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尼华社复校之我见兼谈新办“中中”治学理念
2021/10/25 印度尼西亚《国际日报》
翁 俊 民。 前“中中”华校。 年内封顶的“中中”新校效果图。
1966年4月12日这一天,对于泗水中华中学(Chung
Hua High School,简称“中中”)的师生来说应该都留有深刻的印象。
学校突然来了一卡车军人,我记不清他们的样子了,只记得他们所穿的军装与军靴。那时我只有14岁,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过了一两个小时,老师就宣布提前放学回家。谁知这一天竟成为我们华校的最后一日,也是我最后一天坐在初中三年级教室的座位上。此后,每当我回想起这一天,心情就久久不能平静,感觉有如生离死别,一夕之间,不能再见到亲爱的老师和天真无邪的同学。这样的回忆也成为我致力于复校的最大动力。
一
泗水“中中”1948年7月创校,1966年4月,这所当时有着2900多名学生和130多名教职员工的华校被军政府强行关闭,至今已有55年。苏哈托时期对华文实行全面禁锢政策,包括店铺与商号都禁用华文,也禁止在公共场所说华语。这一政策到底给我们带来什么影响?它不仅仅影响华族对母国中华文化的传承,更是造成印尼国家的损失。我们生于斯、长于斯、死于斯,铭于斯,魂魄聚散于斯,这是中华民族在人口迁徙中形成一个理念。五千年的历史积淀,华夏文明可谓渊远流长,中华文化灿烂多彩,不输给任何一个民族。
众所周知,中华文明的仁爱文化,十分注重人伦之间的关系,诚实守 信、先人后己、尊老爱幼、勤劳节俭,是我们的社会风尚。尤其从周朝开始就力行社会教化,形成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而这一本来可以成为一种社会力量的文化,能够“ 为 我 所用”,参与建设美好的印尼,却在印尼消失了三十多年。一个国家如果有一半的公民有道德、有智慧,这个国家就会欣欣向荣,朝气蓬勃。而一些国家落后恰恰是文化的落后或没有文化。所以我认为,华裔占有一定比例的印尼,全面禁锢中华文化对国家才是最大的损失,而非一种教育方式或一种语言的缺失。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在从商创业方面也形成一种道德规范、良性循环体系,对国家建设具有强大的推动力,而当时的政府不明白这一点,只为反华而反华。
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我虽不敢自诩聪慧,但在好学方面,可以套用先师孔子一句话:“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泗水“中中”被关闭后,我转到国民学校继续学业,直到数年前通过考试完成博士学位。
二十年前,我开始注重医疗与教育方面的投入。教育可以改变一个国家与民族的命运,医疗可以提供人民生活的素质与水准。中国改革开放之初,史无前例地大规模派留学生出国,有人质疑,人派出去不回来怎么办?当时的中国领导人邓小平说:“你先把人给派出去,不要怕跑,跑10%、20%,还有80%。”中国的实践证明,邓公说的话十分正确。对教育的投入不能过多计较成本。印尼结束专制统治,实行民主改革,也正是百废俱兴、奋起直追之时。
三年前我被推举当选“中中”校友会主席,到今年将要届满。在大家的支持下,我做了两件大事。其一,2019年举行世界校友会,包括来自中国内地与香港的校友,1200多名“中中”莘莘学子齐聚泗水,获得空前成功。其二,实施复校计划。
印尼各地华社都在努力复校,而我对复校与一般人有不同看法。我觉得复校最重要的是理念与信念,理念是解决我们要得到什么的问题,信念是我们要相信什么。如果建校没有理念与信念,只会是一个空洞的建筑,培养的子弟没有内涵,没有异像。“中中”复校相对来说比较迟,20年来每次校友相聚都会谈到复校,其实不过是一种怀旧的情绪,不是基于一种远见卓识,因此总是不了了之。当然,也没有一个校友站出来担当复校大任。最后由我出来独自全资承当此任,是受到陈金运老师的启发。在一次校庆活动上,陈老师握着我的手,语重心长地说:“俊民,建校的事就拜托你了!”这句话触动了我的心,感觉有如过电一般。 二
在即将迎来今年
12月10日学校建筑封顶之际,我最怀念的就是已经往生的陈金运老师,他的一句话,才有了今天的成果。第二个怀念的是陈恒曦老师,他是我的补习老师。(说到陈恒曦老师,我不禁想起一件往事。虽然老师尽心尽力,不料补习一年,我却留级了。有人开玩笑说是老师“教子无方”,我说是“孺子不可教也”。不过意外留级的经历,对我的人生来说是一个深刻教训,它总是提醒我要加倍努力。)陈恒曦老师推荐我成为校友会主席,他觉得我能够担当这个重任,对“中中”复校会有一个突破。我还要感谢我的同班同学,本来我是要升到高一,由于留级,在初三复读一年,分在初三(2)班,因此我和大家结下缘分。同班同学全力支持我做校友会主席,“校花”吴惠珠也给予我莫大的鼓励。(我从初中到高中,都是班上年龄最小的学生,所以没有机会交女朋友,女生都是大姐级。)
当然,在复校这件事上,也不免有很多“杂音”。有人怀疑我有没有复校能力,是在讲大话。也有我生意上的竞争者,以及其他学校的领导,则希望我出丑,看我闹笑话。因此复校计划能走到今天这一步,我本人顶着不小压力,一路辛苦,个中滋味,不足为外人道也。由于受印尼疫情影响,学校主体工程竣工延迟到今年,到明年3月将完成全部项目,至明年6月招生开课。
“中中”新校分为小学、初中、高中,并且正朝建校三大目标挺进:一是基础设施,二是师资,三是生源。我认为,这三方面是一个学校是否具备发展潜力的基本条件,以此应付未来20年的挑战,一如母校,严谨治学,培养出有用人才、社会栋梁。
我希望这所学校存在至少100年,为此要把基础设施做到最好,不输给任何其它中小学校,让师生 拥 有 一 个 优 美 的 环境。“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目前我正在接恰一位经验丰富的大学校长担任“中中”校长。在师资方面,除了高标准严要求招聘德才兼备的教师,也将与新加坡、中国的教育机构合作。其中与新加坡顶尖中小学合作,包括交换教师、交换学生。“中中”学生可以在新加坡学校读两周的课程,学校负责出资。还将与世界最顶尖大学合作,包括耶鲁大学、南加州大学、柏克莱大学、斯坦福大学、英国皇家学院(我的子孙在这五所大学就读),我是柏克莱大学校董,南加州大学大使。也将与中国、新加坡以及本国知名大学合作。凡是“中中”学校毕业生考入这些大学,我们将全部提供奖学金或负责全部学费,以此作为对本校高中生的一种激励。在“中中”高中毕业生就业方面,我们也有规划。
就像一本好书,有它的灵魂,读者读书时能够领悟一个道理,而对他的人生产生积极作用。就像一个有活力的公司,也要有它的灵魂,不但要照顾股东利益,也要搞好员工福利,才能把公司带到更高层次。对于一所学校更是如此,不是有钱就能建校,学校要有灵魂,要有上述的理念与信念,从而在面对电子、高科技、IT、人工智能时代,才不至于被淘汰,而是能够接受这种挑战,为此要把20年的社会变化预计在内。这应该才是中中建校最强的优势,并且要努力建成印尼数一数二的中小学。
三
我素以“经纶济世”为己任,易经有“君子以经纶”,办校治学就是最好的经纶实践,所以我要感谢广大“中中”校友给我这个机会,在恢复大家怀念的“中中”精神与校训的同时,让我实现自己的抱负。作为这一届的校友会主席,我要完成两个交代,一是对“中中”的老师、学长与同学以及往生的师生一个交代,一是对我们的下一代有一个交代,继续为华裔子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
论语有记载:“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由此可见,孔子认为人多后就要使其富足,而民富后则要对他们进行教育。孟子称“君子有三乐”:父母俱在,兄弟无故;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
在人口众多、逐渐走向富裕的印尼,大力推广教育正当其时,也是吾辈的责任所在。时代不同了,社会兼容性越来越强,最后一日华文课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未来做得如何,就看你我的努力。
(国际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