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1/10 遇到你需要《千岛日报》校园

学生参观“山高水长 休戚与共”中印尼书画展及周恩来在万隆图片展
![]() | |
|
![]() |
| 学生剪纸作品展示 |
![]() |
| 学生吹墨画作品 |
![]() |
| 学生体验汉服 |
“老师,您看我剪的生肖兔好看吗?”
“老师!中国结要怎么编才更漂亮?”
在印度尼西亚玛琅华印中学的校园里,这样充满期待与笑声的提问几乎每天都在响起。伴随着剪刀的咔嚓声、毛笔的轻挥、茶香的弥散,中华文化在华印的校园中悄然生根,也让我与学生之间的情谊在一次次交流中愈发深厚。
一、课堂内:让文化在体验中生根
在教学中,我始终希望学生不仅“学中文”,更能“感受中国”。
于是,我把课堂设计成一场文化的旅程,让他们在动手体验中理解文化的韵味。剪纸课上,彩色纸片在他们的手中变得生动。红纸剪出层层花纹,蓝纸剪出点点星光。一个个生肖、一张张“福”字,伴随着惊叹与笑声诞生。学生举起作品的那一刻,眼里闪着光,那是自豪与新奇交织的光芒。书法课上,我从握笔姿势教起,示范“中”“国”等汉字的写法,讲解汉字背后的故事。学生们一笔一画地练习,课后还会把写好的作品带回家给家人看。那份认真与分享,让我看到他们对汉字之美的真切感受。中国结课上,红绳在指尖缠绕成形,一个个“平安结”“吉祥结”渐渐完成。学生把亲手编织的结挂在书包上,那抹鲜红成了他们与中华文化之间最温暖的连接。吹墨画课上,墨汁在他们的呼气间化作山水轮廓,孩子们用彩笔点缀出细节,一幅幅带着童趣的水墨画在笑声中展开。
除了动手体验,我还让学生在故事与节日中走进文化。汉服体验课上,我为他们讲解汉服的款式与历史,帮他们穿戴整齐。孩子们对着镜子欣赏自己,兴奋地模仿古礼,那一刻,他们感受到了“礼”的庄重与“衣”的雅致。在讲述“四大爱情故事”时,他们听得入神,从“牛郎织女”的执着到“梁祝”的化蝶,都体会到中国人对爱情与团圆的珍视。传统节日课上,中秋节我们一边品月饼,一边讲“嫦娥奔月”的传说,还亲手做灯笼;春节时,写春联、贴“福”字、互道“新年快乐”。那份喜庆与温情,悄悄留在他们心中。
二、课堂外:让文化在交流中绽放
走出课堂,文化的交流依然在延续。我带学生参观“山高水长 休戚与共”中印尼书画展及周恩来在万隆图片展,在展品前讲述历史,让学生在欣赏书画的同时,感受“和平共处”的精神,理解中印两国间的深厚情谊。在校园的中华文化节上,学生们热情登台,用中文演唱歌曲,展示书法和手工作品。他们眼中闪烁的光彩,是对文化的热爱,更是跨越语言的理解与共鸣。这些活动,让中华文化不再只是书本上的文字,而成为可触可感的生活体验。
三、师生情:让心灵的桥梁更坚实
教学的意义,从来不止于课堂。学生们总爱用柔软的印尼语口音叫我“老师”,会笑着说:“老师,你好可爱!”“老师,你能一直留在这里吗?”这些话语像热带的阳光,温暖而真诚。看到他们为剪出一个完美的图案反复尝试,听到他们课后用中文描述日常生活,我常常被触动。每一次“See
you next time”都带着不舍,但那些笑声、作品与稚嫩的中文,已经成了我记忆中最闪耀的一部分。
正如我常说:“他们以我为坐标,而我在他们身上看见了起点。”
这段跨越国界的文化教学,不只是语言的传递,更是一场心灵的相遇。在印尼的校园里,中华文化焕发出新的光彩;在一次次真诚的互动中,师生间的理解与情谊日渐深厚。我们以真心为笔,以文化为桥,让中华魅力与青春温情在异国校园里共同绽放。那些播撒在学生心中的文化种子,终将生根发芽,成为他们认识中国、亲近中国的起点。
愿两国青少年的友谊与文化传承,在岁月中绵延不息。
(玛琅国立大学孔子学院 郭泽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