选修华文,但到中五报考SPM华文的学生比例已下降至65%;而在中六报考STPM华文科的学生,更从全盛时期的3000人锐减至2023年的280人,跌幅超过90%。如此剧烈的下降趋势,标志着国民中学华文教学正濒临危机,甚至对华小的华文教育根基构成威胁。

国中条件不足

回顾华文教育的发展历程,每当面临生死攸关的危局,民间力量总能发挥关键作用。例如,半个世纪前的独中复兴运动,不仅成功挽救了濒危的华文独中,还使其成为我国私立教育的典范。然而,国民中学华文课至今尚未找到类似的突围之路。

当前,华社对国民中学华文教学的关注显然不足,这种忽视可能引发更深远的危机——一旦国民中学华文教学出现断层,师资短缺的骨牌效应将不可避免。届时,即便华小硬件设施再完善,也难以弥补因国民中学华文教学失守所带来的长远损害。

民间努力还不够

令人欣慰的是,民间依然有人在默默努力。以八打灵发展华小工委会为例,他们发起国民中学华文进修班已逾二十载,且为延续中六华文课程的发展,还主导成立了马来西亚中六中文促进会。这些举措不仅体现了民间力量的担当,也为国民中学华文教学的未来点燃了希望之光。

然而,仅凭民间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华社在关注华小和独中的同时,也必须将国民中学华文教学摆上议事日程。这不仅仅是维护中华文化的责任,更是事关国家教育全局的大事。唯有华社与政府携手,正视并解决国民中学华文教学的困境,方能确保警钟长鸣,而非终变丧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