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5月31日星期三

【华教视窗】 ~ 1443

我爱我的国家,我的国家爱我么?
──华教复兴运动50
周年有感

2023/05/30  东方日报/评论

~作者:陈锦松

50年前,华文独立中学面对求存困境催生了波澜壮阔的复兴运动,走到今天届满50年,霹雳华校董联会成立工委会主办系列活动以探讨华文教育未来之路。过去半个世纪,华文教育走得磕磕碰碰,在早期以马来主义中心思想的政治操盘下,华文独立中学不只没有获得支助,而且面对单一语言教育政策的各种牵绊。

独中能走到今天,基于华人对华文教育的深刻情感,同时华人社会强大凝聚力、同仇敌忾,共同承担,才创造出今天丰硕成果。但未来独中面对的挑战不会更少,虽然巫统走向没落,政治改变似乎看到一点“正能量”,但也无法保证华文教育就可一帆风顺。

毕竟60多年巫统统治下,马来政治对独中仍然抱持“保守”与“抗拒”态度,甚至认为华文教育壮大是对马来文教育的严重挑衅与蔑视。独中面对增建困难,以至于需要用“分校”模式来“偷龙转凤”,而统考文凭承认事实上是遥遥无期。

独中统考承认是董总至今未放弃的诉求,此僵局很难找到政治突破口,尽管希盟在未成为执政党时曾多次信誓旦旦要让统考承认成为现实,但往往在执政后却面对马来中心主义顽抗与不妥协,导致希盟再次执政,也还继续把承认统考理想束之高阁。

以伊斯兰党与土团党为首的国盟对夺回政权虎视眈眈,导致承认统考在如此大环境下面对阻力,极力争取承认似乎顿成“敏感课题”。目前希盟政府已列其为非国家优先项目,因此当被问道这项课题,希盟领袖个个支吾其词,不知道如何是好。

当然,承认统考对独中生未来发展影响不大,毕竟独中毕业生出路越来越宽广,特别是统考文凭受到世界各大学广泛承认,与过去比较,实有天渊之别。

就是世界排名前列的新加坡国立大学也争相号召优秀统考生报读该校,甚至提供优异奖学金。我国政府把统考生排除在体系外,无疑是国家损失。这也间接折射出国家对优秀人才的漠视与无感。

人才外流

我国人才外流已人尽皆知,而新加坡大量吸引我国人才更是不争事实。人力资源部副部长慕斯达法沙目今年2月透露,据其部门数据显示最多大马工作者的国家是新加坡,大约100万。而其次是澳洲、美国、英国和加拿大。其中,多数人都在专业领域,例如石油与天然气、电力、金融业及销售行业。

瑞士洛桑管理学院202112月发布“2021IMD世界人才排名报告”,在人才竞争力总排名,我国名列33,落后与香港的第11,新加坡第12及台湾第16

而欧洲工商管理学院、美国研究机构Portulans Institute和人力资本领袖学院(Human Capital Leadership Institute)于202211月联合发表的“全球人才竞争力指数”报告更透露马来西亚在“全球人才竞争力指数”列全球第45位,新加坡更是排名前列第2位。此报告涵盖全球79个经济体133个国家和175个城市,报告内容涵盖:人才环境、吸引人才、培养人才、留住人才、职业与技术技能和全球知识技能。

独立中学毕业生的出路已不成为问题,现在反而是这些毕业生未来如何参与国家建设成为难题。承认统考问题,表面是华文独中希望得到国家认可,但更深层意义是这些不靠政府经济支持的华校毕业生,学成归来后,由于统考文凭不受承认,而被国家排斥于国家发展主流之外。

现有8万多名独立中学的学生,在心里上他们会自认为本身就是国家体制外的学生,是国家抛弃的孤儿,是反对国家教育政策的叛逆者。请问,他们毕业后对国家情感、身份认同、国族构建是否是永远的伤害?

华教复兴运动50年周年之际,在探索华文教育发展前路时,我们是否也该深刻反思在开展更多“跨族群”合作与共处基础上,这些华校出身的独中生打自心理对国家是怎样的“情感”与“思维”?他们或许会质疑:“我爱我的国家,我的国家爱我吗?”

 
全在掌控中 教育的幻象

2023/05/29  东方日报/评论

~作者:杜新宝

2015年起推广“思维教育”,已为教师、家长办50多场工作坊、讲座,《思考、挣扎、蜕变》、《小学标准课程(KSSR)中的思维技能》、《给父母的建议》等书作。

我有信心,不管是哪位高中生,只要数学底子不烂(一般就行)、求学态度好,包括肯问及认真回应我的提问,我就能把他原看不懂的物理教懂。但是,如果再加上一些条件,比如在三个月内弄懂高中的物理,并且能考A,我就肯定办不到。   

我做不到,不是由于对高中的物理不熟悉,或者不能在三个月内把两年的课程讲一遍,而是无法确保对方能够迅速、及时地消化每一个重点。   

教育之难,就在于许多关键的部分你无法打包票说都在你的掌控之中,尤其和学生本身有关的因素。再多的内容我都能塞,但学生真能消化吗?

我们想要教的,和学生所吸收到的,往往并不一致,有时甚至如鸡同鸭讲,更别说掌握。许多人怪老师不会教,殊不知有时是学生不会学或学错了。但本文的用意不是要点出谁的责任和不足,而是要大家认识到教学和教育过程有它本身不为人所掌控的部分。

在一些教学小事上,比如教导孩子正确握笔、加减乘除,我们看见孩子都能掌握,就很容易以为日后在教育大事上,比如引导高中毕业生认识自己的兴趣等,他们也能按照我们(老师或父母)安排的路径顺利发展。我们总是因为有了某方面简单的成功,就以为孩子的学习和教育效果完全取决于我们的爱心和方法,只要爱心满溢、方法周全,就全在我们的掌握之中。这是教育幻象的起源。   

上文所谓教育中的大事,是指教育中重要而错综复杂的事。只有当我们能看见教育的过程本身如何复杂以及孩子本身如何是个复杂的个体,以至于教育者根本不可能一一掌控,我们才可能看破幻象并醒悟。举两个例子:

一、在同一家庭里长大的兄弟姐妹,习惯、性格、观念也不尽相同。即便是孪生子,‘像’也往往止于外表。父母一贯的花钱方式,有的孩子从中学会节俭,有的却学得吝啬,这‘一种米养出百种人’并不奇怪,虽然难以解释怎么会这样。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费曼就说过,他曾给儿子讲即席自编的故事,儿子很喜欢,但同一套讲故事的方法用在女儿身上,女儿却不喜欢。你如果无法明白你的教育如何促成孩子怎么学习,你至少不应该无视任何限制条件地拍胸膛保证你的教育方法一定能行。

二、当你用食指指著一米外的一张桌子,告诉牙牙学语的孩子说那东西叫桌子,他怎么知道你所指的不是桌子的颜色或者同一个方向的其他东西呢?我们都知道这一招是可行的,父母用这样的方式成功地教导了孩子许多新词汇,只是当我们深一层想想孩子怎么知道你所指的和你要他学的概念是同一回事,这就变成是一个很有趣的学术提问。

网上曾流传一个逗笑的视频,一位跆拳道教练教导一名学龄前小女孩用脚把木板踹断,并且示范给她看,一边嘴里呀呀地喊,一边提起右脚到木板上方作状要往下踹,但小女生也只依样画葫芦地一边嘴里呀呀地喊,一边提起右脚到木板上作状往下踹,但就是不碰木板,如教练的模样一般。这视频很好地用诙谐的方式带出教学者难以传达意思时的苦(我们多少都曾体验过找不到一个词及时把意思讲清楚的苦、急和气),从反面说明上段所言‘简单的指物动作就能成功教导小孩新概念’是多么不可思议的事,虽然父母对这方面的成功都已习以为常。   

一堂课虽有预设的范围和学习目标,但在课室中的信息源不限于此,还包括了老师的讲课速度和方法、老师的态度和气质、课室的沉闷或活跃气氛等等,不同的学生进来后注意、吸收、发现到什么,很难说。美国语言学家Noam Chomsky转述的小故事间接带有这层意思:MIT的大一学生爱问导师某一课程将涵盖(cover)哪些范围,有一著名物理学教授的标准回答是:那无关紧要,重要的是你将从中发现(discover)什么。最近看见一短视频,母亲录得孩子一边看林正英演的戏一边认真地学画符,谁能料得到有这一幕?   

随著孩子长大,他们身处的环境越来越复杂,这时他们面对的不只是来自父母、老师和同学的信息,他们也通过网络面对来自世界各地的各类内容。网络上的一则新闻、一篇文章、一出新戏、一段视频中的哪个情节、画面、对话最终深刻主导他们的悲观还是乐观、消极还是积极,我们无法说得准。有的人看了暴力画面而多年后参与反暴力、反虐待等志愿组织,有的人看了科学天才的故事后长期自我否定做科研的能力,有哪位孩子真能按规划成长?我不是在否定父母、教师应尽的教育孩子的本分,也不是在否定计划在教育中的作用,只是要大家看见及仔细看看我们掌控之外的层面,这有助于我们客观看待孩子的主体能力,也反过来让自己懂得如何面对教育过程中难免出现的无谓气馁。

随著孩子长大,他们作为一个独立个体也越来越复杂,这时他们并非只是需听话把学校功课做完,还必须面对未来的发展、自己的内心想法、情绪和欲望,当中的冲突、不安、质疑、引诱等等,都不是单靠指示和劝导能够妥善处理的。这时,父母需要首先看到自己已无法像处理尿布、吃喝、载送上才艺班般地包办和掌握,即是需看破本文所谓的教育幻象,其次是认识到这时最可能统筹全局的人是孩子本身,你当然可以提供意见和劝导,但要时刻当心自己因语气不对、脸色欠祥和、次数有点频密、心态稍微自以为是而添乱。   

当孩子独自踏上人生征途,他们需要的不是你在背后的时刻指点,其实只要他们能从你的谅解和支持中衍生出把舵的自信,足矣。

 

学生压力山大

2023/05/30   南洋商报/言论

~作者:许珅瑄

近年,我国学生的自杀率逐渐上升,从20192020年,青少年的自杀人数就已增加了一倍。

自杀的学生八成以上都患有抑郁症,而患上抑郁症的主要原因是压力。巨大的学习压力导致了学生有自杀倾向,也让年纪轻轻的青少年在绝望之下,选择了逃避之路,包括轻生。 

学生的压力源头之一是家长。有些时候,家长有意无意过度斥责孩子,甚至在老师及同学面前贬低他们,以为这将能激发他们更加勤奋学习,然而,很多时候,这只会产生反效果。虽然,这么做确实对一些孩子有效,但却会让孩子更讨厌父母,带来很多的副作用。一些父母对孩子成绩的不满、过度关注、高度期望,让现代青年把家当做一个禁地,有一种“令人窒息”的感觉。

父母总想着要让孩子登上巅峰,考上大学,但如果孩子考上“地瓜”呢?父母不想看到孩子长大后吃苦,所以才会在孩子上学时,给他压力,让他勤奋向上,但殊不知却引来悲剧,难免令人感叹。

父母教师成压力源头

学生压力源头之二,是教师所给的压力。有些教师明知学生回家的时间稍微较迟,却给了大量的功课,并且对不做功课的学生,施以惩罚及责骂。多做教师所给的功课及练习,确实让学生在考试中有很大的进展,但这也会让一些学生倍感压力,从而发生悲剧。

学习本来应该是一件快乐的事,然而,现有的教育制度已经过度被功利充斥。为了考取好成绩,功课越来越多,书包越来越重,但睡眠时间却越来越少。

事实上,只要父母与孩子愿意,此等问题可以得到应有的解决。当孩子遇到难题,父母可以用理解和体谅的心,尽力地、耐心地引导孩子,这样不仅能让亲子关系更加密切,也能减少当代学生的压力,降低青少年自杀率,让众多的家庭躲过悲剧,幸福生活。

 

独中复兴运动的初心

2023-05-29  光明日报/好评

~ 作者:王桢文

满心期待观赏独中运动舞台剧《初心》,终于盼望到了。这是首演的舞台剧,把独中复兴运动的始末搬到舞台上,勾起了许多华教前辈的回忆,也激起年轻华校生的豪情。在观赏过程中,我的眼眶是润湿的。

林连玉基金联同霹雳华校董联会为响应独中复兴运动50周年庆典,推动独中运动舞台剧,这是一件大事。翻开我国华教史页,发轫于霹雳州的独中复兴运动是不可跳过的一页,也跳不过。这是令人荡气迴肠的史实,我先前还跟朋友说,我是霹雳州人,安顺是我的家乡,我是在独中复兴运动发起之后的第十年从国中转校插入三民独中念高中, 3年后,我成为第11届统考生,因此我一定要出席这场盛会!

独中自救求存

观赏了《初心》舞台剧,为成功的演出喝彩,演出效果带来比我预期的感觉还要强烈,这种强烈心情夹杂了几许感慨,因为还有一位观众没有到场观赏,为了他,全场观众为他默哀致意,他就是已故林连玉基金主席吴建成校长,吴校长在这场舞台剧演出的2个星期前不幸与世长辞,他留下的遗憾激励了全体与会者,大家对吴校长的哀悼之情,更让舞台剧的内涵更深刻。

对我国华教历史有所认识的人都知道独中是我国仅见的教育奇葩,它曾在凄风苦雨中通过华社群众的自救行动存活下来。华社对霹雳州独中复兴运动都有一个共识,因为这一场群众运动后来扩大为全国独中复兴运动。

早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初,华文中学改制导致我国华文教育受到重创,华文中学改制后,霹雳州原本还有14所华文独中,最后关闭了5所,仅存9所,而独中复兴运动,就以霹雳州华社群众拯救这九所独中作为起始点,接著以星火之势,延烧全国。

保住华教命脉

独中复兴运动具有高贵的存在意义,必须从文化的高度才能看到这场运动的高贵,华社不能接受华文独中学陆续沦亡,乃矢志复兴以传承中华文化,让下一代继续保留民族文化记忆,若单靠保留下来的华小,实不足以传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而发展华文独中,保住华文教育命脉,才是根本之道。

从霹雳州独中复兴运动到全国独中复兴运动,独中经历了半世纪的坚持,终于形成一支成熟的华文中等教育系统。然而时代巨轮不断向前滚动,独中仍要面对新时代的考验,当年那颗复兴独中的初心必须守护下去,才能迎战破坏华文教育的恶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