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23日星期日

趣味识字润童心 互动教学启新程 ——P1中文识字课教学感想

2025/11/18 印度尼西亚《千岛日报》 校园






作为開明三语学校一名教授零基础学生的中文教师,近期我带领P117名学生完成了“识字(六)”这一单元的教学。60分钟的课时对低年级孩子而言时长偏长,容易产生疲劳,为此我在教学中融入体演文化教学法与多样趣味设计,动物、颜色与汉字碰撞出奇妙的火花,孩子们稚嫩的发音、踊跃的身影,以及课后中文部教师组的研讨交流,让我对低年级中文教学有了更为深刻的感悟与思考。

兴趣是开启零基础中文学习大门的钥匙,而体演文化教学法则为这份兴趣搭建了生动的桥梁。开课之初,我摒弃了传统的直接导入模式,选择播放马嘶、牛哞、羊咩等动物叫声音频,清脆的声响瞬间抓住了孩子们的注意力,教室里立刻响起小声的议论。紧接着我抛出提问:“这是什么动物?”孩子们纷纷举手,用不太熟练的中文或肢体语言回应,课堂氛围迅速升温。在词汇教学环节,我将体演文化教学法充分融入,坚持“音形义结合+趣味互动”的模式。展示“马”的字卡时,我慢速发音“mǎ”,同时做出骑马奔腾的动作,“鱼”字搭配游水的动作,“鸟”字模仿扇翅膀的动作,引导学生跟读模仿,。这种沉浸式的体演教学,让孩子们在欢声笑语中自然而然地记住了词汇的发音与含义。

颜色词汇教学同样趣味盎然。我用彩色卡片展示黑、白、红、黄、绿、蓝六种颜色,每张卡片都搭配鲜明的色块与清晰的拼音、汉字。令我感到惊喜的是孩子们会从自己的用品中找出相应颜色,孩子们立刻化身“小小发现家”:有的指着书本上的花朵喊道“红色”,有的指着书本上小女孩的衣角说“红色衣服”,还有的举起黄色的铅笔、黄色的文具包,争相展示自己的发现。

最后,我特意设计了律动缓解环节。我播放节奏轻快、动作简单的律动视频,带领孩子们跟着视频伸展肢体、扭动身体,孩子们跟蹦蹦跳跳,脸上洋溢着笑容,结束后还拉着我的衣角喊道:“老师,再玩一遍!”我趁机引导:“只要大家接下来认真学习、积极发言,表现得足够好,我们就再玩一次好不好?”孩子们齐声答应,学习热情再次被点燃,后续的教学环节也得以顺利推进,课堂效率显著提升。

教学重难点的突破,需要耐心打磨与巧思设计。汉语声调是外国零基础学生的入门“拦路虎”,“白(bái)”与“百(bǎi)”的声调差异、“黄(huáng)”的双韵母发音,以及三声汉字的准确读法,都是本次教学的难点。为了帮助孩子们攻克这些难关,我采用了“示范+对比+游戏”的组合策略。先进行慢速、夸张的发音示范,让孩子们清晰感知声调起伏;再将易混淆的字词放在一起对比朗读,强化差异记忆;同时用动作提示三声发音;孩子们在不知不觉中强化了发音记忆,逐步掌握了声调规律,每一点进步都让我倍感欣慰。

课后,中文部教师组围绕本节课程进行了深入研讨,各位同仁踊跃发言,提出了多项宝贵建议。廖洪兰老师高度肯定了本节课的课件设计与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同时也指出,课堂活动可进一步融入小组合作元素。例如,“砸金蛋”环节若以小组竞赛形式展开,或将更能激发学生参与热情,增强课堂互动效果。中文系谭维主任则对本课所运用的“体演文化”教学法及律动设计表示赞赏,认为其有效提升了课堂氛围与学生参与度。她也建议,在课堂用语方面应进一步锤炼,教学指令需更加清晰明确,表扬学生的用语亦可更加丰富多元,避免重复使用“你真棒”等单一表达,以增强反馈的针对性与感染力。

结合课堂实际与同事们的建议,我进行了课后反思,意识到本节课虽有卡通图和色块,但缺乏动态元素,若加入动物动画、颜色渐变效果,或许能进一步提升孩子们的注意力。律动视频的选择可更贴合教学主题,比如融入动物动作的律动,让趣味与知识传递更紧密结合。

此次教学与研讨,让我明白低年级中文教学既要夯实基础,又要保持趣味;既要创新教学方法,又要深挖文化内涵;既要关注知识传递,更要呵护学习兴趣与个体差异,还要灵活应对课堂时长带来的挑战。未来,我将吸收借鉴同事们的建议,改进教学中的不足,在教学设计上更加注重细节与层次性,在课堂中更加关注每一位学生的成长,让体演文化教学法和趣味设计发挥更大的作用。用互动点燃兴趣,用耐心浇灌成长,用反思推动进步,让每一个孩子在中文学习中收获快乐、建立自信,在潜移默化中感受中文的魅力与中华文化的底蕴,这便是教育最美的意义,也是我作为中文教师始终坚守的初心与使命。

(開明三语学校外派教师  周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