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8月26日星期日

石在,火种不灭


——缅怀印华诗人柔密欧•郑的华文心结

2018/08/24 印度尼西亚《千岛日报》

~作者:意如香


印华资深已故老作家、诗人柔密欧•郑的名言:“石在,火种不灭”,像一把照亮人心的火炬,在上世纪60年代末到90年代的三十多年华文被禁绝的黑暗时期里,激励着许许多多的暗中从事华文家教的老师们,与坚持笔耕不辍的印华写作者。
就是凭着“火种不灭”的信念,在那艰苦岁月的年代里,印尼的华文家教与华文写作从来没有被黑暗势力所屈服,而是如同星星之火,在千岛大地上处处点燃着。虽然,那时从事华文家教是非法的,随时有被逮捕的危险,还是有着众多的华教者冒险从事华文家教,印华写作者也紧握手中笔,从来没有停止过华文写作。
柔密欧•郑就是一个最典型的杰出代表。柔密欧•郑(原名郑志平),出生在苏岛望加丽县,早年受到为躲避日寇而南来的中国文化人如郁达夫、胡逾之等的文化熏陶,影响了他一生的人生走向。青年时在小岛家乡积极开展文化活动,壮年时投身到“国籍协商会”的政治活动中,积极创办“国协”属下的民族学校。
930事件”后,他远走他乡,改名郑远安。在那黑暗苦闷的年代里,他长期在雅城从事华文家教与写作,他是怀着一股极大的热情与信念从事着这两项工作。华文被苏哈托军人政权封杀,并没能阻挡柔密欧•郑的文化初心,虽然苦闷,还是想方设法暗中开展华文家教与华文创作。柔密欧•郑后来深刻表达了当时的苦闷心情:
“相信你能体会到我们这群人的苦闷,现在连戏院门口的影片广告也不准用方块字,你不能想象一般了……”
“心情不好,愈发孤绝,有人倡言,华人于本地死后,其墓碑应写印尼文。于此,心更沉重。”
“我如今别无所求,只希望能在贵国静静地读书,在这里无法看到我喜欢的书。”“因为没精神粮食,头脑一片空白,更像我的低血贫血病。”
但苦闷并没有使他绝望,为了不让华文被灭绝,他行动了,负起了神圣的华文家教。他四处招收补习生,华裔子弟,兄弟友族,乃至日本人、德国人,他都热情满怀地向他们传授华文。
虽然入息低微:“生活实在尴尬,可以说是受尽奚落”,但他怀着坚定的信念,他说:“这种播种的工作,仍然有它的重大意义,所以苦就苦吧!”他从传播华文的工作中获得了欣慰与满足感:“试想把几个连华语一句也不懂的学生(专讲当地话)教成会说会听,甚至会读报上的华语,这情形就使人兴奋了。”
他更得意地表白:“我还是相当忙,但心情很好。我的信心总算有个着落。十来个一句华语也不懂得的侨生,现在能说能读,我的精神收获也算不错,这正符合了我播散种子的原意,也打破了我的几位老前辈对华文的悲观论调。在华文逐渐被印尼人同化的这一过程中,若我能同化一、二个印尼人,那也是有赚的。”
这种崇高的传播华文的坚定信念,正是众多的印尼华文家教老师的共同理念,凭着这坚定的弘扬华文的信念,三十多年来企图封杀华文的暴君,终不能得逞。华文在千岛大地上的顽强生命力,就是因为——“石在,火种不灭!” 这火种,在禁绝华文暗无天地的岁月里,还是有人坚持着逐家逐家地散播华文的火苗。有这么多华文家教,就因为有这么多家长热衷于让子女学好华文,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就是如此不分地域,深远影响着海外龙的传人。如今,那星星之火的火苗,已经在千岛大地上形成燎原之火熊熊燃烧了!
柔密欧•郑是印华资深老作家。他从小受新加坡教育,后又受郁达夫等的深刻影响,十四岁时就已在新加坡投稿。从上世纪60年代末到90年代末,印尼处于最黑暗的苏哈多军事独裁时期,华文华语受到全面抵制,连讲一句华语也会被人家吐口水,在这种暗淡无光的日子里,全国只有一家半官方的华文报《印度尼西亚日报》。一开始,柔密欧•郑就紧紧利用该报的副刊,作为文化阵地,以柳遥村等笔名发表了大量的古诗词与现代诗,以及为避免政治审查而写的含蓄深奥的哲理性文章,影响与带动了好些后起的印华诗人,如西茜丽亚、北雁、叶竹、谢梦涵等,使闭塞的印华文坛显现了一些微光。虽然编辑部政治把关严厉,还是见缝插针,屡见许多充满中华文化思维的文章上报。
当时经常投稿的还有:严唯真、正气、慕.阿敏、李靖、李愁莫、何友楼、宋元、林万里、立锋、钟若迟、依依、冯世才、莫名妙、谢梦涵、晓彤、袁霓、明芳、高鹰、阿蕉、老兵、容子、 张运秉、姚翔鹰、李曼陀、一夫水、顾长福、郑春盛、许也许、白羽、张汉英、张德化、雁燕飞、白放情、广月、刘昶、雨村、云凤、凡若、陈冬龙、劳德胜、金梅子、小沈、莎萍、文涧、阿里安、王山、心跃、狄欧、立万、何乐轩、柳岸、赖松溪、朱世延、杨叶青、张作良、彩凤、欧阳碧漪、游春娣、晓星、松华、雯飞、冰湖、小白鸽、碧玲、爱伦、夏梦、亮伯、幸一舟、思闻、蔡楚华、严朝三等等。90年代前后,笔者也常以“文焕”等笔名发表文学习作。柔蜜欧•郑(柳遥村)的诗文影响了我们那一代的文坛,是领军人物之一,成为一大亮点,是大家公认的。
柔密欧•郑还多次冒险出国参加海外的文学聚会,广交海外文友,也就是在海外文学聚会上,柔密欧•郑第一次把印华文坛的闭塞苦闷,向海外大声疾呼:“石在,火种不灭!”

当时,坚持在海外发表作品的老作家有阿五、黄东平、黄裕荣、林义彪等。可以说,印华文坛从来也没有被苏哈托的强权排华同化政策所灭绝,印华文友以其微弱但坚定的声音从没停止过呐喊,印华文坛保住了自己顽强的生命力。印华文友在黑暗时期始终如一,坚持文学创作,是功不可没的。
回眸过往,展望未来,我们有理由相信,印尼华族传统文化,以其中华文明五千年的文化底蕴,是经得住任何历史考验的。印尼华族的历史,已经雄辩地证明了这一点。今天,华文教育已被纳入正规的国民教育体系,放手展开胸怀,普及华文教育,开办平民化三语学校,有教无类,让华夏文明的曙光照亮千岛人闭塞的心,让文化曙光永远指引着千岛人迎难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