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6月5日星期六

最后的书局 (之二)

——此文献给杰出华人 文化战士杨兆骥先生

2021/05/31 印度尼西亚《国际日报》 丁剑

2005年前后,七十多岁仍然意气风发的杨兆骥先生和友人在他的联通书局。

关于“文化”与“国家”

我的同学也把身边的华裔同学默认为是外国人。其实我们常常会被政治意义上的国家概念将国家割裂开,其实文化的传播和包容性会更加有活力。所以文化的概念应该远远超过国家的概念。真正的中国文化应该是,大家会写汉字、说中文、吃火锅,这无关于你离开了在中国这片土地多长时间,也无关于你拿了什么颜色的护照,而是你对血脉中的一些生活、饮食习惯以及相处方式的认同。这其实就是文化的认同。

  杂谈

我一直觉得这部片子展映的意义往往大于获奖的意义,因为展映可以被更多的人看到,也可以听到更多不同的声音与批评。这个过程当中我最大的收获,其实是我在与当地同胞的交往过程当中,

他们对我们工作的认同。我觉得这应该是一件在我一生当中都非常难忘的一段经历。

虽然自己仅仅在雅加达呆了两三个星期,但我觉得我就是这个书局的一份子。我觉得这是最微妙、最令人感动的地方,当这部片子制作完成的时候,你自己已经是这部片子当中的主人公了。

对于雅加达华裔,包括华裔这几十年来的曲折发展,很多人觉得更应该做一个历史题材的片子,其实我个人不大喜欢这样端着讨论社会问题、历史问题,我个人也不太喜欢把片子做成这样的状态。因为很多事情,我觉得并不能通过一己之力去改变,目前的现状也并不是一两个人造成的,这是时代的烙印。我希望可以留住这群老同胞们对文化的念想,以及一些小人物、一些个体对我们的文化的肯定。我觉得这样的故事是鲜活的,有生命力的。

这部影片没有旁白解说,没有配乐渲染,只靠片中人物对话和一个个真实的镜头,客观反映联通书局于长期困境中共同坚守的微电影纪录片,以其冷静的叙述,感动了许多观众。

该片在网上播出后,导演徐硕与笔者加了微信。他告诉我,当初选择联通书局作为拍摄主题,也是之前看了我在“丁见印尼纪事”公众号发表了杨老的文章,才做出的决定。

那篇文章能吸引这些国内的年轻人,并使他们产生共鸣,再度创作拍摄了电影,而且在国际上造成一定影响,也使身为作者的我倍感欣慰。

  晚年的回归与坚守

在中国以及东南亚一带的华人工商界,以儒家思想的”经世致用”哲学在经济领域的成功运用,形成了源远流长的儒商文化。而“儒商”作为一个充满荣誉感的称号,历来被视为工商人士的最高境界。

所谓儒商,便是“儒”与“商”的结合体,既有儒者的道德和才智,又有商人的财富与成功,是儒者的楷模,商界的精英。一般认为,儒商应有如下特征:注重个人修养;诚信经营;有较高的文化素质;注重合作;具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

以上述标准衡量,杨兆骥先生当然够得上儒商这个称谓。

在世人眼里,他是以开印刷厂和从事油墨代理生意,跻身于老板行列的成功人士。一个书生出身的文化人,有此事业成就,足以笑傲江湖,并行于世。

在我看来,真正让他在印尼华人文化史上留下光辉篇章的,仍然是其年轻时代参与创办的翡翠文化基金会,以及他晚年回归文化阵地,坚持经营印尼唯一中文书店联通书局,并呕心沥血组织编纂出版中文教材的顽强之举。

从翡翠基金会到联通书局,是一脉相承的文化坚守,也是杨兆骥由文化战士成为儒商的根基所在。

(国际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