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2月4日星期三

【华教视窗】 ~ 1020


巫裔领袖对多源流教育的看法


2019/12/03 星洲日报/言路

~作者:练珊恩


掌管宗教事务的首相署部长拿督斯里慕加希日前到循人中学为董总举办的国际学术研讨会主持开幕。掌管宗教事务的马来部长对独中来说绝对是一名稀客,因为他管辖的事务跟教育或华文教育都扯不上边,甚至有段距离,但是他在开幕仪式上的致词,还算是以相对中庸的方式,让华社接触到马来社会领袖对教育,更准确地说,是对华文教育或多源流教育的看法。这有助长期生活在同温层里的人,了解同温层以外的人的观点。

慕加希认同董教总及其他教育组织为国家培育人才的贡献,这也是为什么他会答应出席董总的邀约。要知道,“董教总”对部分人来说,有着“极端主义团体”的印象,就连首相敦马哈迪在今年8月,也公开批评董总是个种族主义的团体,因为该组织每次都谈论华教课题,而非全民课题。在种族与教育课题很容易被炒作的背景下,慕加希莅临独中、为有关华教的研讨会主持开幕,并给予董教总肯定,是相当罕见和值得鼓励的。

慕加希在致词中带出一些概念,这些概念如上所述,有助华教人士了解非华裔对我国多源流教育的观念。虽然慕加希未深入详谈,但还是值得大家思考。他说,国家发展政策的两大支柱是经济发展和国民团结,而教育是发展和培养这两大支柱的管道,因此政府在1974年重新检视教育法令时,也根据时下需求进行整理,以便培养出团结、有纪律,以及能够满足国家发展需求的人力资源。在这里,慕加希将“促进团结”列为国家发展的主要议程,但是他最终反问:“我们有朝这方面迈进吗?亦或者,相较大家都曾达到共识的国家议程,我们更看重自身(群体的)利益呢?”根据我的观察,华教或独中教育蓝图,甚至是国民教育,虽然也会把培养国民团结或爱国精神列入主要议程,但是从来都不是第一顺位,因为各校更看重的是培养学术与品德兼备的人才,而对于本土的多元文化,更多的是“被教导”知道、接受和尊重,而非拥抱或欣赏,进而维护。

慕加希在没有非常明确和完整的阐述中提及“牺牲”和“给予”的概念。他说,“获得”和“失去”相伴相随,要“获得”也必定会有所“失去”,而在这过程中,不是要一昧地“忍让”,因为“忍让”有“被迫”的意味,而是要抱着谦卑心态,为全民更大的共同利益着想;为更大的利益而牺牲,则是最高境界。一名巫裔部长来到一所独中,当着华教人士的面说,不要只看重小群体的利益,而是要放眼全民的共同利益,并作出牺牲的这番话,乍听之下有些诡异,是在呼吁华教人士不要只看重华教利益,而是要以全民团结为考量,抱着谦卑心态有所牺牲吗?这让我想起丹尼尔卡纳曼在《思考,快与慢》里的一句话——“我们很容易高估自己对世界的了解,又低估机遇在事件中的作用”。其实这句劝诫无论对哪个族群都很适用,因为我们很容易高估自己对世界的了解,殊不知自己所了解的世界,只是一小部分。提升华文教育或国民教育的素质固然很重要也没有错,但是也不可忽略在培养国民团结和爱国的学生的方面,大家都要放眼国家、放眼全民、放眼各族,以更宏观、更谦卑的心态,检视自己和引导孩子拥抱、欣赏,进而维护多元,而不止是知道、接受和尊重多元而已。

相较教育部长马智礼,慕加希来到独中主持有关华教学术研讨会开幕的表现更显大方。在我有限的认知记忆里,教长9月为福隆港华小迁至瓜拉冷岳县,以及11月为峇玲珑敦化华小迁至士毛月的动土仪式主持开幕时,都只邀请中文媒体采访,抵达敦化华小动土仪式现场的非中文媒体,更是被阻止进行采访工作。教长在这两场为华小动土的仪式上,也拒绝接受媒体访问。或许是要避免牵动社会的敏感神经,或许是希望媒体不要模糊动土仪式的焦点,但是以教长身份出席华校的动土仪式,理应更大方,就如慕加希为在研讨会上致词时用华语说的:“我们都是一家人”。为多源流教育发展所作出的努力,不应害怕让其他种族的社会知道,更何况我国社会不乏精通三语的人才,语言早已不是资讯流通的阻碍,反而越是刻意避免节外生枝,越显得可疑。



考试成绩并非一切


2019/12/03 星洲日报/花城

~作者:叶玟豪


小六评估考试(UPSR)成绩放榜,很多家长的心情比孩子还要紧张,放榜日当天早上通过手机简讯或互联网查询孩子的成绩后,有者立刻发布到社交媒体平台与大众分享。

自从可透过手机简讯或上网查询成绩后,到校领取成绩单的情况也显得冷清。大家已知道成绩,不像以前家长与考生在学校一同等待教师分派成绩单。

所谓“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说明了父母都希望子女出人头地,在学业和事业上有斐然和杰出的成就。无可厚非,父母对子女的期望是理所当然的,但必须适当,才能有效地引导孩子趋向优良的品行及个人成长。

家长不妨多发掘孩子的潜能及兴趣,让孩子知道学习有其价值,而不是一昧以成绩分数来作比较,变成只为分数而学习。

所谓“一考定成败”,学校以考试成绩来判断学生的学习能力,而家长以考试成绩来判断老师的教学能力,教育局则以考试成绩来判定校长的领导能力。

以考试成绩及排名来评估“优秀”级别,使各造着重于成绩比较,导致老师、家长及学生都陷入“考试恐慌症”。

老师不再专注于教学素质,而是把重心放在研究考试技巧上,再让学生把所谓的考试套路“死记”起来,简直是变相的“死读书、读死书”悲局。

近年来,大马教育局为了减轻校方、师生和家长的考试压力,而选择不对外公布学生、学校和州属的政府考试成绩,也不大事宣扬成绩优异的学生,以免对各方构成压力。

除了考试外,成绩也包括课堂评估、运动与课外活动评估及心理评估项目,摒除盲目追求好成绩的旧思维,也改变社会一贯以考试成绩来评估学生优劣的价值观,这对学生来说是件好事。

美国教育家斯宾塞曾说过:“身为父母,千万不能太看重孩子的考试分数,而应注重孩子思维能力与学习方法的培养,尽量留住孩子最宝贵的兴趣与好奇心,绝对不能用考试分数去判断一个孩子的优劣,更不能让孩子有以此为荣辱的意识。”

只不过,在现实生活中,社会无时无刻不在做着你强我弱的较量,所以有些父母把孩子当作炫耀的资本,让孩子成为和别人攀比的工具。

有的父母看到孩子考获高分,便眉开眼笑、大力赞扬,甚至以物质比如金钱、手机、电玩等各种贵重物品作为奖励。

现今的父母都知道,鼓励和奖励是管教孩子的正面方法之一,用积极正面的方式引导孩子固然有显著效果,但也可能在不知不觉中,使父母的奖励在孩子眼中变成理所当然的功利,失去了真正的奖励意义。

其实,孩子的整体素质并不是单凭几次测验就能够全面反映出来,所谓“成绩是一时的,成功是一世的,而成长却是一生的”。考试成绩并非一切,评估学生不该只看单一的成绩单,而应以“德、智、体、群、美”五育各方表现为重。



华社应协助华中的发展


2019/12/03 星洲日报/言路

~作者:庞宣


华中(国民型中学的统称)走过半个多世纪的岁月,一直以来似乎没有获得广大华社关爱的眼神。这许是在华中服务的教职人员和董事们不无感到一点遗憾的事吧?

华社这么多年来倾注心力和资源在华小和华文独中的发展上,已无余力照顾华中。其实,大家心知肚明独中是自力更生的民办教育,靠的是华社群策群力的力量。一旦失去它根本就无法生存,更甭说是进一步的发展了。

而今,国内外的政经时局丕变,华语文的地位大幅度提升,中文广受世人的重视。1962年之前曾一度作为华文教育前沿的华中,华社今日实有必要回过头来审视其处境和地位,评估其所作出的贡献。欲达致这一点,笔者以为华社在观念和思想上有必要重新认识有以下几点:

1、开放心态。以对待独中和华小的心态面对华中的地位和处境。独中、华中和华小都是1962年教育法令下产生的中小学校。只是在类型、主要教学媒介语文及管理权方面有所不同。简言之,华小和华中属于政府资源学校,而独中成为民办中学。前者硬体设备至今依然面对不足的窘境,仍需华社的筹款和协助才能维持和发展。

华社基于对母语教育及传承中华文化的热爱,大力扶助华小和独中的发展,多年来作出的贡献大家有目共睹。唯,到此时段,华社是否可以同样对待华小和独中的开放心态来面对华中,并乐于伸出援手以协助其发展?

2、华中现状。根据今年315日发布的2017年国民型中学调查报告显示,华中东西马共81所,学生人数109218人,其中华裔生占86.54 % 。华中毕业生在华小服务的老师不在少数,在华中掌校者多为其校友。

相对的在华小服务的独中毕业生人数甚微。这虽是教育政策和制度偏差所造成的影响,不能怪责独中生缺乏参与华小教学的热忱。但,这也突显了华中在华文教育这一块上扮演的角色,以及其为华教所作出的贡献。

众所周知,华中虽是政府资源学校,唯数十年来仍保有华校的传统文化和精神。华文科每周5节课或以上,基本上华文是学生必修必考科目。此外,课外活动中有不少华裔学生喜欢的项目,如舞狮舞龙、24节令鼓、扯铃、书法,等等。

3、壮大华教队伍。华社眼前及接下来要做的事是壮大华教的队伍,以共创华文教育双赢的精神来协助华中的发展,让华中和独中在中等教育的园圃上齐放异彩。人们无需顾虑华中会抢掉独中的生源。只要独中与时并进办出本身高素质的教育特色,必能获得家长们的大力支持,将孩子送入独中就读。

具有华校传统色彩的华中的健全发展,对华教尤其是华小师资的输送是一大助力。或有人以为会分散华社的财力及物力资源,加重华社的负担。唯,笔者深信华裔为华文教育奋斗经过数十百年来的洗礼,自有一番深刻的体验和感受,知道何者该为与不为。凭着我们的智慧作出弹性的调整,处理好资源分配的问题,大家无需过虑。

就让我们携手前进共同为华教的未来发展而努力吧!



快乐假期


2019/12/03 星洲日报/言路

~作者:麦伟坚


年杪长假的来临,又是亲子出游的季节,所以机场中又见人头涌现,现代家长为了让孩子在成长中,有更多不一样的体验,或者增进课外的常识与知识,总喜欢带孩子去旅行。可是为了避开国内交通阻塞问题,或到国外的机票价格情况,往往选择在孩子考试结束后即启程,根本无视是否是学校假期,就让孩子无故缺课。这样的情况多了,孩子不知觉中认为上学求知识,不再是什么头等要事了。

其实,许多孩子并不喜欢跟随家长出游,因旅途中所接触的一切,都是家长按自己的想法或喜好安排的,加上一般上行程里,常有累人的长途跋涉去看景点,或无聊的等候购物或买手信等等。虽说家长原意是想通过一家齐出游,促进亲子关系,又可增进孩子的课外知识,两全其美。但,往往是事与愿违的结局收场。由于不想破坏旅游中的欢愉感觉,最终许多家长都会妥协,让孩子做他们所喜欢的事。

例如,留在旅馆或途中不断的刷手机、上网玩游戏、看戏等等,对沿途风光所见所闻完全不感兴趣。想问这样的安排,除了让孩子有不正确的求知概念之外,旅游中他们到底学会了什么呢?

教育部定下的学校年杪长假,通常在每年11月的第三周后才开始,可是许多小学在10月中旬后,即没有正式上课了。原因是一般的学校都在办理退书程序,班主任老师须忙着检查年初贷给学生的课本情况作出汇报。其他科任老师却面对无书可教的局面,加上教育部早前规定要减少作业,以及不允许有额外辅助作业等规则。惟有放任学生在课室内自修、下棋、看图书、玩游戏卡等等,只要不发出太大声浪即可,情况如同让学生自行提早放假。有些较具规划及管理系统的学校,就会利用这段时间举办校内各项班级比赛,例如球类、歌唱、朗诵、艺才等竞赛,可是每项活动的参与人数都有所限制,班级人数却众多,最终还是让没参与的学生自寻乐趣。

每年10月中旬进行的中学高级文凭考试,许多中学因考场所需致课室不足。大部分学生也同样的因已退还课本而无法正常上课,有的学校就安排各年级轮流放假,让学生们居家自修,甚至有者索性让一些低年级提早放假。据我国教育部规定,每年学校上课天数会在197天至200天之间,如果再少了约20天的上课时间,学生们在一年365天里,有超过一半的日子是在假期之中。我国当年定下的2020先进国宏愿,已延至2030年了。试想我们这些未来的国家栋梁,如果仍是沉睡在快乐假期之中,没为追上时代的步伐,调整与加强学习态度和方式,积极的发奋图强迎赶上世界高科技的列车,要如何达成宏愿呢?那快乐的假期也会很快消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