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2月22日星期日

【华教视窗】 ~ 1032


临教的诚意,部门的用心


2019/12/21 光华日报/评论

~作者:·董恪宁


被看见一个人心底的诚意,古今中外,江湖的小道故事,和政治正确的方法,确实不少。御史苦谏,古人拜师,刘特佐撩妹,各有不同的法门。有的一头撞向大殿,有的虚心三顾茅庐,有的赠以亿万钻石。

教皇当道独断,奉天承运,万人之上的皇帝,其实也不算什么。当初为了显见道歉的心诚,亨利四世不得不在冰天雪地中前行,赶着向教皇格里高七世赔罪。自责站在风雪之中,苦等了三天三夜,到了第四晚,才得以蒙恩跪见。

历史既然如此,可见这一个“诚”字,笔画不多,书写不难;但是,想要适当地贴切表达,还真是大不容易。那么,我们怎么测试临教想要入读假期师训班的非常殷切呢?

张念群上任教育部副部长之前,之后,感人的事迹,动心的师者,连篇累牘。被临教逾十年,而仍然屈身临教的案例,亦然卷帙浩繁。但是,按照朝廷今日新定准绳,这一切,还是不足显见他们心诚教育。

前有报道说:这位自诩为史上最好的副教育部长解释,教育部认为愿意自行承担假期师训班课程的学费之临教,才能“凸显了他们要成为老师的诚意”云云。如果记者没有错误引述,按此标准,教育部怎么评估有心,而不能自费课程的临教?

是的,不愿和不能,结果虽然都是一样的,然则,两者发愿的初心显然各异。可惜,张念群似乎没有完全觉察这点。要是这样,年度编算逾600亿的教育部之算盘,到底是怎么打的?

假期之日,身领薪酬,临教为了上课,家小三餐温饱,毕竟如何?如果他们的名下,还有大笔房贷、车贷和卡贷,处境困窘,思之自明,自不待言。何况,出一趟门,一踩油门,处处都是一大笔的钱了。

诸如这些,不论张念群此时此刻有何辩词,我们还需充分认识,假期师训班如此这般的设计,恐怕正好显见了教育部解决问题之诚心,n年不变。兜兜转转。培训21世纪的师资,最后还是走上同样一条一言难尽的老路。

困惑的是,正课的学生,编入国家教育的体制,豁免学费;假期的师训,则需给钱。圭臬何在,说实在话,谁搞得清状况?既然如是,不知教育部今后怎样全面定夺两组同学诚意的高低?

不管怎样,经此下策,师资的学生,必定越是艰难了。既然要钱,师训的亮点,还有哪里?设想入读的学费,和一般课程所需,不相上下;两者相较,有何理由信服大家,师训还是临教的不二首选?

如果唯有自费,才能佐证这一切;我们怎么评估,一个坚守十年临时的教职,但因受制家贫,不能动身的学员;和一个只当上一年临教,家境不错,而得以顺利入学者的诚意?

可惜,教育部似乎没有思虑这些,而是转向唯心的审核,借助抽象的诚心,判断临教的心意。要是这是朝廷今后行政的指南,以此类推,不但分类这个国家的诚人君子,容易多了;想要知道谁是有心向学,自然也简单了:

总而言之,自费远赴海外深造的,诚于中,形于外;如恶恶臭,如好好色,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一定是好学生,反之亦然。输掉丹绒比艾补选,眼下要开学了,张念群是否领悟,不仅是临教的诚意,部门的那一片用心,也要被看见?

要是这样,不知为何645名通过面试的华小临教,只能静静等到农历新年之后,才能正式调派各校执教。要是这样,新学年前三周,学生到底要怎么上课?可见师资的沉痾宿疾,仍在(被)兜兜转转。



一想到马来英雄,华文教育就恨景不寿


2019/12/21 光华日报/评论

~文:书灵


一个民族学习母语是天经地义的事。母语教育做得好,可以塑造族群的灵魂。一个民族有多强,须视民族对其母语教育发展努力抗争的力量。母语教育的传承是民族守护文化精神家园的缩影。根据联合国宪章规定,也是世界公认:一个民族有权利学习自己的母语。若剥夺一个民族学习母语的能力,就等于消灭民族的灵魂!一个没有灵魂的民族,还能称其为民族吗?

马来西亚华人把维护华文教育提高到维护民族文化高度,一再强调,华文是华人的灵魂,也是世界伟大文化之一。这崇高、圣洁的灵魂,必须受到极神圣的尊重。而华文的传递与发扬,必然寄托在华文教育的继续存在及发展上面。无论遇到何种困难,如果不让华裔学生学习华文,即等于伤害华人的民族灵魂。华人捍卫华文教育的态度更为明朗坚决,绝对不会向任何方面妥协,并以“以死相拼”的决心来表达与华文教育共存亡。

马来西亚华文教育经过风风雨雨走来,一步一脚印,到今天已度过200年历史。华文教育路上坎坷不平,荆棘载途,困难重重,起落浮沉,屡遭“一种语言,一种源流学校”的单元主义教育政策逼到一个难以呼吸的境地,导致课程结构失衡,严重损害功能,丧失办学本质,几度面临变质甚至逐渐趋于绝迹的危机。凡事都是被逼出来的成果,庆幸每次的大跨越大发展都是经过几代华人抗争阵痛后,华文教育才不至于被阴霾湮没,仍保留着完整的华文教育体系,使华校继续成为马来西亚华人捍卫母语教育的重要基地。

以前,我们以为换掉长期霸权的政府很难,人民还是在509做到了。但当马来人尊严大会后才恍然大悟,原来最难的不是换政府,而是改变国民的思维。可悲的是,这些破坏及伤害马来西亚的思维,都是马来英雄为了政治生存而乐见并推波助澜的。代表4所国立大学的年轻马来人,为了赢取马来族群热烈掌声及欢呼声,在台上沉溺于种族主义演说,用极为狂妄的语气排挤非马来人,老调重弹主张政府在6年内肯定要落实单源流教育政策,使华文教育处于国家教育体制之外。国家这群未来领袖竟然还有如此强烈的马来人至上种族主义。我们的国家,新马来西亚,还有什么希望呢?是否又在有意无意间,走回过去老路线?

华人进入马来西亚,成为马来西亚国民是以尽效忠为条件,不是以弃母语、毁文化为条件。在单元主义教育政策下,华人将统一思想,采取坚决措施反对到底一切不利于华文教育的政策。当政权轮替后,希盟在抗衡种族极端主义问题上,理应履行新马来亚承诺,强调全民平等、教育和谐的治国理论,重视多元国情,建立一个顺应世界发展趋势、全球多元格局及为全民所接受的国家教育体系;在尊重国语的同时,也维护及扶持各族语文发展。

华文教育是华人共有的良知资产,是华人特有不变的本质,更是团结全体华人的重要据点。即使不断面对政府无理的限制,拥有良好基础的华文教育将继续振臂高呼,采取实际行动,在21世纪全球化的到来,在漫漫长路上争取未来空间,开创更美好的明天。



华小教甲骨文?为什么要学甲骨文


2019-12-21星洲日报/东海岸

~作者:黄先炳


甲骨文的辨识是大学问,只有通古文字的人堪学习。更何况殷墟出土的文字,尚未进入“书同文”时期,一字多形在所难免,若非专家恐难辨识,怎么可能叫小学生学习?

华小课本是否出现甲骨文?有。两种情况下会出现,一是识字教学时,二是知识性的课文,如说明文字演变过程,或说明汉字的特色的文章。

汉字是表意文字,每个字的形、音、义紧密结合。华小要求学生认识约2500个汉字,若不掌握识字规律,死记硬背是学不来的。掌握规律可以举一反三,识字量远超所规定的。例如学了形声字,知道汉字有形旁声旁,那么会“氧”后便知道凡气体都用气字头,见到氮、氟、氯、氦……虽不认识,却可望文生义。

识字教学要求“知其然亦知其所以然”,也就是不止知道一个字的意思,还尽量做到知道其原因。历来很多专家在探讨不同的识字教学法,以掌握汉字构字的规律。以前有“溯源追本法”,也就是对一些特定的汉字找源头,从造字法来理解字义。这种方法后来开展出更为专精的“字理识字法”。

例如兔字,为什么第五笔要先写横,关了门才撇出来?如果看回篆体,原来象形字画的是兔子的前腿,从身体长出。又如父字,《说文》解释是“从又举杖”,意思是手拿着杖,象征父权。篆体勉强看得出,甲骨文则更明显。

汉字数千年来虽经多次字体的演变,但却一脉相承。溯源追本是为了培养自觉识字。小学生不是学甲骨文,是看甲骨文识字。

曾有人主张文字演变最终必然走向表音,所以倡导汉字罗马化。赵元任先生二话不说,写了几篇同音字的文章如“施氏食狮史”等,很好破斥了汉字罗马化的不可行。

倘若当年汉字罗马化成功,我们今天就不需再溯源追本了。小学生学汉语也不必再辛苦学汉字。但这“倘若”没有兑现,汉字保存下来了。

 

临教的诚意,部门的用心


2019/12/21 光华日报/评论

~作者:董恪宁


被看见一个人心底的诚意,古今中外,江湖的小道故事,和政治正确的方法,确实不少。御史苦谏,古人拜师,刘特佐撩妹,各有不同的法门。有的一头撞向大殿,有的虚心三顾茅庐,有的赠以亿万钻石。

教皇当道独断,奉天承运,万人之上的皇帝,其实也不算什么。当初为了显见道歉的心诚,亨利四世不得不在冰天雪地中前行,赶着向教皇格里高七世赔罪。自责站在风雪之中,苦等了三天三夜,到了第四晚,才得以蒙恩跪见。

历史既然如此,可见这一个“诚”字,笔画不多,书写不难;但是,想要适当地贴切表达,还真是大不容易。那么,我们怎么测试临教想要入读假期师训班的非常殷切呢?

张念群上任教育部副部长之前,之后,感人的事迹,动心的师者,连篇累牘。被临教逾十年,而仍然屈身临教的案例,亦然卷帙浩繁。但是,按照朝廷今日新定准绳,这一切,还是不足显见他们心诚教育。

前有报道说:这位自诩为史上最好的副教育部长解释,教育部认为愿意自行承担假期师训班课程的学费之临教,才能“凸显了他们要成为老师的诚意”云云。如果记者没有错误引述,按此标准,教育部怎么评估有心,而不能自费课程的临教?

是的,不愿和不能,结果虽然都是一样的,然则,两者发愿的初心显然各异。可惜,张念群似乎没有完全觉察这点。要是这样,年度编算逾600亿的教育部之算盘,到底是怎么打的?

假期之日,身领薪酬,临教为了上课,家小三餐温饱,毕竟如何?如果他们的名下,还有大笔房贷、车贷和卡贷,处境困窘,思之自明,自不待言。何况,出一趟门,一踩油门,处处都是一大笔的钱了。

诸如这些,不论张念群此时此刻有何辩词,我们还需充分认识,假期师训班如此这般的设计,恐怕正好显见了教育部解决问题之诚心,n年不变。兜兜转转。培训21世纪的师资,最后还是走上同样一条一言难尽的老路。

困惑的是,正课的学生,编入国家教育的体制,豁免学费;假期的师训,则需给钱。圭臬何在,说实在话,谁搞得清状况?既然如是,不知教育部今后怎样全面定夺两组同学诚意的高低?

不管怎样,经此下策,师资的学生,必定越是艰难了。既然要钱,师训的亮点,还有哪里?设想入读的学费,和一般课程所需,不相上下;两者相较,有何理由信服大家,师训还是临教的不二首选?

如果唯有自费,才能佐证这一切;我们怎么评估,一个坚守十年临时的教职,但因受制家贫,不能动身的学员;和一个只当上一年临教,家境不错,而得以顺利入学者的诚意?

可惜,教育部似乎没有思虑这些,而是转向唯心的审核,借助抽象的诚心,判断临教的心意。要是这是朝廷今后行政的指南,以此类推,不但分类这个国家的诚人君子,容易多了;想要知道谁是有心向学,自然也简单了:

总而言之,自费远赴海外深造的,诚于中,形于外;如恶恶臭,如好好色,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一定是好学生,反之亦然。输掉丹绒比艾补选,眼下要开学了,张念群是否领悟,不仅是临教的诚意,部门的那一片用心,也要被看见?

要是这样,不知为何645名通过面试的华小临教,只能静静等到农历新年之后,才能正式调派各校执教。要是这样,新学年前三周,学生到底要怎么上课?可见师资的沉痾宿疾,仍在(被)兜兜转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