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跨越山海的情谊
2025/11/22 柬埔寨《柬华日报》柬华副刊
~作者:【干拉省加江市培英公校广西侨办老师】 莫如朋
在柬埔寨这片土地上援教,每一个日子都像是一首独特的诗,记录着成长、付出与感动。而那一次与国内朋友的视频通话,如同平静湖面投入的一颗石子,激起了层层情感的涟漪,让我对这段援教经历有了更深的感悟。
初到柬埔寨,面对陌生的环境、不同的文化和听不懂的语言,我心中满是忐忑与不安。这里的教学条件和国内大相径庭,简单的教室、有限的教学资源,孩子们却有着对知识如饥似渴的眼神。我告诉自己,既然来到这里,就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为这些孩子们打开一扇通往更广阔世界的窗户。
日子就在备课、上课、与孩子们的互动中悄然流逝。我用中文加上简单的柬语和手势,努力地向他们传授知识;综合课时,我还带着他们唱歌、画画、剪纸等,希望能在他们心中种下艺术的种子。在这个过程中,我看到了孩子们的成长和进步,他们从一开始的羞涩内向,变得越来越开朗自信,这让我感到无比的欣慰和满足。
然而,在异国他乡的日子里,孤独和思念也时常涌上心头。我想念国内的亲人和朋友,想念熟悉的街道和美食。于是,周末的晚上,我与国内的好友进行了视频通话。当屏幕那头出现朋友熟悉的面孔时,我的眼眶不禁微微湿润了。我们互相问候,分享着彼此的生活。我向她讲述着在柬埔寨援教的点滴,从课堂上孩子们天真无邪的笑容,到与孩子们日常沟通表达的困难;从与当地老师交流教学经验的收获,到对当地文化习俗的新奇体验。
朋友静静地听着,眼神中满是关切和敬佩。突然,我看到她低头掩面,眼角泛起了泪花,她和朋友们在电话那头对我举起了大拇指,声音有些哽咽地说:“你真的太不容易了,一个人在那么远的地方,还为那些孩子们付出了这么多。你的坚持和奉献真的让我很感动。”听到她的话,我的心中像是被一股暖流包围,所有的辛苦和疲惫都在那一刻烟消云散。
那一刻,我深刻地体会到,真正的友情是跨越时空的。即使我们身处不同的国家,有着不同的生活经历,但我们之间的情感却不会因为距离而疏远。朋友的感动和理解,让我更加坚定了援教的信念。我知道,我所做的不仅仅是一份工作,更是一种责任和担当,是在传递爱与希望。
在柬埔寨援教的这段日子,我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更是文化交流的使者。我将中国的文化和智慧带到这里,也从当地的文化中汲取了力量和灵感。而亲人和朋友们的支持和鼓励,就像一盏明灯,照亮我前行的道路。
我相信,这段异国援教经历将会成为我人生中最宝贵的财富。它让我学会了独立和坚强,让我懂得了奉献的意义。未来的日子里,我会继续在这片土地上坚守,用我的知识和爱,陪伴这些孩子们成长,也让这份跨越山海的情谊在时光中绽放更加绚烂的光彩。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的教改
2025/11/23 星洲日报/东海岸
~作者:胡一刀
教育部宣布从2027年开始我国中小学将首开先河全面推行 “共同授课” 模式,即是每班安排2名正式老师同步教学,在课堂上通过互助,对话甚至表演的方式,让知识传递更生动,更有趣和创意。
消息传开,社会上炸开了锅,人民无不议论纷纷,褒贬不一,毕竟教育是“十年种树,百年树人” 的伟业,是不能有任何的差错。
这时,笔者也想到中国典故中的一个故事。
战国时期燕国一个少年因为羡慕赵国都城邯郸人走路的姿态优美,
专程跑到邯郸学习。他模仿邯郸人走路,结果不仅没有学会,反而忘了自己原本的走路方式,
最后狼狈地爬了回去。
这是 “邯郸学步” 的成语,比喻一个人机械地,盲目地模仿别人,非但没有学到别人的长处,反而把自己的优点和本领都丢掉了。
诚然,芬兰已有完善的教育制度,所以能不断地推出创新教育,但反观我国教育系统尚有许多有待解决的问题,比如师资长期短缺,教学资源分配不均,学生辍学,校园暴力,还有我国教育水准每况愈下,在这样的情况下推行新的教学模式,难免令人觉得理想化而流于空中楼阁。
此外,一堂课两位老师同时进班,老师们必须取得默契,合作和协调,无形中加重老师的压力和备课的时间。
如果其中一位老师请假、不论是产假或病假,那么“共同授课”岂不能进行?
目前,我国每年都有5000名教师选择提早退休,笔者认为,一旦 “共同授课” 落实,更会加剧老师望而却步,同时,薪金与付出不成正比。
教师这行业再也不吸引年轻一代了,归根究底,笔者希望当局应正视目前严重的教育问题而不是仓促推行具有争议性的 “共同授课” 教学,以免让人有 “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的感觉。
怕老师生气 老师怕生气
2025/11/23 东方日报/评论
~作者:杜新宝
2015年起推广“思维教育”,已为教师、家长办50多场工作坊、讲座,《思考、挣扎、蜕变》、《小学标准课程(KSSR)中的思维技能》、《给父母的建议》等书作。
上世纪70、80年代的老师教学生和今天的老师教学生很不一样。那个年代是学生怕老师生气,今天是老师怕学生生气。大家都做过学生,学生怕老师生气是怎么回事很容易理解;但很多人没做过老师,老师怕学生生气是怎么回事就考大家的理解力和想象力,而捉不准这点,也就可能看不明白这篇文章。
我个人的一些经验可算是那个年代的典型经验,列举几个:一、听写十个词,错一个手掌心鞭一下,有的老师用的是粗藤条,我的六年级华文老师桌上五六根藤条一字摆开,有粗有细,任你选。二、五年级级任老师心情不好,课室气氛紧绷,我只是眼神跑了一下,就被令到课室罚站,印象深刻。三、虽是乡村地方,却幸运有老师免费开口琴班,学的虽是皮毛,却足以让我今天能吹口琴自娱。有一回下大雨,以为逮著一个好理由不必回校练习,结果第二天就被老师狠狠地骂了一顿。四、三、四年级的时候,村里开始有电视机,学校禁止学生周日至周四看电视。校长和老师到村里饭店吃晚餐的时候,只要瞧见哪位学生看电视了,周会上就会被处罚。有一回我哥哥以为已考完六年级检定考试,因此周日晚看一看不会有事,我也一同看了,结果第二天都被校长鞭了。五、我肖老鼠,后面头发自然长出一条短短的老鼠尾巴,念预备班(初中一?)的时候,有一回纪律老师突检发现了,不听解释,硬把它给剪了。六、中三的商科老师,打学生的手法奇特,不用藤条,只用他的右手,先以拇指和食指捏著学生的耳朵扭转,学生的头只好跟著转圆圈,他随即快速把手松开,再是一个铁砂掌,一掌就拍到学生的后背去。他已熟练,整个过程是很从容的,狼狈的是学生。这个我没中过,但是看得多了。
听哥哥说的故事有一个值得提:他们有一位英文老师,印裔,全校出名。他会把两个手掌置放在学生脸庞左右两侧,然后问“You
are…” 还是“You
is…”,答”You
is…”的他马上一个耳光就扇过去,学生晕头转向,还搞不清楚是左脸颊还是右脸颊被扇了,而由于捉摸不到他会出左掌还是右掌,许多要闪躲的学生都避不了。这故事哥哥和几位同学做为旁观者事后说起来都乐极了,我们不在现场的听了也是笑得捧腹。
今天的教育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这是什么意思?一、如果学生爱坐在课堂后排座位,因为据他们说坐在那里比较舒服,那么即便老师认为那样容易分心、师生互动困难、不利学习,也不便命令(建议和劝导往往没效)学生往前挪。另外,如果老师的字体坐在后排座位的学生看不清楚,不是学生应该往前挪,而是老师理应把字体写得大一些,或者善用教学科技确保学生有良好的上课体验。
二、老师设习题时,也得一并准备题解,只提供答案是不够的。结果学生最后不是解题而是读题解。只读题解导致考试不会作答,当然要反过来归咎老师准备的习题不够了。另外,老师期望学生有疑问时应该尽早来见面讨论,但今天的说法是:时代不同,学生比较愿意请教同侪。不管是老师教法、作风还是建议,可行与否,好或坏,难以客观评估,但总得先问问学生感觉如何。
三、学生的心声要被听见。如果老师不听,随时可以电邮让老师的上司听一听。这制造的是什么气氛?许多老师最后都衍生出“学生你高兴就好”的心态。学生填的反馈表是多得和千篇一律得连他们也懒得再读一遍问题。只要一百位学生中有一位认为老师教书速度太快,老师就得解释或检讨。老师的教学质量由学生评估,学生听不懂课是老师的教学方法有问题。理论上当然学生的学习方法和态度也很可能有问题,但既然学生有意见,该走的程序就必须走一遍。学生的反馈转成数字,成了老师升等的其中一个因子。要升等就得掌握好学生评估这一块,多少人真能“该对学生做什么就做什么”?
四、鞭打已成历史,社会认知已是如此,但言辞、语气、脸色也要留意,这一点大家或许还少有听闻。倪可敏的那个神情、肢体语言和那句质问:“你来自哪个媒体?” “Utusan
Malaysia。我会记得,我会打电话给你的主编”如果他最后没有道歉,就真是羡煞为人师者了!
上世纪70、80年代老师的教育风格虽然不见容于今日,他们毕竟心里有学生。今天的“学生中心”理念盛行,却不是“心里有学生”那一回事。老师怕生气的时代,愿意心里有学生的老师,也是少之又少了。
华小学生结构变化的挑战
2025/11/20 星洲日报/社论
华社与华教组织必须理性面对时代的巨轮与社会结构的变化所带来的挑战。华小学生结构的变化,呈现出马来西亚教育更加多元的面貌,也伴随着更复杂的课题。在坚守华教核心价值的同时,华社也应思考如何让华小在推动国民团结方面发挥更大作用,并在传承文化与促进融合之间,寻找更稳妥、更长远的发展平衡。
华小学生总数下降、华裔生减少,友族学生增加已是近年来的趋势,霹雳州华校董事会联合会针对2025年度霹雳州华文小学的最新调查报告只是冰山一角。根据该报告,霹州184所华小在2025年的学生总人数为3万3711人,比2024年减少4482人,跌幅达11.74%。报告也指出,华裔学生从去年的3万2715人,下降至今年的2万8637人;异族学生则从3015人降至 2859人,然而在整体结构方面,异族学生则略有提升。
华小学生总数和华裔生人数减少的最主要原因是华人生育率下降,少子化自然影响华小生源。根据统计局上星期发布的《2025年第三季人口统计报告》显示,截至今年第三季,按照族群分布,华裔人口略降至22.2%,华裔新生儿比率降至7.9%。
许多乡郊区华小因为华人人口大幅外流,变成微型学校,必须靠友族学生支撑,也已是不争的事实。微型华小申请搬迁至人口多的新型城镇是传承华教薪火的一个选择,不过,如果华人人口持续下降,学生来源依然会困扰着华小发展。另有报道指出,华小近年也开始面对来自国际学校的竞争。
如何鼓励华青结婚和多生育,近年来已经成为华裔政治人物和华团积极探讨的课题。华团推出了各种奖励配套,但成效不大,毕竟结婚生子是个人的选择,而且奖励只是一时,只能解决短期的问题,长期高涨的生活成本,儿女的教育费的沉重负担,是令不少华青对成家和养育孩子却步的关键原因。
华小华裔生减少,则凸显了友族在华小的可见度。根据统计,全国华小中,非华族学生已突破10万人,占学生总数约20%,其中多数是马来学生。最近,社交媒体上的马来文圈子热传,一所华小据报学前班接收多达25名马来学生,这个数字足以组成一个完整班级。今年初,《马来西亚前锋报》特别报道指玻璃市马打亚逸公益华小超过90%的学生是马来族群,甚至在一年级新生注册方面,23名学生中没有一位是华裔儿童,反而全是马来和暹罗裔学生。这意味着马来人入读华小人数的大幅增加,在马来社会引起不小反响。
马来人越来越倾向选择华小,主要是因为他们认为多掌握一门语言,就等于多一份竞争优势。不仅能提升在国内职场的竞争力,随着马中双边关系不断加深,官方交流和经贸往来日益频繁,掌握华文在政府或私人领域的发展都有明显优势。
此外,许多马来家庭也普遍认为,与国小学生相比,华小的学生纪律较好、更懂得尊重长辈,英文和数理科的表现也更为优异。教育部对于华小友族生增加持正面态度,认为可以成为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团结精神的最佳平台,而且华小依然遵循与其他学校相同的课程纲要,对孩子们来说是一个良好的进展,有助于促进族群之间的团结。
但是,马来学生的增加却为校方带来困扰,当华语成为几乎所有科目的主要教学媒介语时,母语非华文的友族学生如何能良好学习?这无疑对教师来说是一大挑战,要有效传达课程内容将变得更加困难。
华小日益受到肯定与重视,也进一步印证了华教体系的稳健与成功。然而,随着各族学生比例的变化,华社难免担心华小的办学特色和原有本质可能会逐步被淡化或改变。
非华裔学生比例增加,华社会开始担心华小教学媒介语是否会改为马来文?家教协会开会时是否需使用马来语?学校是否会推行双语教学?这些变化可能会逐渐削弱华教的核心特色。
针对华小采用双语教学,华社和华教组织有着不可逾越的底线。董总和教总是坚持反对落实这项措施。教总主席谢立意强调,非华裔学生选择到华小念书的目的就是学习华文,那这些学生必须努力去学习,而校方应思考如何协助他们更好地掌握华文。此外,教育学者认为,小孩有自己的沟通方式,只要华小愿意在整体行政与活动规划上,引导学生更多使用华语,他们完全有能力习得这门语言。
我们必须坚持一个信念:华小的存在不仅仅是教授华文、传授知识,更肩负着传承中华文化的使命。如今,随着越来越多友族学生选择就读华小,这样的教育生态或许将逐渐转变,华小可能面临在教学语言和文化传承上作出一定妥协的压力。
然而,华社与华教组织必须理性面对时代的巨轮与社会结构的变化所带来的挑战。华小学生结构的变化,呈现出马来西亚教育更加多元的面貌,也伴随着更复杂的课题。在坚守华教核心价值的同时,华社也应思考如何让华小在推动国民团结方面发挥更大作用,并在传承文化与促进融合之间,寻找更稳妥、更长远的发展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