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8月15日星期三

【华教视窗】 ~ 827


语文族群和解的可能性


·2018.08.15星洲日报/言路

~作者:郑毅昌

统考普遍上在一些华人的观点是培养人才的教育制度。
再深一层的观点可能是华社某一个群体一种对中文的护卫或抗争。在希盟执政前,华小和统考课题都被双方视为政治资本和承诺,不论哪个联盟获胜,都会面对双方保守分子对垒的一个表征和对垒场域。
独立以前,马来民族主义有多个版本。最后的赢家是对英殖民政府态度比较不激烈的马来民族主义,接下来,在冷战的情况底下成为政府的骨干和最大的前执政党巫统。
巫统长期在马来群众长期致力建构的马来民族主义版本就是其党常常说的:伊斯兰、族群和国家作为党国的三神器。诡异的是,巫统版本的马来民族主义的理论家把马来民族和国语扣在一起。马来文即马来人,马来人等同于整体马来民族。简单的说就是语文=人种的诡异舆论。
对保守马来分子来说,马来文被当成一种马来民族象征。新总检察长汤米汤姆斯在官方场合谈话不用国语或国语不佳就被巫统部分党员和同情者当成猎巫的攻击对象,同样的,统考因为不是运用国语为媒介语也可以被当成猎巫的对象。
当然在巫统的保守民族主义的推动下,谁在这个国家推动多元语文就是一种敌我的状态。在网上观察一下马来保守分子反统考示威游行内容,居然可以从统考延伸至破坏团结和不积极学国文等等字眼。令人处处感到一种互相敌我的状态。
509前掌握党国文化体制建构的那一套种族与语文二合一的思维已经根深蒂固,要把这些思维慢慢化解就需要双方的对话。或许我们已经停止对话非常久了,双方都必须鼓起勇气对话。即使是面对保守分子,也需要通过对话来解除种族间的对垒和冲突。
509后我们是不是应该开始谈族群和解?
虽然表面上它看起来似乎与统考,华小课题毫无关系,但是,偏偏语文被看作两个族群一起互相对抗的状态,它已经变成了民族与民族之间的冲突。唯有对话可以不断改善关系,即使对方是保守分子也好,慢慢议出和解方式。


统考课题省思


2018/08/12 东方日报/评论

~作者:张兼荣

关于承认统考课题,大致上也是两边对战,一边是急促要求希盟政府儘速成承认统考;另一边则是捍卫希盟的决策,即统考事宜將在5年內宣佈。黄书琪也在<如何化解上世纪种族之爭?>一文中討论这课题,澄清「五年」的观念,並非需要五年来落实,而是五年之內落实。 
想来大选前一些希盟领袖在影片中,曾厉声承诺,胜选后会立刻承认统考,並各种论点讽刺马华,竟完成不了华社翘首以盼的这件事,让一哩路无限延长。然统考事宜却不是列在百日新政內,而是五年期限之內,这就是承诺,塞住早晚在一边高喊承认统考者的嘴。
如果承认统考要考虑与兼顾的问题繁多,政府用这段期限去研究统考事宜,是可以接受。在改革教育体系的过程,或可参考国外的教育体制,並希望能设计公平理想的统一大学招生制。
想来,希盟政府已经把自己的前途跟统考搭上,至少对於华社来说,统考一日不解决,你就还不是完美的政府,如何对得起我们华社多年的坚持,事情未完成不算数。常理来说,希盟日后肯定会想到双贏的方法,至少可以说服到华社接受,毕竟巫裔反对派的是多数者,若非如此,则早就兑现承诺了吧。


《承认统考须5年研究?》


2018/08/13 中国报/评论

~作者:王介英 

教长马智礼继“校鞋白换黑”的创举后,又提出当今最怪异的高论:“承认统考须5年研究”。考取文学硕士学位最快需时2年,博士最快3年,合起来刚好是5年。如果“统考”是考古鉴定的出土文物,那“5年研究”不算长。但统考是“出土文物”吗?
你“白鞋换黑鞋”的决定如此“迅雷不及掩耳”,怎么承认统考却“千呼万唤出不来”?而且还说要“研究5年”?
若非口误必有乾坤
5年研究论”传开后,董教总表示遗憾,网民一片哗然。其中一位网民说:“要承认就承认,不承认就算了!何必尽说禽语鸟话?‘研究5年’,你什么意思?看来只有让无拉港输掉,你们才会认真看待竞选承诺!”
笔者冷眼旁观,觉得“5年研究”的确不可思议,若非一时口误,那内裡必有乾坤!无论如何,无拉港补选,火箭头头最好还是充当Mr. Siam的门徒,避谈“承认统考”!
据笔者长期观察,出身华教的人士,心灵深处埋藏著4个“三”字诀:三重、三爱、三不、三使命。它们分别為:重三语;爱家、爱国、爱华教;不冲突、不对抗、不损人利己;拼事业、维护民族尊严、建设国家。这些人在生活实践中也深刻体会到“种族和谐”的重要性,“扶弱济贫”的必要性,“知足常乐”的合理性。
因此,那些说承认统考“挑战国语地位”者,是睁著眼睛说瞎话;说华人“不爱国”是狗嘴裡长不出象牙;说华人“霸佔国家财富”是昧著良心,信口雌黄;说“华教妨碍国家团结”是存心不良胡说八道。
华教是洪水猛兽吗?
整部华教史就摆在你面前,你可以翻开来一页一页地看。裡头有血有泪,有“自力更生”的骨气,还有“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的“苦衷”与“无奈”。统考的课程纲要、出题模式、审题程序、评分标準、学术水平,也摆在那裡,任你审查、任你“研究”。它是洪水猛兽吗?
当初你们在把承认统考列入“竞选宣言”之前,难道没有审查过、研究过吗?再说你们能在4党没有“共识”的情况下就草率、儿戏地把它列入“宣言”中吗?為释疑,请公开你们当时这样做的始末与来龙去脉。
只要你们不是拿“承认统考”来消费华教,寻华人开心,那就拿出诚意来兑现承诺吧!说“需要一点时间研究”可以理解,但说需要“5年的时间来研究”,怎么让人好像嗅到“这一届不想承认,等待下一届吧”的烧焦味呢?“研究5年”怎么左看右看还真的有暗示“不承认”的意味?怎么这莫测高深的“研究5年”,看起来与“此地无银三百两”有异曲同工之妙呢?
為什么“承认统考”那么难?拜託,拜託,请别让你们的支持者“等到花儿也谢了”!


外包评审统考文凭


2018-08-12星洲日报/言路

~作者:郑钦亮 

副教长张念群日前接受《星洲日报》专访时说,她不知道前朝副教长她宗亲张盛闻指的一里路定义是什么,但她有信心希盟承认统考文凭所需的时间很大可能不会太久。 
华教争取政府承认统考文凭的历史任务,在失望中跨过了一个朝代。
前朝的最后一里路,已经化为空气飘进“希朝”,只是路程不知道怎么计算。
副教长张念群日前接受《星洲日报》专访时说,她不知道前朝副教长她宗亲张盛闻指的一里路定义是什么,但她有信心希盟承认统考文凭所需的时间很大可能不会太久。
张盛闻的名言“最后一里路”是两年前提出,走到509就没有机会走下去,只剩名言飘扬。
不妨这么假设张念群不理解的“一里路”定义:所指的是华教经过数十年的争取和诉求,承认统考文凭的进度已经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东风”,即是指研究报告完整了,官员评审和建议完整了,部长汇报完成了,只差前内阁讨论和时任首相拍板说OK
岂料东风仍未起,时任首相已经变成前首相,时任副教长已经变成前副教长,反风比东风先到,于是一里路成为笑话至今。
姑且相信张念群是真的不理解她宗亲这句名言的定义,以她优秀的教育背景和处理华社和华教课题丰富的经验,再加上今日在朝并贵为教育部副部长的实力,她甚至可以不必知道也不必在乎她宗亲的一里路是什么,反正马华办不到承认统考文凭这件事就是了,管你的几里路,姐走的是姐的路,姐说比前朝更快承认就是了。
想了想,新科教育部正副部长说会以设立一个全新专业委员会来全面评估承认统考文凭项目,也是目前暂时抵挡那些指希盟没有实践宣言的攻击的方法之一。
这样的处理方式也传达了一个讯息:前朝在承认统考文凭项目上所作的所有研究报告、评估和内阁讨论,全部都作废了,甚至要说“不足以支撑统考文凭获得正名”也行,反正事情已经节外生枝到必须另外争取空间和时间,才能实现希盟诺言。
就是说,前朝达到的最后一里路已经蒸发,目前只是徘徊在前朝与当朝的历史街口,仅供谈资、参考和笑话,没有实际脚印。
委任教育部之外的专业并中立的人士来全面调查及评估已经行之有年,并在全世界至少600所大学承认的统考文凭,听起来固然是荒谬之举,但这是马来西亚的政治现实在决定马来西亚华教的现实,希盟尤其是行动党在预料不到的各方压力之下,总得找一个出路。
所以说,承认统考文凭的“长征”,换成是从教育部里抽出来“外包”走下去,确是一个妙招。
商场有一句话说:同一件事的同一个做法,却想要有不同的成果,这是傻瓜才会相信的事。
同样的,如果你要同一个教育部的同一批官员,针对他们做过的同一个统考文凭来研究出另一个相反成果的调查报告,不管你是部长或是校长,也是离傻子不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