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5月3日星期二

【华教视窗】 ~ 1348

我们要教出怎样的学生

2022/05/01  星洲日报/言路

~作者:安焕然

教学这么多年,我比较感怀这样的学生:勤奋、刻苦、肯做事能做事,负责任,不在背后讲人是非。最重要:态度谦逊、踏实、为人正直。此乃君子之道也。中文系本当培养这样的学生。

一年前,告别南方,北上新纪元大学学院任教。疫情关系,谢绝了学生的邀约和聚餐,却也临别依依。当时,一名学生寄来他手绘的素描,画的是我带学生新山古迹巡礼的场景。背页写着:“致焕然师,在笔记本草成图稿,撕下寄出,且存记。记一路跋涉过的行迹和温度。谨以此致意,并祝福您如意安康。珍重再见,期待再相逢。”

画送素描的学生,是20年前我执行的“搜集柔佛潮人史料合作计划”工作团队“系谱”里的“大师兄”。他是南方学院中文系第二届毕业生。当年他有升学的经济压力,我拉他来担任研究助理。研究计划结束,他存了点钱,往赴中国南京大学中文系深造,并取得学士和硕士学位。

他大学毕业之时,我曾问他要不要留在南院继续任职,他婉拒了。他说想回到自己的家乡柔佛笨珍,守护乡土,想做乡土史和普及乡土教育的工作。之后他回到他中学的母校笨珍培群独中任教。教中文,教历史,就像孩子王一样带学生户外教学,走田野,搜集乡土史料、文物,访谈做口述历史,指导学生编写地方志刊物,这些刊物还得过全国大奖,拿了冠军。

这名学生,也是老师,他就是李文辉,现任笨珍培群独中副校长,亦是今年本届(第二届)郭鹤尧精神奖卓越奖得主。

李文辉同学,也是李文辉老师,如前所述,他是20年前我们柔佛华人族群史料搜集合作计划的第一代“大师兄”。他的学习成长经历有很多感人故事的。读书时,他喜欢画画。参与潮人史料搜集计划时,他本想用漫画形式画出一部柔佛港主的拓殖故事史篇。

李文辉在南院读书时,那一届(南院第二届)中文系,班上高手如云。他却是为人低调,为人踏实,锋芒未露。如今依旧是一名不忘初心的好老师。

教学这么多年,我比较感怀这样的学生:勤奋、刻苦、肯做事能做事,负责任,不在背后讲人是非。最重要:态度谦逊、踏实、为人正直。此乃君子之道也。中文系本当培养这样的学生。

一年前,珍重再见。心情平和。只能说人各有志。感谢大家,也带着满满祝福北上新纪元大学学院。一年后的今天,脸书突然跳出“那年今天”的贴文和贴图(我贴上李文辉的手绘素描),很是感怀。谢谢了,虽是薄薄一张纸的重量,却是我去年北上新纪元大学学院任教,最感怀的礼物。带着这张手绘素描画,北上新纪元大学学院,也激励自己不忘初心,继续我的教书志业。

转眼一年了。真的,不再北漂,而是北上的踏实。天水流长,一片丹心照汗青。匆匆,来新纪元大学学院任教,中文系本科我收的第一个毕业论文指导学生也毕业了。这名学生在班上并不是亮眼的学霸级人物,学业成绩大概在班上排中间,自己的信心也不是很强,总说自己不厉害。但在写毕业论文的时候,却是自动自发,很积极、很认真,也很虚心受教。盲点经提点,一点就通。论文写出来,答辩时也受到其他评审老师的肯定,给了高分。还推荐她修改论文投学刊。

疫情关系,学生要毕业了,我们之前竟还没见过面,只能在线上沟通。她从老家东甲寄来了土产,说是要谢谢老师。太破费了,却也看出她的用心。每样土产都包到实实的,怕饼乾碎。拆礼物的封套,好感动,好温馨。这样的学生,心太美。

我总认为,学生的素质培养和学习成长,“态度”最关键。我们要教出怎样的学生?上个星期到居銮大埔同乡会做访问,搜集资料,看到墙上挂着一幅沈慕羽的书法:“为社会留下贡献,为岁月留下痕迹,为人间留下爱心。”

 

师范课程招生与国中华文师资问题

2022/04/30  中国报/评论

~作者:郑玉辉

教育部副部长马汉顺指出,师范课程专业培训的一些冷门科目无人问津,是造成华小师资不足的主因之一。另一边厢,董教总“我要当老师”工委会主任李金桦表示,师范课程(PISMP)招生活动没获得华裔子弟踊跃回应和申请,录取人数不达标,未来必将影响华教发展与生存。

日前,马汉顺也透露,教育部将会与相关大学配合,鼓励中文系及语文系学生增修师范文凭,毕业即可执教鞭,以缓解国中华文师资短缺问题。显然,这是相对理想的折衷办法,对学生而言也是一种增值,出路也更广了。

华小师资短缺年复一年不断重演,的确令广大爱护华教者痛心和担忧。据李金桦透露,目前华小方面在体育与健康、设计与工艺、美术、音乐与特殊教育的申请者非常少,所提供的名额往往无法填满。

提供津贴

董教总在2020年成立了“我要当老师”工委会,希望通过各种宣导提升华裔子弟对教师专业的认识与兴趣。为何华裔子弟没兴趣当老师呢?这显然牵涉众多因素,不一而足。

在于鼓励华裔子弟投身杏坛当老师,父母和长辈对教育工作的正面看法、正能量的灌输至关重要。再者,在父母与师长潜移默化下,孩子们内心可能就在不自觉中植下了对教育工作产生兴趣的种子。

更早的6080年代,国家经济不太好;许多家庭都面对经济压力,有能力上大学或到私立学院深造的并不多。除了国立大学,拉曼学院就成了华裔生的另一选择。也有一部分华裔生申请进入师训学院,以在毕业后当老师;更何况教育部也提供了一定数额的学习津贴。

今时的情况是除了20所国立大学,数十所私立大专也成了许多SPMSTPM 毕业生的选择。同侪与社媒的影响造成许多华裔子弟没把申请就读师范考虑在内;今天PISMP面对申请人数不足就不言而喻了。

积极宣导

马汉顺也促请华教工作者在任何师资说明会上必须针对性宣导,解说教师并不分主流或副科,每个科目的教师都扮演重要角色。确实,若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能认真负起育人责任、各司其职,那么受惠的肯定是广大莘莘学子。比方说,一位老师在教育岗位上服务30载,所栽出的“桃李”就不少了。

纵观所列出的冷门科,基本上都偏向特定技能。举例说,设计与工艺和美术就需要在美术和美学上具一定基础。若条件是SPM美术科优等或以上成绩,那么许多理科生恐怕就不符合条件了(许多理科生都没报考美术科)。至于音乐,就肯定要掌握一定程度的乐理和拥有受承认的乐理乐器考试文凭了。在体育与健康科,若非学校或县、州级运动项目代表,一般的学子也不敢申请。或许,在这一方面,教导学艺科的老师们(包括校外补习班或学艺班)可以本身为例,积极宣导,鼓励具潜能的学生在SPM过后加入教育工作行列。

 

关于马来文的学习

2022/04/29  中国报/评论

 ~作者:碧澄

有人说我的马来文造诣很高,对此我深感汗颜,不得不在此澄清一下,我在马来语文的教学和应用方面还不够全面,因为我在生活和工作上,不少时间以应用华文为多。无论如何,经过长时期的接触和使用,我对马来文多少累积了一些经验。

无可否认,如果和英文或华文来比较,学习马来文是比较容易上手的。马来文在词语和句型的结构,与华文类似。句型方面,它以主语+动词+宾语为主,例如“我吃饭”说“Saya makannasi”,不会说成“我饭吃”或“饭吃我”。词语结构方面,只要我们注意定语和中心语的规律(Hukum DM),就不会闹笑话了。D是被说明的元素(unsur yang diterangkan),M是说明的元素(unsur yang menerangkan)。例如:油炸的香蕉(名词)是pisang gorenggoreng pisang 是用油去炸香蕉(动词);鸡蛋是telur ayamayam telur是蛋鸡(养来生蛋的鸡)。

字汇不多

由于历史的演变,英文无疑是一种实用的国际语文。为了与世界接轨,为了我们的生存与发展,我们不得不搞好英文。不过我们不可忽略马来文在国内的应用。马来文是马来西亚一般人民沟通和交流的主要桥梁和媒介。通过这种语文,能够加强民族间的了解,更重要的是减少彼此之间的猜疑或误会。马来语是我们的国语,我们得尊重国语,学好国语。如果非巫裔,尤其是华译能积极参与马来文的建设工作,必然能使它的内容更加丰富,尤其是在文化与文学方面。

至于马来文是否能成为东盟的第二共通语文或推高马来文在国际上的地位,得靠有关当局的努力去达成。

我在上个世纪50年代末开始正式接触马来文,一方面是为了工作的需要(华文为第一语文,要考取第二语文〔马来文的〕资格就得在马来文方面下功夫),另一方面是觉得马来文比英文容易掌握(包括读、说和写)。

马来文本身的字汇不多,那是事实。但我们都得承认,以前的马来学校五年级就毕业了。经过短短几十年,如今马来文在各领域都能应付裕如。这种进展,着实令人惊叹。

有一定原则

马来文的优点是能够吸收各种外来语以增加词汇以及丰富内容。它顺应时势,容纳各方面的词汇。英文是数理词汇的来源,吸纳较多,理所当然。其实,它在宗教方面,采纳不少阿拉伯语或梵文(古印度文,如nirwana〔涅磐〕、walimana〔巨鹰〕);

饮食方面,借用了不少华语(如tauge〔豆芽〕、kuaci〔瓜子〕)和淡米尔语(如印度煎饼〔roti canai〕)。我们得注意:外语的借用,有一定的原则,要依照马来文的拼音法。如果马来文本身已有的词汇,就尽量不借用。有些当初借用或创造的词汇,经过一段时候,会逐渐被淘汰,举例来说,diskusi discussion,讨论)目前已不用,而用perbincanganpolitikuspolitician,政治家)更没有用,而用ahli politik

因此,马来文借用外语词汇,融入语文中,对于这种语文的发展是一种优势,只要不滥用借用外来语文以丰富或补足其需要,这途径并不会引起问题。

 

公共考试中华文科的困境

2022/04/30  东方日报/评论

~作者:黄瑞泰

这几年来,我国的大马教育文凭(SPM)和大马高等教育文凭(STPM)华文科的报考人数都在下滑,前者从2019年的51641人,下跌至2020年的48420人,后者在2019年有378人赴考华文,去年则剩下289人完成华文科的考试,这无疑是对华文教育发展的一个警讯。

其中更让人惊讶的高级教育文凭泰米尔文的报考人数竟然是华文科的一倍左右,以种族比例来看,占国内人口数7%的印裔和22%的华裔在华文科报考人数上的百分比简直是天壤之别。

如果大家还是觉得问题不严重,那我们就从华小和泰小数目以及在藉学生人数来比较。目前国内的华小数量为1301所,在藉华小生50馀万,泰小则有530所,学生人数约10万人,如此对比,根本无法解释短短六年的时间,华人子弟大量放弃华文科这件事,华人社会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大家不都在说中国已经崛起,华文即将取代英文成为世界主要语言,全世界都在学中文吗?那为什么华文科没有人要考了?

在相关新闻底下的留言充分的表现出了今天华人社会功利性思维,绝大部分的人都以华文没有用,考了不会对申请大学有帮助,也有人觉得华文科难以考获优等(A),不如不考,只有少数的留言分析绝大部分中学没有开设中文班,学生要报考就要自己想办法找补习与资源,因此让很多考生怯步。

无可否认,高等教育文凭是一个进入大学的重要凭证,参与这个考试的考生只有一个目的就是考取好成绩,好让自己可以进入一个理想的大学和科系。从这个角度来说,集中火力专攻心仪科系所要求的科目,增加自己的筹码是一个理性的选择。

也有人认为考生人数下滑是政府数十年的有意为之,包括华文师资不足、母语班开设标准难以被满足(至少要有15位同学申请才能够开办母语班)等都是长久以来的问题,而政府从未试图解决,以至于今天华文科逐渐被考生放弃,长久以来单一文化主义终于要获胜了。

华文在体制内被边缘

只是上述的原因应该不只有华文科面对,泰米尔科也应该有相似的困境,那为何印裔社会仍然可以支撑相关科目的报考人数?华人社会到底出现了什么问题?以至于今天不管是大马教育文凭还是高级教育文凭的华文科报考人数逐年下滑?

如今天只有在那几页的爪夷文的课题、政治人物口水中,才可以看到各种支持华文教育的言论,然而华文在体制内逐渐被边缘、华文科考生流失这个困境中,却是静若寒蝉,只有那个被认为是“卖华”的马华署理总会长、教育部副部长拿督马汉顺在呼吁(还被大家冷嘲热讽)。或许华人社会也没有想像中那么关心华文教育,而所谓爱华教也不过是在政治讨论中拿来说嘴的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