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文化薪火 唤醒教育良知
2025/11/13 印度尼西亚《千岛日报》副刊
– 作者:慈 慧
在多元种族与文化交融共存的印度尼西亚社会中,华人前辈以勤奋刻苦,重视教育,以语言为根,以文化为本,是印尼社会不可缺的中坚力量。然而,在快速变迁内时代洪流中,这股根脉之力,却逐渐面临流失的危机。我们常听见令人唏嘘的现象:
说中文,不是华人.说华语的却不是自己家中的孩子,这不仅是语言的缺席,更是文化认同的失落。
许多华人子弟,不会说中文,甚至不认识自己的中文名字。有的家族沉醉于经济的丰足,与物质的享受,忘记了教育的根本,忽视了文化的延续,眼见孩子们沉迷虚拟世界,不思进取,中文更是日渐生疏,仅能以印度尼西亚话,英语沟通,缺乏文化认同感,岂不可悲!
令人扼腕的是,印度尼西亚土族子弟,在各种公共埸合,以流利中文演讲丶唱华语歌曲,展现了卓越才华。他们到中国留学,传承我们的文化,他们明白,语言就是竞争力,是打开未来的大门。他们积极学习华语,善用中文作为第三语言,打开人生舞台。
华人弟子却在自己民族的文化领域中集体失声,这不只是语言的流失,更是文化根基的动摇。
我们的子孙失去了中文,失去了文化认同,几十年后,将失去在印度尼西亚社会中竞争与沟通重要筹码,他们将如何立足?更可能被主流文化边缘化,沦为文化的外人!
文化是民族之魂,教育是希望的光,语言是文化的血脉,是民族的灵魂,文化不存,身分从何而来?语言不识,缘承又何而立?
文化失根比经济贫乏更令人痛心。如果我们的子孙,不再熟悉自己的语言,不再理解祖辈精神,那我们与“根”的联系、也将愈来愈远。唯有从根做起,方能立足世界迎接未来。
我们呼吁所有的家长,请放下片刻的享乐,陪伴孩子们走进中华文化的殿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一言一行将塑造下一代的志向和品格。不教不育,将来他们如何在多元社会立足?又如何承续中华文化千年的精粹。我们更不应忘记祖辈在印度尼西亚开枝散叶,华族能有今日的地位,靠的还是教育之光与文化自重,我们要守住这一份文化薪火,不容熄灭。
我们呼吁与责任丶行动层面,在家庭中多以中文沟通,潜移默化中,让语言成为生活的一部分。
在学校与社团鼓励学生说中文、写中文,让下一代接触华文的机会,积极营造中文的学习氛围,提升兴趣与信心。不要让华语只停留在课本上,更重要让它活在对话中代代相传。
鼓励下一代不只听懂,更能读写与思考。惟有语言活在生活里,文化才不会在岁月中流逝。
文化不存,何来身份,语言不识,何以传承?
让我们别让懂中文的不是华人,说华语的却不是自己的孩子尴尬继续上演。
醒来吧!为我们未来,也为子孙后代还能骄傲地说,我是华人,我懂中文,我懂文化。
让我们齐心协力,不让下一代在安逸中失根,在繁华中迷失。守住文化薪火,传承语言力量,挽救下一代华人子孙,不曾落伍,刻不容缓。
愿我们携手点亮文化的灯火,让华语之声,在每一代人的心中长鸣不息。
让我们的子孙,不只是印度尼西亚的华人,是懂中华文化的印度尼西亚人。
援柬教师作文教学之路
——以笔为媒,传播中华文化
2025/11/12 柬埔寨《柬华日报》副刊
~作者:【广肇学校 侨办老师】阳 灵
作为一名援柬中文教师,我深知自己肩负着用文字传播中华优秀文化的重任。支教近三个月来,我一直在努力探索如何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让他们真正爱上作文。
“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写作不仅仅是一种技能,更是一种表达自我、传递情感的方式。然而,对于许多学生来说,作文却是一件令人头疼的事情。他们害怕写作文,每次写作都备受煎熬。为了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大部分学生选择直接使用人工智能工具,而少部分自己写的同学也往往语句不通、情感匮乏。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首先需要让他们明白作文写作的意义。在第一节作文课上,我没有按照教材安排授课,而是讲述了自己和儿子之间的故事。儿子处于叛逆期时,半夜不睡觉偷玩手机,被我发现后,我狠狠地打了他一巴掌。那一夜,我们都没有睡好。说教在这个时候显得苍白无力,于是我提笔给儿子写下了长达十页的书信,题目是《儿子,我为什么打你》。这封信无声胜有声,儿子含泪读完后,仿佛瞬间长大了。这个故事我是含着泪讲给学生听的,因为真情实感最能打动人。我想通过这个故事让学生明白,有时候文字的力量比口头语言更有力,这就是写作的意义。当我讲完这个故事时,我看到好几个学生眼中也闪烁着泪花。接着,我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学会用眼睛和心灵去感受生活中的美,拿起笔记录下生活中的酸甜苦辣和自己成长的经历。很多学生都点了点头。
在接下来的作文教学中,我积极鼓励学生将观察到的人、事、景、情写成文字,并向柬华日报投稿。学生们开始用文字赞美吴哥之美、记录教师节和中秋节的美好与快乐、回忆和爸爸妈妈在一起的幸福时光、感悟汉字之美、关注社会现象并对不文明行为说“不”……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发现了生活之美,鞭挞假丑恶。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投稿的数量越来越多,参与人数也越来越广。每当有同学的文章发表时,我都会在班级里大力表扬他们,并鞭策他们继续努力;对于那些暂时没有发表文章但积极投稿的同学,我也给予更多的鼓励和支持。在榜样的带领下,越来越多的同学参与到作文写作中来。虽然最初他们写的文章存在各种问题,但我始终积极鼓励他们修改完善,利用人工智能辅助工具或同伴互评等方式提高写作水平。渐渐地,学生们不仅掌握了作文写作的技巧,更重要的是学会了观察生活、体会文字的魅力。当他们的作品出现在报纸或校园网页上时,那种成就感点燃了他们的写作热情;而家长看到孩子们的作品时所表现出的骄傲和欣慰更是激励着他们不断前进。
此外,“大使杯”作文比赛也为培养学生写作水平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我先从思想上帮助学生减轻心理负担,告诉学生:“比赛的意义不在于获奖,而在于成长。备赛过程中习得的技巧、感受到的中柬文化交融、培养的社会责任,才是最珍贵的收获。”我希望他们能用文字讲述柬埔寨的故事、中国的文化,为中柬友谊添砖加瓦。
作文教学之路充满挑战但也充满乐趣。看着学生们从畏惧写作到主动提笔,从完全依赖AI到真情流露,我深感欣慰。作为援柬教师,我愿继续以笔墨为媒,帮助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美好事物,勇敢面对成长中的烦恼,并且拥有足够的勇气去迎接未来的每一天。同时传承中华文化精髓,让更多人感受到汉字的独特魅力所在。
老师就像那坚毅的摆渡人
2025/11/12 越南《西贡解放日报》
~作者:【文朗学校】 陈敏萍
十一月轻轻地来了,带着微凉的风和洒满金黄阳光的树荫,弥漫着一缕缕感恩的气息,温柔地飘荡在熟悉的校园里。
在这段最美丽的时光里,我们再次想起了老师—— 那些“平凡而不平凡,普通而伟大”的人。老师没有披上耀眼的铠甲,也没有显赫的功勋,但他们却是默默奉献的英雄。一日复一日,他们播撒知识的光芒,用爱与奉献滋润一代又一代学生的心灵。
在播种知识的旅程中,老师就像那坚毅的摆渡人,默默地带领我们渡过波涛险阻,打开通往广阔天地的大门。老师的每一节课、每一个微笑,都是阳光,温暖我们的心。
“11月20日”越南教师节越近,我们越想停下脚步,回望那一路走来的时光。在每一个成长的足迹中,都印着老师辛勤的身影。谨向各位老师以及学校的叔叔阿姨们致以最真诚的祝福:祝您们平安健康,永远保持对教育的热情,让每一天到校,都是一次播撒爱的旅程。
教育光谱中的生命启蒙
2025/11/12 越南《西贡解放日报》
~作者:【忠义学校教师】 李秀珍
在袁枚“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的诗意背后,隐藏着千古教育哲学中最为深邃的命题——生命的平等尊严与个性化绽放。这句诗不仅是对弱势群体的励志与安慰,更是对教育本质的精准隐喻:每个生命个体,无论其天赋禀性如何,都蕴含着不可替代的价值与独特的绽放可能。
孔子早在两千年前便提出“有教无类”的教育理念,打破了“学在官府”的阶级壁垒。《论语·述而》中记载:“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只要履行了基本的学习礼仪,孔子便不拒绝任何求学者。这种开放的教育观,与“苔花如米小”的生命观形成了跨越时空的呼应。在孔门弟子中,有出身卑微的颜回,有性格各异的子路、子贡,孔子并未试图将他们塑造成同一模式,而是根据各自特点因材施教,这正是对“也学牡丹开”的生动诠释——不是要求苔花变成牡丹,而是让每个生命都能以最适合自己的方式绽放。
从教育的角度看,“苔花”意象揭示了教育的本质不是制造同一规格的产品,而是唤醒每个生命内在的潜能。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个体的智能体现、学习风格、发展节奏存在显著差异。哈佛大学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证实,人类至少存在八种相对独立的智能类型。这意味着,传统的单一评价体系实际上是对生命多样性的漠视。孔子之所以能培养出“德行:颜渊、闵子骞;政事:冉有、季路;言语:宰我、子贡;文学:子游、子夏”等各有所长的弟子,正是基于对个体内涵差异的深刻尊重。
在文化传承的维度上,“苔米虽小”精神却体现了文明延续的微观机制。杜维明教授在《儒家传统与文明对话》中指出,文明的活力不仅依赖于那些耀眼的“牡丹式”精英,更取决于无数“苔花式”普通人的文化承传。孔子整理《诗经》时,特意保留了来自民间的“风”,这些作品正如万千微小的苔花,共同构成了中华文明的深厚基根。历史人类学的研究显示,许多重要的文化基因正是通过看似微不足道的个体行为得以保存和传递。
从教育公平的视角审视,关注“苔花”群体具有重要的社会正义意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教育2030行动框架》明确提出“不让任何人掉队”的全球目标,这与孔子“有教无类”的思想一脉相承。教育公平的核心不是给予每个人相同的投入,而是确保每个人都能达到相同的基本素养水平。
回到当下教育现场,“苔花”精神对纠正愈演愈烈的教育功利主义具有重要启示。当教育被简化为分数竞争,当成功被窄化为名校录取,无数独特的生命个体被压抑了本真的绽放。这种教育哲学,本质上就是对“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的现代教育实践。
从孔子的“有教无类”到袁枚的“苔花”之喻,在教育思想中始终贯穿着对生命尊严的坚守。真正的育人智慧,不在于培养多少精英,而在于激发每个生命的内在光芒,促进多元共存与社会融合以及实现个体潜能最大化。在建设教育强国的今天,我们更需要这种包容而深邃的教育观,让牡丹与苔花共同构成教育的完整光谱,在文明的百花园中各展其美,共同照亮人类精神的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