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师教学之联想
2025/11/09 南洋商报/言论
~作者:方城
随着近日校园问题白日化,解决问题的压力就越大,于是,教育改革似乎就成了改变现状的唯一方式。
教育部长日前公布的两个老师同时授课的新闻就在社媒上引发热烈讨论,还制作了许多尽讽刺之能事,还让人忍俊不禁的图片!
我们其实都知道,任何改变都是需要时间的,教育更是如此。
教育制度三年五年一改变,肯定是无法看见效果的,反而还会让教师意兴阑珊。毕竟,老师其实和学生一样,一旦缺乏成就感,就不会有继续前行的动力!教师这时候更偏向于选择明哲保身、不敢教、也不敢罚,导致师生关系少了温情。
没有温度的课室,很多时候就像没有爱的家,会让人时刻想逃,难会有专注学习的心志,动辄想放弃生命者时而有之!这绝不是危言耸听,毕竟学生群中很多被压得透不过气却还是选择不说。
话说回头,教育部长建议的双师进课室教学的建议,的确让人觉得匪夷所思。首先,如许多人提到的:师资足够吗?为何是两个老师进班就可以照顾到每一个学生?如果教师的资源真的如此充足,为何不把那班的学生分成2组,让两个老师个别去教呢?毕竟,在同一间课室,面对两个老师,学生如何能专注呢?
教学方式须协调
或许教育部过后会发布更好的进行方案,但如今单凭想象,我认为:两个同时进班的老师必须要有一段时间培养默契,教学方式也必须要多次协调,才能成事。也许,往好方面想:这种方式可以促进教师间的良好的竞争,但是如果老师还是如现在般有一大堆校内校外任务需处理,能够不能够找到时间来讨论教学目标、方向及课题就已经是一个大难题了。
再说,两个被“凑在一起”的老师教同一班是不是可以和平共处,也是一个有待解决的顾虑。届时,用一年的时间去策划,仓促进行的这双师授课计划,恐怕除了引来诟病,其效果还不显著,最后落得浪费时间及人力资源的后果而已。
我们常听人说:“双喜临门”,此次校园课堂“双师入门”,会不会擦出什么火花?就让我们拭目以待吧!
教师退休潮的启示
2025/11/08 《光华网》
~作者:孙意志
教育部最新的数据显示,我国每年约有5000名教师退休或提前退休,其中有些是服务超过30年的资深教育工作者,也有不少因健康、家庭,甚至对教学热情下降而选择提前离开。
教育部长法迪娜指出,教育部不会阻止教师退休的申请,但会针对“失去教学兴趣”等情况进行审查。她同时强调,当局正持续进行教师补充工作,并已在解决夫妻异地与调职申请方面取得进展。
乍看之下,教师退休似乎是自然的人事循环。然而,每年有5000名教师离职,其中不少是选择提前退休,这背后其实反映出教育体系的结构性疲态。
在过去10年,马来西亚教育体系经历了多重挑战,包括课程改革、评估制度调整、数码化教学的转型,以及行政负担的增加。这些改革原本旨在提升教育质量与现代化水平,但在执行过程中,却让教师承受了巨大的心理压力。
教师不仅要面对学生学习差异扩大、家长期望升高,还得在教学与行政之间奔波劳碌。这种高压与高耗的工作状态,令人身心俱疲。
因此,教师退休潮反映的,不只是年龄问题,而是教育体系对教师长期职业支持的不足。教师缺乏持续专业发展的机会,也缺乏心理健康的关注与支持。教育部若仅
靠补充新教师来应对,恐怕难以真正缓解问题。因为填补空缺容易,但重建教学经验与教育信念,却要花上更长的时间。
更值得关注的,是这股退休潮所造成的经验断层。那些即将退休的教师,往往深谙学校文化与教学经验,对学生背景与校园生态了如指掌。当他们陆续离开,而新教师尚未站稳脚步时,学校便容易出现真空。
教育政策的核心,不应只是人事管理,而应是人才培育。一个良好的教育体系,必须让教师愿意留下、乐于教学,并在教育工作中不断找到意义。为此,教育部可从几个方向着手。
首先,应为教师建立多元的职业发展路径,让资深教师能转型为导师、顾问或课程研究团队的一员,而不是被动等待退休。其次,应提升教师专业培训,尤其是在数码教学、课堂心理辅导和教育研究方面。第三,应改善教师工作条件,减少不必要的行政负担,让教师重新专注于教育的本质,即教学与育人。
这项数据也显示,教师流动已成常态。但如何让这种流动不变成流失,才是教育政策必须正视的核心问题。唯有从教师的角度出发,理解他们的疲惫,倾听他们的心声,并给予他们重新燃起热情的条件,才能真正对症下药,解决问题。
曾经的铁腕校长
2025/11/08 星洲日报/东海岸
~作者:李秀云
我记得曾写过一篇名为〈铁腕校长〉的文章,同事还特意把剪报送给我。当时的我,以笔名投稿,不是害怕被人知道,而是单纯想像其他笔者一样,让文字自己说话。
多年过去,如今我以真名投稿,其实也无所谓了。尤其是退休之后,再在报章写稿,也不会被校方禁止。
对于一位写作者来说,许多文字的书写,都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不是随意而为。多数时候,都是以个人的立场去书写;有人认同,也有人不认同。有些文字确实很伤人,因为“听者有意”。
那位校长确实是一位严格的人,老师们已经习惯了如何处理事情,所以大家也相安无事。
这也许正是许多老师所期望的——不要增加太多额外的工作,只要照常完成职责就好。我经历过五位校长,每一位都有不同的作风,老师也必须随着校长的风格去适应。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责任:校长管理学校,老师管理课室,家长管理家庭。我们共同在打造一个优良的教育环境,为的是培育下一代。尤其是华校,更需要社会人士的协助,才能建设良好的学习空间。
家长们也很配合,不但出钱出力,对老师更是尊重。大家都明白,唯有互相合作,才能把学校办好。
我记得中学时代,校长和副校长都极为严厉。那时的学生纪律问题层出不穷——群殴、抽烟、赌博、欺骗,甚至约邻校学生打架。只不过当时资讯不发达,许多事情都能在校内处理。学校就是一个小社会,而校长就是这个社会的管理者,教育学生如何做人。
跨越千禧年后,校长的作风也逐渐改变。或许上一代的校长,也未必能适应现在的教育环境。许多曾经严厉的老师,要放下他们一贯的作风,谈何容易?
许多人呼吁把藤鞭归还给学校,但真的适合吗?如果教育已不再单纯,那藤鞭归来,又能解决什么?教育的意义从来不在于惩罚,而在于引导。谁还想再扮演铁腕校长的角色?
二老师一课室,大马准备好了?
2025/11/09 星洲日报/大柔佛
~文:张孳璘
教育部宣布从2027年起一堂课两名教师,这个模式听起来非常理想,也与部分先进国家的教育趋势接轨。然而,在我国目前的教育环境下,这项改革或许来得过快,执行层面仍存在不少挑战。
两名教师同时教课,表面上能让课堂有更多互动,但教师人数是否足够?若教师不足,学校可能得延长教学时段,或安排同一名教师兼顾多个班级。
这只会进一步增加教师的工作量,因为除了日常教学,教师还需批改作业、准备教材、带领课外活动及处理行政事务,长期下来将造成极大的身心压力。
教育改革不能只停留在“多两个人”的表象,更重要的是,教师是否有足够时间、空间与配套落实优质教学。
其次是资源与基础设施,当年政府为一万多所学校推出网络学习计划,让全国学校全面上网学习,但落实过程中出现网络速度不稳定、设备陈旧、教师培训不足等问题。
时至今日,城乡之间的数字化教学差距依然存在,若基础设备仍未完善就贸然推行“双师课堂”,学校与教师可能反而陷入更大的执行负担。
再者,课程模式也需谨慎评估,把不同科目融入同一堂课,如英语与科学,或英语与音乐结合,确实能让课程更具创意,但并非所有学生能适应,尤其年纪较小的学生,更需结构清晰、节奏稳定的课堂。
若课程内容转换过快,两位教师轮流讲授而缺乏明确分工,容易导致学生分心、理解困难,甚至出现学习成效下降的情况。
这类共同教学模式在国外或许有成功经验,但教育体制、教学文化与资源条件因国而异,未必能直接套用在本地学校。
任何教育改革都须以实际可行性为前提,而非单纯复制他国模式,若师资培训、教学空间与资源分配未成熟就全面推行,可能造成教学品质不稳、师生负担加重等副作用。
教育改革的重点应放在循序渐进与系统建设,与其急于落实新制度,更应先确保全国学校的数字设备、网络系统及教师培训达到完善水平。
只有当大多数学校具备稳定的网络环境、完善的课堂设施及受过充分培训的教师,双师制的推行才能取得理想成效,教育的目标不是追求速度,而是追求扎实的质量。
教育的本质也不应只聚焦知识传授,近期的校园事件提醒社会,孩子的品格、道德观及公民意识同样重要。
尊重、守纪律、体谅他人与承担责任,这些价值观才是社会安定与国家进步的根基,若要让教育更具意义,应让价值教育从学前阶段就开始落实,并贯穿各科教学。
教育关系到国家未来,也是社会前进的动力,任何改革都需稳健规划与周全准备,唯有打好基础、循序前行,才能确保每次改革都真正带来进步,而不是增加负担。
教育的路不在于走得快,而在于走得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