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月31日星期日

【华教视窗】 ~ 1195

 疫情拖垮了教育

2021/01/30  南洋商报/言论

~作者:陈金阙

这次的命题很简单,我们可以说,疫情拖垮了经济,因为许多商家的应急资金,已经在第一次的MCO用到七七八八,实在经不起MCO 2.0甚至是3.0的打击。

我们当然也可以说,疫情拖垮了民主,因为疫情,国会开不成,土团党套用“紧急状况”来保住帅位,“谋害”民主人权。

不过,这次我想讲讲个人所见,国内的教育如何受到疫情的影响。首先是停课。去年的MCO,影响了全国学校听课,过后虽然学校有进行网上教学,但是在基本设施不齐的缘故,许多学生的学习是被当掉了。

网上教学得有电脑和网络辅助,很遗憾的,不是每个家庭都有电脑或网络供应,也不是每个家庭都对电脑操作十分熟悉(甚至是老师也不大熟悉),因此,学校教学事倍功半,成绩差的学生愈加落后,遑论没有机会参与网上教学的学生。

此外,一些学生尤其是小学一、二年级的学生不擅于自律, 刚开始可能对上网这回事很感好奇,但是,几个星期后,开始感到厌倦,上课开始不用心。网上教学可不像在学校那样,老师可以观察班内动静,也不知道学生是否一边上课一边看其他网上视频,让时间白白流逝。

另外,我们看到政府考试一延再延,一些不是很重要的考试如六年级的UPSR或者中三的PT3甚至被取消了,改用学校的内部评估来分班。但是,步入2021年,冠病情况日趋严重,重要的中五和中六考试,却延无可延,必须考试。虽然如此,冠病确诊案例增加的情况之下,家长们也非常担心,不知道学校如何做好万全措施让学生们在没有感染的情况之下顺利考试。如果在考试中“阳”了,是否全员学生必须停止考试呢?

无法上网课成牺牲品

过去一年,可以说学生上课的学习还不到一半,如今2021年,情况毫无改善。起初教育部大胆强调必须在120日开学,不过却低估了冠病的威力,那可不是你用把嘴就能够驯服它的呀。于是,开学变成网上教学,但又有许多无法上网的学生成了牺牲品。

人民已经在问,去年预算案中承诺免费提供的15万台手提电脑,几时才交到学生手上?这个耗费1.5亿令吉,15万台电脑的项目,来自政联机构捐助。获得配额的500所学校,到底是以何为基准才能入选,都是人民关心的地方。不但如此,如果按照教育部的数据,大约有37%的学生(170万名)缺乏硬体设备来网上学习,那么,这15万台电脑还不到需求的10%,到底是如何“公平”的“分配”呢?

另一方面,自从去年9月发生沙巴大学薇薇奥娜爬树为了获得网络讯号来应付考试的事件之后,学生爬树以获取较好的网络讯号时有所闻,外国人对我们这个国度的居住环境深感不解,到底是非常环保,处处皆有树,还是网络涵盖处有限?缺乏电脑设备,没有网络流量涵盖,如何能够顺利网上教学?首相的援助配套应该多加关注教育这一块。

 

独中马来文教师任重道远

2021/01/29  东方日报/评论

~作者:伍国赐

现今世界,科技进步,资讯发达。教师已不再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唯一对像或来源。因此,以前的“Chalk and Talk”(传统灌输式)教学法已不适用。相反的,教师必须时时提升自己,与时并进,通过各种有创意、有趣及有效的户内和户外教学活动,让学生能够投入学习的美丽世界中,进而培养学生自学、自律的精神,朝向终身学习大目标前进。

身为马来文教师,为了要鼓励及训练学生自己寻找资料和知识,便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每组大约五个人。由他们自己分配工作,如:选出主席、秘书等职位。过后我便每组给一个课题。如:“环境污染”、“外劳涌进我国”等。然后吩咐各组同学收集各有关课题资料。

学生可以透过剪报、杂志影印或从网络打印,把这些资料整理好,贴在一本“剪贴簿”里。一些有绘画天分的同学,更是把“剪贴簿”点缀得五颜六色,多姿多彩,生动有趣。

接著,我便分配各组的学生代表把自己扮演成一位部长或是官员之类的角色,在同学面前发表或讲述有关课题。其他学生则充当观众聆听。聆听后,公开给学生发问有关问题,由该组的同学回答。全部过程由同学负责进行。教师只是担任主持人的角色。

在结束后给一些评论和作总结。各组的“剪贴簿”完成后,整齐的排列在教室内的马来文角落,供同学们参考及阅读。这些资料为同学们写作文时带来莫大的帮助。教师也可以指导学生把资料里的重要课题如:导致污染的原因,引入外劳的影响等制成彩色思路图,绘在大张白纸上,贴在教室内供学生学习及思考。

在活动过程中,除了增进学生的思考能力之外,还可以培养同学之间的合作精神,拉近了彼此之间的距离,巩固同学之间真挚的感情。

在协助学生阅读及了解文章方面,我先把一篇文章分发给各小组后,交待各组同学根据该篇文章,用一些疑问词如:谁(Siapakah),何时(Bilakah),如何(Bagaimanakah)等,设制一些问题连同答案。即使是很短的问题也无所谓,而且越多题越好。

户外教学方面,我曾经带领学生到本地的一个马来市场参观。同学们感到非常期待和高兴。那儿的马来人小贩知道是独中的学生,都非常友善和热情招待我们,并介绍许多手工艺品给同学认识。如:峇迪(Batik)、陶瓷花瓶(Pasu Tembikar)等。同学们和他们交流对话后,学会了许多交际语言。如:年长者,男的称为Pak Long,女的称为Mak Long,年纪比我们小的一律称为Adik。这些活动,大大拉近了同学对友族的亲善和了解,可说是一项大突破性的收获。

了解马来文化                   

通过学校的马来文学会,我也曾经陪同学生到附近的Al-Islah宗教中学拜访及交流。这所宗教中学的学生清一色是马来友族。他们看到我们的到来,同样的感到十分惊讶和害羞。校方好意的安排许多马来传统游戏。由该校同学负责教导我校同学一起玩。如:马来播棋(Congkak),陀螺(Gasing)等。

平时我校学生只有在课本上看过这些游戏,如今有机会能够自己亲身体验玩上,真是喜悦万分,爱不释手。该校学生十分亲切及耐心的教导我校学生。开始时,大家还很约束和感到陌生,但随著时间的流逝,彼此之间的隔膜也消融了,大家玩得不亦乐乎。同样的,起初语言也不大流畅,但时间久了,大家谈得没完没了,尽情欢乐。正如马来谚语所说的Tak kenal maka tak cinta(了解了,才会喜欢)。

这次的相聚,同学们获益不少。明白了马来友族生活上的一些禁忌和习惯。如:男女不可触摸手,也不可以太靠近;女性要戴头巾,在长辈面前要轻声说话、进屋子之前要把鞋子放在外面等。离别时,大家依依不舍,互相祝福,互相告别,留下了美好的回忆。

总之,马来文教师在独中任重道远。不但要教好学生能够掌握马来文,更要教会他们对马来友族社会、文化、习惯、禁忌的认识与了解。将来离校后,在这片多元民族、文化的国土上,大家才能和平相处,互相谅解的生活在一起。

 

常态下的教育众生相

2021/01/30   星洲日报/言路

~作者 何俐萍

电话另一端是一位阿嬷在抱怨的声音。与其说是抱怨,倒不如说老师临睡前透过微信派发功课及交代翌日改用Google Meet上课,让翌日晨起听到语音讯息的阿嬷瞬间崩溃,在愈说愈激动的口吻中,说明阿嬷是“压力山大”,老师的嘱咐让她无法再忍受,连环炮式的开腔渲泄。

阿嬷的语音被人以截屏录影的方式广为流传。我不知大部分人是不是抱以看笑话的心态,但或是出于职业心态使然,我私下去打听后得知长期白天受托负起监督孙儿课业的阿嬷得四处求人帮忙,尤其是在新常态下必须学会使用视讯工具,阿嬷自觉责任在身又因为科技的脚步太快而有感自己跟不上,才会泄气发飙。事实上,网课也让老师的工作更加忙碌,需要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在备课,老师也是“受害者”之一。庆幸有热心家长私下教导,阿嬷才释怀。

不止疫情看不到尽头,校园何时才能再听到学子朗朗的读书声,以目前大马疫情每天都是数千宗在起跳,实体复课看来也是遥遥无期。冠病衍生了一个新词叫“新常态”,疫情迫使大家无论接受与否都必须适应它,也与新常态共存。上网课是教育的新常态,但新常态的背后却也渐渐浮现更多过去被忽视的问题。这已经不是有了手机、平板或手提电脑就能解决所有的问题,也不是有了网络就以为网课能完全取代实体课,一切都已皆大欢喜。以上所提的“阿嬷的委屈和无奈”,也许在千家万户亦真实在上演。家长得上班,监督孩子上课的工作自然落在祖辈的身上,也不是所有父母都是放任孩子不管,担起生计的父母也有他们的苦衷。在无法做到全程陪伴或监督的情况下,孩子沉迷于网络世界的问题也愈加严重。

“要孩子从早到中午都坐在电脑面前乖乖上课,那是不可能的事!”一所乡区学校的校长告诉我,他重新编排课程表,例如规定每周一各年级的学生一律上两节的华文课,一来克服学生因长时间上网课,精神无法集中的问题,二来也让家庭中所有需要上网课的孩子,都有轮流使用手机或电脑的机会。为了让学生赶上课业进度,校长规定家长每周须一次到学校代孩子领作业。“我的学校属于小规模还能做到如此,大型学校就无法周全顾虑到每个学生。”我理解校长所要表达的,当无法照顾到每个学生的需要,等同是被迫睁只眼闭只眼,别说是城乡教育水平的差距,即使在城市学校,同一班级的学生也会出现水平有极大落差的情况。

我还听过一个真实的案例。年关近了,家长为了拼生意,因人手不足就让孩子充当帮手。接到学校拨来的关切电话,家长的反应竟是直接盖电话,而不是为孩子接连旷课,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而诚心致歉并反省。睡不醒、网速差、摄像镜头坏了……,“老师,我不能开镜头,因为我在吃早餐”、“老师,我早上拉肚子,所以迟到”,每个迟到或旷课的学生理由都大同小异,隔着屏幕教学的老师根本无法做到从线上追到线下,到头来要自救的还是靠孩子的自律和父母的从旁拉一把。

新常态下显现的教育众生相虽然让人不免忧心,但光是忧心不够,依赖教育部去解决问题更不靠谱,满心期待早日恢复实体课不是最实际的做法,归根究底,育人的责任还是得回到老师和家长的相辅相成,更要在孩子的自律和品格教育上严守把关。

 

谁在网课掉队了?

2021/01/28  东方日报/评论

~作者:陈诗蓉

停课复课,复课停课,当大家正期待著新学年重返校园,巴望著教学能逐步还原时,不料疫情却大力反扑,确诊人数节节上升,远比3月第一次宣布行动管制令时更为严重。随著第二轮行动管制令(MCO 2.0)的启动,学校只能取消复课计划,维持在线教学。

距离第一次停课,快一年了。大家从一开始的猝不及防,手忙脚乱,到后来的探索、实验,可说已度过了适应期,当教育部长宣布再次停课时,至少不再慌乱。希望这都是渐入佳境的表征,不是因为日久而产生“心理免疫”。

关注弱势家庭孩子

感谢数码技术为抗疫期间的居家学习提供了替代方案,虽然上课的方式、效果,和实体课有所不同,但至少能让孩子学习不中断。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新近发布的数据显示,学校因为疫情而关闭,全球平均损失了2/3的学年。剩下的1/3学年,又存在国家、地域、阶层之间的差异。

例如在马来西亚,就有孩子因为家庭环境不允许,没有电脑,没有网络,没有技术支援,而无法上网课。就算教师改用whatsapp,也有孩子得等到父母晚上放工回来,才有机会借用智慧型手机接收信息。有的家庭只有一台电脑,家中孩子得竞相使用;有的孩子得步出家门,到有网络的地点“扎营”上课……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更早前的一份报告,全球停课学生中,半数(约8.26亿人)家里没有电脑,43%7.06亿)家中没有互联网连接。在马来西亚,面对同样困境的学生人数究竟有多少?当抗疫的终点仍遥不可及,而在线教学又是维持“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的主要替代方案时,这样的问题是否得到应有的关注?

当在线学习所需的基本设备在一些家庭都成问题,并不是每一个学生都拥有上网课的“入场券”,国家该如何确保教育能延续、不中断?如何让每个孩子平等接受教育的权力不被剥夺?

学校关闭,没有孩子能不受影响,但弱势家庭的孩子所受到的冲击却相对严重。家庭条件好的孩子,不仅可以继续透过网络继续学习,还可借此拓宽学习渠道与视野,获得更丰富的学习体验。反观家庭环境欠佳的孩子,则可能搭不上网络学习班车,游离在外,导致强者越强,弱者越弱,让原本就存在的教育鸿沟因为“数码鸿沟”而拉得更远,后果堪虞。

当我们在探讨、追求更好、更快、更有效的在线教学方式时,实在不能忘记,身后还有一群孩子上不了车,需要被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