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0月30日星期六

【华教视窗】 ~ 1291

率尔操觚 混淆事实

2021/10/29  南洋商报/言论
~
作者:罗汉洲

据报道,一名专业人士用巫英文在面簿写道:华人能够获准开办华小及进行华文教育,在其他国家是不可能出现的。

大马华人为何“获准”开办华校?我曾经在本栏写道:“200728日,第一电视台播放在1985年摄制对国父东姑的访谈,东姑在访谈中说,经过艰苦谈判后,华人及马华同意(其实只是马华同意)独立后,马来语作为唯一国语,马来人和巫统则同意继续办理华校,并以华文为媒介语,各族有学习和使用母语的权利,华人和马华也接受马来人在独立后继续拥有特权……。

因为各族领袖有了这些能保证在独立后,维持种族和谐的契约,英国才允许马来亚独立”(28-8-2020言论版“有华校才有马来西亚”)。有关东姑的访谈,也可见于200729日的《星洲日报》报道。

宗教家常告诉我们,所有人类都是神的子民,所有语言文字都由神创造。当年的马来人和巫统已接受了,所以请勿对大马有华校感到诧异。

外国不可能有华校,不可能有华文教育?请看以下这些资料。

《星洲日报》20021024日报道:峇里印华学校(附照片)负责人说,学校將加强小学生对中国地理和历史的认识,为下一代赶搭中国经济列车做好准备。

《南洋商报》2003316日报道:菲律宾共有127所华校,包括中学和学院,学生超过10万人,报道附有菲华校联设宴招待董总主席叶新田博士的照片。

《南洋商报》20031230日报道:菲律宾中正学院是菲律宾唯一,可能也是东南亚唯一教育体系完整的华文学府,课程从幼儿园至研究所,软硬体设施完善,深为东南亚各国,包括大马称羡。

《星洲日报》2004年报道:印尼华校代表团在饶兴生(饶仁毅律师的堂兄)率领下,访问了宽柔中学、尊孔中学、南方学院及新纪元学院。

《南洋商报》(根·陈鸿洲)20071223日报道:泰国勿洞筹办中文大学,预计在2009年开课。

《南洋商报》(根·黃福地)2008720日报道:东爪哇玛琅市有一所中华中学(附照片),一所玛中大学(附办公楼与校舍照片)。

汶莱有一所中华中学,这是众所周知的事。泰国清莱华校教师联谊会副会长王有仁校长对大马董教总指出泰北地区有百余所华校(18-5-2021《中国报》)

以上这些资料,我都有剪报作根据。不知道那名向友族说外国不可能有华校,不可能有华文教育的专业人士依据什么资料来写作?

下笔前先做功课

要写评论文,下笔前请做点功课,上术中正学院、勿洞中文大学都可在谷歌搜寻到,这种弹指之间就可得到的资料都不肯做就率尔操觚,混淆事实,又引人误解,未免有点不负责任吧。

其实,外国不但有华校,对华文的应用也没有限制,泰国唐人街招牌的华文字比泰文大、华文在泰文之上、纯华文招牌,触目皆是;泰国产品的名称、说明书大多有华文,菲律宾芒果干、香蕉干的包装袋也有华文,可惜那名专业人士对这些提都不提。

 

上一堂问题多多的历史课

2021/10/29  东方日报/评论

~作者:梁美珊

说到历史课,大家很容易联想到历史就是要背、多背、背多多……但是我班上的千卉同学就说,要学好历史就要问多多问题。不只同学要问多多问题,老师还没讲解课本内容,就先问同学一堆问题。为什么不是教完了才来问,毕竟还没上的课,同学们怎么会知道答案是什么呢?

一教一答虽然是最快得到知识的方法,但是这种填鸭式的教学,却让同学们缺乏探索课本以外真实世界的经验。我国的政治日新月异,今日新闻,明日历史。网络争相竞艳的新闻, 其中有鱼目混珠的假讯息、吸引眼球的夸张标题及带风向的议程设置。历史是鉴往知来的钥匙,历史教学是为了让同学们以所学的技能来解决生活的困惑。

读历史不是为了熟背历史事实来应付考试,而是让同学善用历史思维理解日常生活,打开多维度思考模式的能力培养。课上鼓励同学自己去观察、去发掘问题,提出各种事情的可能性,再引导同学去验证自己的推论是否正确,而不是等老师提供答案。

历史课从老师告诉同学发生什么事,变成通过提问引导同学们学习成为一个有能力发掘问题、解决问题的人。有没有想过课本上出现的历史叙述未必是事实的全貌,网络时代的同学们不容小觑,他们的讯息接受量往往比老师来得多而广。

班上的学习氛围很重要,老师不再是高高在上的知识传授者,而是同学在课堂上的学习伙伴。平等与自由的课堂气氛,让同学畅所欲言,提出各种问题让老师与同学一起去思考。同学提出的问题,或许课本没有写,老师可能也不懂。同学可以推论或立刻上网查证,或许有很多不同的解说,也有可能没有答案,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讨论的过程,同学们可以看到多维度的思考点,培养发掘问题的能力。

历史的诠释

初一历史,单元二还没进入课程内容,先问同学人从哪里来,健峰同学主动分享美国学者撒迦利亚·西琴(Zecharia Sitchin)的著作《地球编年史》里的《外星生物创造论》,当然他还没看过那本著作,但是他看了《老高与小茉 Mr & Mrs Gao》的视频内容,老师没有看过,班上同学也第一次听说,大家一起兴致勃勃地讨论到底人类是如何出现在这个空间,同时注意到了迄今为止,各种人类起源的说法只不过是个“假设”。

大家也讨论了“假设”这个命题,明白到历史课本提到的史前时代人类的演进只是根据人类学家的推算。大家明白了,既然历史是经过人为整理、解释和重建,读历史的时候别忘了想想有没有课本以外的其他故事版本。

初二历史,单元三说到《英荷条约》,浩恩同学问了,英国帮忙荷兰管理印尼的时候,为何不并吞印尼呢?他的问题把历史课延伸到课本以外的国际关系。我们在班上一起讨论,提出各种答案的可能性。后来我们上网查了当时英荷两国在欧洲的关系,终于找到了比较满意的答案。这个过程很重要,因为同学有机会去发掘问题,提出自己的想法,也学习了探索历史事件的技能。

初三历史,单元四问同学“五一三”事件,全国进入紧急状态的看法。乐衍同学侃侃而谈了课本没有写到的另一个版本的故事。敏怡同学也提到她有看过柯嘉逊谈“五一三”的视频。鉴往知来,1969年,我国实施紧急状态的真正目的是什么?同学们很快连接到2021年我国政府为什么要实施紧急状态,为什么不能召开国会会议?同学开始讨论2021年的紧急状态与1969年的有何相同之处,提出各种看法,上网查证各种资料。

下课之前,有同学问3000万令吉到底可以买多少间房子?3000万谁来埋单?我们离题了吗?还是那是上历史课的真正意义?

 

承认统考,让我们单刀直入吧

2021/10/20  星洲日报/言路
~作者:练珊恩

让我们单刀直入吧!独中统考研究报告究竟完成了吗?教育部长会见独中统考特委会和接收他们的报告吗?我们都准备好接纳讨论这份报告和所将引起的所有后续了吗?

谈到承认独中统考课题,相信很多关心或不关心政治的大马人都会说:“还有完没完啊?”很多人厌倦统考课题所引起的争议,听的人烦,涉及其中的人更烦,当然也有的人会喜欢,有心挑拨之人。

对于有责任在身的人,若总说:“太多人在政治化和炒作课题,现在不是发布报告的时机”或“社会情绪太热,现在不是发言的时候”或“去问当时的人”

为什么会对此课题厌烦?我认为很大的因素是讨论了这么多年都毫无进展,所有辩论、争论或喊话,始终在课题表面游走,即便是理性、有深度的社会讨论,也无法推动政府实质地向前走一步。

2018年希盟政府宣布成立研究独中统考课题特别委员会,是让整个课题不再原地踏步的希望。无论成立这个特委会的初衷是要拖延和忽悠人民,还是真情实意要探讨,到现在都是个未知数,也不晓得会不会有答案,因为在希盟倒台之前,我们只知道特委会举行了多场会议,见了许多团体与人士,然而讨论还只是讨论,交流还只是交流,未有结果。

所以,独中统考研究报告完成了吗?根据特委会主席邱武英的说法,报告基本上已经完成,但是仍需要大家一起坐下讨论。我们都不是准备报告的人,不晓得最后缺的临门一脚是什么?是靠特委会成员本身就能完善的,或是需要外部人士,如教育部配合,才能启动正式完成和呈交报告的程序?

总之,就是卡住了。教育部是特委会卡关的关主之一吗?我想,是的。国盟教育部长自上任以来,在国会数次被询及统考报告的进展时,他都表示特委会的期限已结束,且没有收到他们的报告。在最近一次的书面答复中,更直接了当地说:“基于特委会期限已结束,我们无法安排会面,因为特委会已解散。”

教育部的大门已关上,教育部长不会见他们,更别说提交报告了。这显示国盟教育部没有意愿探讨承认统考文凭的课题,而根据特委会主席日前的说法,他可能会转向接洽高等教育部。在没有竞选承诺的压力下,高教部会接下这烫手山芋吗?

记者向相关部门或相关人士询问或追问统考课题时,很常被认为是在“挑事”;当政治人物谈起,很常被指政治化教育课题;当有人谈论,媒体又报道时,媒体也被指责随鸡起舞,炒作社会情绪,让社会理性讨论的空间变得窄小。

嘿,不是只有你的声音才值得被听见的。我们都该准备好在讨论统考课题时,所将面对的后续与吵杂声。

社会上本来就有各种性格的人,在统考课题上,有存心要搞事的人,也有真心交流的人;有清楚统考的人,也有误会统考和独中的人;有支持承认的人,也有反对的人;有中庸者,也有极端者。每一种声音都应该被包容,希望大家在指责别人之前,先确保自己能分辨这些声音,决定自己要成为哪种人,再对自己所发出的声音负责。

对于有责任在身的人,若总说:“太多人在政治化和炒作课题,现在不是发布报告的时机”或“社会情绪太热,现在不是发言的时候”或“去问当时的人”,大家也会认为你无作为。向前看,若你认为自己能理性讨论,那就来领导理性讨论或成为一分子吧!

 

学生上网课应有礼仪

2021/10/24  星洲日报/柔佛

~作者:周墨

不知不觉,学校停课不停学,师生们居家学习上网课已超过一年半的时间。

对我而言,老师操控上网课的技能日臻熟练,倒是学生对上网课的礼仪大不如前。

昔日上实体课,学生在班上等候老师到来教课。如今上网课,情况却唱反调,身份互相对调,变成了“老师在云端苦等学生到来上课”。

坦言,提早或准时出席网课的学生来来去去都是那几位自律蛮强的学生。

班上大部分的学生总是习惯“迟到好过没到”, 时间管理能力有待加强,还有的学生属于“拒绝来往户口”,有课不上,与网课绝缘。

我通常提早十分钟出现在云端,与在线上的学生闲聊联谊,尝试带来温情,为网课注入温度。若察觉到学生出席率欠佳,就赶紧在手机群组提醒“后知后觉”的学生, 希望他们来得及上网课。

其实,“学生等老师上课”是基本礼仪,不管是实体课抑或网课,班上的学生似乎忘了这么做。

一般上,学生是“关著摄影镜头”上网课,老师唯有接受,总好过学生缺席不上课。我偶尔会提问学生,期待学生最好能“开启镜头”露脸回答问题,或是“开麦克风” 口头作答,而学生选择“打字回答”也可。

事与愿违的是,我往往落得“自问自答”的尴尬局面,学生无“动”于衷,没有任何的反应,感觉上,学生没具有上网课的礼仪,就算不会也应该通过“声音”或“打字”让老师知道,不然老师会瞎疑猜学生是否在上著课。

准备一堂网课,我是费时耗神,希望学生赶得上教学纲要,亦学习的新知识。

网课结束前,我会要求班长“开麦”代表班上说声谢谢老师,表示敬意。可是,有些学生竟然不懂得礼仪地“提早下课”,有者还是“迟到早退”的一群呢。

在校上课,学生会遵守校规,也懂得上课的礼仪。在家上网课,学生却把该有的礼仪忘得一干二净,诚属可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