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0月8日星期五

【华教视窗】 ~ 1286

让孩子的天赋发光

2021/10/07  东方日报/评论

~作者:陈诗蓉

不时听到大人语重心长地对正在升学路口徘徊,踟蹰不前的孩子说:“你现在还不知道将来想做什么,不确定自己想读什么课程,没有关系的!因为很多人读出来之后,所从事的行业也未必和原先读的有直接关系。我们身边有不少这样的例子……”

虽然说人生不会有白走的路,不管选读什么课程,毕业后是不是直接投身相关行业,所读过的书走过的路,接受过的知识与训练,都不会毫无用处。更有些佼佼者恰好因为本科接受的是不同专业的训练,思维没有被模式化,而能打破常规思考问题(think out of the box),为新涉略的领域注入新元素。

但我却还是忍不住想:如果能提早发现自己的天赋与兴趣,确定自己未来想走的路,并将时间、精力与资源都投注在自己的天赋与兴趣交会处,使内在的潜能得以开拓,兴趣得以发挥,谁敢说表现不会更出色,更如鱼得水呢?

教育的根本宗旨是协助发掘潜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不说大家可能不知道,我们所熟悉的英文字Education(源自拉丁语Educere)的字面意思就是指“把人的潜能引导出来”,前缀的E表示“出来”,后面的ducere意味“引导”。学校是有组织、有系统、有意识地协助个体开发内在潜能,完善自我的教育机构。

倘若我们的孩子经过了十多年的教育历程,却仍然未能发现自己真正的天赋,不知道自己的兴趣所在,也不能确定未来的方向,这不是对教育的莫大反讽吗?

只剩现实与功利

至于父母,身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陪伴著孩子成长,本应比谁都更了解孩子的兴趣与天赋,是协助孩子发展天赋,发挥所长的重要人物,是不是也常以教育之名,以一种叫“我都是为你好”的爱,做了完全相反的事呢?

为了物质上的安全感,以便将来的生活更有保障,不惜要求孩子先把天赋、兴趣晾一旁,让孩子相信“兴趣不能当饭吃”,“理想填不饱肚子”,“我们必须先要在不喜欢的领域成功,然后才有时间和精力去做喜欢的事情”,导致孩子越长越大,越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想做什么,能做什么;就算是知道,也不一定敢说。

在原该对未来充满憧憬与想像,跃跃欲试的年龄,就已经对未来失去想像,不敢对理想有所追求;在最有资本做梦的年纪,就已经失去做梦的勇气,只剩下现实与功利,不管天赋是什么,不问兴趣在哪里,只管选一条大人觉得既安全,又容易成功,而自己虽不讨厌,却又感受不到有热情的道路。多年之后发现并不是自己真正想要的,也不一定有勇气、有条件转换跑道。就算转换跑道的话,大家也会习以为常,理所当然地认为:“没有关系的,读的和做的很多时候都不一样……”。

 

关了,就解决问题了吗?

2021/10/04  光华日报/言论

~文:陈碧玲

疫情下,学校,幼儿园,托儿所,安亲班等看顾孩子的教育中心都被逼不能营业。抗疫时,政府认为教育中心不属于基本需求工作,不得开业, 可是没有人看顾孩子,前线及医护人员及基本需求业者也没法专心协助抗疫,身心疲惫压力,四处寻求托儿, 可是今天教育中心因为不得开业而链接断了,已很难再恢复以前的原貌了,是两败俱伤的伤痛。

教育中心是疫情下的代罪羔羊吗?是我们的体系不堪一击?还是…。

教育和家庭是环环相扣的,父母在疫情下失业,疫殁了,受苦的都是孩子。

本地的私人教育中心大多数是小本生意,不像国外有政府的资助,收入源自父母付的学费,可是面对物价高涨的年代, 扣除了租金,水电费,网络费,食物,剩下还得付老师及其他员工们的薪水,收入所剩也无几了。中心业者面对重重的压力,是该放弃还是继续呢?是因为社会的责任该坚持还是……

可是,很多中心已经在两年疫情下倒闭了。老师的平均薪水也不过10令吉时薪,可是在物价高涨的时代托儿费对父母来说,已经越来越难负担了。接而衍生的问题,年轻人选择不婚或少子,以后我国将会面对年龄老化少子的年代。一些中心因为父母放工才来接孩子,造成老师的工作时间很长,疲累也影响隔天的教学素质,有的老师选择另谋高就,其实大家不难发现,老师的收入有时比在餐馆工作更低,而责任更大,面对这样的酬劳,大家也选择退职。

聘请老师和一般文员不一样。老师自身的涵养, 学识和爱心是最大的资产。好的老师是孩子一生的生命教练, 影响他一辈子。

本来已经是难维持的生意,疫情下,教育中心又面对怎样的挑战?

虽然都说大家可以在家上网课,可是少过六岁的孩子是蛮难专心,也没法一直注视屏幕,学习效果不大。一些比较大的孩子,开着视频可能和朋友在玩线上游戏还是看短片,很多学生也不开视频,老师一再提醒,镜头都是投射在天花板上的。老师仿佛是失去平日威严,无从管教在线一方的学生,父母在家工作没法监视孩子, 学习一般都低落无效。

小学阶段的孩子, 需要面对面教学与老师互动,看老师的面目表情配合。 一些父母觉得自己在家还得自己兼顾功课,觉得不需要再付托儿费用而终止,而疫情断断续续也太久了,大家也身心疲累了。因为学生陆续退学,老师也被逼减薪,可是工作量更多,需解决电脑技术问题,网上批改和备课更花费脑力和时间。

这些停课的孩子,在家有没有继续学习?开学跟得上课业?会不会增加辍学的人数?对社会什么影响?天天关在家里,孩子的心理健康素质还好吗?疫情后衍生的心理问题,父母和孩子焦虑,忧郁,长期在家里对电脑的上瘾问题。有报导说,失学或低教育的一群,如果没有获得社会应有的协助,会造成低收入的一群,衍生更多社会问题。所以每个人该有平等受教育机会, 而一切始于学前教育。

一些家庭的收入减少了,也有的收入不稳定,减少天数,中心收入相应降低也影响教育中心的素质。可能一些有经验的教育中心关闭了,父母需要重新物色中心,孩子要重新适应,新的教育中心因经验不足还在摸索中,都会影响学前孩子的教育。一些家中有女佣或公公婆婆,宁愿留在家中,可是他们没法兼顾孩子的学习,电脑技术问题,学习也受影响。因为少于12岁的孩子未打疫苗,打了疫苗也可能会感染,由于父母的担忧,就算中心复课了,也不敢送孩子来上课。

中心也因为实行社交距离,可以收纳的孩子少了,加上清洁剂和消毒用品的增加,每4小时一次,相对也增加业者的负担。

在疫情期间,有的老师暂时停职,可能转行,复工后,人力资源来源也许也会受影响。有的老师因为还没打疫苗,也不能复工。

原本这 “照顾孩子的身心灵”的神圣工作, 因为疫情而变缓了,很多事可以停顿,可是教育不能停顿,因为孩子还是一样会长大。看到很多特殊孩子,因为疫情留在家中,学习变缓慢了,平时老师的付出功不可没。

疫情会让一些人士提早退休,可是为了教育而坚持下去的,请为他们加油。

 

爱吾大马爱吾中华爱吾大同世界(上)

2021/10/05  东方日报/评论

~作者:江振宁

这世界上,存在逾两百个国家,有大国有小国,有些国家相当富有,有些国家相对贫穷,有些国家则中规中矩。国家的概念,属于一种主权的象征,各国百姓必需效忠本国。这种感情,是很令人感动的高贵情操,古今多少英雄,为国家抛头颅洒热血,最终流芳百世。

此外,对自己国家的爱戴与忠诚,亦出于报恩情怀。所谓没国哪有家,没家哪有我?这种饮水思源的美德,早已被中西诗人与文才万千歌颂,比如司马迁言:“常思奋不顾身,而殉国家之急”。这种爱国情操,古今不曾间断,因为它不止是一种主义,亦符合人性的美德。

比如我国马来西亚,虽偶有政客诬赖华裔不爱国,乘机捞取政治利益。但是,究竟华人爱不爱国,相信我们自己最清楚。以笔者了解,大马华人在爱国情感上,比较偏向含蓄表达。或许,我们可以凭一个有趣现象,来洞察一二。

以前,每当羽毛球赛事,遇到李(宗伟)林(丹)大战时,我国华裔均会支持李宗伟。明知胜算机会不高,但是看到李哥落败,依旧会不由自主地感到难过,这种感受不必多言,相信你知我懂。请别忘了,我国华裔当中,有许多可是林丹的粉丝。事实上,不单只是李林大战,许多亲中人士,明明才在前场赛事替中国队呐喊,却在几小时后的中马对弈,倒回来支持自己的国家队,让不懂缘由的外国人,摸不著头脑。

可见,我国华裔在爱国情感上,不见得输于友族,只是长期面对祸国政客乱政,故渐渐不再积极表达。直到近期,我国政客开始懂得收敛,不再动辄拿华裔的爱国情操说事。遗憾是,一波刚平另波又起,再出现另群造谣份子,如接力赛般继续攻击华裔。他们当中,以反中群体为主力,经常在网上甚至报章,以毫无凭据的主观猜测,大肆抹黑亲中群体。

其中主要手段,是通过中马的利益冲突点,制造舆论高潮,比如祖国论/南海课题/九段线。最可恶的是,他们很喜欢以偏概全,把极小部分犯错的亲中人士,当成全部亲中人士来批评,蓄意让百姓误解亲中群体。

被反中人士牵著走

最奇怪的是,如果大马亲中群体,真如此不爱国,理应早被国内友族政客拿来炒作,也早被各华团与政党共谴。为什么,普遍上只有部分反中人士,天天乐此不疲在网上批评?然而,这种司马昭之心,许多我国华裔却看不出来,被反中人士牵著鼻子走。这部分反中人士,是反中反到失心疯,为了打击亲中人士,不惜借爱国情操来搞事。最糟糕的是,这些寡德辈,竟可以丝毫不担心,自己的舆论被马来社会广传,造成友族对华人的误解加深。

对此,笔者多次好言相劝,也曾要求他们,指责别人不是不可以,但必需提出数据与证明。究竟,大部分亲中人士如何不爱国?可是,数百上千人中,竟没一人有本事提出数据。我们待人处事,不可以偏概全,更不可以冤枉无辜,这难道不是做人的基本道德?此外,这部分人士特别不讲理,偏向自顾自说。比如,笔者之前有篇文章《打虎纵狼的反中共人士》,引来许多反中人士,拚命似地批评笔者。问题是,笔者那篇文章的重点,旨在指出中国革命的隐藏风险,然而上千留言中,提及文章重点论事的屈指可数,请问这是讨论课题的态度?

许多亲中人士,只是偶尔心血来潮,在网上或日常生活中,抒发一下亲中情感,毕竟自己祖辈来自中国,这叫同族三分亲,根本不能等同不爱国。笔者亦相信,此文的许多读者群中,家里就有亲中人士,或爸爸公公,又或兄弟姐妹。难道说,我们的这些至亲,就因此不爱国了吗?

可想而知,答案是偏向否定的,大马许多华裔支持中国,希望自己民族的国家好,是出于同源同族的爱屋及乌。这是民族情感上的自然反射,世界各族普遍上都有,是很自然的念源人性,并不像反中群体描述般的极端。换言之,不管爱国或爱族,或由爱族衍生的对某国好感,都是天经地义的感情,也恰因为有这种念源的情怀,我国的中华文化与中文教育,才得以保存得如此完整。

 

爱吾大马爱吾中华爱吾大同世界(下)

2021/10/05  东方日报/评论

~作者:江振宁

换个角度看,我国有些反中人士,本身亦在哈韩/哈日/崇洋/亲美,难道我们可以因为这样,就定义他们不爱国吗?相反,部分借课题闹事的反中群体,恐怕才是真不爱国。他们当中,常有人在鼓吹,复制中文论坛的某些极端留言,转载给马来论坛的网民看。更可怕的是,竟没见反中同人,群起谴责这破坏社会稳定的恶行。要不然,就整天提祖国论,蓄意引起华社争吵引起不安,这种唯恐天下不乱的行为,难道才叫爱国?

最糟糕的是,笔者多番提醒他们的缺德,却丝毫不愿反省,反而变本加厉。人不贵无过,却贵在能改过,但愿这些人能早日回头,痛改前非。

事实上,虽然爱国与爱族的大我情操,都相当值得鼓励,但笔者更希望读者了解,真能成就盛世的,是大同思维/世界主义。这种不分你我的大爱,才是人类最终的归宿,比如耶稣/佛陀/孔子所言所教,就是很典型的代表。问题是,很少人会去细思,既然我们佩服这些无私圣者,为什么却处处分你我?国家虽代表大我,但以全球宏观角度看,也只是小我。只要有国家存在,难免彼此对立。

于是,古今战争不断爆发,强国为了抢夺他国资源/土地,派军队横扫弱国,动辄生灵涂炭。可见,国家主义是双面刃,一个国家的政府,首先考虑的常是本国利益,并不总是以全球共利为出发点。反之,唯有靠大同/世界主义,战争才能真正被遏制,武器竞赛才可能真正停止。

大同世界/世界主义,并不是幼稚的想法,要不然孔子等名人,也不会大谈其道。就如爱默生名言:“我们必需博爱众生,这样一来,不可能的事就变为可能”。事实上,千年前的中华圣贤,早已预言未来大同世界的形成,比如马前课与推背图,都预言大同盛世的到来。更令人振奋的是,我们似乎已朦胧听见,大同世界的脚步声。由于中国一党政制的关系,中国最终必然会以利世行为,博取世界认同。反之西方国家,基于对中国/社会主义的忌惮,必然也会跟随中国脚步,频频去济世,这些仿佛是天意的安排。

宣扬大同理念

换言之,基于人性的自私,大同世界的序幕,首先必需靠大势来催生,并无法靠自发的善心酿就,富国不会平白付出天大利益。然而,此段要论并非两三言,读者可在笔者的另一篇文章:《中国复兴将引领世界大同》,里头有更仔细解释。那时候的世界,虽然可能还有国家的存在,但人类道德已经普遍回升,不再互相算计,而能互敬互爱。大家均自认为地球村的村民,放弃固有的小我心理,去关怀整个世界。

此外,只有大同思想/世界主义弘扬,世界资源才可能重新分配。比如近期,有些西方国家囤积疫苗,不理穷国百姓死活。要是在大同世界,就不会发生,因为没一国领导人,胆敢违背大同权威。

事实上,世界近半的财富与资源,均掌握在少数的工业国手中。由于各国在工业发展的先发/后发差异,从而导致全球不平等的资源分配。后发国即使再努力,也很难跻身为工业强国,看看G20就能了解,来来去去均是老牌工业强国,这二十个国家,就已占了全球GDP4成。

穷地众生,更被国家概念无情分割开来,救济他们的责任,只是他们的政府,联合国只是副手。他们大部分人,一生一世再怎么努力,依然衣食难足。更可怜的是,他们当中,许多平均寿命只有三十几岁,几乎只是富国百姓的一半。这是十分残忍不公的,请将心比心,假设我们身为穷地众生,难道不希望富有国家的百姓,帮助自己脱离厄运?

更遗憾是,联合国估计2030年,将有近十亿人面对饥饿问题。此外,还有疟疾、每年过百万的五岁以下儿童非必要夭折,众小国因叛军作乱导致的大批难民,等等民生大患。可见,这世界上,还有太多太多需被救济者,他们对比我们,实在太苦太苦了。

已经是时候了,我们必需开始齐心协力,认同并宣扬大同理念,直接间接地协助穷地众生。虽然,大同之路不见得会好走,但至少可以不原地踏步,所谓滴水穿石金石为开之理,共勉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