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会让孩子转到国际学校吗?
2023/05/01 南洋商报/言论
~作者:郭碧融
随着政府废除小六评估考试(UPSR),有些家长考量到孩子在华小念到六年级再也不用考UPSR,于是便让孩子在完成五年级学业后,转到国际学校,提早一年上中学。
有关报道抽样式访问雪兰莪、吉隆坡、槟城及柔佛州的华小董事和家长,所以报道也强调这是个别地区学校的情况,不能一概而论。
无论如何,这个现象也反映我国教育既存的问题,为何在取消UPSR之后,部分家长不想让孩子升上国民中学;难道对我国的教育素质没有信心?
长久以来,我国的教育都是以应试教育为主,而UPSR是用来评估学生程度的统一考试,作为分配中学及能否升上中一的衡量标准。
在成绩至上的观念下,家长都会鞭策孩子考好成绩,有者打从一年级开始,就将孩子送往补习班,以期孩子在6年期间做好充分准备,在UPSR中考获多多“A”。
应试教育导向功利
在以成绩为导向的学习模式下,家长与学校并不在乎孩子是否快乐学习,或者有没有真正吸收及懂得运用课本上的知识,反之只要看到孩子懂得回答考卷问题、获取高分及挤入名校,就认为孩子已经达到学习目标。
应试教育导致教育愈来愈功利,家境良好的孩子自然能够获得更多资源,不只上补习班,还有较多参考书,所以往往能赢在起跑点。至于住在偏远地区及家境贫困的孩子,或因经济问题无法跟上学业而辍学。
功利导向的教育促使只有优秀的学生才受到关注,至于成绩落后及学习能力慢的学生将被忽略,甚至被淘汰,继而形成教育鸿沟,让优秀的变得更优秀,差的变得更差,甭说通过教育来改变命运了。
单凭考试来决定学生的未来是不公平的制度,因为每个孩子都不一样,成绩差不代表一名学生一无是处,反之他可能具备其他才华,所以政府废除UPSR的用意,就是希望能从各方面去评估学生。
加剧教育鸿沟问题
在UPSR废除后,许多家长认为这将导致孩子失去学习动力,也无法测试孩子的学习能力。
槟城麦曼珍华小董事长杨式丰就指出,部分家长认为如今小学采取的校本评估并不能百分百确定学生的学习程度,如果学生在踏入六年级时才意识到马来文程度有限,就浪费了华小6年时间,甚至升中一也可能是问题,所以选择在五年级时将孩子转到私立或国际学校。
这也反映部分家长对国民学校教育缺乏信心,否则怎会在孩子学习了5年马来文后,还质疑孩子的马来文掌握能力?
国民学校确实存在许多问题,比如霸凌、私会党、毒品等,所以教育部除了着重课程改革外,也需加强学校治理,以免最终形成中上阶层涌向私立或国际学校,中下阶层留在国民学校的局面,而这又必将加剧教育鸿沟的问题。
华校兴学有喜有忧
2023/04/30 南洋商报/言论
~作者:胡逸山博士
前阵子有机会在我的家乡沙巴考察华文教育事业,其中最为感动的,还是看到有许多友族学生在华校就读。
通过交流发现,许多友族家长把子女送入华校就读至少有两个原因。
其一是认为华校的教学水准更佳。有些友族家长就是华校毕业生,当然也毫不犹豫地把子女送入华校就读。另一些友族家长虽未有曾在华校就读,但在与受中文教育者交往过程中也深深体会到华教的“魅力”。一些把子女送入改制华文中学就读的,认为不但有得念华文,不少也奋力保留“英语教数理”的教学方针。
更有一些友族家长把子女送入独中就读,认为独中的三语教育与时并进,对彼等子女以后的事业发展会起着极其正面的影响。更为难能可贵的是,这些意见是横跨城乡的。
而另一个促使主要是乡区的许多友族家长把子女送入华校的原因就更为“简单粗暴”,那就是没有其他太多的选择。尤其是东马的一些偏远地区,也许因为地广人稀,有时在方圆好几十上百里的地区很难找到公立学校。
华人办学精神惊人
然而,华人的办学精神自古以来就是颇为惊人,即使是在甚为偏远的地方,只要有了哪怕是一丁点儿的华文教育需求,也就会登高一呼,办起华校来了。也许这就是为什么,哪怕是微型华校,校史至少都有好几十年,甚至上百年。
一些友族家长也坦率地说,在未有其他公家学校的情况下,也就只好把子女送入华校就读了。当然,绝大多数的这类友族家长与学生,也很快体会到华校的魅力,许多会至少读到华小毕业;继续在华文中学读完初、高中的也大有人在。
然而,尤其是在偏远的乡区,据闻大力兴办教育也不止华社,另外也有一些宗教团体。其中一些有办学的宗教团体,也和某个以宗教挂帅的外来(从东马角度来看)政党的关系千丝万缕,甚至形同后者的外围组织。据闻彼等所兴办的教育体系也颇为完善,从幼儿园一直到中学都一应俱全。
当然,这所谓“中小学”,其主要学科,未必如大家传统观念里的科目,而是主要以一些宗教经典的学习为主。据闻此类学校,在沙巴就有了大大小小至少3000所左右。
况且这些团体也一般会以提供福利为起点,鼓吹一些与本地一般人截然不同的生活理念与方式,努力地让学子们耳濡目染;而学子们可能也因此倒过来影响家长们的生活与信仰,甚至对东马乃至全马的社会政治风貌,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
忧另类教育要求承认
再浅谈有关当局承认独中统考与否方面,以上的现象可能也是一个考量因素。因为无论统考的程度如何高、其含金量如何广受本地之外的国际认可,在本地的政治运作离不开族群宗教因素的现实下,如有关当局承认了统考,则上述这些“另类”、游走于正式与非正式之间的教育体系,必大声疾呼也要有关当局“承认”彼等的此类教育方式。
这种两难的现实,不知是否也是有关当局不便明说的一些考量?再综合国际上的一些负面走向,有时可真为本地的前景担忧。
燃眉之急的华教内在矛盾
2023/04/29 东方日报/评论
~作者:黄瑞泰
到2023年的今天,只要谈到我国华教的发展,必然是从上世纪廿年代英殖民政府的学校注册法令,到上世纪五十年代的《巴恩报告书》、《1952年教育法令》、《1954年教育白皮书》、《拉萨报告书》,六十年代的《1961年教育法令》,七十年代的英校改制、独立大学败诉,八十年代南大关闭、茅草行动,以及纵横数十年的教育政策最终目标。
这些整个华文教育发展的核心论述,而个人将这种论述视为外在矛盾,透过上述的发展历程来定调今天的华文教育发展是华社与国家两者之间在国家教育政策上结果,如此下叙述确认了整个华文教育发展的外部结构,只是这个论述架构在今天的政治环境转变下,华社与官方之间的矛盾已无过去的尖锐,加上如今的华人世代已没有过去先辈们浓厚的华文教育情意结,因此如今的华教发展面对的挑战反而是内部各种矛盾和冲突。
过去这十几二十年来,华校已经不再像过去般一呼百应,加上大家拥有更高的教育水平,因此很多家长对于学校的各种政策、做法抱有不同的态度,尤其是在各种收费课程和捐款、作业簿等课题上更是有非常大的认知落差,加上缺乏沟通的结果,形成了学校与家长之间的矛盾,甚至是家长与学校之间不信任,家长与学校彼此之间的冲突也时有所闻,这无疑是华校未来发展的巨大隐忧。
学校和家长之间本应是站在同一条线上,以便让孩子们能够获得更好地受教权,得到更好的学习成效,如果家长和学校之间的矛盾无法透过沟通和谅解,那受害的终究是整个华教未来的发展。
独中和华中之间的也有本质上的矛盾,在《1961年教育法令》下,不接受政府改制的华文中学成为独中,不管是校务经营、课程管理和公共考试与升学管道上,都与接受政府津贴的国民型中学(下称华中)走上了不同的道路。过去数十年来独中成为华社宠儿,华中则背负背叛华教,成为华社弃儿。
回头看,尽管华中没有独中的自主性,课程也比需要跟随国家教育体制,其实华中在改制也扮演著支撑华文教育的角色,毕竟数十年来能够挤入仅有六十所独中的华小毕业生也仅是少数,而华中在提供华校毕业生能够继续学习华文这部分所扮演的角色不言而喻。
只是数十年来在有限的华社资源下,独中这个宠儿自然碾压华中,这也造就了今天独中和华中之间的差距,如今整个大环境已经不同,华社也该正视华中和独中之间的矛盾,找到彼此之间合作的可能,在这个国际学校和私立中学来势汹汹的今天找出一条能够满足所有不同华人子弟未来升学发展的方案。
随著民众的社经地位改变,教育水平的提升,学校教育必然要走向更专业化的路线,而如今席卷全球的教育改革浪潮更是对学校、老师的专业有高度的要求。在这个趋势下,独中发展也面对专业改革和传统教学之间的冲突,独中为什么要改?独中该如何改?从哪里开始改?如何获得改革的资源?谁来主导改革?等等一系列的问题仍然处于讨论状态。
在上述的挑战下,却还有很多学校深陷在董事会和校长之间的矛盾、校友会和董事会之间的冲突中,前阵子柔佛笨珍培群中学的校长出走,到最近新文龙中学的董事会和校友会矛盾引起的董事会辞职风波便是华校长久以来内部矛盾的白热化表现,深陷这种会让学校教学和改革空转的内斗中的华校,又如何有办法去面对来势汹汹的国际学校和私立学校竞争?
如果我们仍然迷信华教只要依靠过去辉煌的发展就能够永远走下去,那就是低估了各种内在矛盾的杀伤力,也高估了华校的基础和实力。社会是是不断的在变化和进步,各种外在挑战会因为政治、社会和经济发展而不同,华教发展在各种挑战下,学校的经营犹如逆水行舟,只要华校没有前进,就会被他者超越,更可能会被大时代的洪流吞噬。
今天政治环境已经没有过去的尖锐,外在矛盾造成的压力已经没有过去的巨大,而各种内部挑战反而成为我们无法忽视的存在,如果华社没办法在立即正视这些存在已久的内部矛盾,那华教将会因为各种内部矛盾而被消耗,自己反而是最大的敌人。
从强制学生完成中学课程谈起
2023/04/28 光华日报/言论
~文:书灵
日前,教育部向总检察署提呈一份提议草案,强制父母让孩子完成11年教育,确保没有任何孩子在小学或中学阶段辍学,否则将受到法律对付,罚款不超过5000令吉或监禁不超过6个月,或两者兼施。据说,该部提出强制学生完成中学教育的建议,是进一步扩大1996年教育法令第29A(2)条文,强制学生完成6年小学教育政策,主要是让父母了解教育的重要性、解决中学生辍学问题,以及肯定全国每个学生无论身在何处都能获得平等的教育权利。一项数据显示,自2019年至2021年,全国中学生辍学人数高达4万人。诚然,这是个不乐观与不健康的数字。有鉴于此,当局应先找出中学生辍学、失学的真正原因,才去解决根本的问题。
教育部强制学生完成中学课程,恐怕很难落实,非但无助于解决问题,还可能引发更大的反弹。一些面对经济问题的B40群体或想增加经济来源的家庭,家长多不重视孩子的学校教育,认为孩子学习成绩不好,不如提早踏入社会工作赚钱更实际。在附近的餐馆及超市打工兼职赚钱养家,有的甚至一天打几份工。这些孩子因为迟放工,上课时打瞌睡,到后来学业成绩一落千丈。若孩子不愿上学或时常逃课,家长也无能为力,许多家长不愿与校方配合解决孩子辍学问题。现代社会有很多双薪家庭,家长忙绿工作,陪伴孩子的时间实在有限,忽略孩子的成长,导致孩子初中时期就辍学。
孔夫子说,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学习实在是一件高超的脑力活,不是所有人都适合,只有小部分人对学习感兴趣或者愿意强迫自己去学习。我国的教育体系太过于学术性,倾向于读书和考试。许多处在叛逆期,学习能力较弱的华小生,在进入中学后因为媒介语的转换,语言不通,不明白老师所言,缺乏兴趣,难以适应,课业遇到难题跟不上时,开始出现自我放弃现象,甚至在班上捣乱,在学校制造问题,成为问题学生。如果硬要他们坚持到完成中学课程,可能会白白浪费他们的生命。根据全国教师专业职工总会的一项调查,城市辍学率是1%至2%,乡区辍学率则高达10%至20%。数据显示,许多乡区的学生在初中时期就辍学,因为赶不上课业,甚至对学术学习不感兴趣。
教育部倘若真的要强制学生完成中学教育,非常有必要知道不是全部学生都是读书料子,必须要有全盘计划,想尽办法给没有兴趣读书及学术表现欠佳的学生提供技术课程。我国教育确实欠缺为无心向学的学生提供教育,导致这些学生因未到法定年龄而无法打工觅职,他们就只能在外游荡虚度光阴。这根本达不到教育的宗旨和效果。教育部目前尚未有管道或机制安顿13岁至15岁且没有兴趣求学的学生。因此,有关学生只能在普通中学求学,却无法入读技职教育,这是一个很大的课题及挑战。
纵然我国的教育政策鼓励技职教育,但技职教育却无法提前传授,因为在接触技职教育之前,学生必须先掌握基本数学、语文等基础。所以,录取新生年限是16岁以上或持有马来西亚教育文凭。再说,目前我国的技职课程还是太过于学术性,课程上使用太多的理论和学术术语,导致语文能力欠佳的学生根本跟不上。
学校可安排学生每3个月接触技职教育,从中寻找学生的兴趣,再让他们了解实际工作环境,在确定他们的志向后,可让他们在16岁后深入专研。
发达国家如韩国、德国以及澳洲都拥有技职研究中心,他们相信技职教育可为国家经济成长带来贡献。
在韩国,有一个特殊组织,叫做韩国技职研究学院,为加强技职教育,以为所有的个体提供终身学习。研究以及发展可能会进行政策为主的研究,开展一个技职终身学习的系统,设计出发展技职 资格系统,以及更多的贡献。马来西亚的技职教育应该要有相似的模式,以开发共享研究成果的平台,达成高收入国的目标。
学术教育和技职教育在马来西亚达到一个更好的教育系统是十分重要的。学术教育系统是为了要为学生提高高等教育,培训出学术表现卓越的学生;而技职教育则是为职场提供熟练专才,中学毕业出来后也能凭着一门学艺找到工作,为社会注入大批的人力资源。因此,这个学术和技职教育系统一定要平衡,以让我国发展出更强稳的教育事业。
综观所述,中学生的教育素质应当是社会各界所关注的课题。教育部应当重新反思课程的实用性,社会各大企业机构也应当重视下一代教育以回馈社会。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只有中学生不断受到良好的教育,国家的未来才能够不断进步。因此,让我们一同努力改善中学生辍学率的问题,使每一个中学生都能完成中学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