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多,课堂评估怎么做?
2021/06/17 东方日报/评论
~作者:陈诗蓉
提到课堂评估,很常听见这样的反应:“我们的情况和欧美国家不一样,人家的班级学生人数少,当然可以这样做。我们呢?每一班少说也有30-40人,老师要控制课堂秩序都成问题,怎么进行个别评估?”
班级学生人数多,确实是实施课堂评估所面对的一大挑战,涉及的是国家教育资源问题,不是我们的能力所能控制,也很难在短期内解决。说到这里,可能有人会咆哮:那为什么要急著改革,不等资源足够了才来推行?沉重地说一句:因为教育不能等,孩子不能等!从2011年颁布KSSR算起,课堂评估已经被耽误了10年,再蹉跎下去,我们的孩子将失去面对未来的能力!
改用课堂评估,绝非崇洋,也不是不自量力,而是现有的教育方式,已追不上瞬息万变的时代脚步。如何透过更多元的评估,培养出有能力撑起国家未来的新生代,是一场全世界大人皆无法回避的“统一考试”。当其它国家正分秒必争,迫不及待地“答卷”,我们还要坐著抱怨条件不足,怀疑赛制不公?
实事求是是好事,但是如果只看到眼前的障碍,而看不到远处的目标;只设想问题,而不思出路,事情很难往好的方向发展。与其坐著想问题,不如付诸行动找答案:在当前的限制下,我们可以怎么做?
首先,教师在课堂中的角色必须有所转变。过去,我们以注重最终学习结果的考试为主。为了确保能覆盖考试范围,大家都会忙著把课程教完,课堂教学也多以能直接、快速传授内容的“讲述式”为主。在这种以老师为主导,学生被动学习的模式里,课堂中最忙的是老师,从头讲到尾,“教”都来不及了,怎可能去“评”呢?
以学生为中心
再来,如果整堂课,学生只有被动听讲的机会,我们又怎么看出他到底是会还是不会?评估该从何做起呢?为此要实现课堂评估的重要条件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太忙,这样才有时间观察、评估学生的表现。反之,学生在教学中必须有事做,有事忙,这样教师才有机会针对他们的表现进行观察与评估,确认他们对各项知识与技能的掌握程度。
很明显的,课堂评估要求的是一个以活动或任务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师必须从知识传授者、讲述者的角色,转为学习向导。所谓“教”不只是灌输知识,要求学生记录答案,而是设法使他主动参与到知识的建构过程中,并在学生展开探索的过程中提供谘询、引导。以阅读理解为例,教师可以先设计问题,然后让学生透过小组合作方式,一起讨论、思考、发表观点。教师可在学生“忙”于讨论,完成任务时,伺机观察、评估学生的表现,发现学生的学习问题、学习难点,并在需要时提供谘询,帮助他们学得更好。
这不仅缓解了“班级学生人数多,不知怎么评价”的问题,也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终身学习能力大有助益,不再让“要以学生为中心”, “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等憧憬多时的教育理念沦为口号。
疫情下多关注老师的心理状态
2021/06/15 光华日报/言论
~文:书灵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是一次重大社会应激事件,不仅威胁着我们的身体健康,也对我们的心理健康造成了巨大的冲击。我们要做好个人的防护保障生理健康的同时,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做好正确的心理疏导与自我调节。只有做到身心都健康、都安全,才能在防疫中取得真正的胜利。
当“逆行者”的医护人员冲锋前线时,承担着“传道授业解惑”的老师在面对学校延迟复课的现状,很多无形的情绪压力纷沓而至。这其中的艰辛是他人所无法体会到的,老师们在用自己适当的减压方式放下包袱,更好地投入工作中,为这场防疫战做出自己的贡献。老师是一个特别需要关注的群体,老师的心理状态直接影响学生们的心理健康。
疫情发生后,为贯彻落实‘停课不停学’的要求,教学工作不得已由线下转为线上,全国中小学普遍开始线上教学。对于从没有接触过此种教学方式的老师而言是一种全新挑战,面对这种全新的教学方式,有不少老师感到难以适应,从而产生一系列心理困惑和压力。不知何时复课?学生们的状态可好?网络教学可是头一遭,能否顺利?教学任务在疫情之下能否顺利完成?每天网络上与疫情有关的消息铺天盖地。每一位老师也是遭受疫情影响的普通人,老师也会有恐惧和担忧。
对此,我们发现这些心理困惑和压力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一是由于网络技术不熟悉带来的焦虑感;二是教学难以互动带来的挫败感;三是对学生难以监控产生的无奈感;四是角色冲突导致的被蹂躏感;五是受到多方面的监督带来的压迫感。这种心理困惑和压力如果长期得不到处理,必然会影响老师们的工作和生活,严重时可能会通过身心反应,引发植物神经功能紊乱而导致身心障碍。
新冠肺炎疫情下,除了关注身体健康外,很多专家不断地强调注意心理健康。心理防护是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中至关重要的环节,要做好心理防护,才能维护好自己的心理健康,也才能维护和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简单来说,心理健康指的是一种生活适应良好的状态,心理健康的人没有心理和行为异常,具有积极发展的心理状态。
世界卫生组织认为,心理健康包含主观的幸福感、有自我效能感、有自主性、能实现自己智力和情感上的潜能。老师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推行者、具体实施者,一个成功的老师,除了要有渊博的学识和优良的教学技能,还要有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品德。所以,拥有健康的心理,是一个优秀老师必备的条件之一。
调查发现,年轻的老师的心理状态需要关注。年龄介于30岁及以下的老师的心理危机高于其他年龄段的老师。好与不好的比例比平均水平高了3%,41–45岁的中年老师心态最稳。作为双重身份的工作者,老师自身的心理调适尤为重要。首先,合理看待疫情,保持平常心。虽然和常态工作不同,但也是自己的本职工作,需要认真对待,积极想办法,调整思维模式,认真履行老师职责。
再者,合理处理关系,转换身份,不把工作中的问题转到家庭,也不把家庭的问题转到工作上。在特殊时期,老师除了保护好自己,还要有责任、有担当,调整工作内容是老师的责任和义务。放松心态,做好防护措施,把注意力放在工作上,积极与学生沟通,认真思考特殊情况下如何做好教学工作、辅导工作和学生情绪疏导工作。
最后,合理安排时间,制定计划,让生活和工作更加有序。老师想想学生们因为自己的付出在非常时期才能健康成长,是一件多么高尚的事啊!老师心情愉悦,压力自然减轻。此次新冠肺炎疫情,造成的心理影响是暂时的,属于一般心理问题的范畴,通常能够自行调节或在疫情结束后消失。老师们是离学生最近的教育者,老师要做好准备:不犹豫、不彷徨、不畏惧、不退缩,义无反顾做好学生们的老师,积极地向学生传递正能量,引导学生客观地面对疫情,在危机中成长,用各种方式通过网络,引领学生珍惜生命、强化家国情怀,提高学生的认知、自主生活和学习能力,做一个对救死扶伤心存感恩的人,做一个能够在当下善于把握好自己,进而能够自我成长,将来志在服务社会国家的人,这就是积极行为。
受疫情影响延期复课,提升从面授课转向网上授课的本领,这是一种挑战,也是提升的契机,更是积极行为。如此一来,焦虑的情绪也会得到有效地缓解。一场灾难之后,带给老师们的是反思与成长。
疫情之下,愿老师们在关心学生的同时,也能了解到需要正面压力,找到宣泄方式途径来缓解压力的专业知识。不忘自我关爱,坚持自己的职业操守,贡献力量,改变思维,以积极的心态,良好的情绪面对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管理好自己的情绪,遇见更好的自己。
升学与就业的取舍
2021/06/16 星洲日报/柔佛透视
~作者:木川
大马教育文凭考试(SPM)成绩揭晓,据报某校一名17岁女生上网查阅成绩时,有8个科目成绩优越,马来文科的成绩却显示“Tidak
Hadir(缺席)”,让她无法接受。
校方记录证实该女生出席每场考试,因此校方也对“缺席”一事深感不解,并会协助上诉。
往年也发生国中优秀生申请不到奖学金、分配不到想要的科系的个案,此次马来文考试被“缺席”一事,再次让人感到困惑。
教育部和考试局应厘清个中原因,除了尽快处理也要引以为戒,别让类似事件重演,给予女生一个合理的交待,以免升学路受阻。
学生经过多年努力备考,当然希望能进入本地大专升学,冠病疫情肆虐的当下,出国深造困难重重,在本地就读可减轻家庭负担,也能缓解不必要的牵挂。
大马教育文凭考试成绩出炉,中学毕业生面临升学与就业的选择,成绩优越的学生自然继续升学,成绩不理想者只能选择进入社会,当职场新鲜人。
多年的学校生涯,可以认清自己是不是读书的料,手上握着的成绩好坏心知肚明,不必强求。
在现实的社会,一纸文凭固然重要,但是学业成绩好坏只是人生旅途的一部分,不能升学就到社会大学磨练,他日也能闯出一片天。
笔者朋友圈里,就有当年在放牛班的同学,他们无法继续升学,只好投身社会就业,最终也在职场事业有成,名成立就者比比皆是。
有云:“一枝草一点露”,哪怕是最渺小的一棵草,在夜晚降露时,草尖也能沾上一颗露水,靠一滴露水,小草可以生根发芽,茁壮成长。
在茫茫人海中,我们虽是如此的普通与渺小,但也能在世界的某个角落,找到自己的立足之地,施展各自的才华。
我17岁时希望得到的升学建议
2021/06/16 星洲日报/言路
~作者:练珊恩
趁着大马教育文凭(SPM)考试成绩放榜,想分享一些升学选择的建议,给毕业生,也给家长。这必然不适用于所有人,所以阅读时,请自行思考和判断。
一、家长或长辈说再多,再强势也都只是建议,最后做决定的是自己,不管在最终的选择当中,别人的影响占多大比例,要知道,最终拍板定案的是自己,所以要为自己的选择负责。
对于家长,大家给孩子的建议肯定都是自认为最好的,希望孩子能够遵从,也有信心若孩子按照自己的想法走,很大可能就会过得很好,因为都是经验之谈。
但是啊,建议终究只是建议,孩子往后的路要自己面对甜酸苦辣。若你替他做的选择将来苦比乐多,其他人都无法替他承受,所以提了建议后,记得要给孩子空间自己思考和决定哦。
二、根据自己的兴趣与优势选择,因为只有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才有可能做到最好。然而,无论哪个年龄层,许多人会说:“可是我不知道自己的兴趣与优势”,因此,协助和鼓励孩子发现潜能、兴趣与优势,将会是父母送给孩子一生最“有用”的礼物。
不管是现在或未来,许多工作或问题都需要靠跨学科、跨领域的知识来解决与创新。无论是传统不被看好的兴趣爱好或专业,如艺术、文化,还是含金量很高、备受推崇的技能、高思维,只要孩子有兴趣和感到好奇,都应该受到鼓励,这些都会在你意想不到的时候派上用场。
话说回升学选择,如果可以的话,也能想想若遵循这个兴趣与优势发展,与你想要成为的人,以及未来想要的生活是否有一致的方向。这可以从相关领域现有的业界人士中,看看他们的生活与想法是否为你所向往。
你对自己未来想要成为的人或想过的生活越清晰,就会越清楚自己当下要如何选择。但是,不是每个人都具备这个“远见”的能力,有的人可能还未毕业,就知道要做什么选择来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有的人选了科上了几堂课,才知道原来自己并不擅长也不享受,有的人到实习时,才发现那样的工作环境并不适合自己,也有的人到了毕业投入职场后,才后知后觉。
以上说的每一种情况都没有“错误”,因为俗话说没有白走的路,转专业、转工作,甚至转行如今也非常普遍,但是当下必须做到尽兴,必须全情投入与尝试,才能确保那条路没有白走。
三、了解自己能够使用的资源。若对自己的目标足够坚定,又不具备所需的资源时,先竭尽所能地去尝试获得相关的资源支持,再来说放弃或转向第二选择。在这一点上,我认为家长让孩子了解自己能使用多少教育资金,将有助自己的升学规划。
有的学生家庭有能力到海外求学,有的家庭没有为孩子准备教育资金,而许多奖学金制度只开放给B40群体学生或成绩非常出众的学生申请,家境中等、成绩又不拔尖的学生很多时候反而觉得无助。
无论如何,了解自己所能使用的资源,再做出最符合当下条件和自己意愿的选择。无论经济条件是否允许,政府学校的大学先修班或中六都是可以让你在经济上稍微轻松,且让你有更多时间探索自己未来发展方向的选择,而若经济条件许可,又清楚自己的志向,那就勇往直前吧。
以上是若我回到17岁,我会希望听到的建议,因此与需要的人分享。毕业生们,你们可以尽情地做梦,再与实际的生活和家庭条件取得平衡,你们也可以尽情地向自己的师长讨教意见,但是也请记得预留时间给自己独自思考和做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