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师资短缺问题划上句号
2022/02/14 星洲日报/社论
华小受师资短缺问题困扰多年,来到2022年,问题依旧,教人不禁感慨,要等到何年何月才能为师资短缺问题划上句号?
华小家教协会不能自行聘请临教一事,受到华社高度关注。事缘吉隆坡部分学校接获县教育局的正式通知,指学校只能够通过各县教育局依据MySTEP系统来申请临教,而不能通过家教协会聘请临教。
惟事件于周日(13日)出现新进展,教育部副部长马汉顺指示各州教育局妥善处理学校聘请临教的课题,并在一个星期内批准学校申请,以让学校能尽快获得师资,校务得以顺畅运作。
目前看来,事情似乎可以告一段落,但是临教课题的根源,即师资短缺,必须获得妥善解决。短期而言,申请临教的程序,如MySTEP系统应该改良兼简化;长期来说,教育部须有完整方案,为学校提供充够师资。
师资短缺对华小来说并非新鲜事,而是沉疴宿疾,数十年来未获解决。面对此困境,一般上家教协会和学校董事部会自行聘请临教,填补空缺,以免学生的学习进度被拖慢。这是华小行之有年的“自救方案”,更为灵活有效。
当然,教育局要求校方通过MySTEP系统申请临教,也并非毫无道理,此举可以保障临教的素资,同时他们的薪水也直接由教育部支付。若校方能轻易兼迅速地通过MySTEP系统申请到临教,解决教师不足的问题,相信没有人会自找麻烦、自掏腰包聘请临教;问题在于MySTEP系统程序繁琐,需时冗长。
据悉,曾有学校通过MySTEP系统申请临教,久久未获批准,结果导致其他教师被迫代课,加重他们负担之余,也不利于学生的学习。简言之,当局若能改善MySTEP系统,简化程序,能及时为学校提供临教,解燃眉之急,相信校方与家教协会也乐见其成。
如前所言,简化程序,缩减等待时间,是当局短期内需改善之事;惟在治标之余,亦要治本,从源头确保各校师资充足。
华小受师资短缺问题困扰多年,当局多番表明会着手处理,奈何光阴似箭,一晃来到2022年,问题依旧,教人不禁感慨,要等到何年何月才能为师资短缺问题划上句号?
教育部去年展开一次性招聘教师计划,聘请逾万名具备大学资格的教师(DG41),以解决师资不足的问题。据悉,有关计划已进入第二阶段的教师委派,冀望这一次真的能一劳永逸解决师资短缺问题,以确保学校运作顺畅,学生课业不会受影响。
对疫情下教育的思考和应对
2022/02/14 印度尼西亚《国际日报》
~作者:(坤甸)一粟
日新月异的科技发展使人类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其中最明显的就是互联网的迅速普及。新冠疫情爆发以来,几乎所有领域都深受影响,有的国家一夜之间封城封国,但网络世界仍可以畅行无阻。人们意识到,一个前所未有的时代已经到来!
为了防止疫情扩大,很多国家的学校不得不采取了线上教学的措施。从一 开始的纷乱焦虑,逐渐进入到调整应对,研发创新。到现在一年多过去了,就像大浪淘沙,线上教学的利弊已经显现,在这里,我重点讨论针对青少年学生和社会人士的线上教学状况,不包含幼儿园和小学低年级的情况。
我认为,线上教学有三个明显的优势:
一、线上教学对空间限制的突破。网络可以把全世界的人连接在一起,在一个网络教室里,身处世界各地的人可以听同样的一门课。
二、线上教学对时间限制的突破。无论在什么时间,任何人都可以相约云端,以一个网络教学平台,展开一场教学活动。
三、线上教学还可以让教师和学生获取更多的优质教育资源。比如海量的教学资料、“慕课”、“微课”等,使更多的人获得学习的机会。
既然线上教学有这么多优势,为什么大部分教师和学生都普遍产生郁闷、焦虑的情绪呢?而且,最严重的是,好些国家都在惊呼教学质量的大幅下滑,甚至防疫抗疫的成绩也以恢复线下教学的情况为标准来衡量。
我认为出现上述情况主要因为以下几点:
首先,人类是群居的动物,没有人间烟火的世界是不可想象的。而每个学校也都有各自的校园氛围。一个好的学校,其校园文化、师生互动、同学共处往往会对学生的成长和学习的情绪产生积极正面的影响。有时候,这种影响甚至能促成命运的改变,成为终生的记忆。线上教学让学生和老师、同学之间缺乏互动和真实的接触,产生令人不适的距离感,游走在“虚拟“的世界中。这是最大的缺点。
其次,学生来自不同的区域,不同的社会阶层,家庭经济条件也各不相同。有人说:新冠疫情加剧了贫富悬殊,确实如此。有些贫困的家庭无法给孩子提供电脑,wifi,甚至没有手机,父母也因为生计而无法伴读;富有之家的孩子因为拥有优良的环境和设备而处于优势。长此以往,社会鸿沟会更深更大,这也是一个重大的隐忧。
还有一点,有许多年龄偏大的老教师,因为无法在短时间内很好地掌握线上教学技术,空有渊博知识,却无法实现与线下教学同样的效果,可能就会慢慢被淘汰,这对国家的教育事业也是一大损失。
然而,从世界发展的规律来看,人类总是能在困境中找到出路。在现实生活中,有的人无法适应环境而被淘汰,有的人只能适应环境而随波逐流,而智者却能改造环境。
线上教学已成教育界发展的趋势,这是不可阻挡的洪流。我们该如何应对这种局面?
笔者认为:不同的病状必须采用不同的药方,不同的教学对象和教学环境也必须采取不同的对策。
在笔者工作的印尼坤甸共同希望语言学院,我们采取了这些措施:
一、校园氛围和文化素质的培养方面。在疫情期间,我们尽量推动学生组织和参与全国性的线上交流活动。比如春节、教师节、国庆节的作文比赛、朗诵比赛、制作视频等比赛;推动学生积极参加各种有关中华文化的云端活动,神游中国;与中国高校合作,举办“汉语桥”文化营等等。既能提高学生对中华文化的了解,又能随之提高中文水平,还能团结大多数学生,不至于成为一盘散沙。实践证明效果不错,有许多学生积极参与,而且在比赛中屡屡获奖,激发和提升了学习的兴趣,还增加了与中国学生的文化交流的机会。
二、随着疫情的逐渐缓解和疫苗的普及,想办法让学生轮流回到校园恢复部分线下上课,尤其是第一年入学的学生,必须优先关注。设法让学院逐步形成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三、线上教学不受时空限制的特点,促成我们与目标一致、志同道合的中国高校或教师合作,一部分适合的课程请中国教师进行网上授课,本土教师担任助教,这样的安排比参加没有针对性的培训更有提高教学能力的效果。我们不必再像以往一样,受到许多政府工作签证之类的限制。而且现在印尼教育部也在积极推动高校校际合作,这是危机中的机遇。抓住机遇,大胆创新,才能改善教学环境,提升办学水平。
四、我们也大力推动学院教师参加各种必要的培训和社会服务项目。无论在什么时代,无论多么优秀的人才,都离不开好老师的教导。
新冠疫情的突然袭击使传统教育事业遭受到严重打击。然而,历史是不会走回头路的,未来线上线下的复合型教学已成必然趋势。我们必须破除因循守旧或者消极等待的僵化思维,在新潮流中顺势而为,积极实践,开创出一片新的教育天地。
学生是校园的活力泉源
2022/02/14 星洲日报/言路
~作者:吕秀兰(麻坡中化中学副校长)
开学了,病毒虽在,学习不怠,中化师生与你同在!
开学2周了,校园开始恢复人气,老师们也变得更加忙碌。虽然忙碌,但有了学生的校园就是不一样,每天早上,听到学生那声“老师,早安!”感觉就是那么温馨。这声声早安,拉近了彼此的距离,也让校园更有朝气。即使戴着口罩,认不出对方的身分,一身洁白的中化校服已经是我们彼此身分的象征。
有人质疑,疫情尚未结束,大家何苦忙着恢复实体课呢?原因很简单,因为真正的学习必须在校园内产生。学生到校不只是为了知识,更重要的是透过课程或活动来学习与人互动,增强沟通技巧,甚至透过活动培养自己的能力。即使遇到挫折,遇上不愉快的经验,甚至和同学翻脸绝交,一旦跨过这些坎子,生命也就变得更多姿多彩,经历的点滴也都是日后珍贵的回忆。
那天巡堂到科学楼,耳边随即传来学生的笑声与“爆竹声”。那是科学老师在教导学生如何制取氢气,认识氢气的性质同时,也摇身一变,个个成了神枪手,将收集到的气体变成了发射氢气枪的燃料。成功发射后的兴奋笑声验证了快乐学习,学习快乐的结果。当然发不出声响的同学难免失落,但也会引起同学们的相互研究,甚至请老师协助,那种一起找答案的画面真的很美。教育就应该在这种环境下产生,学习到的知识才有机会化为能力,留下成长的足迹。
在脸书看到毕业二十几年的校友,在每年断舍离之后,仍然留着当年高三的班服。随着年龄的增长,身材或已变化,那件衣服也不一定穿得下,留下的却是当年中学时代的记忆,彼此真挚的情谊。你说,这些校友在学生时代难道没有冲突,没有失败过吗?也就是这些历程,学会包容;透过沟通协调,既增长了情谊,也提升自己的能力。一般家长对自己孩子的宽容度较高,如果没有到校,这些经历都无法产生。
从我办公室的窗外望出去就是排球场,已经沉寂多月的排球场终于恢复生命力。看大家在安全距离下围成大圈圈,专注聆听着老师的指示,可爱的学生们又那么有士气地回应老师,让在电脑前的我也不禁多望几眼,这就是青春的活力。
课堂内,看到座位上坐满了学生,感觉真好。这些孩子,学习过程中,不可能一帆风顺。有的挫折甚至比成功更多,有的总是在人际上磕磕绊绊,但只要他们一一克服,都能化为日后的养分,让自己生活得更好。
所以,家长们,看到孩子碰到困难了,不要着急,也不要急着帮忙解决,请陪伴他们,引导他们,让孩子找到适合自己的步伐,回到他们的队伍。
开学了,病毒虽在,学习不怠,中化师生与你同在!
学校教育的两难
2022/02/12 东方日报/评论
~作者:黄瑞泰
自一月份开学起,教育感染群也在全国各地遍地开花,虽然中小学生都已经被纳入国家疫苗计划,但新一波的变种病毒疫情仍然让全国的师长们疲于奔命。农历新年后的确诊人数屡创今年的新高,坊间更是风声鹤唳,即使官方已经一再申明不会再有大型封锁计划,但对学校等教育场合而言,是否应该继续维持运作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
过去两年网课、实体课交替的状况,让学校进入了运作上的两难,马来西亚的学校以班级为基本的授课单位,各个学生都有所属的班级,老师也以班级为单位进行各种教学活动,然而在疫情底下,个人才是最小的单位,假设一个班级有一位同学被要求隔离,那就意味著他将错过各种教学活动,而老师和同学们并不会因为一位同学的缺席暂停课程,那如果班上有三分之一的同学需要隔离不能到校,那这班的课程是否在继续?还是全部暂停等同学们回来才继续?
再把问题简单化,就是今天的学校教育应该怎么处理无法上课的学生?实体课继续进行的话,那些必须要隔离的孩子则被牺牲,改为全面网课,那些网路基础建设不足的地区、家里无法负担网课设备的弱势群体又该如何?防疫标准作业程序很清楚,但事实上教学前线的老师很焦虑,面对新的一波疫情高峰,教育感染群数量暴增,意味著有很多孩子无法跟随班上的步伐学习,是让他们想办法解决,还是学校与老师必须要另外安排补救教学?
改成网路教学吧,过去两年的经验下来,这或许对雪隆等大城市区而言是一个能接受的授课模式,但基础建设不足的偏远乡区如彭亨、吉兰丹和东马等地区而言却是一场灾难,别说学生无法连线,连学校老师在那种情况下也只能断断续续的上课,说白了也就是一种取大城市,舍偏远乡区的做法,这种城乡差距对乡区孩童而言并不公平,但在防疫之名底下,却似乎是不能不接受的恶。
要扭转城乡差异带来的网课问题,恢复学校实体课是最公平的方式,但疫情的反复,让学校师长必须要拉紧神经,随时面对确证隔离、鉴定亲密接触者等工作,也必须要思考如何兼顾所有学生的学习情况。官方不断的重申疫情已经趋向稳定,但为学校带来的问题并没有比较少,两年下来落下的孩子越来越多,学校有责任要为这些学生负责,后面又有新进的学生要照顾,成为教育工作者的两难。
大家都明白这个层次的问题不是一间学校,或是一个城市的问题,是今天整个年轻世代面对的困境,教育主管单位需要从根本的角度去思考怎么纠正或是改变这个困境,否则不管是实体课还是网课都无法打破这个困局,最终就只能看有多少孩子被牺牲而已。