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2月11日星期五

【华教视窗】 ~ 1172

 独中教改:以国中情况为借镜

2020/12/10 东方日报/评论

~作者:张荣强

现今知识经济和资讯一体化的世界极需拥有高阶思维、创新、兼容、团队协作、能自我管理和持续发展等高阶能力的人力资源,为此,教育改革迫在必行来面对新挑战和要求。

《马来西亚华文独中教育蓝图》提出“乐教爱学·成就孩子”的教改目标不外期望独中能成为学生热爱学习,教师乐意教导的校园。这强调素质教育、以学生为中心的高阶思维教学及注重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措施与国中教改不谋而合。

例如,教育部于2017年推介《中学标准课程》主张以学生为中心、教师负责引导的教学,强调学生应自主学习和通过思考解决课业或生活里的问题。

独中教改提出课程内容应打破学科局限、课程实施强调横向交流与平衡、教材反映实际需要、重视非学术性课程或非考试科目课程的发展,以及更新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等。这些建议也是国中教改里《中学标准课程》的主轴。

为了提高教学效果,国中推介“21世纪课室”教学,取消整齐的座位排列,采用可移动性的课桌让学生分组来坐,鼓励学生通过合作和讨论来完成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此外,国中推展的“创意思维图”教学用意是让学生通过“创意图”更有条理地探索新知识,以逻辑的思维完成各项作业的挑战,而去年开始推展的“谷歌教室”则强调学生线上自主学习的重要。此等教改的手段能否达到预定的效果?而独中教改成效又该如何达至?

《中学标准课程》建议教师应充分合作,主动设计和创造反映学生实际生活的教材,这项措施无法得到教师积极反应。当然建议中知识应跨越学科局限,强调横向交流的课程内容等,如果已经编入教科书里,教师还是会积极的教导。显然,公务员工作制度和文化是促成部分国中教师教学态度不够积极,也意味著原有的教育工作文化无法革新。

独中教师少了国中教师较优渥的待遇,却有著传承民族文化和培育下一代的使命,这是否会促使独中教师更积极配合教改及乐教呢?

国中固然被公共考试主导著,教师视完成课程和准备公共考试为首要任务,教改建议以学生为主导的教学似乎成为选择性的活动,而“21世纪课室”也沦为空有的摆设。然而,独中采用比国中更深广的课程内容、部分学生需面对独中统一考试和大马教育文凭考试双重压力,实在不易摆脱应试教育枷锁,难以全面进行以学生为主导的教学活动,达至“乐教爱学”。

至于独中教改里要求学校重视非学术性课程或非考试科目课程的发展,让学习超越学科课程和考试的局限,这项建议的成效非得得到家长的认同和支持。一般华裔家长对鼓吹中的全能教育和素质教育总觉得有点欠踏实,他们还是期望孩子能在学习生涯中考好成绩为将来升学铺路。显然,教改的成效与社会价值观有著密切关系,积极向华社做宣导工作,对独中教改的成败有其重要性。

教改需从评鉴部分著手。国中加入校本评估、实行多元评鉴的中三评估、大马教育文凭考试增加了高思维和与生活实践有关问题的比例、大马高等学校文凭也归纳了课业的评分和给予多次性的评估尝试等,都是国中评鉴改革可取之处。

提升学生德育素养

同样的,《独中教改大蓝图》建议调整考科结构与评鉴模式、采用多元评鉴形式不外希望有关评估更全面和多元,然而,这与形成性评量还是有很大距离。当高中统一考试还是成为申请进入大专的主要依据,学生就很难不被应试文化影响著,我们唯一可做的就是持续性的评估和修订有关评鉴模式。

国中面对新课程的内容传达的问题,多层次的培训往往会使到讯息无法真正下达。很多时候教育部一个五天的培训课程到了学校只需几局钟就完成了,这可能造成老师无法把教改的真谛和内容传给学生。庆幸的是,独中采用直接培训的方法解决了教改讯息传达的问题。

此外,为了提升教师素质,独中教改倡导教师自主学习和开展教学研究,这相似于教育部要求国中教师必须参与某数目的课程培训,阅读书本或做教学研究等。然而,如果参与课程培训只为了达标就意义不大。

近年来,国中教师短缺的问题日益严重,除了安排上的问题,缺乏政府拨款,学校得自费聘请代课老师,这种情况似乎成为部分国中的新常态。少了站在最前线的教师去冲锋,又如何能谈教改的成效,但愿独中没有面对教师严重不足问题。

此外,教改需要经费,许多国中的设备无法跟上教改的需求。陈旧的电脑设备和不足的科学仪器使到教育部鼓吹提升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STEM)的目标变成纸上谈兵了。一些国中异族老师言谈中常透露出羡慕华文中学硬体设备上的优势。然而,郊区的小型独中也面对缺乏经费提升软硬体的困境,使教改难以贯彻。

为了提升学生的德育素养,国中所有科目教学和课外活动都必须灌输道德价值,并从去年开始实行每个月第四周必须在语文和史地科教导与道德价值有关的教材,这些新措施的效果还有待考验。比起国中,独中更有条件贯彻学生德育与身心发展的教改,《独中教改大蓝图》建议通过班级经营落实生活教育及善用校园环境来育人,这些向来是许多独中的强项,有助于提升学生德育素养。

总的来说,独中“乐教爱学”的教改目标能否达到预期的效果,有赖于教师的努力和付出,掌握好教改的真谛,推行以学生为主导的教学,引导学生自行学习,发掘他们的潜能,提升他们的态度、创意、软实力、通识和应变能力等素养,才可达全人教育的终极目标。然而,如何克服根深的应试教育文化为教改的主要障碍,独中教改是否会因社会价值的差异、宣导的不足和执行上的弱点而变调,成为老生重谈的课题?

 

迎向素养导向的独中教育

2020/12/09 南洋商报/言论

~作者:张喜崇博士

若说“素养”是近10年教育领域里出现最频密的一个词汇并不为过。

除了是国内外许多教育文件都使用的词汇以外,2018年《独中教育蓝图》也使用了“核心素养”,而2020年推出的《华文独立中学课程总纲(试行版)》(简称课程总纲),将原本的6类核心素养转化成9项,来描述独中培养人的内涵;甚至有学者认为“素养”翻译成CompetenceLiteracy都无法完整诠释“素养”的内涵,而建议直接用Sù yǎng 的拼音方式。

究竟“素养”何以如此神奇,竟然连英译词汇都无法表达中文的意思呢!这或许要追溯到过去半个世纪以来的教育演变。

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教育,重视知识的记忆,能够将大量知识背诵起来的学生,就是优秀的学生;那个时代的知识使用周期很长,学校毕业之后,所学的知识还可以使用很长的一段时间。进入世纪交替的时代,在上个世纪末,学校教育开始重视训练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随着电脑和行动手机走进了人们的生活,全球化和地球村的概念逐渐成形,教育领域开始意识到只是知识的存取已无法让学生走得远,学生要懂得运用知识去解决问题,遂提出了能力的概念。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1996年发布了《学习,内在的财富》这份具影响力的文件,其中学习的4大支柱:学会学习、学会实践、学会共存、学会成人,依然影响教育发展至今;也是在这个时候,独中教育提出了《独中教育改革纲领》,强调学生能力的培养。

迈入21世纪后的第一个10年,互联网技术突飞猛进,工业4.0也宣告AI智能和5G时代到来,这不仅颠覆了人类的学习行为,也让人力资源市场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教育价值判断

教育不仅是传授知识,也不只是解决问题,更重要的是要有价值判断,能够在海量信息中提取正确并对个人和社会有用的知识;同时,教育也要协助学习者发掘个人的专长特质,懂得发挥个人的优势和强项。素养导向教育就是因应这样的时代对全人素质的呼唤而产生的概念。

“素养”被界定为“一个人为因应现在生活和未来世界,所应具备的各种读写能力、知识、技能、人格特质、文化修养、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杨俊鸿,2019);也因为“素养”内涵的多元丰富性,故才会出现文章第一段提到的音译建议。这个时候,独中教育提出了《独中教育蓝图》,回应素养教育的需求,可以说是适逢其时。

理解什么是“素养”固然重要,但是如何落实素养导向的教育将是另一个极具挑战的任务。根据SchrÓder2015),素养导向教育的特点有三:1.不同于传统内容导向的教与学,素养导向教育重视学科全人品格养成的定位与功能;2.老师教的少,学生学得多;3.关注学生在一个真实情境中的实际表现。

独中《课程总纲》便是基于上述原则,将素养导向教育进一步贯彻在课程中;而最终落实素养教育的主战场——课堂教学,便是取决于教师对“素养导向教育”的体悟与领会,也是接下来独中教育改革的重点工作。

 

行管令下的教育反思

2020/12/09 东方日报/评论

~作者:陈逸飞

今年6月,当薇薇奥娜碍于乡区微弱的互联网电讯而毅然露宿山林间,爬树应考的事迹在网上传开后,顿时引起了国际关注。18岁的薇薇奥纳是沙巴马来西亚大学的学生,当时正修读科学系基础课程。原本再一般不过的学校教育,却因为一场疫情的爆发,课堂也随著行管令的颁布而被移植到网络上;传统的纸笔考试,也因而转为线上考试。本要检测学生对学科专业知识的掌握,测出来的结果,不仅仅是这位孩子的应变和在野求生的能力,更测出我国隐性的社会问题:教育的可及性及资源分配上的公平性。

根据教育总监哈比巴公布的数据,我国的行管令让全国1713所学校关闭,影响了超过500万学童的学习。虽然教育部推动居家线上学习,让他们得以继续学习,可是许多学童仍然面对客观条件的限制。根据官方数据,只有不及1/3的学生有个人、平板或手提电脑、52%的城市及37%的乡区居民有良好的网络连线,其余的人没可靠的上网设施条件。

教育总监也曾表示,教育部应对疫情冲击,将著重调整课程的学习成效,包括内容、教学法、评估标准等项目。可是,许多弱势的学童依然会因目前不健全的基本建设而失学。薇薇奥娜的经历虽然是个案,可是隐藏在事件背后的却是长期被社会漠视的教育资源分配不平等问题。

从最近国会所讨论的财政预算案看来,政府似乎有意增加乡区网络基本建设以及提升低收入群体上网的能力,以缩小差距。先是分配74亿令吉作为增设或维修电讯塔的预算,接下来有分配5亿令吉推动国家数码网络计划(JENDALA),确保430所学校能连接网络;再来就是分配15亿令吉资助800万低收入群每人180令吉的电讯消费。问题是在制定铺张的预算案或者是调整课程结构之余,政府是否曾深入思考过,面对疫情冲击,尤其是来自社经地位低微的学生们究竟需要怎样的教育与支持?

首先,教育是协助弱势学童脱离贫困、融入社会的关键途径。可是,这些弱势学生比一般学生面对更多如营养不良、居所不定、情绪压力、基本知识贫乏等方面的挑战,影响学习成效,仅仅提供入学机会并不足够。因此,有效地确认这些处于劣势的学童,并为他们专门拟定替代线上学习的方案,复学后额外辅助的学习计划,以及提供免费食物和营养,是教育部技术官僚与专家一项重要的责任。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

其次,综合考量学习模式以及学习环境改变而减少的学习机会之后,继续要求学生完成现有课程标准中的学习成果并不符合认知原理。无论学习成功与否,学生们在身体上、心理上、情绪上,都会面对多一层压力。重新寻找课程内容深广度的平衡,避免课程超出学生的负荷力,同时提高他们完成学业的机会,成了教育部当前的首要任务。正当我们面对疫情冲击,课程要确保学生有能力选择并维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协助他们学习自我保护,增强韧性,舒缓心理或情绪上的压力,以减少生活中的健康问题,而不仅是掌握学科专门知识而已。

再而,重新衡量学科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比重,以及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的相关性。与其要求学生继续学习各学科领域的专业知识,我们或许更需要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问题解决等能力导向的教育目标。与其坚持落实国家制定的中央课程,我们或许思考开放课程的可行性,让县教育局与学校落实与学生生活经验相关的校本课程,让学生们的生活知识或经验与学习联系起来。学生从生活中累积的知识与经验若受到肯定,对学生们的住所和社区,无论阶级,都可成为有意义的教育资源,而不是局限。

总之,教育的目的不仅是让学生学会学科专业知识,也不止是为社会培养专业人士以及有生产力的人。教育的目的,同时也应该是为了让学生在日常生活的处境中,即使是面对冲击和挑战,都具有不断学习、应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教育的目的,更是为了建立社会的公平。具备这种教育目标的课程,以及相符的教育资源,才是我们的学生,特别是成千上万位处境像薇薇奥娜一样的学生所需要的。教育部的政策,需要有更多层面的考量。

 

老黄的学习精神

2020/12/08 中国报/学习

~作者:郭史光宏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礼记.大学》

日前,第33届林连玉精神奖得奖名单出炉,我的老师黄先炳博士成为三位得奖人之一,作为学生的我们与有荣焉。然而,除了祝福,我想还有更好的致敬方式,那就是:学习其品格,传承其精神。也许,我们没办法像他一样,做那么多、睡那么少,也没办法如他一般,舟车劳顿、南下北上。但至少,我们可以向他看齐,秉持终身学习的精神,勇猛精进。

2009年,老黄请来中国特级教师杨屹,在关丹举办阅读教学研习营。为了让参与的教师们有更深刻的学习体验,老黄引入“公开课”模式,让真实的老师给真实的学生上真实的课,听课评课,交流观摩。据我所知,这种教研模式在当时是国内首创,大有开风气之先的意义。往后几年的教师研习营,都保持了“公开课”的教研模式,让参与者们在实际操作中开展专业对话。

2012年,从彭亨百乐县开始,老黄启动了“阅读教学公开课”全国巡回师培课程。课程中,他不只主讲“阅读教学的概念与实施”专题讲座,还身先士卒,亲自下海给小学生上公开课,提供课例让老师们评头论足。要知道,老黄是师范学院资深讲师,长期面向20岁以上的学员教学,缺乏小学课堂的教学经验。然而,他并未选择明哲保身,而是毅然跨出舒适圈,放下身段与老师们共同学习成长。东奔西走近十年,促成全国近80场“阅读教学公开课”。

2013年,老黄在实践的基础上进一步提炼观点,于“马来西亚华文教育回顾及未来方向”讨论会上发表了《推广常态公开课——我对教师专业成长的建议》工作报告,引起广泛关注。2017年和2019年,在马来西亚华文教育咨询委员会、马来西亚儿童文学协会和各方协力下,“马来西亚华校阅读教学大型公开课”成功举办。这两次盛会,中马两地名师齐聚一堂,同课异构,千余名教育工作者现场观课评课,论课辩课。

从引进到实践,从策划到推广,老黄都积极参与其中,几乎凭一己之力让“公开课”在马来西亚遍地开花。尤其难能可贵的是,“公开课”并非他所熟悉而擅长的领域,对他来说无疑是全新的学习和挑战。一路走来,老黄一直在行,也一直在思。要教师思维活跃,他引入了同课异构的概念;要学员积极参与,他融入了协作学习(cooperativeh learning)的模式。公开课前后的专题讲座,同样不断追求推陈出新,去芜存菁。

年初疫情爆发,学校全面停课,群聚活动停摆,师生学习也仓促从线下转到网上。即便如此,老黄依旧没有停下脚步。他积极探索网上教学的可能,利用法情学堂开办了网上佛学课程和中文母语课程,还策划了法情15周年的15场专题讲座。录音、录影、剪辑、直播……近耳顺之年的老黄向朝气蓬勃的学生请教,各种网上操作越玩越溜,网红之路似乎也越走越宽,真正是越老越精彩。

不管什么时候,老黄一直走在学习路上,对新知如饥似渴,对异见保持开放。看他上课,可以直陈其弊;读他文章,可以批评商榷;与他对话,可以平等切磋。我们在论坛上打过笔战,在辩课时有过交锋,在组织内部也偶尔意见分歧。然而,这一切都不影响我们的师生情,反而在针锋相对中深化了彼此的思考与学习。

“活到老,学到老”,老黄用多年身教,赋予了这句谚语最生动的演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