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纪元大学学院是南洋大学的孩子
2023/05/19 东方日报/评论
~作者:陈定远
新纪元大学学院将在本月20日庆祝建校25周年纪念。新纪元学院成立于1998年,在加影的校址,属于已经不可实现的独立大学的合法资产,也是当年加影著名华校华侨学校的所在地,今天又是以南洋大学的孩子的身份庆祝周年纪念,在马来西亚华文教育发展史上,是值得大书特书的一页。
去年9月9日,霹雳南洋大学校友会在怡保举办第十七届全球南洋大学校友联欢会,新纪元大学学院派出一个庞大的师生团队,前来参加,热烈支持。校长莫顺忠博士在9月10日的演讲中正式向南大校友宣布:
新纪元大学学院是南洋大学的孩子!这个庄严的宣布也通过新纪元学生呈献的表演节目中表达。
可惜的是,各大华文报章在报导南洋大学校友联欢会活动的同时,不知何故,却漏了这个重要的信息,没有报导新纪元愿意成为南洋大学的孩子的这个新闻,以致许多人,包括很多南大校友都不知道新纪元有这个宣布。
其实新纪元很早便认同创办南洋大学的理念,很早便继续南洋大学未竟的使命,提供高素质华教高等教育,传承发扬历史悠久的中华文化。
2013年,我趁在中国游学的暑假回马度假之便,特意出席新纪元将其图书馆命名为陈六使图书馆的盛典。去年,新纪元决定:凡南洋大学校友自动成为陈六使图书馆的会员。去年我又出席新纪元举办的一个有关南洋大学的国际学术研讨会,席间他们递来给我一张陈六使图书馆会员卡,服务如此周到,我心里感到非常的温暖,感觉自己还身处在难忘云南园图书馆之中。
过后,其新纪元研究所也称为陈六使研究所,还成立南洋大学历史文物处,收集所有与南大有关的文物,最终目标是成立意义深远的南洋大学文物馆。另外,新纪元也设立一个名为陈六使弘毅国际讲坛系列,凡此种种都都和已逝的南洋大学扯上关系。
2015年,我看到在新山南方大学学院师资阵容逐步增强,于是申请到南院任教,看看是否能通过南院沿袭南大未完成的任务。我和校方谈过沿袭南洋大学的任务,然而他们全无兴趣,他们当时感兴趣的是专注于如何尽快将南院发展成为一所完整大学。
当时新山南大校友会会长沈美华和秘书许国荣筹到一笔基金,计划在南院设立一个南洋大学讲座基金,在我任职南院一年半期间,总共办了五场全由学有所成的南大校友主讲的演讲会。
改革工资不合理
我在南院任职期间,担任教职员工福利联谊会主席,发现员工之间的工资待遇非常不公平。于是向校方提出改革工资不合理的现象,校方初始有改革的意图,后来碰到阻力,便开始退缩,加上员工方面又没有积极的反应和支持,我便递上辞呈,欲挂冠而去,校方为了挽留我,说可以给我加薪。哈,我一方面为员工争取合理的工资,倘若我接受校方给我加薪(我的月薪和其他教授的月薪至少低了2000令吉),教我如何做人?于是我呈上辞职信,转去中国的厦门大学嘉庚学院。
当年年底发生何启良教授事件,他在不获续聘之后,发表南院校长祝家华博士九大罪状的公开信。我当时身为南院教职员福利联谊会主席,觉得事态严重,公开呼吁校方成立一个中立的调查委员会,查清事实。若指控属实,当纠正之,若指控不属实,则还祝校长一个清白。
然而今人十分失望的是,董事会成立的调查委员会,其成员全是亲祝校长一方的人物,连我这个中立的福利朕谊会主席也被排挤在外。调查委员会最后草草了事,连调查结果的报告书也没有公布,然后祝校长却跳出来说,校方的调查已还他清白。当时董事会原来已雇好律师,准备提控何启良博士,破坏南院的校誉,最后也不了了之,也没有向华社交待,九大罪状的指责是否属实。
近几年来,南方大学学院因为主校人物更掸,以受英文教育人士为主,办学方针出现极大的改变,和传统华社高校的特征,渐行渐远;反观新纪元大学学院,似乎越来越像已经逝去的南洋大学。
最近获悉董教总和新纪元将共同联手筹建一幢13层高的大楼,我欣喜万分。据说董教总原来要增盖一幢三四层的大楼,新纪元也亟需更多的办学空间,怎知双方一经接触,原来敌对的两方,竟然取得协议,决定联手共同筹建一幢13层高的新大楼,并取名曰新纪元大学学院南大楼,这岂不让我们这些年迈的南大老校友雀跃三分,奔走相告?
另外,以林顺忠和林忠强两位南大校友为首,去年登高一呼,发动南大校友,群策群力,筹得1700万馀令吉,成立陈六使教育基金。部份基金已经分赠新纪元、南方、韩江和董教总四大华社教育机构,这是令人喜闻乐见的现象。
南大楼的筹建,标志著在团结政府的领导下,华文教育的一片新气象。董教总和新纪元再度合作,新纪元立志成为南大的孩子,让我们看到了希望,我们预祝伟大的华文教肓千秋事业,百尺竿头,再发光芒。南洋大学未竟的使命得以传承与继续。
消失中的多元文化价值
2023/05/21 南洋商报/言论
~作者:廖文辉博士
希盟首相拿督斯里安华上任后,即提出“昌明大马”的口号。这个概念的其中一个重要内涵,就是强调多元文化的美好。
自从马来西亚第二任首相敦拉萨以单元趋同为国策,政治上重组联盟为国民阵线,经济上实行新经济政策,文化上制定国家文化政策,可谓全方位全面实行马来中心主义,如果说敦拉萨为马来西亚的单元之父,应该不中亦不远。也因为如此,使得独立以来的多元色彩渐行渐远,多元特色不断地流失。
多元特色不断流失
早前,三大种族不论是早餐、午餐、下午茶、晚餐或夜宵,都欣喜地聚集在华人餐馆用餐,大家不分彼此,各自享用自身的美食,人手一杯美味的海南咖啡或奶茶,是马来西亚社会的日常,习以为常。
曾几何时,这道风景线在1980年代以后逐渐消失,在一些偏远村镇偶尔发现还有这类餐馆,就成为社交媒体或传统媒体大事宣扬的美事,殊不知这已是我国社会的一抹残阳,绝不是什么美事,反而应该觉得可悲。
在宗教上,早期有好一些回教堂是由华裔回教徒或华人出资建造的,如邦咯岛的回教堂、马六甲亲善路和马接新村的回教堂等,这些回教堂的设计还融合了华人的元素。
马接新村是其中一座最为人津津乐道的回教堂,这回教堂的旁侧竖立了一块1907年的中文碑铭,说明回教堂建造的的原委,和刻上缘捐者的名字和行号,绝大多数都是华人。
更为难能可贵的是每一年村内华人的拿督公千秋宝诞,全村参与,热闹非凡,是村内年度头等大日子,其祭拜仪式竟然是在回教堂内举行,并由宗教司主持。仪式之后华巫两大种族就会在回教堂外的凉亭载歌载舞,烹调美食,同欢共乐,毫无芥蒂。然而好景不长,1980年以后遭马六甲宗教局禁止,此景成追忆了。
共荣共存美事成追忆
为了纪念各族先贤对国家社会的劳绩,有不少道路、港口和建筑等都以这些人士的名字来命名,如叶亚来、瑞天咸和比莱等。然而,曾几何时这些名字却在1980年代开始遭大量的改易,事实上就是将一代人的记忆和历史给抹除。
三大种族彼此共荣共存的美事不在少数,不胜枚举,而今只能通过电影和文字来追忆了,成为记忆中的往事,这无疑是国家的不幸,希望在未来的数十年国人可以努力恢复这个美景。
教育改革是你我责任
2023/05/19 南洋商报/言论
~作者:黄燕娣博士
在教育现场不时会听到教师们埋怨学生学习动机欠缺,学习意愿不强,态度恶劣。
谈到教育必须改革、课程要精简、减少考试次数和淡化应试教育时,教师需改变教学模式与心态,接受在职培训,此刻教师的怨气又更多了。
也许教师们认为,不是自己不想改变,而是校方或国家的教育制度没有给予足够的条件,例如调高教师的福利、减少授课节数和学生人数或下放教学专业自主权给教师等。
教师也埋怨学生学习意愿太弱,承受不了压力,或家长太多的不合理要求等。
当然,也有教师认为本身不是教育专家,没有资格谈教育改革,没有能力改变课程,教育改革是教育部要做的事。
小学老师把责任归咎家庭教育;中学老师埋怨小学教育没有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大学教授则认为大学生缺乏思考能力,因为应式教育所致。
少人愿迈出第一步
其实以上所提出的理由都是事实,大家也都知道我国的教育制度有不完善的地方,是需要改变。
但是,大家好像都只停留在抱怨、互相指责中,尽可能地把过去长久以来的问题挖掘出来,证明不是老师不肯改而是迫于无奈。
于是,所有的教育问题都停留在循环中,因为愿意走出第一步改变的人不多。若要长期坚持教育的初心,走在国家教育改革的前面,必须得穿上“全副武装”,经得起被“流弹”射中。
世界各国的教学软硬体设备,随着科技进步都在改善中。我国的教学模式有与时俱进吗?还是一本教科书握在手,学生乖乖坐在位子上 “我讲、你听”。
上科学课时进实验室的次数一年有多少次?体育和美术科有每周都上吗?测量的工具还停留在纸笔吗?考试格式以标准答案的选择题和填充题为主吗?
对于教学的看法,家长、老师、教育部官员和专家学者都各有各的意见和坚持。
常靠经验以偏概全
每个人都在谈论教育,都认为自己最了解学生,都有一套教育理念,但却常犯以个人经验法则去套用在所有人身上的毛病,缺乏以研究证据为基础的教学改革方案。因此,校方面对众说纷纭,无所适从,也无力应对各种献策。
另一方面,心理学家所提出的智力测验常凌驾一切,成为判定一个人的价值和成功与否的标准。由于它过于片面,无形中会忽略人世间存在着不同形态的学习特质。
因为一个人成长的环境和文化背景不同,孩子们坐在同一课室学习着统一的教材,对某些人来说是非常困难的,尤其语文和数学。我们不能简单地说学生有压力才有动力,要吃得苦中苦,以后到社会才能适者生存。
填鸭教育打击心理
大家常误解,以为教学采用填鸭式的考试,流水账或题海战术的作业,所带给学生的压力,是让学生离开校园之前的一种磨练。
其实,这对长知识及解决日常生活上的问题沒有帮助,反而造成体质较弱的孩子各种精神困扰,当他们的心灵无法负荷时,各种心理问题就会出现,如厌学、沉默、沮丧、忧郁、烦躁、暴力等现象。
在教育的目标上,学校教育要培养的不只是智力的成长,还有更重要的是各种多元能力被认识。如何教导学生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让他们对学习有信心,远离虚拟及耗时的科技游戏。
校方有必要设计一些与大自然相关的课程,让孩子从小接触大自然,参与实体的群体社交生活,鼓励他们多关心周围的人和社会发生的大小事。
万事起头难,老師可以带领学生由解决校园发生的事物开始,因为学校是一个小社会。
一国中一华文老师
2023/05/19 星洲日报/东海岸
~作者:雨相霜
从新学年迄今,我执教的国中来了5位语文老师,有者是如愿申请转校,有者是教育界新人,惟我望穿秋水的华文老师不见踪影。
我不竟会纳闷:难道没有人想要当中学华文老师吗?
我国杏坛,尤其是中学早已出现一个不好的现象,即“一国中一华文老师”。
换句话说,在国中仅有一位华文老师执教完全校的华文班,对方也是华文学会的顾问老师。
在校内,同事们偶尔会笑称我是“能者多劳的老师”,从预备班至中五的华文班由我包完,而有关华文的校务亦是我一脚踢。
对于“一国中一华文老师”的宿命,我唯有无奈地苦笑。
我认为“一国中一华文老师”的窘境和困境在教育部已属“明知故问”的事实,这相当不利于华文老师。就以我为例,每一次考试就得准备6张试卷,费时又耗神,但其他语文老师有执教同样科目的老师分担出题,每人一年出题都不到6次。
此外,其他语文老师产假时,一般上会有同事“代教”,或是校方出钱聘请代课老师。可是,华文老师没这个命,也没这个运,最终吃亏的是班上的学生。
几乎每一年,我校都欢迎语文科实习老师的到来,却不曾有过实习生是教华文的。我曾在班上笑说,学校没有获派新的华文老师,好歹也得有华文实习老师,让华文班学生认识新面孔,学习到新知,我也有机会喘喘气。
感觉上,其他语文老师比较幸运,华文老师诚属不幸,真的是同“师”不同命。曾听人说过,独中老师不是人当的。
坦言,在华文班孤军作战到快要退休的我有感而发:一国中一华文老师,也不好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