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0月11日星期一

【华教视窗】 ~ 1287

校园的冠病安全措施

2021/10/09   南洋商报/言论

~作者:林小华医生

学校不仅支持儿童的教育发展,也在应对社会不平等方面扮演重要的角色。学校教育的好处包括:学术指导、发展社会和情绪技能、提供卫生服务和体育活动的机会。

一开始,冠病影响成人的频率高于儿童。随着社区感染的广泛传播,包括大马在内的全球各国患病和住院儿童增加。例如,美国住院儿童人数创纪录。尚不清楚这是与“德尔塔”变种病毒增加传播有关,还是它造成更多儿童感染严重疾病。虽然,原来的病毒株对儿童的严重疾病风险低于成人。

其他国家的经验会对大马有类似的影响,大马的冠病疫情是亚洲最严重之一,累计确诊超过200万例。在通报累计确诊的世界排名中,大马今年107日排名第20,高于531日的第39和去年1118日的第85。每百万人口单日新增确诊和死亡已经超过印度、印尼和菲律宾等病例多于大马的亚洲国家。

18个月前冠病疫情开始后,大马的学校教育一直遭受严重的干扰。随着学校重开,家长的担忧是可理解的。

我曾与家长、家人和同事分享以下的想法:

进校园者必打疫苗

如果课室或托儿所有确诊者,每一个人都有感染的风险,因为空气是病毒传播的主要方式。

儿童经常是被周围的成人传染。因此,儿童家里的成人、老师和在学校接触的任何人都要打疫苗。

美国加州马林县一名没打疫苗、有症状的老师,违反学校要求而不戴口罩,并向学生朗读。最靠近老师的前两排学生感染率80%10人中有8人),后三排的学生感染率28%14人中有4人)。后者显示,12米的人身距离可能不足以预防感染。

有些人可能因为医药原因或个人选择不打疫苗。学校有责任确保他们定期检测冠病,而且不准接触儿童。

口罩令一直是国家安全理事会标准作业程序(SOP)的重要部分。

重要的是,口罩的品质要高,而且合适于儿童的脸部。更好的是戴双层口罩或面罩。儿童必须理解戴口罩的原因,例如:“戴了口罩,病毒无法从一个人身上跳到另一个人身上”。

不过,卫生部指南说:“不可戴口罩者包括:2岁以下儿童、有呼吸困难者,和昏迷不醒、无法自理生活或在无帮助下无法以其他方式脱口罩者。”

学校有责任确保没戴口罩的人不接触儿童。

职场的要求包括手部消毒设施(即洗手或替代的酒精擦手),这也适用于学校。

教育部必须确保学校有充足的手部消毒设施,与学生人数符合,则就必须整改。

儿童必须理解手部消毒的必要性,例如:“洗手可预防传染病毒”。

课室通风减传染率

如今一般认为,病毒主要通过空气传播。在通风良好的课室,空气流动会减少室内的任何病毒量。

课室要通风,可以打开窗户,理想的情况是课室两端各有一扇窗户。如果窗户只有一扇,可用风扇排走受污染的空气。如果不能打开窗户,可用移动式空气清新机减少病毒量。

虽然国安会公布了通风指南,但是没有关于监督和遵守该指南的报道。相关政府部门必须记得,控制冠病是每个人的共同责任。

交替上课减少人数

尤其在政府学校,许多课室挤满学生。减少课室内人数可减少冠病传播风险。

可以通过让儿童交替上实体课和网课来做到这一点。这个方法结合口罩,已证实可减少病毒在大学校园传播。

另一个方法是尽量利用室外空间上课。虽然“德尔塔”变种病毒可以在室外传播,不过风险大大减低。

有了自我检测试剂盒,如果审慎使用,可协助减少病毒传播。唾液检测是实用的检测模式,不过自我检测试剂盒有成本方面的影响。学生是否检测,胥视政策决定。

如果孩子生病,家长不应把孩子送到学校,反而应该寻求医药治疗。孩子完全康复前,不应到学校上课,这可预防在学校散播包括冠病在内的任何传染病。

3岁以下更易传播

另外,有研究通报,3岁以下儿童传播冠病更易于年龄较大的儿童。虽然这份报告可能是特殊例子,但重要的是,家长和托儿所职员要打疫苗,以预防传染。

托儿所可轻易采取以上讨论的措施。

校园冠病传染反映的是社区传染,重要的是采取所有必要措施限制社区传染,以确保学校对所有学生都是安全的。

家长在送孩子回学校之前,应审慎与校方证实和确认,已采取措施确保所有学生的安全。

 

董总不能代表所有独中生

2021/10/09   东方日报/评论

~作者:冯振豪

930日,董总主席陈大锦为全国63所华文独中获1500万令吉的财政部的特别拨款,以“久旱逢甘露的及时雨”感谢依斯迈沙比里政府,抚恤华社办学的艰苦,与此同时,陈大锦感谢交通部长兼马华总会长魏家祥和教育部副部长兼署理会长马汉顺,从去年年尾到今年9月间,财政部、马华、董总、各州董联会和独中董事部为此事奔波的日程。

行动党霹雳州主席倪可敏在更早以前公开表示,在希盟的争取之下,华文独中终于获得财政部颁发的1500万令吉拨款,此外,华社自办的南方大学学院、新纪元大学学院和韩江传媒大学学院,以及全国华小都得到政府金援,不过,董总感谢马华的言论导致行动党为之炸锅,马华跟行动党也为此展开又一波毫无意义的舌战。

笔者身为一名百分之百纯正的独中生,也是千禧年后踏入社会的华教新生代,绝对有资格针对近期的“拨款罗生门”发表看法。首先,每个华裔子女都必须感谢董教总和华教热心人士,从建国以降为捍卫华社教育权的切心牺牲,甚至有前辈因为守护中文教育被剥夺公民权(林连玉),有的为了华教前途试图打入政治,改变政治(如林晃升、许子根、柯嘉逊等),历史已经证明,他们的努力不仅守住华社教育权,维护马来西亚多元文化面貌,以及巩固联邦宪法赋予各族教育自由的公民权利。

不过,一向为独中向政府交涉的董总,于财政部特别拨款上公然表明政治立场,反令所有独中生乃至华社子女尤为难堪,更为严重的是,陈大锦的一己之言再次引导华社陷入永无止境的政治困境,将声称转型多元政党的马华拉回华社的小圈子,把极欲突破华人同温层的行动党带回起跑点。

董总是一个什么组织?按照政治学的规范,董总理应是代表社会力量的利益团体(interest group),意指代表社会中特定群体利益的组织,同时,董总也身兼压力团体(pressure group)的角色,不时以各种管道(如集会、连署、请愿、谈判)影响政府的教育政策。必须搞清楚的是,无论是利益团体或压力团体,他们仅限政策立场或议题立场,不会具备政治立场。

董总“侧翼化”言论

若董总在教育议题上选择性倾向某些政党,则不该被归类为代表社会利益的利益团体或压力团体,而是附属于某些政党的外围组织(或称卫星组织),用台湾惯用的词语就是“侧翼”(wings),侧翼的角色是牵动政治风向,为主子的政策立场和议题立场背书,并且攻击敌对政党。换句话说,即便声称代表某个群体或利益发声,因为其言行附带政党立场,他们只能代表部分拥有相同政党偏好的人士表态。

因此,董总大可感谢沙比里政府和财政部,甚至提及交通部长和教育部副部长一路来的用心,但绝不能感谢马华或行动党,此言一出即摊开华裔心中的政治分歧,感谢马华必然招惹支持希盟的华裔不满,感谢行动党或希盟则挑起马华支持者的神经线,易言之,董总在此事的发言不具备代表“所有”董事部、独中教职员、独中生、华教热心人士乃至整个华社的正当性。

董总的“侧翼化”言论,不仅撕裂华社,还令国家的政治竞争走回头路。正当受到华裔选民支持的马华和行动党努力挣脱华基政党标签,陈大锦的言论却令两党返回华社同温层的恶性竞争,华裔选民继续为“拨款罗生门”相互对质,而右倾的马来政党和侧翼以华社在独中拨款的争论为理据,散播“华人不爱国”、“华人不知足”的论述,继续激化华社和马来社会之间的矛盾。

马华和行动党基于要守住现有的华裔选民支持,务必为董总的偏袒言论启动攻防机制,两党、侧翼及其支持者继续待在同温层唇枪舌战,无法顺应朝野大和解的趋势,未能融入良性竞争的政治氛围。

显然,假设董总于感谢文中去掉“马华”二字,此番言论即便不完美也不会招来政党恶斗、支持者互批的现象,也不会令抱著不同政党偏好的独中生感到不适,特别是对支持希盟的华裔尤为不公,毕竟2020年霹雳州换大臣风波期间,霹州希盟成功说服巫统主导的国盟政府,继续发放希盟执政时期馀下的180万拨款给州内九所独中,华小、国民型中学和教会学校的补助亦得到州务大臣沙拉尼保证,惟董总却未对希盟在此事的努力给予肯定,而今年独中拨款未编入慕尤丁的2021年财政预算案,董总却未谴责国盟政府一员,即极力挺慕的马华无作为,事已至此,到底董总是坚守政策立场、代表华教的利益团体、压力团体,还是为某些政党当跑腿的侧翼组织,看来只有董总决策层最清楚了。

 

独中能持续获得拨款吗?

2021/10/09 星洲日报/柔佛透视

~文:异想天开

董总主席陈大锦日前证实我国61所独中重获政府1500万的拨款,全国各独中也陆续收到款项,此消息对各州民办学校真如及时雨。

我国遭受疫情肆虐一年多来,民办非盈利华文独中也受到冲击,目前25%的学生因疫情影响下无法缴费,各校也必须挪用财政储备金来援助他们,有些学校甚至到处筹款以资助学校发展及帮助贫苦学生。

身为华裔子弟,我们秉持着再穷也不能穷教育的理念,因为孩子在小学无法掌握国语科目或让孩子有更完好的学习环境,都选择华文独中让孩子升学。但是,民办华文独中都是在华裔慈善人士赞助与学生缴费下才能营运和办教育,疫情之下华文独中举步艰难。

教育乃国之根本,政客们应该秉持着我们都是马来西亚人。然而,在我国教育领域还是沿续着土著优先及固打制政策,让我国许多人才流失到海外。

笔者认为,从小学到中学的教育应该是免费给我国人民,不管他是在那一所学校就读。因此,政府应该把华文独中纳入每年的国家财政预算案,以解决独中所面对的财务问题,就如首相所提倡的口号“大马一家”

也许这只是笔者异想天开的想法,但是笔者相信,只要各华人政党放下己见,互相合作协商,设法让华文独中不管在任何政党领导下每年持续获得拨款,那么这将是华社的大贡献呀!

 

让孩子的天赋发光

2021/10/07  东方日报/评论

~作者:陈诗蓉

不时听到大人语重心长地对正在升学路口徘徊,踟蹰不前的孩子说:“你现在还不知道将来想做什么,不确定自己想读什么课程,没有关系的!因为很多人读出来之后,所从事的行业也未必和原先读的有直接关系。我们身边有不少这样的例子……”

虽然说人生不会有白走的路,不管选读什么课程,毕业后是不是直接投身相关行业,所读过的书走过的路,接受过的知识与训练,都不会毫无用处。更有些佼佼者恰好因为本科接受的是不同专业的训练,思维没有被模式化,而能打破常规思考问题(think out of the box),为新涉略的领域注入新元素。

但我却还是忍不住想:如果能提早发现自己的天赋与兴趣,确定自己未来想走的路,并将时间、精力与资源都投注在自己的天赋与兴趣交会处,使内在的潜能得以开拓,兴趣得以发挥,谁敢说表现不会更出色,更如鱼得水呢?

教育的根本宗旨是协助发掘潜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不说大家可能不知道,我们所熟悉的英文字Education(源自拉丁语Educere)的字面意思就是指“把人的潜能引导出来”,前缀的E表示“出来”,后面的ducere意味“引导”。学校是有组织、有系统、有意识地协助个体开发内在潜能,完善自我的教育机构。

倘若我们的孩子经过了十多年的教育历程,却仍然未能发现自己真正的天赋,不知道自己的兴趣所在,也不能确定未来的方向,这不是对教育的莫大反讽吗?

只剩现实与功利

至于父母,身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陪伴著孩子成长,本应比谁都更了解孩子的兴趣与天赋,是协助孩子发展天赋,发挥所长的重要人物,是不是也常以教育之名,以一种叫“我都是为你好”的爱,做了完全相反的事呢?

为了物质上的安全感,以便将来的生活更有保障,不惜要求孩子先把天赋、兴趣晾一旁,让孩子相信“兴趣不能当饭吃”,“理想填不饱肚子”,“我们必须先要在不喜欢的领域成功,然后才有时间和精力去做喜欢的事情”,导致孩子越长越大,越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想做什么,能做什么;就算是知道,也不一定敢说。

在原该对未来充满憧憬与想像,跃跃欲试的年龄,就已经对未来失去想像,不敢对理想有所追求;在最有资本做梦的年纪,就已经失去做梦的勇气,只剩下现实与功利,不管天赋是什么,不问兴趣在哪里,只管选一条大人觉得既安全,又容易成功,而自己虽不讨厌,却又感受不到有热情的道路。多年之后发现并不是自己真正想要的,也不一定有勇气、有条件转换跑道。就算转换跑道的话,大家也会习以为常,理所当然地认为:“没有关系的,读的和做的很多时候都不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