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6月30日星期三

【华教视窗】 ~ 1263

线上教学的心得

2021/06/29 星洲日报/言路

~作者:温思拯

“在线教学时,我看不到我的学生,也得不到任何的回应时,我感觉有点像对着黑洞说话”──我想很多老师也会遇到同样的挑战。在疫情下的教学、学习和评估因封城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彻底改变了我们的传统教育模式。

对于刚接触网上教学的新手老师来说,要确保课程的进度和学生的参与度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故此,线上教学需要超过一个屏幕和电脑,以便可以边教学边透过聊天室与学生互动。

无疑的,虚拟课程的准备时间会比传统的面对面课程要长得多,因为老师必须要绞尽脑汁预备学习活动,好让学生在屏幕后可以长时间地保持专注。

然而,尽管我们努力为所有学生提供良好的线上学习体验,但社交存在感(Social Presence)的挑战对于某些学生群体来说仍然是一个学习的阻碍。根据Garrison,社交存在感是学生自我在学习环境的认同感和对学习环境的信任。因为没有面对面社交往来,导致老师和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难以建立互信关系和情感联系(Emotional Connection)。

研究显示,网络空间不是一个无价值(Value Free)和中立的平台。故此,缺乏自信的学生会害怕参与网课活动和分享他们的观点,因为他们害怕他们的言论会被误解和被同学嘲讽。

此外,由于在线上学习没有肢体语言的解读,也无法给予或挽回同学的“面子”,这更进一步吓阻学生参与小组或虚拟讨论。有鉴于此,小组或虚拟讨论通常会被自信的学生主导,缺乏自信的学生则会选择回避参与和作答。

为了打破学生的不安全感和减轻他们在学习中犯错时的自责感,我倾向于在线上课程中使用匿名的学习活动来鼓励参与,如使用投票活动、KahootMentimeter。再者,有一部分的学生是因为不熟悉网络学习平台而跟不上老师的进度,所以更长的等待时间有助于提高参与率并加深学术的讨论深度。

由于大多数学生拒绝在线上课堂上打开视讯镜头;因此,在眼神接触和非语言解读有限的虚拟环境中,老师的语音成为与学生建立情感联系的强大媒介。

我相信在教学中使用积极和高能量的语音可以有效地与学生建立情感联系。例如,我会像相声表演般充分利用语气和节奏来捕捉和保持学生的注意力。我经常会隔着屏幕为我的学生鼓掌,当我听到好的答案时我会兴奋的从椅子上跳起来。因为我深信老师的声音和肢体语言将对学生的线上学习体验产生巨大影响。

经过一年多的线上教学,我认为这场“不受欢迎的”大流行为教育者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机会来反思和重新定位我们作为老师的角色和教学方式。这一年,我学会了将自己从教师角色重新定位为引导者,我也学会了使用翻转方法(Flipped Approach)和探究式学习活动来更好地促进学习。

最后,我发现无论是面对面学习还是线上学习,优秀的学生总是能表现出色。故此,平庸或弱势的学生才是需要我们特别关注的群体。在这高度不确定的时代,老师的职责是帮助和支持每个学生都能在他们的能力范围内取得最大的成功。加油,在线上教学的老师们。


你是真的喜欢教书吗?

2021/06/29  中国报/学习

~作者:董百勤

教育部近期公布了下个月会招聘老师的消息,有些朋友向我反映他们想要加入杏坛的想法。每当我遇到想要加入教育界的朋友,我都会问他们,你真的喜欢教书吗?

有的回答我,他们的志愿就是要当老师。这类朋友我当然欢迎他们加入。但更多的是他们的主要原因是因为公务员的经济稳定。这疫情时代,经济萧条的世道,谁能不求经济稳定过日子?但是我的心里还是满满不适。老师这行业,真的不能把他当作工作去应对的。

这些年,我认识一些非常尽职的老师,他们在教学上是有热忱和抱负的。但他们终究还是离开了教育界。他们期许的改变,到后来只是一种假象泡沫,戳破了以后,现实的那一面让他们无法接受。 接下来这个问题,也可以提供给那些想要投入教育界的朋友自我审视。你希望在教育界里传达的是什么?

清楚自己在教育界的价值所在太重要了。如果你只是把自己的定位放在一位传达知识的教育者,或者你只是把教书当做是工作,那么你会陷入一种固有的模式,不断循环,教书下班、上班教书。我们得清楚一点,教育工作的性质很特别,他能影响生命的。

现今时代当老师实在不容易。教书以外,我们还得抵挡得住外界的批评。除此,我们还得有充分的心理准备去面对无力感。如果你能扛得住,你想要突破前进,但是现实让你原地打转,你是否有那份决心,你能够熬过去?

我有一位朋友很不喜欢别人知道他是老师。他觉得外界对于老师的尊重不如以往,现今老师是很卑微的。我觉得最重要的是不要放下自己身为老师的自豪感。当你能够抬起胸膛,认同自己的身份,尊重自己的身份,那么一切的问题,都不是问题。

所有的职业刻板印象绑架,所有的过高期盼,这些只是外界不负责任的枷锁。重要的是我们的内在意志足够坚定,只要我们清楚自己在教育界里的定位和方向,一切都难不倒我们。 是的,很多时候我们无法改变制度和体系。但是我们能够做到就是从教书生活中,找到支撑自己挺下去的那一点点理由。比如我的理由就是,我从学生身上看到曾经的那个自己,通过和他们连接,交流,我发现我们是一起成长的。

如果你非常肯定自己热爱教书,并且初衷不变,那我欢迎你加入教育界。如果你还是犹豫不决,那请你再三斟酌。当你认清了自己的意图,确定了志向,教育界的大门会为你敞开的。 当我意志消沉时候,有一句话支撑我挺下去,我把这句话送给那些即将投入教育界的你们——你希望你的学生长大后如果成为老师,他会成为怎样的老师,那你就努力成为那种老师。

 

教学与教育 有什么不同?

2021/06/27  东方日报/评论

~作者:杜新宝

教学和教育,如影随形,如响应声,以致有人把二者等同、混同。如果教学和教育是同一回事,就不会有教育热忱被繁重教学和教务浇熄的感叹。既然教学和教育有差别,就值得想想它们是怎样的两种出发点。

教学关心的是知识和技能,教育关心的是人心和素养。但因学习知识和技能的是人,教学和教育就难免紧密相连。教画画,如何调色、上色是知识和技能,审美和鉴赏是人心和素养,教画的老师谈调色上色,必然说点审美与鉴赏,这是在教学和教育之间往返。训练警犬搜索、追踪罪犯和鉴别物证,不存在如此的往返。

在教学和教育中往返虽是自然的事,但遮掩不住教学为主教育为辅的普遍事实。人人都喜好说自己是在办教育,但其实办的成分比较多的是教学,即传授知识和技能,有时还忽视、破坏教育。传授知识和技能之馀不知道如何上升到教育的层面,是教学者欠缺教育心和认识教育不足的结果。

我们不缺编得出色的课本,但学生掌握了知识和技能,闯过层层考试关卡,人心和素养却仅差强人意,怎么回事?比如国中华文课本有丰富的古文古诗、好文章,为什么学生毕业后却不喜欢用中文?写五百字、八百字的文章在学校不成问题,为何毕业后却难以用中文写好内心话?反个方向来说,为什么那么多人对我国宪政、政体和政治具浓厚兴趣,但在校时上我国历史课却是个苦闷事?

意愿不成问题,无法提升到教育的层面是个严重的能力问题,各个阶层,包括在家的父母、到校的学生、受训的师范学员、前线的老师、学校的领导、教育部,首先能关心的是教学而不是教育,它们把科技当科学、科学实验当魔术、算数当数学、重应用轻基础、教学生演讲不教学生说话、教学生辩论不教学生思考、教学生答不教学生问等等,不一而足。

教案天天写的是教学目标,教育目标放在向远方眺望的老师心里。教学往往要求立竿见影的效果,教学著重长远的效果,甚至是一生的效果,因此两者层次有高低之别。怀以热忱投入教育界的年轻人三五年后发现自己变成了教书匠而慨叹,他们也感觉到了这是从高向低坠的态势。能做教育者的话,谁想自称是教学者?

教学效果和教育效果有时会起冲突。承上文例子,学会调色和上色的学生,美术科成绩优等,算是教学效果显著,但如果毕业后处处感受到生活、社会、自然界的丑陋,显然之前的美术课没让他们的心境对世界的倩影敏感。童军学步操,讲究步伐整齐划一,但不能只在操场上才打起精神,若单独走在街道上时无法主使自己要快要慢的步行意愿,这是违背了步操的日常意义。

知识与素养需兼顾

既然教学与教育不同,那么考试评估的是教学效果还是教育效果?即将实施的校本评估是评估教学效果还是教育效果?评估教学效果须对教学有认识,评估教育效果须对教育有认识,能胜任教学评估和教育评估的人,两者数量大有差别。

有人说校本评估的一个强点是评估标准钜细靡遗地有白纸黑字,公诸于众,殊不知我国教育界的评估工作其中一个宿疾就在于把指南当绝对的指南。语文不好的人在说话,我们会灵活地留意听以求明白对方要说什么,不在乎乱七八糟的句子结构和语法,但来到了考试,为何偏偏牢捉关键词而不看考生要表达的概念和意思?这个“精神”如果不改,僵的活不了,紧的松不了。不管换的是大索还是细绳,重要的是下一回要松绑一些,手握绳索的人要记住这点。我们的教育历来面对的是执行问题,文件都完备,包括高思维教育。老师的挑战在于如何不被忙碌的教学活遮蔽、拖垮教育的心。父母因为不涉及教学,更容易直接观照孩子的教育。在校老师和在家父母对孩子的评估方法和角度也不尽同,学校是根据孩子的台上演讲评估,父母是根据孩子在饭桌上的说话评估,校方的是定量评估,父母的是定性评估。定量评估去得很细,定性评估看得很远。只可惜一般父母缺乏教育视角,不然就可补需兼顾教学的忙碌老师之不足。

不能把眼睛睁著脑袋开著看作就是在思考,不能把传授知识和技能看作就是在教育。教学活动和教育活动仍会交互渗透,却永远不会是同一回事。分辨教学和教育,做好教学者和教育者的身份认同,起步在于自我观察:我到底有颗教学心还是教育心?

 

世上最好的教育

2021/06/27 南洋商报/言论

~作者:李慧珊博士

“教育孩子的实质是在教育自己,而自我教育则是父母影响最有力的方法。” 俄罗斯作家,列夫·托尔斯泰

近日社交媒体上流传着一则发人深思的短片,主要是讲述父子俩去吃自助餐的故事。或许是第一次吃自助餐,一切都显得特别新鲜,小男孩不停地拿食物,直到摆满了桌子。爸爸告诉男孩吃多少拿多少,不要浪费。男孩并不以为然,他志高气昂地说,这么点菜,他随便就能吃完了。爸爸终究没拗得过小男孩,只是警告了他一下,吃不完下次就不带他出来了。

可想而知,一桌子的佳肴,就算男孩有5个胃也未必吃得完。于是他趁父亲离开视线时偷偷把全部食物倒进垃圾桶。父亲回来发现后,并没有责怪小男孩,而是当场从垃圾桶中捡起食物放到嘴里继续吃。男孩当场吓傻了,看到自己的父亲在吃从垃圾桶捡起来的食物,赶忙哭着向父亲道歉,说脏了别吃了,是自己错了,以后再也不浪费食物了!

父亲这样的一个举动,既维护了男孩的尊严,也让他上了人生中宝贵的一课。

教育孩子重言轻行

我们都知道教育的重要性,但今天的社会,许多家长在教育孩子时往往是重言而轻行。我们会告诉我们的孩子不应该说谎,自己却谎话连篇;我们会告诉我们的孩子不应该抽烟,自己却烟不离手。可孩子的眼睛是雪亮的,我们的举止往往比我们的言行更有说服力。

言行不一的做法不仅否定了自己对于孩子的说教,更是使孩子幼小的心灵受到了虚伪的污染。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成为诚实,坦荡,光明磊落的人,但我们却很少这样去苛求我们自己。

孩子在年幼的时候是最具有可塑性的,他们就像河流中的源泉,一旦被导入什么方向,他们最终的流向便很有可能朝那个方向发展。每个人之所以不同,除了是出生的不同以外,更是因为后天所接受的教育不同。出生是我们无法改变的,我们必须接受它,但是家庭教育则是我们可以改变的。

天下的父母都是为了孩子好,这点是毋庸置疑的。很多父母在家庭教育中更习惯于采用严格的方式来逼迫孩子就范,他们会订下许多规矩并且不愿意相信孩子。也有父母采用支持的方式来教育孩子,他们对孩子有高度的信任,并且对孩子展现出极大的兴趣,愿意花费大量时间在孩子身上。

当然,无论是哪一种,我们都要记得这世上没有完美的孩子,也没有完美的父母。但如果我们能够在于孩子的互动中保持学习的劲头,则我们与孩子都会获益良多。

没有人天生就是做父母的料,我们除了可以向一些家教好的父母学习以外,更应该虚心向我们的孩子学习,平等交流,认可孩子的长处。做一个学习型父母,不仅我们会成为孩子的榜样,我们的家庭也会收获更大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