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改革不似“煮快熟面”!
2025/11/15 星洲日报/花城
~作者:李国辉
教育部长法丽娜宣布将在后年,即2027年推行一堂课两位教师的“共同授课”及融合科学、音乐等的“跨学科教学”的新模式,以显示昌明政府欲改革教育模式的决心。
教育部推行的此项新模式,宗旨乃欲减轻教师负担,提升课堂质量,让师生的教与学更具互动、活泼生动与多元性,并颠覆了以往教育制度把教师训练成独立个体,现今欲把他们共教共习,这需有系统的专业发展机制来重塑思维。
然而,教育部提及“共同授课”却没提及“共同学习”模式,学生听了两位老师讲课,是否让他们有透过思考及讨论,以解决生活中面对的实际问题及有机会参与学习活动,以培养他们思维的创新与判断能力?
教育部推行的“共同授课”与“跨学科教学”的原意及出发点是善意的,以跟上时代的步伐及需求,但是对许多普通老百姓来说,每当教育部换了部长,新的教育部长总会推出新的教育政策,看似有创意又创新,但最终却往往有“太思想化”、“太理想化”或因实际的执行不力及欠缺监督力而歪离了原意,最终宣告失败收场。
目前仅剩下一年余的时间,教育部宣布的新模式,是否已准备好了全盘具体实践计划?包括课程纲要的调整、充足师资的准备及足够的经费等等,人民不希望再看到部长揠苗助长及以蜻蜓点水似的初步概念就仓促宣布有关新模式,让人民对新政策产生种种疑惑。
最近教育部的一项数据显示,从2022年至2024年,全国共有约1万5000名教师选择提早退休,原因包括部分教师对教学失去兴趣、需应对繁重的教学任务及来自家长和教育官员的有形或无形压力,以及自身健康状况欠佳等,尤其是近期发生的两名教师因鞭打学生而被家长告上法庭的事件,更让教师们感到沉重,也彻底浇熄了许多尽责、认真教师的热忱,促使他们萌生退休或离职的念头。
无可讳言,教育确实是一条巨龙般的价值链,上梁若不正,下梁必然歪斜,因此教育部门领导人的素质与品行尤为关键。然而,本国一所国际大学中一位自称教授级的讲师,却早在数年前的播客节目中宣称,古代马来人具备超自然的“飞翔”能力,并曾将此特异功能传授给中国人。如今,这位教授老毛病复发,言论更显夸张,竟声称“古代马来世界的全球影响”,称罗马人曾向马来人学习造船技术,其所谓证据是马六甲附近发现的13世纪沉船,同时又将古代煤铁炉遗迹解读为马来人曾向维京人和俄罗斯提供铁料。
这位自恃言辞夸张的教授这次却自打耳光,该大学学术员工协会已公开要求校方对其采取适当行动,因为她的言论已违反了道德与学术规范,并对大学声誉造成影响,可想而知,在这样教授的指导下,学生将来又怎能有卓越表现呢?
因此,我国教育部今后凡推行任何政策之前,不应只顾及宏伟的方向,而忽略了执行层面的技微细节,可否推展的运作方式,而不是为了欲创新改革似煮快熟面般,仓促地揠苗助长,最终草草了事,尤其政治人物可畅所欲言,但改革政策一旦颁布了,须有周详计划去执行落实,否则受痛苦劳累的又是那群默默耕耘为教育奉献的老师们。
学校不能出现“放弃学习”氛围
2025/11/14 星洲日报/言路
~作者:何正字
尽管政府多年来努力推动外语教育,也多次强调英文为国际竞争力的关键语言,然而学生却对学习英文等外语,表现出冷漠无视,甚至“放弃”的态度。
目前就有一名英文老师在社交平台发文,感叹自己所教的中一班学生英文测验全数不及格。其中最高分不过9分,甚至有学生是直接交白卷,情况让人感到震惊和忧虑。
我们要关注的是,这不是一个班级的问题,也不是仅仅几名学生不努力的个别现象。这种现象绝非偶然,而是系统性问题的征兆。这其实亦是一面镜子,反映出了我国教育体系深层的隐忧。
“放弃学习”并不只是暂时的懒散,而是一种心理状态的崩塌。当学生不再相信“学习能改变命运”,教育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让人不安的是,这种冷漠并非源自学生天生的惰性,而是一个系统共同造成的结果。
一个国家的未来,建立在年轻一代的学习意愿之上;一旦当学生集体对学习失去兴趣,就意味着国家竞争力也将随之滑落。
因此,我们对学生学习英文或外语上,表现出如此敷衍的态度,不免深感担忧。因为这些未来的栋梁对学习英语毫无意愿,则我们要如何培养出具备国际沟通能力,与拥有全球宏观视野的国民?
学生“不在乎”的背后,是整个教育系统和生态弊端的具体投射。从课程内容到教学方式,从家庭支持到社会氛围,我们在文凭至上的僵化观念下,已在不知不觉中削弱了学习的价值。
教师努力尽责,但往往被行政负担压得喘不过气;学生被动学习,只为考试而非求知;家长期望成绩,却鲜少营造学习的动力与环境。在这种价值观的思维循环下,只会让学生找不到自己的学习兴趣,从而对一些课业产生抵触或消极学习心态。
虽然如此,我们却绝对不能容许这种“放弃学习”的文化在学校发酵。需知道教育不只是传授知识,更是塑造青少年心态与人生价值观的过程。
一个国家的未来,建立在年轻一代的学习意愿之上;一旦当学生集体对学习失去兴趣,就意味着国家竞争力也将随之滑落。
政府必须严肃看待这起事件,并责成相关部门重新检视语言教学政策,务必让课程更贴近生活与实际沟通需求,而非“纯学术性”的强调语法与考试技巧。
任何一个教育危机的出现,都从来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但倘若今天仍然选择忽视,那么明日的代价将会是难以承担的。
学生英文零分,不是个人的失败,而是国家教育警钟的敲响。唯有正视问题、改革体制,重建学习的意义,我们才能确保孩子的未来不被“放弃学习”所吞噬。
入学年龄考量
2025/11/15 南洋商报/言论
~作者:曾达威
教育部长法丽娜宣布,教育部将成立特别委员会,研究让五岁儿童上幼儿园、六岁入小学的建议。这项构想源自第13大马计划,旨在让我国教育体系与国际接轨,优化儿童学习起点。
在国际上,各国小学入学年龄存在差异。例如,日本通常为儿童满六岁那年入学;芬兰则为满七岁的儿童开始义务教育;英国的小学起步年龄约为五岁。澳洲各州情况不同,但多数须在儿童年满六岁那年完成登记。
各国的课程安排亦有差异。一些国家在低年级更强调游戏化学习与社会互动,以帮助年幼学生适应学校环境。
荷兰学者利用入学门槛制度进行研究,发现晚入学的学生,在小学结束时的学业成绩普遍较佳,并更有可能被分配到较高能力组的中学课程。
城乡教育资源存差距
研究指出,这一差异可能与儿童在较成熟阶段进入学校所具备的认知与情绪准备有关。
瑞士学者的另一项研究发现,那些在同一年级中年龄较小的学生,被评定为具有特殊教育需求(special
educational needs)的情况约比同班中年龄较大的学生高出14%。
研究指出,这种差距并非源于儿童原有健康问题,而是反映出较早入学者在认知和情绪发展上尚未完全成熟,因此在学校环境中更容易被识别为学习或行为问题。
回看我国,若实行六岁入学政策,确实能使入学制度更符合国际趋势,但也必须面对一系列挑战。
首先,城乡教育资源仍存在显著差距,部分地区学前教育覆盖率有限,若统一入学年龄,弱势儿童可能处于不利起点。
其次,小学教师是否具备应对低龄学生的教学能力,也是关键考量。再者,许多家长仍认为,孩子在学前阶段多一年的“童年玩乐”有助于确保情绪和社交稳定性。要如何说服家长接受提前入学建议,也相当考验从政者智慧。
从宏观角度来看,在讨论入学年龄时,教育政策应当放眼更长远的生命历程。随着人均寿命延长与平均受教育年限增加,人生学习周期正在被延长。
过去人们可能在20多岁完成教育并进入职场,但如今终身学习已成常态。既然人生轨迹被延伸,入学年龄是否必须一刀切地提早,也值得深入审视。
提早入学须各方配合
提早入学是一项影响深远的制度改革,需要科学证据、教师培训、课程衔接与家庭的共同配合。
若政策推进过快,反而可能对儿童带来负面影响。
我相信,教育部会先评估这项政策对儿童学业表现、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性的综合影响,考量周全后才做出决定。
长话短说,教育的成效不取决于孩子几岁开始上学,而在于他们是否在适当时间、以充分准备的状态,进入一个能支持他们成长的学习环境。
共同授课模式是否已经沙盘推演?
2025/11/15 星洲日报/大柔佛
~文:何华强
教育部长法丽娜宣布,教育部将从2027年起,在中小学全面推行“共同授课(Co-teaching)”模式,即每班配置两名正式教师同步教学。
不出意外,这项宣布引起民间反弹。
民众的疑虑,还是担心是否有足够的教师、经费是否充足、偏远或资源欠缺的学校又如何、两位同堂教师的角色分配和运作等。
民众会产生这些疑虑,主要是对教育部的信心问题。
因为,教育部长在谈及共同授课模式时,说的都是美好的愿景和成功的结果,却没有详细说明落实时可能面对的问题和应对方案。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任何事物都是一体两面,有利自有弊。
因此,在推行一项政策前,若负责单位没有沙盘推演,超前布署,预设可能出现的问题,以及拟定解决方案,等到真的出现问题,从从容容也会变成连滚带爬。
若共同授课模式只因为没有事先布署,排除和解决可能出现的问题,最终导致失败,被撤换的部长、官员双手一摊,推给继任者解决,赔上的却是孩子的前途和未来。
共同授课模式并非我国独创,国外有许多例子,但是国外的模式也不是一蹴而就,是经过长期的磨合、调整,去芜存菁,才慢慢建立稳固的制度。
若只是复制国外成功案例,并直接套用在本地,不考虑国内的师资、资源等各种情况,生搬硬套的模式到时可能“水土不服”,一番好意最终草草收场。
此外,当大家把共同授课模式聚焦在学生身上的同时,也不要忘了作为执行者的教师,没有他们的付出,这个模式无法成功。
只是,对于负责授课的教师,共同授课模式是减轻,还是加重他们的工作负担?
教师如今除了基本的备课、授课、批改作业,还得评估学生的学习表现、负责各种文书工作,有时还得筹办活动等。
若是担任班主任,还得管理班级事务,如学生的出勤、纪律、心理辅导等,有些时候还得与家长沟。
如果共同授课模式为教师带来的是更多的课余工作、更繁杂的文书工作,目前已身兼多职的教师,是否还有余力承担?
别让教师的教书热忱,被一堆文书工作等繁杂事务给消磨殆尽,沦为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得过且过的教书机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