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政治依然当道
2020/12/06 光华日报/言论
~文:亦鸣
虽然巫统与土团党正发生争权夺利的现象,但在两党的政治斗争平息后,土团党、巫统、伊党及砂拉越联盟依然将组成一个绝大多数的联盟。大马政治依然由马来人绝对主导,而华印裔依然作为在野党的后盾,那么华印裔被摈弃在国家政治主流之外,似乎已经成为无可避免的政治局势。
由于华印裔对支持行动党成为代表这两个族群的政党毫无悬念,形成了华印裔与马来政党打对台。行动党继续取得狂胜,而国盟的马来政党则掌握了多数的国会议席,形成了马来人在朝,华印裔在野的局势。
上届大选,由于伊党扮演分散选票的角色,导致希盟内的政党在许多选区取得微差胜利。下届大选,公正党及诚信党将面对国民和谐阵线采取一对一的竞选方式,将来的成绩可就完全不同了。深信诚信党将会面对严峻的打击,希盟将进一步变得更加脆弱。
下届大选,将充斥着单元种族情绪的政治,没有几位马来领袖还在强调中庸政治。马来人倾向支持国盟政党,而希盟在没有敦马与安华的合作下,根本已经变成一个脆弱的阵营,可能就此一蹶不振。马来选民是非常现实的,既然打倒纳吉的口号已经成为过去,将来希盟已经没子弹可以发射,反对党已经无法在群众大会发表激昂的言论,过去的威势已经变成颓势。
由于华印裔依然倾全力支持行动党,结果将导致出现不平衡的现象,种族情绪变得更加高昂。马来政党以种族课题号召马来人支持,行动党想对着国盟痛骂不承认统考,却是激不起人民的同感,因为国盟说承认统考不是国盟的诺言。
华人想靠马华争取多一些国会议席,然后继续扮演缓和种族情绪的政治局势,也是一种奢望。国盟或国阵也似乎无视华人选票的重要性,马来政党决定放弃华人选票,对华人是一种隐忧,而华人似乎还陶醉在能够与种族政党对峙感到自豪,对于支持国阵马华是嗤之以鼻。
公正党对马来政党种族性课题的叫嚣也感到不是味道,于是对于推行中庸政治是裹足不前,呆在公正党的华印裔议员更是无法提起捍卫华印裔权益的课题。这些课题变得更加敏感,若是华印裔议员不断挑起捍卫公平及平等原则,那么将让公正党陷入困境。为了争取马来人的支持,公正党必须表现出是马来人的权力捍卫者,结果还是无法让各种族人民感到公正党提倡中庸政治。
公正党若是想成为领导国家的政党,就必须突出捍卫马来人的角色,不然在下届大选必然收拾包袱回家种番薯。华人期待华人议员争取利益,而他们也只能大呼小叫,有时候脚软了还站不起来,简直让华人感到极之无奈。
莫把拨款当施舍
2020/12/06 光华日报/言论
~文:杨式丰
华小制度化拨款,这项课题是从无设一个正式方案规定,长期成为政治上最具争论的事。经过朝野轮任政府后,我们看到的是,同样的问题,同样的以数目字来宣传政治目标。
我只想表示,华小从建国60年来培育的国家人材不胜其数,当中更有许多友族生,而华社捐献给华教的资源,同样给在华小受教的友族生共享,那为何每次拨款需争论谁给多谁给少?教育资源不是理所当然的拨给各校,填补教材和设备上的不足来培育国家人材吗?
如以教育法令来说,现有的华小都是获得政府资助的学校;即政府资助学校。根据“1996年教育法令”第2条的释义,华文小学都可以获得政府给予全部资助拨款,通常说的行政开销拨款及固定资本拨款或通常说的发展拨款。所谓的多给或已给,同样也无法处理全部华小问题。我们需更清晰的明白,拨款是培育国家的全民共同体,而不是把拨款当成施舍。
我们很感谢大家为教育作贡献,当外国已经在教育上为发展科技教育铺路时,讽刺的是,我国还停留在教育拨款上的争吵。几时才能突破成全民教育,迈向科技脚步,给大马变成为一个强国,无分种族的一起成长,目前还是一个问号。
我们更希望学校的拨款申请能交予各校董事部打理,从而更省更快及一劳永逸处理硬体设备上的不足,而不转向其它部门,来到学校的又不知是经过第几手的承包商,货又不对板,有理又说不清。
中央政府的华文教育拨款,其实可参考槟州政府华教制度化拨款,因槟州政府已经有一套非常好的系统化拨款,他们能准确的拨出所需的款项,同时也能拿到更省及更实在的承包商。多年来学校董事们在货比货,价比价的经验下,更清楚哪家比较实惠而找到更有责任感的承包商。
我们诚心感谢槟州政府多年来的华小制度化拨款,协助提升各华小硬体上的设备,让董事部不至于为了硬体上的问题忙及茫。这些帮助无形中也给槟州有些华小迈入了科技教育发展。科技发展和硬体提升面对一大笔费用问题,硬体的提升,有时拨款不一定足够,如何又敢想科技发展?当然有些华小设备状况好后,他们会往科技教育发展迈进。
所以,槟州政府制度化拨款间接带动科技教育效应,希望教育部及槟州政府能在提供硬体拨款同时,加入科技教育发展拨款,使这两项计划同时并进,培养更多的国家人材,而不是在你给少、我给多的政治课题上争论不休。
另外一项是抗疫上网课,其实这需要现时处理。无可否认,网课是抗疫期间最好的教学方式,但它并不是最正确的方法。除了很多家庭没电脑及智能手机外,网络上的不稳定,还有教科上的不足等,是必须着手处理的问题。我们看到的情况是,这些都还未真正处理好,尤其是小学生这块,更是最多问题存在。
在这里,我想提出3项建议;
(一)以电台教学代替网络教学。全部科目统一教导,而在国、华、印分科教。各校主科老师监管作业,如这方式行的通,受惠的小学生人数定增加;
(二)分年级回校。把风险降至最低,一星期有1,2天上课;
(三)乡区学生照常上课。这样才能有效确保在抗疫期间的教育,不会被荒废。
无可否认,在这期间教育上的变化,让大家措手不及。小学生们转变也非常大,今天我们无法预知疫情几时能过,但我们需为下一代考量,寻求更好的方式,而不是说疫情下是这样了,起码我们需稳住小学生有上教受教之心。
我所看到的是,学校的SOP比很多开放式地方来的更严厉、更完整,这次的CMCO好像只关闭学校,其它的没影响。学生在家未必100%无风险,他们家人出外工作,相对有一定风险,希望教育局能重新考量,还于小学生们一个正常教育的未来。
独中何以为独中?
2020/12/06 东方日报/评论
~作者:云天恩
11月24日,教育部部长拉兹吉丁指出,由于独中不在教育部管辖范围,因此下放给各源流学校的维修拨款,不会涵括独中。
此新闻一经刊出,即引起我国华文圈子热议,可见到底该不该给独中拨款的议题,早已成为一个泛政治化、泛道德化的命题,笔者看待此命题的浅见有二:一、独中本就是独立于体制外的私立中学,而且还是反建制的存在;二、独中拨款本就不是国盟的承诺、统考议题更不是他们会优先处理的议题。
首先,我们必须认清独中的本质:所谓独立中学,顾名思义就是“独立”于国家教育体系之外的私立中学。既然选择了“独立”,那就不再隶属教育部管辖,从此和国家教育体系分道扬镳,所以教长所陈述的言论在逻辑上并无不妥。
独中是反建制的象征,香港评论人郑立有一句拍案叫绝的名言:若要反建制,就应当脱离建制,而非成为建制的一份子。自《1961年教育法令》颁布后,催生了独中,而独中就是由不愿接受改制的中学所组成,可见独中的诞生及其反建制的宿命是密不可分的。
如果独中的办学成就得到国家的认可当然好,但即使得不到国家的重视,其实也不影响独中在大马的生存情况/条件,只不过今年疫情冲击颇大,许多独中都无可避免地面对各种财务困难,和体制内的学校相比,在筹集资源方面,独中会更为艰难。
以逆向思维看待
回顾历史,独中和华文国民型中学(华中)诞生的那一刻,其实是非建制华文中学与建制化华文中学的大分流,这意味著当时的本地华文中学必须面对招安与不招安的抉择命题:成为体制的一部分,或选择“自生自灭”。此问题困扰华社数代人,这其中深藏著华人徘徊在被边缘化或被同化之间的恐惧,今天的独中拨款可能因政党轮替而变得可有可无,其实也是这种困境的延伸。
华教课题, 尤其独中课题被摆上政治擂台,早已不是新鲜事,但必须认清一事:制度化拨款给独中是希盟的承诺(雪州政府仍有批准独中拨款),却不是国盟的承诺,根据西敏寺议会制传统,前朝政府无法约束当朝政府的施政,所以,国盟政府不给独中拨款也很合理,同时独中拨款本来就不在国盟的政纲配套内,即使有,也不会是优先处理的议题,这与国盟的成立背景及其价值观导向有关。当然,这不意味著民间就不能继续向国盟当局提出相关诉求。
我们需以逆向思维看待泛政治化与泛道德化的独中议题,才能避免被朝野任何一方情绪绑架,进而模糊了议题的焦点。惟有认识到独中何以为独中的本质、各党派的政纲配套之内容,我们才能看清事实的真貌。
林连玉精神奖
2020/12/06 星洲日报/东海岸
~作者:黄先炳博士
被授予林连玉精神奖,我以“被看见的感觉”作为感言。我说这份荣耀(若有)并非专属我个人的,而是全体前线华文教师的。这不是谦词,而是肺腑之言。
林连玉先生毕生的奋斗,就是希望华文教育得以在我国永续生存。颁发林连玉精神奖,就是希望林公的精神被看见,被延续。
华教的存续是不容易的,有赖许许多多的有心人出钱出力,前仆后继换取得来。若有天华社不愿意捐献华教,会是怎样的局面?最基本的硬体建设,最需要的物资和人力从何而来,如何延续?尤为难能可贵的是,这些捐献者除了是社会贤达之外,还有一些来自民间。他们含辛茹苦,靠自己的力量去募资建设学校,提供必要的资源,使华教得以生存。
由于贡献很具体,是相对比较容易被看到;要给予他们表扬,相对容易做得到。但延续华教生命的另一股力量,即那些诲人不倦、坚韧不拔的华文教师,稍不留心就忽视了他们的付出。因为他们接领薪金,对他们的付出便理所当然起来。
当老师不容易,当华文老师更难。大学的华文老师,不但要教学,还要考虑学生来源,想法设法吸引学生报读。中学老师何尝不也如此?中学华文已降为选修科,可考可不考。华文老师不但要鼓励学生报考,还得绞尽脑汁协助他们应考,以免因整体成绩受影响。他们付出的时间和精力,比一般老师还要多。小学华文老师相对比较幸运,因为华小仍存在。但要使母语生命延续,又岂是一件易事?
如此翻倍付出心力的工作是不讨好的。如果有中文系毕业的老师不愿意教华文,我们也不好太过苛刻,谴责他们;但如果愿意承担起来的,我们是应该看见,并给予适当的关心与勉励。
作为一线老师,所付出的被看见,感觉是很美好的。华文老师应该被看见,林连玉精神也该被看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