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8月23日星期四

【华教视窗】 ~ 830


爱校筹款的点滴


2018/08/22 光明日报/好评

~: 小黑


我想,凡是华文独立中学的学生,在中学6年的读书生涯中,一定曾经有过為校筹款的点点滴滴的委屈纪录。举个例子,有些学校规定农历新年年初二就得出发到学校附近的新村舞狮採青。锣鼓声為新年添增喜庆的欢悦,年轻人从海外工作归来,荷包尚还饱满,悬掛在横梁上的红包自然厚实一些。

新年出狮队,多麼无奈呀。但是為了读书的母校,再辛苦也要拚搏呀。除了採青,有的学校筹款方式和数十年前一样,那就是远离家乡,到遥远的乡城托罐募捐。从大城走到小镇,烈日风雨都继续进行,真正体会筹款的心酸。

相比之下,我们的学校还算是颇為轻鬆的。每一年中元节前后,我们就派驻学生到市中心一座大仕爷的金身前后进行募款的工作。凡是乐意捐助10令吉的善男信女,我们都回馈一张大彩,如此一来就可以获得7令吉的捐款。

不过,这样的做法也有我们的无奈。有一些家长会责问,為何鼓励孩子赌博?赌博与否,端看孩子的道德操守,除了為学生做好思想建设,买卖彩票在我国是合法的。我不愿多说,只指出根据校规,家长如果不要协助募捐,只要支付份额内的捐款即可。谢谢老天,这三十多年来还未曾看见孩子去赌博大彩。

我们不是商业化国际学校

在前朝政府的管制下,我们华文中学的发展,完全靠的是自立更生。不计算建校所需要的千百万令吉,单只是教职员每月的薪金津贴,就是一笔不菲的数额。好像我们这样一所拥有175名教职员的学校,每月就得支出将近50万令吉的薪津。单只是收取每月300令吉的学费,是不足以支撑薪金和日常开销的。

其实,如果我们要轻鬆渡过难关,只要让学费调涨100令吉,那麼教职员的薪金既可以提高,财务上董事会也容易管理学校。然而,我们可以这麼做吗?要记得,我们是民办的华文中学,当年建校,老百姓可是出过力、献捐过款项的。我们不是商业化的国际学校,每名学生一年可以收入6万令吉的学费。

虽然说来辛苦,但是我们的前辈们还是有办法克服重重难关,让华文教育在这片土地开花结果。许多本来没有的,也在灵活的手法运用下矗立起来了。新政府能够纠正过去的偏颇,让教育超越政治,公平的发展吗?且让我们拭目以待吧。

 

不承认统考,将痛失人才?


2018/08/21光华日报/异言堂 

—文:江振鸿


承认独中统考文凭事宜最近闹得风风火火。

该不该承认独中统考文凭,承认独中统考文凭会不会影响国语作为大马官方语文的地位,会不会影响国民团结与和谐,我想这些问题已被无数人评论及争论过,我且不复述。

但我较为感兴趣的是关于所谓政府不承认独中统考文凭,将让国家痛失人才的论述。首先,不晓得所谓的痛失人才,是指痛失国家私人界的人才,还是公共领域(即公务员)的人才?

如果没有理解错误的话,统考文凭其实只是等同于大马教育文凭(SPM)(当然也有人说是等同于A level 或大马高级教育文凭(STPM))的高中文凭。

在私人界方面,现今华裔子弟大都不会只满足于高中教育水平,这意味着没考获大专文凭,而只是用统考文凭去应征工作的独中生微乎其微。再加上根据董总说的,独中统考文凭是获得不少世界主要大专承认的说法,因此以统考文凭进入国内外大专就读的独中生们,毕业后如果有心留在大马帮忙建设这个国家,何愁不能在众多的跨国或本地大中小型企业中获到一个大展拳脚的机会?只要拥有一纸世界主要大专的专业文凭,英文水准不差,又有那些私人公司企业会有那个闲情及时间本末倒置地去讲究您的高中文凭是否有受政府承认?

别忘了不只是独中生,其实也有不少家境不错的国中生到国外大专升学,毕业后留在当地工作发展也不在于少数。

由此可见得在国外大专升学毕业后,回不回国工作发展,是在于个人意愿问题,与统考文凭有没有获得政府承认无关吧。

在公共领域方面,当然统考文凭不获政府承认,独中生固然无法成为公务员,但是有多少父母,尤其是华裔父母愿意花巨款教育费(包括独中长达数年每个月的学费)去栽培孩子成为一个薪金与私人界或国外相比而言较为微薄的公务员呢?

否则,何以连持有获政府承认文凭的华裔国中生,也对于成为公务员兴致缺缺呢?

因此可见公共领域痛失华裔人才,是在于华裔本身对于公务员的刻板印象问题,他们认为公务员薪金不高及华裔在公共服务领域里的录取率及升迁机会不高,这与统考文凭获不获得政府承认也无关吧。



己所不欲 勿施於人 ──语言与专业


2018/08/22 光明日报/好评

~文:许文思


在多元种族与文化的马来西亚,掌握多种语言是必要的。在这裡所指的语言,当包括各族群的方言、华裔的广东话、福建话等。而掌握多种语言的优势,除了传承文化,方便沟通,更有一定的经济效应。

首相马哈迪日前便分享了他当年行医时如何因掌握福建话而受惠的经验,来强调在马来西亚掌握至少三语,除了马来语与英语外,以第三种语文来沟通的重要性。

近年来,华语在马来西亚社会冒起通行已是不争的事实。从户内家庭到户外小贩中心,华语似乎已成华社日常生活通用的语言,难怪不少年轻一代的华裔不懂自身的方言已是见怪不怪之事。不少乡团对此趋势忧心忡忡,担心乡音会从此消声,而纷纷响起传授下一代乡音,以保住乡团灯火传承的大业之声音。

不仅如此,或许是华文教育兴起使然,近来华语在不少独尊英语的团体与场合更是处处闻!从消閒的俱乐部,到专业团体的场合如法庭和医院,华语广泛的使用,在某一种程度上印验了华文教育的成功──不仅促成华语普及化,更栽培了不少专业人士。

诚如首相马哈迪所言,如果掌握华语,医生可用病人最熟悉的语言来沟通,达致最好的诊断效果。医务人员私下的沟通与交流,若用双方的母语或共同的语言,例如华语,也是无可厚非,完全可理解之事。

但是在专业事务上,一旦有人应用了有关专业主导语文如英语和马来语以外的语文,在多元种族的马来西亚社会难免会引起不必要的争议。

指示只能使用国语或英语

不久前,《新海峡时报》引述一项7月份的调查指出,在近100名医生当中,有80%表示曾经在巡房并聆听讲解时,经歷语言不通的问题。报导称,此问题多出现在华裔医务人员佔多数的医院,如檳城中央医院、诗布朗再也医院、怡保中央医院、古晋中央医院及亚庇伊丽莎白女王医院;而新山苏丹依斯迈医院和柔佛苏丹娜阿米娜中央医院的一些部门,也明显有此问题。

该篇报导指,上述问题的导因在於医药界传出有一些“讲中文的医生”在巡房并向实习医生讲解病人情况时,使用华语或其他方言沟通,导致不諳中文的实习医生无法理解,影响培训。

据报导,揭发此事件的医生本身也是华裔,却因此事而被不少人批评為种族主义分子。

此争议引起了卫生部的关注。由於事关病黎福祉与国家保健制度的绩效,卫生部第一时间通过副部长李文材医生指示,医生在巡房并讲解病人的情况时,必须只能使用国语或者英语。他希望这项命令立即落实,并解释医疗纪录仅能使用国语和英语,并且这两者应该成為医生之间在病房中只能使用的沟通语言。

语言课题一旦扯上公共事务,在多元种族的马来西亚社会从来都是个敏感议题。卫生部即时且坚定的反应,多少避免此课题进一步升温。

各方切记,在多元种族与文化的马来西亚,在议论语言课题时,当以“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為诫!



教改从废除低年级考试制度开始


2018-08-21 星洲日报/言路

~作者:练珊恩


背诵与测验是教育里重要的一环,也是获取及记得知识的有效方式之一,只是当教师、学生及家长过度重视考试,才会导致教育变质。

教育部展开线上调查收集民意,探讨废除一至三年级的考试制度。这项线上调查旨在收集家长及社会各阶人士对废除考试的心理准备,也便于教育部探讨适合低年级学生的评估模式,如改为校内常月评估等。这个宣布,无疑不是希盟政府上任后,我最乐于见得的一步,相信也会是小学教育改革的开始。

人们多年来抨击我国的教育偏重灌输与填鸭,即考试已成为教师、学生及家长在教育上的唯一目标:教师为了教完考试范围,急地把知识塞给学生,把启发、引导及培养热忱的重要性排在考试之后;学生为了应付考试,照单吞下所有“考试范围”,发掘特长、培养兴趣及好奇探索排在应付考试之后;家长以考试作为督促孩子温习的推动力,并将成绩作为犒赏和评量孩子的标准,进而忽略还孩子在在其他方面的表现。

考试对于在应试教育下长大的我来说,既是压力的来源、努力的目标,也在我获得或失去信心上,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考试的制度流传多年,它并非只有弊端、没有益处,最起码,考试让学生“突然进步”。这是因为在考试的压迫之下,学生必须背诵必要的知识,也必须把不懂搞懂,这些都是“因为要考试,所以拖不得”,因此,学生往往因为一场考试,脑袋里知识的储存量突然增多不少(尽管有些硬背的资料会随着考试的结束而忘记)。

背诵与测验是教育里重要的一环,也是获取及记得知识的有效方式之一,只是当教师、学生及家长过度重视考试,才会导致教育变质。如何变质?学生专挑可能会考试的课题进行反复练习,为了得到分数,就算不明白也要“死背”,对于教育的看法变得狭隘,仿佛学习就只为考试,进而抹灭了活学活用的教与学的乐趣。这是过于偏重考试的弊端,但是不代表考试无助教育,也不代表考试与素质教育相对立,因此在低年级阶段,将过度被重视的考试以测验或随堂考取而代之,是适当之举。

我必须强调,学习与教育必须慎重以待,例如到了时间须自动自发温习、培养学习与温习的习惯、遇到不明白的事物,应该自主地寻找答案、对课本内与课本外的事物培养探索的兴趣等,这些是家长必须辅助低年级学生培养起来的习惯,也是对教育培养的重视,一份无论需要考试与否都该有的重视,而这份重视,不代表孩子会失去学习的快乐。

学习,必须持续不断,知识,也该重复温习。在这个学习与教育的过程中,学生必须感到快乐及被肯定,才会对“学习”这件事感到乐此不彼。在此之前,我们对学习成果的满足、开心与肯定(或是伤心与否定)或许很大程度来自于考试成绩,而在此之后,期望有更多学生对于学习的快乐与肯定,会来自于在学习过程中,一个又一“原来是这样啊!”兴奋与喜悦,以及一个又一个成功解决或改善问题的瞬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