宽柔以教,任重而道远跨时代的独中
2020/12/06 星洲日报/言路
~作者:郑美珍
在独中服务已经23年,从一个完全不了解独中办学,到今日担任独中校长,能一路走来,我认为主要原因还是兴趣和坚持。
毕业于国中和马来西亚国立大学,所接受的教育与独中课程和制度全然不同。刚到独中执教马来文,一个自己认为比较熟悉的语言,就这样开始了我在独中的生涯。虽然教的是马来文,但却能深刻感受整个校园和环境,都充满了中华文化的综合色彩。庆幸的是独中教育体系,并没有让我面对太大的文化差异冲击。多年在独中校园文化的熏陶下,更深入的了解中华文化的悠远博大,从而增加自身对华文教育的热爱。
23年前到独中执教,看到独中教学计划详尽,有条有理稳健有序的进行。此外学校对学生品德修养和中华文化素养非常重视,学生联课活动更是表现出众。刚担任老师时,就积极参与学校的筹款活动,看到大马华社对华文教育的支持与爱护,让我感受到独中在前进中并不孤单,而且在这片土地上坚持着并茁壮成长。
各独中的管理模式其实大同小异。我们重视策划,预算,执行和检讨,不时总结,与时俱进。我校的愿景是以要培养学生具有开明灵活的宏观思维,接受东西方文化差异冲击的胸怀,面对世界走向全球化的剧变和竞争中,先学会谋存、处事的应变能力进而兼善。学生的三语掌握和文化涵养优势,能够追求自己人生目标,实现理想。
独中百年华教历史,办学认真,加上有着优良的传统和传承文化与思想理念的特点,随着中文的普遍接受度越来越广,学生出路更光明,未来相信能继续吸引家长把孩子送到独中就读。除此之外,独中集合大众资源,以合理的收费办学,秉持开源节流的预算进行各项校务,让家长承担得起学杂费开销。独中办学特色,让我们能在这个私立学校如雨后春笋般成立之时,还能站稳且发展。
担任校长的这六年,热忱让我全勤投入学校行政工作,但是也占据了我生活中相当多的时间。除了教学工作,我们还需参与一些社交活动,为学校筹款。
带领一所属于所有新山华人华社的华文独立中学,让我背负重任。我本身喜欢一些新事物,打破一些传统思维,进行一些新的教学尝试。我也局部调整行政部门人员和业务,让他们尝试新的事物,学习和成长。我亲自带领学校培训小组,和培训主任们一起开会研讨,一起讨论老师们的教学和学生们的学习进展,从而掌握学校的实际教学情况。
在宽中20年,我深深了解学校的校园文化,老师也熟悉校长的处事方式和要求,互相配合,让教学工作和谐中稳健进步。
独中教改与素质教育如何可能?
2020/12/03 星洲日报/言路
~作者:李保康
独中的教改倡议及“素质教育”自上世纪末提出,历经廿余年推动,其间虽催生《独中教育改革纲领》、《马来西亚华文独中教育蓝图》及《马来西亚华文独立中学课程总纲(试行版)》3份重要指导文件,但究其实,各校具体落实之且奏效的并不显著。固有的课程结构、教育体系、教学内容、方法及评量机制、加上各校本身的管理思维、措施、师资条件等,都限制或拖慢了教改及素质教育的进程,甚至有“空转”的情形。故此,对于该如何加大力度或调整步伐,加快教改步伐,确保素质教育得以落实的种种反思与讨论于焉产生。
平心而论,《蓝图》在理论层面上已勾勒出未来独中教育的图像,而《课程总纲》则清晰规划出独中的改革方向。惟此二者一旦来到实际操作层面,却总是使不上力。实际上,我们无需过多置疑《蓝图》与《课纲》的前瞻性。反之,我们更应该着力于加强或改善以下方面:
其一、将教改的理念植根于每位关心华教者的心中。努力转变整个社会的教育文化理念,使普罗大众、家长、校领导(校董及校长)、教师,真正认识到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对“人”的培养,而非单纯的知识技能养成;使大家意识到教育成败系于“人”的素质提升与否,由理解至认同教改理念,进而给予支持甚至配合,使教改及素质教育落实到位。
其二、淡化应试优先、专业至上的社会观念,积极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与校园文化。校领导能侧重提升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言传结合身教,翻转旧有的教育理念和作风,使教师真正成为学生表率。此外,教师不能盲目追求教学法的灵活与创新,毕竟教学的成功与否,乃以学习的最终效果为评准,而非以方法和手段之更新为目标。
其三、改变僵化的考试制度为弹性多元评估。教育的对象既是个性鲜活的人,而非固定精确之产品,所谓适性扬长,唯才是举,未来的教育不能纯粹以考试作为评量的唯一手段。尽管当前部分学校已推行多元评量方式,但是奏效不大。特别是在新冠疫情下,学校被迫关闭无法正常教学与考试,学生的学年成绩(分数)评定该以什么为依据竟成了许多学校的大难题,这足以反映出教育者“考试至上”的思维定式依然存在,学校的多元评量机制匮乏,日常的准备也不充分。
其四、重视教育科研。各校本身以及统领教改重责的董总在内,都必须正视、鼓励及推动教育科研,设置相关机关开展各类教研,俾便掌握及发挥研究数据、成果,据此制定方略,对未来的独中教育起到支撑、驱动和引领作用。
其五、教改之余勿忘“学改”。昔往的教改将目光集中在课程、考试、师资、教材上,虽高倡“乐教爱学”,然对于学生究竟如何“爱学”却鲜有探究,即便有也是以老师的观点,力求方法的创新、内容的新颖等出发,未曾有过从学生的角度探索,如何把学习变成学生内心真正的渴望,摒弃“灌输填鸭”与“威逼利诱”,而是向学生展示各种潜藏的“美感”和“体验”,使学生内在油然生发出学习的激情。一场疫情,让我们体会到线上教学的不足,各种客观条件亟待改进,然而,我们也应当意识到,真正主导线上教学成败的还是学生自学的态度与能力。
其六、深化传统文化的传承,提升学生文化认同感。华族素来注重教育事业,自古以来就形成具有特色的传统文化教育体系,独中既以传承及弘扬中华文化为特殊使命,自当在这方面认真着墨,而非虚应故事、流于形式。更何况,透过文化传承与赓续,营造整体华社重视及弘扬传统文化教育的氛围与导向,使之融入民族心理深层与具体生活中,是保证独中生源不辍的重要手段,也是独中教育能否发展的根本前提。
实践出真知,细节定成败。独中教改首重理念,而正确的理念,还得有人真正理解且贯彻执行。惟其如此,教改才不会沦为画饼,未来的独中,也才有素质教育之可能。
探索素质教育的可能
2020/12/06 南洋商报/言论
~作者:朱键鸿
独中要办素质教育!这话从我还是学生时期,到现在已经成为了老师,还是正在进行式。
众所周知,独中教育走来不易。从60年代的对抗改制,到70年代的复兴运动,一路上披荆斩棘、步步为营。走到近年又因政治局势备受挑战,部分偏乡地区的独中更是面临生存危机。素质教育在独中怎么办?这问题在当代似乎更多了许多环境的变因。
惟万物不离本宗,独中本质上就是在办教育。回归教育的本质、做出教育的品质,就是素质教育之所在。那教育的本质是什么?我们可以这么想:孩子从出生到长大,学习意味着什么?学习作为一个人、一个在身心灵得以成长的人、一个可以生活在当下应对环境的人。这就是教育的本质。
3理念培养人才
我们来看看《独中课程总纲》对当前独中教育所要培养的人是怎样的?
3个理念:自主学习、沟通协作、社会参与。
从这3个理念对应出的9个人才图像是:懂得关爱自己、有知识、能够解决问题的人;懂得关怀他人、有团队精神、懂得沟通的人;心胸宽广、爱乡爱国、有永续发展信念的人。
从这里我们看到独中要培养的人,是一个从个性发展到连结他人、社群,再串联到整个社会、国家,从微观到宏观全面发展的人才。事实上除了整体的目标,各独中要能永续发展,还必须根据所处的社区与社群,打造出属于校本特色的人才图像。
素质教育要能实现,除了回到教育本质的目标,学校教育措施与活动的落实、课程与教学的推展、行政与老师的指导都要根据此目标前进才行,而往往这是最困难的地方。独中长期受困于以统考为主的评量,课程与教学大多被绑死在以考试为最终目标上,老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似乎是为了应付考试。再加上,传统独立的学科分野、大量的三语文和偏重数理,欠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设计,都是素质教育难以推行的因素。
统一考试虽能鉴别同年级中不同学术程度者,却不是最全面能检验教育成果的评量方式。如何让评量可以体现教育目标?更多元的评量方法、更专业的评量过程,以及与生活更结合的素养导向考题,需要被研发。
对此,改革考试制度已成为董总落实教改的重要一环。跳脱统一考试的束缚,不仅是素质教育的起步,更可能是独中摆脱统考文凭不被承认的契机。
同步还需改革学校的课程与教学设置,以及提升行政与教师的专业。资讯爆炸的时代,死记硬背的知识传授和一板一眼的听命服从已不合时宜。在充斥着各种资讯与议题的当代社会,需要的是以探究真实问题的课程教学。
在老师充分备课的专业引导下,学生从设定的真实情境中阅读理解所需的事实资讯、结合过去的生活经验,发展出对问题的深入追问和反思。过程中在与同侪的合作和师长的交流下,找出问题的最终答案。学生在过程中不只积累知识技能与素养,还需要与他人互动对话,并把找出的结果应用回社会情境中。
综观来看,从目标、评量及课程教学逆向思考,回到教育本质进行全面改革,独中的素质教育并不是遥不可及。
我们需要带着对教育本质的理想与信念,结合学校、老师、家长和各造的力量,一起携手努力,素质教育就不会只是口号,而是我们共同打造的志业!
读书成了贵族专利
2020/12/04 南洋商报/言论
~作者:方城
转眼,再次关闭学校,师生在家上网课又近两个月的时间了。
我们都知道,网课虽然有科技的协助,但它远远比不上实体课有效。就算老师给网课作业,拖延迟交甚至没交的学生都有!学生学习士气之低落,可想而知。然而,教育部各个部门仿佛听不见这些声音,反还不断逼迫老师想方设法制作各种网站或报表,让师生参与或填写,美其名是希望学生除了上课以外,还有机会参与其他活动。
出席率越来越差
接近年杪,学生的网课出席率越来越差了,仔细一问,才知道大部分学生,尤其家庭环境欠佳或家里兄弟姐妹多的学生,根本无法承担孩子一直上网课的费用。
我就有学生发网络数据不够的截屏给我作为证据。后进班级的学生,80%都去工作了,对他们而言,读书不读书都不再重要,在这个非常时期可以找到一份工作就不错了。他们更担心的是考完大马教育文凭(SPM)时,工作都找不到!
故此,老师一边厢拼命制作网课材料、制作各种各样的线上活动或网表,其实都只是让家庭环境好及自律的学生受惠而已。
那些被忽略的孩子,有谁来协助他们呢?不是每一家的孩子都像报章表扬的那样——为了上网课爬到树上,或走到大路边找“网络信号”的。也不是每一个家长都会为了让孩子上网课,省下自己买药钱的。我们有许多家长是为生活忙碌,对孩子是不闻不问的;也有父母是恨不得孩子出外工作,帮补家用的。这样一来,所有老师辛苦准备的资源、材料其实真的只让家里环境好的学生受益而已!
换句话说,疫情之下的教育仿佛成了以前的“贵族的教育”了,有钱有能力的人,才有机会接受老师的教导。这是我们乐见的吗?
我们的网上教学,走到这个地步,那还是“有教无类”吗?网上教可与实体教学媲美吗?与其命令老师花费时间精力去弄一堆网络任务,不如给老师留一些精力,让他们想想该怎么帮助那些因为疫情而就快失学的孩子们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