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中的特征是否逐渐流失?
2022/06/16 星洲日报/言路
~作者:吴爱月
数十年来,捍卫华教的先贤们都在高喊:别让极端分子消灭我们的华文!可如今,是谁在校园中消灭自己的华文?天欲亡我,必任我先自亡!
因为在探索历史,有幸回到阔别逾50年的母校。母校当年的名称是国民型中学(SMJK),简称国中。随着历史的不断进展,“国中”这名称演变成了“华中”,以免和国民中学(SMK,也简称国中)产生混淆。
华中这称号我喜欢,因为有一个“华”字,感觉较有归属感。然而,走在曾经熟悉的校园中,相伴的却是强烈的陌生感。
陌生,不是因为久别;陌生,是因为浓浓的失落感。这是华中啊,触目所及,除了校名,除了各楼层墙上及课室门口镶刻着建校捐款者的姓名,几乎都见不到华文字。
布告板上标题都不是华文。看到许多组织结构图,照片里的教师或学生明明是华人,可他们都没有华文姓名。
是的,教育部/教育厅/教育局规定的官方语言,是国语,是马来文,这无可厚非。然而,在马来文下面,再加上几个华文字,甚至如街上的广告牌,加上小几倍的华文字,应该都没有触犯条规。
既然号称华中,就应该和国民中学有所区别。既然号称华中,不是应该保有华校的特征吗?表面特征看不到,内部特征是否还能贯彻?
询问之下,发现华裔教师不及40%,似乎情有可原。可同时也获知,目前的学生90%是华裔。90%的中学生,是生力军的巨大资源,足以助力校方,还原华校的许多特征。
无可否认,短时间走马看花,看到的难免流于表面。抑或是,不幸被窥视的,只是我的母校,其他华中并不存在这种现象。然而,管中窥豹,可见一斑。举一反三,闻一知十者皆适。
文字乃文化至关重要的守护者,文字特征消失了,文化特征的逐渐消失殆尽,还会远吗?
数十年来,捍卫华教的先贤们都在高喊:别让极端分子消灭我们的华文!可如今,是谁在校园中消灭自己的华文?天欲亡我,必任我先自亡!
华中的特征是否流失了?华社有责任关切之。独中是华社的宠儿,同时,华中也不能成为华社的弃儿。因为,华中亦肩负着捍卫中华文化特征之重任及义务。
评敦陈修信的华人教育思维
2022/06/13 光华日报/言论
~文:亦鸣
敦陈修信是一个相当令人争论的政治及历史人物。他背上背弃华社意愿的历史纠结责任,而华社绝对无法认同敦陈修信对华社有贡献的言论。虽然华人认为敦陈是华社的公敌,无法把华文列为国家语文之一,但华社当时的意愿绝对是强人所难,也无法获得殖民地政府以及巫统的认可。敦陈错在于没有尽自己的本分代表华社呈交备忘录,但把华文列为国家语文是一种吹网欲满的坎坷要求。即使新加坡也放弃争取华文成为国家语文,更何况是大马的政治依然是寄人篱下的。
当时的敦陈在争取华文教育没有跟随华社意愿行事,造成今天华文中学有两制,即华文国中与独中。许多捍卫华文教育者对马华与敦陈无法与华社站在同一阵线感到非常气愤,最终让独中变成弃婴,而华社对此耿耿于怀。其实敦陈坚持站在政府的一边,与董教总对着干,却让华教百花齐放。
华社并没有因为政府不愿意照顾独中而让华教陷入颓势,反而为华社制造了一个相当令人鼓舞的教育制度,而独中依然能够培育英才,成为华社的精英者不胜枚举。
敦陈所鼓吹的华人教育思维,甚至为反对党培育了许多人才,这是不争的事实。虽然董教总对华文教育没有达致圆满的阶段,但因为环境的变迁,当时闹得轰轰烈烈的独大却在大专教育开放时,达致了董教总的愿望。南大与新纪元终于完成了华社的意愿,但在教育发展中尚须多努力,才能与其他大学并驾齐驱。
在教育部的催促下设立的国中教育,并不是一件完全颓废的教育制度,若说敦陈对华教没有贡献是相当偏差的说法,至少许多华教教师的培育都是来自国中或国民型中学。若是当时仅有独中教育,那么华教的教师培训工作将断层,甚至在许多领域所培育的专业人士如医生、药剂师、律师、会计师等都来自国中与国民型中学。虽然董教总人士非常赞同独中教育,但却无法不苟同政府所设立的中学,也一样有培养专业人士的能力。
敦陈是一位没有受过华文教育的峇峇,因此在他的思维中是无法依从当时华社的意愿,并协助董教总推动华教运动。就以代替独大而获得成立的拉曼学院,也是以英语来进行教学。当时的华社对敦陈以英语推动拉曼教育也有微言,但今天拉曼已经成为名闻遐迩的大学。华人对进入拉曼求学感到自豪,也就确认敦陈当时的教育构思是正确的,不但解决了华人求学的名额,也提升华人的教育地位。
许多人对敦陈没有满足华教团体的要求感到失望,但敦陈与其他马华领袖在捍卫华文小学继续在大马发扬光大,却是有目共睹的。如今挑战华淡小违宪的穆斯林教师联盟败诉,证明宪法下,华淡小是被允许开办的。从当时马华领袖奠下的努力,已经证明有了成果,而华淡小是不用担心再次被挑战。
华人看待敦陈是不应该那么片面的。他对华教的功劳绝对不是直接的,但却是在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情况下,让华教能够展现新时代的需求,为莘莘学子开拓更美好的教育里程碑。
教改会再U转吗?
2022/06/16 东方日报/评论
~作者:陈诗蓉
教育部长拉兹吉丁在本月2日宣布正式废除中三评估考试(PT3),这是继2021年废除小六评估考试(UPSR)后,再次透过废考表明推行课堂评估,落实教育改革的决心。
为了强化评估,教育部决定采取几项举措,当中包括规定小学四、五、六年级以及初中一、二、三年级,在实施形成性评估(Pentaksiran
Formatif)之际,另在年底给学生安排一项总结性评估(Pentaksiran
Sumatif)。为了确保评估的一致性,教育部将设立题库(Bank
Soalan),为中一至中三的所有科目准备考题,再由各校教师从中筛选题目,编制成试卷,这与之前PT3的做法相似。
至于小学组,教育部只为5个科目即马来文、英文、数学、科学以及历史设立题库,其馀的科目则交由教师各自负责。可发现除了历史以外,其馀4科都是所有源流学生在UPSR中的必考科目。现在虽然不再以UPSR为名,用的也不是全国统一试卷,但既然是以“一致性”为目的,题库中的试题想必需要特定的格式与标准。无怪乎有小朋友听到消息后惊呼:那以后不是变成3年级开始就得考UPSR了吗?而且还是连考3次耶!
教长做出上述宣布后,看到坊间关注、讨论的更多的是PT3的废除。就像当初废除UPSR一样,大家都担心没有了考试,学生会失去学习的目标与动力。我也很担忧,倒不是担忧没有考试,学生不会读书,而是担心废除考试后,却又硬性规定必须进行由教育部负责协调的总结性评估,将再次让学生只为考试而读书,误把考试当作学习的唯一目标。
教长所勾勒的画面是美好的:学校的年中评估与报告以形成性的课堂评估为主,来到年底再辅之以总结性评价,让两者互补。一方面,可透过课堂中的多元评估方式,回应时代对人才的不同需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另一方面,又可透过中央的适度介入,运用一致的总结性评价来管控评估水平,解决校本评估标准不一的问题,减少家长的疑虑。
考试并非一无是处,课堂评估也不是无瑕可击,两者并非不能共存。问题是当前大家对考试馀情未了,而课堂评估又未真正落到实处,口号喊了多年,一直等到去年正式宣布废除UPSR,别无选择之下,才渐露曙光。
改革阵痛
目前这个阶段,大家还处于改革的阵痛期,正努力探索、适应新的评估方式,教育部却发出必须进行总结性评估的指令,会不会再次把大家的目光吸引到考试上,再次回到老路呢?
尽管教长已在记者会上强调安排总结性评估的主要目的是为教育部提供参考数据,以针对学习提出更好的对策,并不忘呼吁大家不要攀比,避免给学生带来不必要的压力。但对于长期沉浸在应试文化,向来习惯利用常模参照,人比人的方式来看待学习表现的人们来说,真能说不比,就不比吗?
这一年来,没有考试,没有分数,没有排名,大家尚难以自拔,用TP(Tahap
Penguasaan,学习掌握程度)比个不亦乐乎,师长相互比较孩子的成就,官员为此而问责教师。试想往后有了由教育部协调,涉及全国的总结性评估,大家真能按捺得住竞争、比较心理,没有评比的压力吗?
到头来,这项规定于年底必须进行的总结性评估所用的格式与标准,会不会成为教育最新的指挥棒,怎么考就怎么教怎么学,叫一切学习活动,包括课堂评估都为之团团转?当表面的荣誉高于一切,大家都忍不住评比时,个体的学习需求与发展,还能受到关注吗?
教育部希望透过上述举措来加强评估,但我却乐观不起来,忍不住担心我们到底没能熬过改革阵痛期,担心磕磕绊绊,走了将近11年,却一直未能步入正轨的课堂评估再次U转!
认真看待课堂评估,从废除PT3谈起
2022/06/14 光华日报/言论
~文:书灵
日前,教育部高级部长宣布,废除中三评估(PT3)考试。之前的PT3考试是由马来西亚教育部考试局主办,于2014年在全国第一次实行并完全取代自1993年起的初中三评估(PMR)考试。2020年新冠病毒席卷而来,打破了国家原有的安宁,人民的生活,甚至教育制度也深受疫情影响,教育部取消2020年PT3考试。然而,人民感染指数与日俱增,再次创下最高记录,无奈之下教育部取消2021年PT3考试。
时隔8年后,PT3被废除,正式走入历史。据说,教育部这项决定其实在2010年就已经在讨论和处理,希望能够通过鼓励的方式,让学生快乐地学习,不希望以强硬的教育方式给学生们带来巨大压力。教育部认为,以考试制度去选出优秀学生,会让学生一直处在压力和竞争下学习,并不是为了充实自己的知识而去学习。教育部认为,只有取消考试才能提高学生对学习的热爱,以培育更多国家人才。
废除PT3考试后,初中的学生将通过校本评估(PBS)方式来评估学习表现。教育部将确保评估的质量和标准受到保证,并加强涵盖3个部分的校本评估,即课堂评估(PBD)、体能及课外活动评估(PAJSK)、及心理测量评估(PPsi)来评估学生。尽管废除了PT3考试,中一、中二及中三的学生将参加由教育部为所有科目提供题库的年终考试。
课堂评估(PBD)包含进展评估(FORMATIF)和归纳评估(SUMATIF)两种评核方式,涵盖加强对教师和管理人员的培训,从而在学校加强持续进展评估。至于归纳评估,则旨在加强初中所有科目的期末考试,实施更灵活的考试。期末考试或归纳评估将涉及2022/2023学年中一、中二及中三的学生。课堂评估每年进行两次评估,分别在学期中和学期末进行,由班主任和各科任老师根据学习掌握程度(TAHAP
PENGUASAAN)从1至6等级进行客观且明确的评估。期中评估报告将从2023/2024学年开始实施,期末评估报告则将从2022/2023学年开始。
课堂评估基本上是顺应全球素质教育的发展趋势。课堂评估制度符合我国教育哲理,即教育旨在塑造一个在智力、情感、心理与生理方面都能平衡发展与和谐的人。在培养学生的人格发展时,更专注在学生人格和个性塑造与教导,让学生免于考试压力,进而灌输关爱、快乐、相互尊重的道德价值观,建立更快乐及更有意义的学习文化。学生在此阶段快速成长,此阶段的学习将是学生往后成长的重要基础。
课堂评估采用的是形成性评价,为了达到教育宗旨,通过各种有趣的学习及学生为中心的方法,加强学生的基本技能,同时帮助学生了解课文所教,而这些教学模式是持续地进行,在教学中不断地进行评价,每教完一课都要为学生进行评估,帮助学生及时了解各个阶段教学结果,学习进展情况及所存的问题。教师的评估以鼓励为主,即使学生的回答有误,也要激发学生再次勇于尝试和继续努力的信心。评分结果能协助教师了解学生,而非仅限于分数和名次,教师便可着手学生跟不上的部分,进行加强及改进。同时也能发掘学生其他方面的努力或天份。
课堂评估虽在2011年已经推出,但负面声音不断,迟迟未见改善,学校还是摆脱不了应试教育。在推行上,88%的教师对课堂评估有认识和接触,7%的教师只是认识但不曾接触,5%的教师则完全不认识课堂评估。教师从未认真评估学生学习表现,有些让学生拿功课回家作答,有些甚至在班上让学生抄写评估答案。许多家长觉得没有考试,学生不会去读书。也就是说,学生是为了考试才会去读书,这是失败的教育。用考试来评断学生的能力,造成教师只注重考试成绩,而忽略学生的人格及道德价值建设,这些已经违背课堂评估的实施理念。
课堂评估符合21世纪教学元素,即涵盖合作、创意、沟通、批评性思维及道德价值观。课堂评估鼓励教师让教学及学习过程的活动更加多元化,根据学生的能力及水平因材施教。真正的课堂评估可以塑造课堂的潮起潮落,它促使日常教学不仅成为引导教学的引擎,而且引导教学方式。让学生参与课堂评估,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课堂评估有利于学生认识自我,树立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