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6月3日星期六

泰国一群师生为继续母语教育迁至槟 “侨南”记载创校典故

2023/06/02   星洲日报/北马

位于新校舍旁的侨南小学旧校舍。(校方提供)


侨南小学外观。

侨南小学旧校舍的围墙。(校方提供)


这两座是已经停用的旧校舍,就在新校舍旁。右边的建筑是平民学校,该校于1961年跟侨南合并。

舞龙队在学校中秋晚会的表演获得好评。(校方提供)

战鼓队表现不错,除了在校内表演,也曾受邀到槟城庙会演出。(校方提供)

吴翠萍:学校推出多样课外活动,希望学生从小就有机会多方面接触和学习。

侨南校园内没有礼堂,有盖篮球场也充当礼堂,所以设有小舞台。

醒狮队成员在毕业典礼,卖力地表演。(校方提供)

校舍顶楼已备好加盖的结构,计划增建课室应付需求。

校名是一所学校的珍贵宝藏,它也许记载着办校的起源、办学者来处、愿景或某个事件。我国有不少以“侨”命名的学校,那是先贤早期迁移史的印记。

成立于1934年的侨南小学,校名“侨南”二字记载了创校典故。来自泰国董里(Trang)的一群师生,为了延续华文教育而南迁至槟城,继续求学之路。

1933年,泰国政府实施强制教育条例,规定学校每周教授泰语课25个小时,引起泰国华社的强烈反对。其后也陆续实施多项限制华校发展的政策。从1933年至1935年间,共有300所华校因不符合条规而停办,不利于当地华教发展。

在这样大背景下,一批来自董里的办学者成立了教育委员会,成员包括欧文华、陈清贵、陈怡茅、王登权和吕振祥。20多名学生在新华学校校长柯思泽的率领下,到槟城接受华文教育。这便是“侨南”的典故。

学校最初的校址在亚依淡甘榜峇鲁。为了让学生毕业后能升上大英义、钟灵和槟华中学,侨南的学生接受母语教育的同时,也接受英文教育。

随着学校人数日益增加,创始人献出一块靠近肥皂厂的空地,作为兴建校舍用途。1946年,董事会正式成立及注册,当时的董事会成员包括谢平林、周树建、陈企家、王泽裕及何琴源,学校建于垄尾区。1953年,该校成为政府半津贴学校,独立后接受政府全津贴。当时学生人数约400人。

垄尾的校舍因不敷使用,于是在1961年跟位于天德园弄浪河边的平民学校合并为侨南分校。1965年,垄尾本校因学生人数减少而被教育局下令关闭,学生迁往分校就读,分校则改名为侨南小学。

使用超过50年的校舍陈旧,该校董事长丹斯里林玉唐争取到校舍隔壁的空地建新校舍。2016年,该校新校舍正式启用,使用至今。

双班制令不少家长却步

目前全校有493名学生,37名教职员及9名职员。虽面对区内其他5所学校的竞争,侨南的学生人数稳定,多年来都维持在400500人左右。

目前校舍共有10间课室,开设18班,所以分为上、下午的双班制。这成了该校的挑战之一,因为双班制导致不少原本打算报读侨南的学生家长却步,转向单班制学校。

该校董事会在建造新校舍时,已在顶楼预留加盖课室的结构,计划增加课室应付需求。与此同时,也将借由916日举办的“星洲情义嘉年华”筹募提升学校精明设备,增设智能一体机的经费。

学生大多来自发林 垄尾区

侨南小学校长吴翠萍接受本报记者访问时说,发林和垄尾地区的居民是该校学生主要来源。

“我们有不少学生来自B40家庭,很幸运地受到社会人士的关心,经常有非政府组织、个人或议员赠送校服、上课用品或粮食等,惠及学生。”

她说,为了让学生自小就有机会接触各领域,培养并发掘孩子各方面的才能,校方提供多样课外活动供学生选择。除了制服团体,也着重表演和体育项目,设有武术、散打、跆拳道、空手道、战鼓、舞蹈和篮球等。

2017年成立醒狮团

学校在2017年成立醒狮团,曾在校、内外表演,目前有2030为成员,每逢周练习。

她说,该校在表演方面都有不错的表现,战鼓团曾受邀到槟城庙会表演。此外,学生在即席演讲和演说方面获得多个奖项,还前往中国参赛,表现优异。

开办奥林匹克数学班

“在学校的有盖篮球场建成后,校方开始积极推动篮球项目,训练球队。今年5月也开办奥林匹克数学班,意外地反应良好,已开设3班。”

推出多项课外活动,要获得家长认同并不容易。但经一段时间的说明,家长也逐渐了解并接受。虽然很多项目仍在起步,但她相信只要扎稳脚步耕耘,必能看见成果。

(星洲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