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收1.9万名教师,做得到吗?
2021/06/24 星洲日报/言路
~作者:练珊恩
教育部为了解决师资短缺问题,宣布即将展开一次性的招聘教师计划,目标是招收1万8702名具备大学资格的教师。做得到吗?如何在确保素质的情况下做到?
相信大家对以下这则新闻还有一点印象,那就是教育部在2020年的华小组临教招聘中,总共开放647个空缺,最终只录取21人。当中的原因包括反应不踊跃,申请人数不够多,再加上笔试与面试的筛选。
根据当时的临教招聘广告,其中的条件是应聘者年龄不超过35岁,西马申请者必须拥有本地大学学士学位资格,东马则接受本地大学、私立大学或国外大专学府的学士学位。
由于首轮招聘不理想,当局在2020年3月展开第二轮招聘,并在第二轮的招聘广告中,列出所招聘的各主修专业(Opsyen)科目所接受的大学学术资格领域。
以华小组数学为例,符合申请资格的领域包括数学、科学、物理、化学、资讯工艺、电脑信息技术、多媒体、教育软件、经济、会计和工商管理。
在这样的招聘条件下,当局的目标是招收647名华小组临教,但是应征者只有204人,最后21人被录取;国小组的情况则不清楚。
倘若教育部此次展开的一次性招聘教师计划的内容与性质,与此临教招聘计划雷同,那么在吸引申请者方面就要再多下工夫了,毕竟此次要招收近1万9000名教师。
过去不少教育团体或不获录取的人士向媒体反映,许多志在成为教师的申请者在笔试和面试中不过关,但是又不清楚不过关的原因,因此要求当局举办说明会,以帮助更多有兴趣者通过笔试和面试。
教育部副部长也曾表示,根据该部过去录取教师的数据比例,在3至6名申请者中,符合资格和最终被录取的只有1人。若依此比例,要达到录取近1万9000名教师的目标,最少要有5万7000名申请者。
教育部在此要解决两个主要问题,第一是上述提及的申请者人数的问题。申请人数要够多,才有可能达到目标,而教育部长召开的新闻发布会,可能就是招聘宣传的第一炮。
第二个问题是如何录取到足够多的合适的人选。过去在3至6名申请者中,平均只有1人被录取的原因是什么?当局曾解释并非故意刁难,而是质量把关,除了学术资格,也必须确保录取者具备适合成为教师的心理素质。
此次为了达到“数量”,将无可避免调整对“质量”的要求,或采用有别以往的遴选方式。
教育部长在新闻发布会上提及两项新措施,即科目选项群(Kluster
Opsyen Mata Pelajaran)和多样的遴选方式(Kepelbagaian
Kaedah Pelantikan)。
根据媒体报道,教育部长说,在“科目选项群”这个新措施方面,当局会让一些特定科目的教师也能执教其他相似的科目,以解决一些科目面对师资不足的问题,并且表示这是一项更全面的措施。除此之外,他未详细说明具体的执行方式。
不过,我们或许能从2020年的临教招聘中看出端倪,即拥有理科背景的人士,可申请科学、数学或设计工艺等主修专业。换句话说,拥有理科背景的候选人,一旦被录取,也可依空缺需求,被委派教导科学、数学或设计工艺等相关科目。
同样的,拥有数学、科学、理科科目、资讯工艺、商科等背景的人士,也都可以教导数学。
如此一来,人力资源“池”(Pool)变大了,当局在安排和调动人力资源上,也会更具弹性。
至于另一个新措施“多样的遴选方式”,教育部长在新闻发布会上也未详细说明,就有待7月7日的教师招聘广告出炉,以及之后的实际执行了。
教育部志在今年10月将这些具备大学资格的人士委派到学校填补教师空缺,若能在短短3至4个月的时间内,将如此庞大的人力资源放到系统内填补空缺,并且在质量把关上也做到尽善尽美,那必定是美事一桩,也能让国人看见国盟教育部的魄力。
不过,此次一次性的教师招聘,犹如1.9万名“空降教师”。教育部长也说了,这只是填补过去到现在所造成的空缺差距(Jurang)。此空缺实实在在地反映出我国过去沿用至今的教师培训与招聘体系出现了严重缺失,才会导致如今庞大的空缺差距,因此,找出现有师资培训体系的问题所在,加以改善或彻底整修,也是必要的迫切之举。
鼓励上华文班,报考华文
2021/06/21 星洲日报/柔佛透视
~作者:火炎焱
2020年大马教育文凭考试成绩日期公布,我华文班的应届考生全部过关,终于放下心头大石,松了一口气。当获知华文科考生人数又再减少,我的头顶飘来团团愁云,笑靥登时收敛,快乐的心情瞬间受到影响。
在我国,“一中学一华文老师”几乎是教育界的常态,其他科目的教师早已见怪不怪,华文科教师似乎也“习以为常”了。
在杏坛逾廿载,我认为只要对教职仍持有热情,便能敬业乐业地把工作做好,在春风化雨的路上可桃李满天下。
让人痛心疾首的是,打击华文科教师士气的一群,往往是华文班的“逃兵”。
在校多年,我与校方已达成共识,从预备班至中二的华小生都得上华文班,待他们到中三时,才可自行决定是否继续上华文班。
饶是如此,每年的中一班还是有学生持着“父母许可信”而与华文班断绝关系,而中三生当华文班“逃兵”的现象,年年都在历史重演。
在我校,高中华文班得放学后才上课,再加上其他不利因素,学生人数又再流失。换言之,报考华文科的学生就是我校华文班的中流砥柱,由始至终不放弃学习华文。
教书之余,我不时会称赞中四和中五班的学生,感谢他们继续接受母语教育,以身作则地对弟弟或妹妹树立好榜样。
至于初中班的学生,我也不吝于多加美言,即使同校的哥哥或姐姐是华文班的“逃兵”,他们却没有步其后尘,勇气可嘉。
我每次受邀到小学当比赛评判,不忘把握机会,提醒校长和教师鼓励学生在中学时坚持学习华文和报考华文。使命感之故,我是尽个人最大努力为华文班“招兵买马”,壮大阵容。
华文科考生减少是华教的一记警钟,越来越少学生报考华文科是华社的一大隐忧,中学生宁可当华文班“逃兵”,与母语教育一刀两段,这是不乐观的迹象。
个人力量小,众人力量大,大家不妨鼓励在籍学生上华文班,并报考华文科。
又见师资荒
2021/06/23 中国报/柔佛人
~作者:林德胜
教育部决定在今年一次性聘请1万8702名具备大学资格DG41级教师,竟不被坊间看好,有者认为这是修修补补作法,无法有效解决师资荒。
最令人诟病的便是教师资格测试系统,而此测试也是在数年前,令很多在教育界投身多年临教,无法被录取成为教师的关卡之一。
不少临教闯关两次不成功,有者直接心灰意冷离开教育界,有者积极上诉,还是失败收场,让很多在学校默默耕耘的临教被迫放弃这份工作。
这项考试的标准和透明度令人质疑。通过测试,意味着未来是好老师?
再者,师资不足问题,不是一两天的事,显见它没有完善和长远计划解决问题。
师范学院在数年前,被指培训太多教师,2016年开始减少录取就读师范学生比例,告诉社会现在教师过剩,也要求正在等待被派往职教的准教师,耐心等待被调派。
几年不到,希盟政府执政后在2019年招聘临教,今年再度一次性大规模招聘新教师,到底教师是过剩还是不足?还是有小拿破仑官员在操控师资数据?
教总观点很正确,督促教育部在师资培训、调派及运作制度作出检讨,而这些建议也是每年重覆提醒,但不知这些宝贵建议,是否有有被正视和关注呢?
此次大规模招募教师,10月投入教育行业,若不是教育系出身,接下来的培训课程几时上课?课程费用是自己买单还是教育部支付?也没有个清楚说明。令不少申请者担心成功被录取,但迟迟无法完成培训,成为正式教师。
在失业率高,就业率偏低逆境中,成为华小教师不妨是个不错就业选择,铁饭碗公务员福利也着实吸引大学毕业生。
总而言之,师资荒要解决,政府必须拿出诚意和进行前瞻性规划,找出师资短缺主要原因,对症下药。
马来西亚华语
2021/06/23 星洲日报/星云
~作者:贺家骏
第一次听到朋友説“我刚刚买了一间家!”时我真的是满头雾水,看着这位拥有硕士学位的工程师,不解地问他到底是什么意思啊,原来他指的是他刚刚买了一间排屋!
我不禁又好气又好笑地问他说你到底知不知道家和房子的差别,他竟然説不是都一样吗?他说我们一直都是这么说的啊!我说房子是一栋建筑,顶多你可以把它当做是不动产,就像你买的那间排屋,你可以把它当成工人的宿舍,也可以当成仓库来使用,更可以拿来做地下赌场,可绝对不能称为“一间家”,家指的是一个家庭居住的场所,不论是富丽堂皇如宫殿般的豪宅或是简陋的茅房甚至是一个山里的洞穴,亲人在哪里,哪里就是家,一间空荡荡的房子却绝对不能称之为家!他说你这个台湾人就是喜欢吹毛求疵,反正都差不多嘛!我气得说我来马来西亚14年了,我最受不了的就是你们这种随随便便的态度,然后每天在那边声嘶力竭地喊着要救华文救华教,却每天把中文搞得不像中文,真的是受不了你们!
这就是马来西亚华人的问题,虽然无限自豪地说华人是语言天才,英文华文马来文都懂,又会讲广东话福建话客家话,好像九观鸟般自以为了不起,可是三语都是半桶水,而且就像“罗惹”般乱七八糟地掺杂在一起,表面上看起来是真的很能唬人,但文法错乱词语用,根本就是一塌煳涂,平常聊天打屁还无所谓,但真的要在职场上书写表达时就惨不忍睹了!这就是马来西亚华人的问题,典型的差不多先生,不求甚解,马马虎虎,得过且过。过去曾有一个本地的歌手竟然把中国称之为祖国,掀起不小的争议,我猜想她是根本搞不清楚祖国和祖籍的差别,否则就真的是太夸张了,爲了中国的庞大市场就需要这么厚顔无耻地拍中国的马屁吗?结果马屁没拍成却拍到了马腿上被叮得满头包!
我以前看到网络新闻主播做了政府变天百日的街头访问调查,然后卖关子地说“现在还不行看!明天才揭晓!”我聼了真的是差点吐血!身为新闻主播竟然连“不能”和“不行”的字义和用法都搞不清楚!
难怪我每天都听到马来西亚华人把“不懂”挂在嘴边,不管你问他们什么问题,他都是以“不懂”来回答你,搞得你受不了!他们根本不知道“不懂”指的是你对某件事某个理论或某个层面某些道理或学问不理解不了解,而不是他们真正想要表达的“不知道”,如果你不知道就回答“我不知道”不就好了,干嘛一定要回答“不懂”呢?难道“不懂”比“不知道”更高级更有气质吗?
再来就是我在看华文报时最受不了“未有”这两个字的滥用了,我猜想马来西亚的华人大概是因为常常喜欢把广东话翻译直接套用,才会到处“未有”泛滥,其实很多地方很多情况真正该正确使用的字应该是“无”或“未”,可是好像马来西亚华校里都没有教过这两个字的字义和如何正确使用,害我每天读报都读得很辛苦,中文所强调的“信达雅”根本是天方夜谭!反正在马来西亚,什么都是马马虎虎,你要和他们较真无疑是自讨苦吃,因为他们不管什么都“敢敢讲”,我还真的是搞不清楚这“敢敢”二字连用到底出处为何,是源自于广东话的讲法用法吗?好像也不是!可是中文里却真的没有这种用法呀!
我太太常常骂我说“你为什么那么吹毛求疵啊?反正马来西亚就是这个样子啊!”这也是事实,这也就是为什么马来西亚华人不论在世界上哪一个角落,只要一开口就会被认出来,这也就是马来西亚的特色,不是吗?没错,的确如此!这是历史因素所造成的,这就是马来西亚的“华语”,既不是我们台湾的“国语”,也不是中国的“普通话”,它就是原汁原味的“马来西亚华语”,它就是这么的特别,这么的与衆不同,这么的让我摸不着头脑,但又如何?就像你不论在世界上哪个角落,只要听到一声“哇唠欸!”你就知道这位老兄是来自于马来西亚!
其实挺亲切的,不是吗?而且语言的感染力其实大得惊人,我就发觉很多嫁到马来西亚的中国女人都很自然的把下雨了的“了”发音成“了解”的“撩”音,我不知道她们是急着想要融入马来西亚的华社呢还是嫁鸡随鸡嫁狗随狗耳濡目染?反正管他的,这就是马来西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