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1/08 中国报/东海岸
报导;何秀葶

陈嘉薇(左2)一家参与学校举办的风筝节。 
在武吉丁宜成长的孩子更能感受大自然的美丽。 
陈嘉薇(左2)与筹委会筹募发展资金。右3为武吉丁宜华小校长潘馥嫡。 
华小出身的诺哈珊娜(左2)希望孩子接受华文教育。 
诺哈珊娜的长女经常参与中华文化活动。 
武吉丁宜华小多元种族学生相处融洽。
(武吉丁宜7日讯)优越的地理环境与纯朴的氛围,让武吉丁宜成为不少家长心中的理想育儿地。
随著武吉丁宜华小展开“十大义演”筹款活动,家长们纷纷表达支持之声,希望通过社会力量改善校园设施,让孩子们在更完善、安全的环境中学习与成长。
更有友族家长将孩子特意送来就读武吉丁宜华小,为的就是让孩子学习华语及参与多元社会。
育有2名女儿的家长陈嘉薇说,她在行动管制令结束后,从吉隆坡搬到武吉丁宜,最明显的改变是孩子接触大自然的机会变多了。
“我的幼女目前在武吉丁宜华小附属幼儿园上课,长女则自一年级起就在武吉丁宜华小就读,今年念4年级。”
她说,与城市相比,乡区的生活节奏更慢,孩子有更多空间活动、呼吸新鲜空气,也能更自在地探索世界。
“在城市时,孩子放学后只能待在家,车子多又危险,假日的活动也只有逛商场。来到武吉丁宜后,我可以放心让她们到外面玩,周末我们常去爬山、戏水,她们的童年更完整。”
“自从搬来武吉丁宜后,女儿长期的鼻炎问题也不药而愈。”
她说,虽然武吉丁宜处在郊区,在学习课外技能的资源上有限,如女儿学习体操和游泳需到吉隆坡去。但无论如何,孩子在这里十分快乐。
她提到,在学前教育方面,城市与乡区的差别也很明显。
“长女之前在吉隆坡念华德福教育体系的私立幼儿园,每月学费要1500令吉。现在幼女在武吉丁宜华小附属幼儿园上课,不但免费,也一样能学到许多技能。”
“我比较重视孩子的社交能力,所以觉得只要能培养自信和合作精神,无论是私立还是政府学前教育都各有优势。”
需更多资源改善设施
身为武吉丁宜华小家协理事的陈嘉薇也感叹,学校确实需要更多资源来改善现有设施,特别是建设雨盖多用途礼堂。
“我曾看过学校在雨天举行周会,全校170多名学生和老师都挤在食堂的一角,非常辛苦。”
她指出,学校目前正积极筹款建造雨盖多用途礼堂,这不仅能提供集会使用,也可作为体育及社团活动的空间。
“学校篮球场地破损严重,已多次修补,尽管学生热爱运动,但条件有限。今年是学校篮球队十多年来首次代表参加文冬比赛,孩子们都非常兴奋。”
她希望村民和社会各界人士能慷慨解囊,支持学校的筹款计划,为下一代提供更安全舒适的学习环境。
“其实初步计算,包含雨盖礼堂最低需30万令吉建设。若无法达到筹款目标,最重要则是要建好雨盖,保证学生在下雨也能有舒适的空间集会。”
中国家长:武吉丁宜位置优越 为孩子健康搬离吉隆坡
来自中国的家长杨清说,她一家在一年前从吉隆坡搬到武吉丁宜,主要是为了孩子的健康。
“我的孩子有呼吸系统问题,调查后发现武吉丁宜高山的位置优越,就决定搬来这里。”
说,孩子目前就读武吉丁宜华小二年级,每天都开心上学,学习氛围轻松而积极。
“老师用心,学生也快乐。学校整体很好,但设施方面确实还有改进空间,希望筹款活动能顺利达标。”
为了进一步改善教学环境,武吉丁宜华小积极参与由Carlsberg集团赞助、《南洋商报》与《中国报》联办的“携手你我,酿造绿色未来”十大义演,活动订于11月28日(星期五)晚上7时在该校大礼堂举行。
校方设下50万令吉的筹款目标,希望社会大众能携手支持,为乡区教育发展出一份力。
有意捐款者或查询详情,可联系董事长陈亚斯:012-2732105、副董事长姚松源:012-3399118,或校长潘馥嫡:012-3393990。
友族家长:2孩子读华小 为未来打好基础
友族家长诺哈珊娜指出,她的2名孩子目前在武吉丁宜华小就读,女儿已升上六年级,儿子则是三年级学生。
“我也是华小毕业生,因此我希望孩子们也像我一样学习华语,掌握多一种语言,为未来打下更好的基础。”
她说,华小的学习氛围与一般学校有所不同,教师非常重视基础能力的培养。孩子在这样的环境中,能更快地吸收知识,尤其是在数学与科学方面表现突出。
“我的2名孩子自进入华小以来,并没有遇到太大的适应问题。我发现他们的学习态度变得更积极,也能很快掌握新知识。不过,毕竟华语不是母语,所以他们仍需要花时间去熟悉和练习。”
她说,三年级的儿子如今已能用简单的华语对话,虽然还不太流利,但明显进步;而六年级的女儿则已完全掌握华语,不仅能流利地交流,甚至还在家里担任“华语小老师”,教导弟弟写字、读拼音。
孩子对友族文化感好奇
诺哈珊娜也分享,孩子们在进入多元文化的学习环境后,偶尔会对不同种族的习惯和文化感到好奇。
“我会趁机和他们谈谈多元文化的重要性,教导他们如何与不同种族的同学和谐相处。例如吃饭时要注意的礼仪、尊重彼此的宗教信仰等,孩子们都能理解。”
她说,除了课业外,孩子们还参与了各类课外活动。
“学校设有二十四节令鼓团,两个孩子都非常喜欢。他们还学习书法和华族舞蹈,从中了解更多华人文化的内涵。”
她指出,女儿也获得了多项课外活动奖项,这让她倍感欣慰。
“女儿对学业和活动都非常用心。虽然华小的作业量相对较多,但我看到她因此变得更有自律,也更懂得时间管理,学业成绩和自信心都明显提升。
她非常感谢老师的用心,也为孩子们能在多元文化的校园中成长而感到自豪。
“我相信,学习华语不仅是掌握一门语言,更是了解了不同文化世界的窗口。”
(中国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