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6月28日星期二

【华教视窗】 ~ 1365

华校将面对极大的挑战

2022/06/26  南洋商报/言论

~作者:东之盈

反对党时常抨击政府意图关闭华小,并促请政府批准建设更多的新华小,但如今华小所面对的危机已经不是来自政府或其他促请关闭华小的马来组织。大马回教徒教师联盟上法庭促请关闭华小,已被法庭宣判败诉,并证明华淡小的开办是获得宪法保障。政府也在1995年,纳吉担任教育部长时废除第212项条文,也就是教育部长有权在适当的时候关闭华淡小。

生源短缺面临关闭

政府与法庭已经给予华小更多的保障,但华小危机依然重重,且每况愈下。董教总人士必定看到华小危机的重点,但却无法克服华小即将面对的极大挑战。

有趋势显示,越来越多华小已经变型成为微型华小,这些华小多数坐落在市镇,也有一些是坐落在城市地区。那些明显面临关闭的华小,没有给予及时的迁移,将面临自动关闭的命运。

许多大型华小目前也面对学生人数递减的问题,有些从顶峰的3000多人缩减至千多人,而千人以上的华小,仅剩几百名学生而已。华小正面对新的颓势,这问题应该来自华人生育率低所致,年轻的华人不在意婚姻,不在意有孩子,是华人本身的社会问题。这种趋势已经成形,而且是逐渐严重,最终华小的将失去生源,大型变成小型,中型变成微型,似乎成了无法改变的事实。

更甚的是,国际学校加剧这种颓势,使华小面对更严重的学生来源短缺。当反对党谴责马华没有建设新华小,包括集中火力攻击马华的教育部副部长,没有认真培育足够师资的时候,华小的生源短缺问题,反而导致建设更多华小、解决师资短缺等问题,不复存在。

应速商救华校方案

此外,越来越少华裔年轻人愿当教师,及教师的工作越来越充满挑战,甚至许多年轻人宁愿出国赚取外汇,和教育部提高录取教师的条件,以致只有三四个A等的年轻人无法获选成为师训学员等,造成了申请当教师者递减。

华校也面对擢升副校长的问题。由于缺乏具有资格者申请,已经让其他种族的教师捷足先登了。深信将来华中与华小也将面对这样的窘境。

除了马华教育部副部长任重道远,董教总应该火速商讨解救华校的方案,免让华校陷入窘境。搬迁偏僻华小似乎相当迫切,不然这些微型华小将面对缺乏学生来源而自动关闭的问题。目前,许多微型华小已经变成培育非华裔学生的学校。

不论是任何华教组织或华基政党,都有义务维护华教的发展,否则以往蓬勃发展的情景将成为过去。若仅是利用华教课题来博取政治资本,那根本是把华教政治化。放着解救华教的重任不做,反而利用一些芝麻小事,如捐款给学校必须申请之类的课题攻击政敌,最终还是无法解决华校的问题。


小心被宠坏

2022/06/25   星洲日报/东海岸

~作者:黄先炳博士

我对本地演艺圈所知甚少,但有两个名字还是吸引我的目光的,一位是2009年过世的雅丝敏·阿莫,一位则是刚刚过世的阿蒂巴·诺。

后者在刚过去的开斋节为泰莱大学制作的短片就很有意思,真的是应景却又传递正确信息。

故事其实是老生常谈的话题,说一个看似刻薄的老板娘施舍流浪汉饭食后,把他留下洗碗碟。流浪汉第二天出外送货时,看到另外一个小食档口也在施舍饭食,却没有把施舍对象留下。结果,流浪汉因此没有再回老板娘那边。

后来老板娘的助理找到了流浪汉,劝他回去。流浪汉说回去要做苦工,现在不必,伸手要饭就可以了。助理说她也是一样在档口付出劳力啊!流浪汉辩说不同,她是老板娘的女儿。原来助理也有故事,当初就是得到老板娘施舍饭食并留她工作,才燃起她生活的希望。她深刻体会“饭来张口”并非好事,只有自己的努力才可以换来长久的幸福。流浪汉被劝服,不但回档口工作,还懂得利惠别人。

影片当然可以美化理想,予人力量,哪怕是鸡汤。

我关心的是,蒂巴姐要带出的信息,没有多少人懂得。比如就有部长说,要研究一周工作四天制。我们很多劳资双方的矛盾,也都偏向劳方,总觉得资方就是本恶,是剥削的一方。

我们为什么仰赖外国劳工?答案很简单,外来的劳工肯干,哪怕工资不高、工作时间长,老板难侍候,他们依然什么粗活都愿意做,而且做得很负责任。反观本地人,他们希望找到的工作是“钱多事少离家近,位高权重责任轻。睡觉睡到自然醒,数钱数到手抽筋”。严格地说,他们不是在找好工作,而是不要工作。

这和蒂巴姐影片中的流浪汉有什么分别?不用付出,只要敢于伸手,便有人救济,还有什么差事比这更轻松?这样被宠坏,就是最好的安排了吗?

 

教材课程也与时并进

2022/06/27  中国报/大都会

~作者:黄富有

上周在社交媒体上出现数个教师或家长在批评学生教材或习题太难或复杂。首先是一名小学老师投诉一年级数学课本编者,把原本简单的基本算术,复杂化表达过程,让一年级学生难以明白,为老师向学生讲解时增加了难度。

之后再有网民在社交媒体上分享二年级习题中,要学生辨认面部特征,有网民也在揶揄这是在培养法证人才的习题。

一直以来,在社交媒体上,也不时享能够见到有人分享所谓“连父母都看不懂”的小学生作业,各科目都有,一般来说多是数学题。

在数年前,与一名初中三的学生聊天时,才知道他们的数学课中,有部分课程竟然是我高中才学的,令人感叹原来除了物价外,学习门槛原来也在“通胀”。

在这种“通胀”的情况下,“连父母都看不懂”的习题,只会会越来越普遍。

但是“父母看不懂”的课程,难道就代表孩子也无法懂吗?

教材、课程也是不断在进步,所谓“父母看不懂”的题,相信多数是过去他们上学时,从未遇过类似的出题方式,所以一时反应不过来。

但对孩子来说,这是他在学校所学习的常规知识,只要老师有好好说明,而习题题目又不是“超纲”的话,相信也是能够解答出来。

 

教育须“软硬兼施”

2022/06/26  光华日报/社论

极速发展地区学校供不应求,教育部长拿督莫哈末拉兹指令兴建新学校。

一些地区因为房屋发展比建校速度快,在新兴住宅区兴建,居民激增的情况下,一些学校学生人数多达 4000人,教育部因而将关注一些房屋发展快速的地区,以便在该地区规划新建学校。

除了布城,雪州和柔佛也是人口及学校数量不符的地区,兴建学校的需求受到关注,而目前教育部已经鉴定在巴生兴建新的学校,以应付学校供不应求的情況。

部长承诺教育部将会尽力解决这些问题,包括在合适的地点,寻找土地大小适合的空间建新的学校。

新学校的兴建,无论是哪个源流学校,最吃紧的还是土地和经费问题。政府目前每一年在全国各地,都兴建10所学校。

兴建新学校固然重要,师资的培训、软硬体设备也是重要的因素,必须跟上学校兴建的脚步,否则学校就只有虚壳,没有达到教育的目的。

教育乃建国之本,教育的质量更是强民富国的根基,学校软硬体设备都是不可或缺,尤其是疫情之后带来的教育领域冲击,尤见乡区郊外的学校,依旧落后许多。

城市的学校设备是较乡区的学校更佳,但疫情下也得费力的赶在教育变革的大反向,设法让所有的学生都能够继续上课学习,不耽误学业及课程。

另外一个值得考量的因素,还是需要从根本着手,在现有的学校构架上寻找突破口,将学校基本设备扩大增建,可以将学校提升,容纳更多的学生,使教学更受益,因此,拆旧重建不失为良好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